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廚烏雨,今天給大家分享餃子和混沌的美食故事。
餃子,我想一提起它,很多人心中就流口水,就想馬上吃上一碗,解解饞。餃子和混沌不僅皮要做的薄,肉餡味道還要調的好,這樣做出來吃起來才足夠的美味。
南方人愛吃餛飩,北方人愛吃餃子,這是地區飲食習慣差別之一。餛飩和餃子都是用薄面裹餡,或蒸或煮熟後吃,原料和做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餛飩的形狀像西方修女的帽子,而餃子的形狀卻像半圓的月亮。
其實,早期並沒有餛飩和餃子之分,形式也比較簡單,都是薄面裹餡的食物統稱為「餛飩」。據考證,餛飩起源於漢代。「餛飩」名稱的由來,有人以為由渾氏和屯氏所發明,所以稱餛飩。
但我認為,「餛飩」就是「渾沌」,含有「太極之初,混沌未分」,「混沌相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之意。大概我們的先最初把肉餡一個個包起來,不漏一絲縫,煮熟吃起來成為美味,覺得非常符合哲理,聯想到《莊子·應帝王》裡有個沒有七竅的「中央之帝」,名叫"渾沌」,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給他開開竅,結果反而害他死了,與這種麵食之不能破裂相仿,因此把它稱之為「渾沌",後來改為「餛飩」。
三國魏張擇在《廣雅》中說:「餛飩,餅也。意思是說混沌就是一種餅,」當時的「餅」,是麵食的統稱。直到明代,餛飩、水餃可以稱為「湯餅」,就是用水煮的麵食。北魏賈思魂在《齊民要術·餅法》中說「水引餛飩法」。
有人說餛飩,形狀像月亮,大眾的美食。當時所稱的「餛飩」,就是現在的餃子,形狀像半個月亮,而且已經成為北方通行的食品。餛飩和餃子分家,在唐代時期。據我國考古工作者1986年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在出土文物中已有十幾個形狀完好的餃子,證明做法較簡單的餃子流傳範圍已遍及整個北方,包括西域各國。與此同時,中原的貴族之家卻在把餛飩,也就是餃子加工改良,創造新的品種。
唐代初期有名的宰相韋巨源家有一份「燒尾食單」,其中有混沌形狀各種各樣的就有二十幾種。說明這已不是普普通通的餃子,而是樣式不同、餡料不同、經過精細製作的餛飩了。
到了宋代,人們覺得畢竟要把兩種食品區別開來,於是把半月形有角的叫做「角兒」,而把南方化的餃子仍舊保持原名。我們從《夢梁錄》、《武林舊事》中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提法"餛飩」和「角兒」。
「角兒」後來演化為「餃兒」、「餃子"。「餃子」由「交子」來。除夕子夜時分,又有「交子」之名,還有扁食、骨蝕等等名稱。《水滸傳》第3回寫到「餛飩",第26回,又寫到「賣鍛蝕」,我認為說明了餛飩和餃子是兩種不同的食物。 由於餛飩的多樣化,有了獨立的品格,製作上也考究起來了。
餡料首先用花椒、薑末、杏仁、醬油調成汁,和肉餡一起攪拌,在加入蟹肉或者蝦肉、魚肉等,下鍋煮的時候,先用湯攪動,水開了後不斷加入冷水,讓水保持的翻滾的轉態。我覺得這種餛飩的製作方法,工序比較多,用料也很多,要求比較高,是當時專供豪富顯貴們吃的。
所以我認為,北方的餃子,千百年來,從形式到內容,似乎沒有多大變化,風格比較固定。而南方的餛飩卻在不斷地花樣翻新。今天,餛飩在各地也不一樣,如四川叫「抄手",廣東叫「雲吞」,湖北叫"包面",江西叫"清湯」,漸西叫"便食」,皖南叫「包袱」等等。餡子的作料,有豬肉、雞肉、鴨肉、蝦肉、蟹肉、菜肉、香菇青菜、豆腐青菜等等。有一種甜的豆沙餡裹的油炸餛飩,叫做"貓耳朵」,特別好吃。
在製作上,除白水煮的外,有蒸餛飩、煎餛飩、炸餛飩、熗餛飩。餛飩皮子也不一定都是麵粉做的,福建有肉燕皮餛飩,潮州有魚皮混飩,臺北有豬肉皮餛飩。餛飩湯有清湯、醬油湯、魚湯、雞湯,還有加上蝦皮、紫菜、榨菜、蔥花、荒荽等等的。
在吃的習慣方面,北方人把吃餃子作為改善生活的盛事,而南方人吃餛飩多數當作點心。這使我想到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北方的餃子,似乎代表著傳統的中原文化,所以國際友人到中國來,也喜歡學包餃子,吃餃子,嘗嘗典型的中國口味。
但南方的餛飩,特別是沿海地區的餛飩,卻代表著開放型的海派文化,它在不斷地吸收外來背景,進行著自身的變革,積極謀求向外發展。聽說現在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了中國混館店,餛飩正在走向世界。願餛飩和餃子都能根據各自的特點,有一個美好的前程!
我認為餃子和餛飩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小吃,要把這種美食文化和精神傳承下去,正所謂傳承美食精神,弘揚美食文化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
不僅會吃,更要懂得怎麼製作,不斷推陳出新,繼續改良做法,做出更加美味的餃子和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