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來二兩餃子。」「老闆,來一碗紅油抄手。」「老闆,我要一碗餛飩。」「老闆,一碗雲吞。」是不是很耳熟,然而你能分清抄手、雲吞、餛飩與餃子嗎?要說他們的共同點無非是一張麵皮包著一團餡,若論他們的區別,你且聽我慢慢道來:
1、餃子
餃子原為「角子」,由「偃月形餛飩」和「燥肉雙下角子」演變而來,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年三十包餃子、吃餃子的風俗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一直流傳至今,寓意吉祥,以示辭舊迎新。
餃子分為皮和餡,皮多以水和面製成,有的餃子皮會混合一些蔬菜汁、果汁之類,以增加餃子的風味和顏色。
餡可葷可素,可鹹可甜,不同的餃子餡不僅是為了滿足不同的口味,其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含義:香菇餡意為「鼓財」,韭菜餡意為「久財」,芹菜餡意為「勤財」,人們也常常把棗子、花生、桂圓、慄子或者是硬幣包入餃子裡,寓意早生貴子或者吉祥,吃到這樣的棗子將會得到福分。
餃子的包法也有講究,有直接把麵皮對摺捏制而成的,也有再把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做成元寶形的,或者是將餃子捏上麥穗花紋,分別寓意著「捏福」、「財富」和「五穀豐登」,也有製成魚形、小鎖形、錢包形的。
餃子的烹飪方法也多種多樣,可煮可煎可蒸可炸亦或是烤,不同的烹飪方式做出來的餃子自各有一番風味。
2、抄手、雲吞、餛飩
餛飩源於中國華北地區,古語云「餛飩之餅」,即餛飩是餅的一種,古人視之為一種密封的包子,稱為「混沌」,後來按照中國的造字規則才更名為「餛飩」。古代時餛飩和餃子並無多大差別,而後餃子千百年來並無多大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得到了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餃子的區別也慢慢凸顯出來:餃子皮多為圓形,較厚,餛飩皮則多為正方形,皮薄,煮熟後這一特點尤為突出;餃子重蘸料,多以蒸或炸的方式食之,而餛飩則多帶湯煮之,並且常會在湯裡面加蟹黃粉、蝦米、蔥花等,以提升餛飩的鮮味。
抄手、雲吞、餛飩其實指的是同一種美食。抄手是四川地區的叫法,抄手下鍋煮後撈出,拌上蘸醬食之,或者往帶湯的抄手裡加一勺油潑辣子,一碗美味誘人的紅油抄手就誕生了,在重慶地區最出名的要數「老麻抄手」,皮薄餡多,又麻又辣,吃得讓人直呼過癮。
餛飩的叫法應該說是古已有之,並且關於這一名字有相當多的傳說,比如漢朝匈奴之說、道教之說亦或西施之說,而今唯有東北地區和北京那邊仍沿用此種叫法。
雲吞則是南方、廣東地區的叫法,這些地區因盛產海鮮,常會在雲吞湯裡加入蟹粉、蝦米或者以新鮮的海鮮熬湯來煮雲吞,後來發展出了雲吞麵,即將煮熟或者炸過的雲吞加入麵條中,配以熬好的湯頭,雲吞鮮美潤滑,麵條富有彈性,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