中秋節十分的熱鬧,相信大家都過了一個美好的中秋吧,那關於中秋都有哪些故事呢?接下來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那麼你們知道歷史上的名人在這個節日都發生過些什麼事呢?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歷史名人與中秋節的故事,朝初有中秋節 賞月是當時貴族的風尚月亮崇拜、月亮神話與中秋祭祀的習俗,在周代以前就產生了。但僅憑這些元素,並沒有形成中秋節。在漢代,月亮祭拜基本為皇家壟斷,之後一直到唐代,都極少見到普通民眾拜月的記載。中秋節形成於唐初,在那個特別愛好月亮的年代,唐朝的上流社會興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賞月的風尚。至中晚唐,中秋賞月已是全民習俗。
到了唐朝,記載農曆八月十五或其前後賞月的詩歌驟然增多。如白居易詩題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樣的就有七首,晚唐詩人殷文圭有「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的詩句,直接點出了中秋團聚賞月的習俗。唐代還盛傳著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據唐代蔣防《幻戲志》記載,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遊月宮的念頭,就請天師作法,一同來到月宮遊玩。月宮中的仙樂分外動聽,仙女告訴玄宗這叫《紫雲曲》。玄宗默記曲調,回到凡世後就把仙樂傳了下來,就是後來楊貴妃排練的大型歌舞。唐朝的八月十五是一個賞月節,至宋代,中秋賞月的風氣達到高潮。無論社會中上層人士,還是下層民眾,各家皆登高賞月,歡聚痛飲,直至深夜,許多人家甚至天明乃散。宋代的中秋節有一種普遍的閒雅風度和親近自然的情懷。貧窮人家就是典當家什,也要換些酒來。這晚商鋪更是開到凌晨三、五點,玩月的遊人絡繹不絕。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汴京中秋節的盛況:各酒店都重新裝飾門面、打扮彩樓,用竹竿挑出畫著醉仙的旗子。街上人人爭相飲酒,到中午十一二點,各家酒店的酒都賣光了,紛紛扯下招幌。中秋時節蝦蟹正肥,石榴、梨、棗、慄子、葡萄、橘子等果品爭先上市。中秋之夜,富貴人家把亭臺樓榭打扮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樓佔好位置以賞月。到處是絲竹之聲,直到夜深時分,在家未出門的人們聽著遠處傳來的音樂聲,像從雲外飄來。孩子們在街頭通宵嬉戲。夜市人聲鼎沸,直到天亮。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雲南傣族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