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和餃子有什麼區別?細說混沌和餃子的來歷

2020-12-19 南宮烏雨

大家好,我是大廚烏雨,今天給大家分享餃子和混沌的美食故事。

餃子,我想一提起它,很多人心中就流口水,就想馬上吃上一碗,解解饞。餃子和混沌不僅皮要做的薄,肉餡味道還要調的好,這樣做出來吃起來才足夠的美味。

南方人愛吃餛飩,北方人愛吃餃子,這是地區飲食習慣差別之一。餛飩和餃子都是用薄面裹餡,或蒸或煮熟後吃,原料和做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餛飩的形狀像西方修女的帽子,而餃子的形狀卻像半圓的月亮。

其實,早期並沒有餛飩和餃子之分,形式也比較簡單,都是薄面裹餡的食物統稱為「餛飩」。據考證,餛飩起源於漢代。「餛飩」名稱的由來,有人以為由渾氏和屯氏所發明,所以稱餛飩。

但我認為,「餛飩」就是「渾沌」,含有「太極之初,混沌未分」,「混沌相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之意。大概我們的先最初把肉餡一個個包起來,不漏一絲縫,煮熟吃起來成為美味,覺得非常符合哲理,聯想到《莊子·應帝王》裡有個沒有七竅的「中央之帝」,名叫"渾沌」,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給他開開竅,結果反而害他死了,與這種麵食之不能破裂相仿,因此把它稱之為「渾沌",後來改為「餛飩」。

三國魏張擇在《廣雅》中說:「餛飩,餅也。意思是說混沌就是一種餅,」當時的「餅」,是麵食的統稱。直到明代,餛飩、水餃可以稱為「湯餅」,就是用水煮的麵食。北魏賈思魂在《齊民要術·餅法》中說「水引餛飩法」。

有人說餛飩,形狀像月亮,大眾的美食。當時所稱的「餛飩」,就是現在的餃子,形狀像半個月亮,而且已經成為北方通行的食品。餛飩和餃子分家,在唐代時期。據我國考古工作者1986年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在出土文物中已有十幾個形狀完好的餃子,證明做法較簡單的餃子流傳範圍已遍及整個北方,包括西域各國。與此同時,中原的貴族之家卻在把餛飩,也就是餃子加工改良,創造新的品種。

唐代初期有名的宰相韋巨源家有一份「燒尾食單」,其中有混沌形狀各種各樣的就有二十幾種。說明這已不是普普通通的餃子,而是樣式不同、餡料不同、經過精細製作的餛飩了。

到了宋代,人們覺得畢竟要把兩種食品區別開來,於是把半月形有角的叫做「角兒」,而把南方化的餃子仍舊保持原名。我們從《夢梁錄》、《武林舊事》中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提法"餛飩」和「角兒」。

「角兒」後來演化為「餃兒」、「餃子"。「餃子」由「交子」來。除夕子夜時分,又有「交子」之名,還有扁食、骨蝕等等名稱。《水滸傳》第3回寫到「餛飩",第26回,又寫到「賣鍛蝕」,我認為說明了餛飩和餃子是兩種不同的食物。 由於餛飩的多樣化,有了獨立的品格,製作上也考究起來了。

餡料首先用花椒、薑末、杏仁、醬油調成汁,和肉餡一起攪拌,在加入蟹肉或者蝦肉、魚肉等,下鍋煮的時候,先用湯攪動,水開了後不斷加入冷水,讓水保持的翻滾的轉態。我覺得這種餛飩的製作方法,工序比較多,用料也很多,要求比較高,是當時專供豪富顯貴們吃的。

所以我認為,北方的餃子,千百年來,從形式到內容,似乎沒有多大變化,風格比較固定。而南方的餛飩卻在不斷地花樣翻新。今天,餛飩在各地也不一樣,如四川叫「抄手",廣東叫「雲吞」,湖北叫"包面",江西叫"清湯」,漸西叫"便食」,皖南叫「包袱」等等。餡子的作料,有豬肉、雞肉、鴨肉、蝦肉、蟹肉、菜肉、香菇青菜、豆腐青菜等等。有一種甜的豆沙餡裹的油炸餛飩,叫做"貓耳朵」,特別好吃。

在製作上,除白水煮的外,有蒸餛飩、煎餛飩、炸餛飩、熗餛飩。餛飩皮子也不一定都是麵粉做的,福建有肉燕皮餛飩,潮州有魚皮混飩,臺北有豬肉皮餛飩。餛飩湯有清湯、醬油湯、魚湯、雞湯,還有加上蝦皮、紫菜、榨菜、蔥花、荒荽等等的。

在吃的習慣方面,北方人把吃餃子作為改善生活的盛事,而南方人吃餛飩多數當作點心。這使我想到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北方的餃子,似乎代表著傳統的中原文化,所以國際友人到中國來,也喜歡學包餃子,吃餃子,嘗嘗典型的中國口味。

但南方的餛飩,特別是沿海地區的餛飩,卻代表著開放型的海派文化,它在不斷地吸收外來背景,進行著自身的變革,積極謀求向外發展。聽說現在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了中國混館店,餛飩正在走向世界。願餛飩和餃子都能根據各自的特點,有一個美好的前程!

我認為餃子和餛飩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小吃,要把這種美食文化和精神傳承下去,正所謂傳承美食精神,弘揚美食文化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

不僅會吃,更要懂得怎麼製作,不斷推陳出新,繼續改良做法,做出更加美味的餃子和混沌。

相關焦點

  • 餛飩和餃子有啥區別?
    餃子和餛飩都是中國的傳統美食。是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食,也可以是主食。餃子和餛飩它倆的名氣一樣大。雖然都是麵食,都是包餡,可是就是不一樣,有人說它們是一樣的沒有區別?也有人說它們區別很大?尤其是外國人吃完後,都說沒有區別?
  • 你清楚餃子、餛飩、抄手和雲吞的區別嗎?
    ,均稱作為餛飩 古人認為其形與密封的包子無異 故而名曰「混沌」 因造字之故 從吃從食 改其名為「餛飩」 直到東漢時期 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
  • 李碧華:餛飩和餃子的對話
    餃子: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我們已經是「國食」了。餛飩:別忘了我的出身比你早吶。餃子:什麼話?誰不曉得中國人吃餃子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餛飩:可是最早最早,原本就沒有餃子,只有餛飩。兩千多年以前,西漢時期已經問世,南北朝時十分普遍,一直紅火到唐宋元明清……餃子:你有什麼證據?
  • 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原來都跟餛飩有關
    說起來,餃子和餛飩有一點的聯繫,餃子和餛飩在今天是兩種不同的食品。其實餃子就是餛飩的一種,是由餛飩發展而來的。關於餃子的傳說,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那就是張仲景,張仲景回家的時候遇饑民,這些人都無家可歸,很多人生了病,於是張仲景利用藥材和食物製作了餡,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連湯帶食盛在碗裡送給百姓,百姓服下後,渾身發汗、血脈通暢,兩耳變暖。
  • 你知道抄手、雲吞、餛飩與餃子的區別嗎?
    要說他們的共同點無非是一張麵皮包著一團餡,若論他們的區別,你且聽我慢慢道來:1、餃子餃子原為「角子」,由「偃月形餛飩」和「燥肉雙下角子」演變而來,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年三十包餃子、吃餃子的風俗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一直流傳至今,寓意吉祥,以示辭舊迎新。
  • 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餃子和餛飩
    有一個是小朋友包的北方人愛吃餃子,南方人愛吃餛飩,這都是和骨子裡的基因有關,和從小生長的人文環境有關。餃子和餛飩都是極富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食物,寓意與口味都令人印象深刻。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餛飩還有另外一種是道教的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
  • 餃子的由來,餃子為什麼有餡?餃子和女媧、張仲景有什麼關係?
    比如過年時候,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成為過年的一個特有習俗;有喜事或者重要節日,冬至、頭伏等還保持著吃餃子的習俗。那麼餃子有著怎樣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據說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醫聖張仲景最先發明的,距今有千年歷史。傳說,張仲景辭官返鄉,是一個十分寒冷的冬日,途中發現家鄉的百姓營養不良,面黃肌瘦,而且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
  • 中國飲食文化:餛飩與餃子千年恩怨的背後,為何餃子成為了贏家?
    餛飩和餃子,可以算得上是中華民族「國食」和「東方美食」兩個歷史悠久的傳統麵食品種了,在今天,餛飩與餃子的區別是相當明顯的,不管是其形狀、麵皮厚薄程度、包法、烹煮的湯水、還是兩者所用的包餡的面劑,都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可是你可知道,今天的明確是由歷史上的不明確而演變出來的!
  • 餃子、餛飩和雲吞,這3者到底是不是一樣的,區別究竟在哪?
    餃子、餛飩和雲吞,這3者到底是不是一樣的,區別究竟在哪?中國自古以來南北方的文化差異,不僅僅體現在洗澡是在家洗還是在去外面的澡堂裡泡澡,看見的蟑螂到底有多大會不會飛,冬天家裡是否能夠供暖。在食物的口感和叫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 餛飩&餃子|餛飩成了「嘉湖細點」的水點,分大小餛飩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一書中就評論說:「做餛飩,與餃同」。如果說有區別也只不過存在於包法上:餛飩在麵皮上放餡後摺疊包成元寶狀;而餃子在麵皮上放餡後折皺包成偃月形。2正因為餛飩與餃子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餛飩在中國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唐、宋、元、明、清各個歷史階段的各種有關飲食的書籍中都有餛飩的記載。
  • 包「葷餡」和「素餡」餃子有什麼區別?差別很大,做錯餃子不好吃
    包「葷餡」和「素餡」餃子有什麼區別?差別很大,做錯餃子不好吃!餃子根據包的餡料不同,可以分為「葷餡」和「素餡」。「葷餡」就是有肉的餃子餡;「素餡」就是沒有肉的餃子餡。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等都可以做成「葷餡」餃子;雞蛋和各種蔬菜、菌類搭配做成「素餡」餃子。包「葷餡」和「素餡」餃子有什麼區別?調餃子餡的方法是不是一樣的?
  • 老外:餃子和餛飩有啥區別?明明是一樣的東西,吃貨的回答真搞笑
    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我們國家的傳統特色麵食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就比如我們很多人都特別愛吃的餃子和餛飩,身為中國人對這兩種食物還是比較清楚的,但是隨著中國美食的國際化,越來越多的老外來品嘗中國的特色美食,嘗了中國的餃子和餛飩之後,心裡就會覺得很疑惑,感覺餃子和餛飩有啥區別呢?
  • 春節話「餃子」 餃子的來歷與寓意
    餃子是中國最有特色的一種食品,在14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成為中國人民不可或缺的食物,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離不開餃子,尤其以春節和冬至兩個節日,民間習俗是一定要吃餃子的。餃子的來歷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曹魏的張揖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根據考證,餃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 冬至要吃餃子嗎?吃餃子的寓意是什麼?吉祥如意哦
    在我家這邊,冬至一般都是要吃餃子的,不過冬至畢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節日,很多家庭都沒有怎么正經的對待過。雖然冬至吃餃子這個習俗也不是固定的,有很多地方冬至這天會吃湯圓啊、餈粑、糯米飯或者餛飩等等其他食物,但是吃餃子還是最為普遍的習慣,那麼大家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嗎?
  • 手工餃子和機器餃子的區別,想買到真正的手工餃子,看準這三點
    一個餃子群裡招包餃子的師傅,月薪8000元,每月休兩天,還要包食宿。工人工資太高,又不好管理,不好招人。所以許多商家選擇用餃子機包餃子。雖然現在的科學技術發達,仿手工的餃子機做出來的餃子,和手工做的也不相上下,但是機器和手工做的餃子還是有差別的。今天就給大家分享機器包的餃子和手工餃子的區別。
  • 餃子餛飩加盟店排行榜
    餃子餛飩加盟店排行榜「餃子和餛飩都是非常受歡迎的美食,受到了很多餐飲市場創業者的關注。許多創業者想要了解餃子餛飩加盟店排行榜上榜的品牌,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餃子餛飩加盟店排行榜都有哪些品牌上榜吧。 」餃子和餛飩都是非常受歡迎的美食,受到了很多餐飲市場創業者的關注。
  • 過年為什麼吃餃子
    說起來,餃子和餛飩有點關聯。餃子和餛飩今天是不同的食品。其實餃子是餛飩的一種,是餛飩發展而來的。餃子的傳說可以追溯到漢的時代,這是央視景,央視景遇難民回家的時候,他們露宿者,很多的人生生病了,於是央視景利用中藥和食物的製作的餡,耳朵的形狀、麵皮包,煮後,連湯食盛碗裡,平民百姓的衣服下的血液暢通後,全身發汗,兩個耳朵上的變暖。
  • 「麵粉」和「澱粉」有什麼區別,包餃子用差別很大,別再用錯了
    「麵粉」和「澱粉」有什麼區別,包餃子用差別很大,別再用錯了!「麵粉」和「澱粉」一字之差卻區別很大,「麵粉」是小麥製作而成;「澱粉」是紅薯、土豆、玉米等製作而成。「麵粉」可以溶於水,和成麵團後勁道有彈性,還有很好的延展性;「澱粉」不能溶於水,和成麵團後不勁道沒彈性,也沒有延展性。
  • 北方人過年過節特別愛吃餃子,那關於餃子的來歷,你了解多少?
    我們津津樂道於餃子食品,但對於餃子的歷史及來源,我們卻知之甚少。本文試圖通過對古典文獻的全面梳理和對相關研究成果的考察,對餃子的命名、意義及發展歷程做一個系統性的闡釋。另外,被視為餃子別稱的餛飩、粉角、水點心、煮餑餑、扁食、湯中牢丸等,本文也做簡要的解釋和說明。
  • 春節餃子系列之三:餃子好吃,但你知道它的來歷麼?
    大家好,今天與您分享的是第三種餃子的做法,在分享做法之前,先與你聊聊有關餃子的來歷。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後來,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逐漸繁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