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漢子在上海賣煎餅23年:賺到真金白銀 但攤餅的手轉再快也...

2020-12-09 中國搜索

黃友良家的店員正在製作煎餅

23年來,山東漢子黃友良在上海的身份始終是「賣煎餅的」。這些年,他僱了員工,給沂蒙煎餅裡加芝士和培根,顧客從街坊阿嬤漸漸變成走路生風的白領。可他的店面依舊在菜場巷道間不起眼的夾縫中遷徙。

他喜歡這座城市,卻從不敢將它視作歸宿。黃友良剛來上海時,內環高架還孤零零地杵在空中;靜安寺附近遍布低矮老樓,野貓耗子在巷道裡肆無忌憚地追逐。他曾經落腳的野草瘋長的大院,如今建起摩天大樓。

黃友良比很多「上海人」更熟悉這座城市。如今寸土寸金的靜安寺周邊,他的店鋪被精緻的紅磚洋房和掛著英文招牌的乳白色酒吧包圍。十幾平方米的煎餅店是另一個世界:他像23年前一樣,把一勺麵糊澆在滾燙的鐵板上。用木勺刮勻後,這攤面滋滋作響,冒出白煙,半分鐘就變成一張煎餅。攤勻一枚雞蛋需要10秒,鏟碎一塊薄脆則只需1秒。這些動作每天在店裡重複1000次甚至更多。

時間在這裡流淌得緩慢。櫃檯上貼著碩大的紅底黑字,「歡迎您到俺家來用餐」。牆兩邊糊滿了老舊海報,上面是他的家鄉——沂蒙山區一座名叫「油簍」的村莊。

這座小山村被黃友良誇作「中華煎餅第一村」。沒出年關的村子裡,街道幾無人煙。空蕩蕩的樓房下,鼻涕糊了一臉的3歲孩子摔倒在馬路上。3位老人顫抖地抬著一箱水果,在公寓樓的陰影下慢慢地走。1400多口人的油簍村享有盛名的唯一原因,是村裡近千名勞力,幾乎散落在全國各地,用手攤煎餅換來家裡的吃穿用度。

黃友良家是村莊第一戶走出去的家庭。23年前,當這戶人家背著鋪蓋、筷子和辣椒麵登上開往上海的綠皮車時,油簍村和成千上萬個村子一樣,開始尋找與城市融合共生的辦法。

那時的黃家人沒有想到,自己身處上海和油簍的夾縫間,轉眼便是20多年。

黃友良煎餅鋪的煎餅

流離雖苦,卻能賺到真金白銀

1996年,黃友良一家剛來上海,借住在遠房親戚的棚屋裡。一家人打著地鋪,睜開眼就能瞅見敞開的石棉瓦,誰也睡不著。

當年年初,黃友良的父親黃守軍承包的農用車出了事故,對方一死多傷,欠下一大筆賠償。試圖東山再起的他去種紅薯,地窖挖到一半就塌了,又砸死一人。黃守軍跑遍全村都借不到還債用的十幾萬元。

當時的油簍村,每個人只能勻到三四分地。種地謀生的村民家常年沒油吃,因為地裡種了榨油的花生,主糧就不夠用。有親戚心疼黃家,剛送來一隻羊,立刻被聞風而來的追債者牽走了。

來到上海,全家就圖兩件事:活下來和還債。14歲的黃友良每天凌晨三四點起床,蹬40多分鐘的三輪車,馱著比他還沉的黑煤爐,五點半趕到菜市場開攤。

姐姐黃友娥記得,有一年她重感冒,咳嗽了一宿,第二天出早攤時又遇暴風,連人帶車被掀翻在坡路上。不過她沒覺得疼,只心疼一地的雞蛋、麵粉。

一家人拼命趕早出攤,除了早市人多,更因為城管9點上街巡邏。那是少年時的黃友良第一次對大城市產生窒息般的恐慌感。母親曾被城管逮住,要沒收全部炊具,怎麼求也沒用。稚氣未脫的黃友良去求饒,城管心疼孩子,才放他們一馬。

後來流動攤抓得嚴,黃家人租了600元一月的固定攤位。剛換地方時,黃友娥攤煎餅的手不停地抖,就怕銷路不好,回不了本兒。

在上海的頭兩年,黃友良家只能吃粗糧餅子和鹹菜,攤煎餅剩的麵糊都算是「好東西」。同樣滬漂的鄰居看見了,覺得這戶人寒酸,笑話他們。黃家從此鎖門吃飯。

直到2000年,他們還清了債。父親撕掉最後一張欠條後,去銀行辦了張存摺。黃友良記得父親握著紅本本老淚縱橫,「沒想到這輩子還能有這玩意兒。」

流離雖苦,卻能賺到真金白銀。

黃友良的煎餅鋪,面積不大

黃家四口人沒把這秘密掖著。黃守軍帶著上海賺得的微薄現金第一次回鄉時,自家的債還沒還清,親戚都湧來借錢。理由包括生病、蓋房、孩子結婚,這些家都窮得拿不出錢。當時村裡有句歌謠,「油簍真奇怪,老到無人管,少到沒人愛。」

黃守軍回憶,當時他就想著讓村裡的人賺錢,都富了,找自己借錢的人就少了。他開始在村裡宣揚自己在上海的經歷,攛掇鄉鄰外出謀生。結果第一年,就有好幾家同樣背債的男人跟著他來了上海。

黃守軍的乾兒子李中運就來上海「討生活」。他每天5點出攤,有時7點還賣不出一張餅。走投無路的他買了最便宜的毛筆和墨汁,又從垃圾箱裡翻出塊舊木板,上書「正宗沂蒙山雜糧煎餅,香脆甜,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擺在攤位旁邊,人氣慢慢聚集。

李中運的攤位第一次有人排隊那天,他收攤後去隔壁肉店割了幾塊錢的肥肉,回家擱上辣椒爆炒,和同村的兄弟喝了頓酒。兩個大男人喝著喝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油簍的村民們漸漸紮下了根,開始和城市發展的車輪一同向前。流動車被取締後,大家漸漸搬進了固定攤點。再後來,開始租用早間無人營業的餐館,一些生意好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門面。煎餅從1塊5漲到如今5塊起步,經營尚可的夫妻檔,年收入從剛來時的一兩萬元,漸漸穩定到了現在的二三十萬元。少數幾家人還承包了學校食堂,或者開飯店、連鎖,成了「老闆」。

日子的變化真切地體現在這張薄餅裡:曾經又黑又重的煤爐被統一替換成煤氣罐,再後來只允許用電。黃有良一家剛開始做餅時,裡面夾的油條,很快換成了薄脆和雞蛋。這世紀的頭幾年,人們喜歡加肉;可最近,培根和雞柳又不再流行,豆芽海帶金針菇等各色蔬菜成了新寵。

也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比如攤煎餅

手藝只傳給臨近市縣的老鄉。關鍵理由只有一個:唯有老鄉開店,才會商議價格和位置,避免惡性競爭。

黃友良統計,這幾年,先後有20多位老鄉在他的店裡打工,學會手藝後離開,其中不少人自己開店。無依無靠的大城市裡,攤煎餅的手藝是聯繫鄉情的紐帶,更是安身立命的本錢。

黃衛東家的女孩,正趴在店的一角看視頻

「我們就像牧民,哪有水草就去哪」

2000年前後,黃友良家人住的棚戶區開始被拆遷。市中心的大規模建設直到前幾年才停止。父親和黃友良開玩笑說,「房價太貴,終於拆不動了。」至此,他們已經在上海搬了近30次家。

身處上海的油簍村民並不關注城市規劃,可只要一起吃飯聊天,就能摸清哪裡在大拆大建。

除了拿賣煎餅的錢在老家換出嶄新的房產,這些村民很少有能稱之為「家」的地方。多年前的某天清早,黃友良像往常一樣準備開攤,卻發現自己租的門面被水泥堵死了。

改變生計的變故有很多,比如飯店嫌棄煎餅太雜亂,不願再出租檔口;居民覺得汙染環境從而舉報。2015年底,一家媒體為了博人眼球,給油簍寫了篇「家家開跑車、住別墅,收入秒殺上海土著」的網文。過完年後,很多攤主都收到了通知——你們這麼有錢,我們要漲房租。

「我們就像牧民,哪有水草就去哪。」黃友娥總結說,自己對上海有著親切感,除了戀舊的感情,也因為這裡生意好做。

李中運在上海發展幾年後,毫不猶豫地去了江蘇南通的大學城。他堅信,擴招的大學裡有著更好的生意。李中運在校外租下一個餐廳,準備大幹一場。可很快,有當地人給他傳話,「餐廳的位置我們看上了,趕緊滾蛋,不然揍你。」

他最終請幾個「混社會」的人解決了這場衝突。可類似經歷讓他愈發感覺到,自己還是個夾縫裡求生的異鄉人。飯館處在學校門口,會有來路不明的混混在他的店裡吃飯賴帳,甚至砸玻璃。報警後他擔心被報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枕頭下都藏著一把磨好的菜刀。

黃友良目前居住的舊宅

他攤煎餅的手藝日漸精湛,壓力卻越來越大

黃友良家的店雖然不大,但能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找到固定門面,他有些自豪。

這裡距離靜安寺不出幾百米,步行到遍布奢侈品的恒隆廣場也只需10分鐘。平日從他家叮叮噹噹的鏊子前走過的,不乏滿身香氣的白領麗人和一臉好奇的外國人。黃友良為此特意做了塊紅底金字的招牌,下面寫著一行小字,「pancakes huang restaurant」。

這個80後的終極夢想一度是「讓沂蒙煎餅走向世界」。2014年1月,他在QQ空間莊重地公布自己的「新年計劃」:讓兒子上寄宿制學校、開五家直營店、申請「煎餅黃」商標。

遺憾的是,這些目標至今無一實現。

剛來上海,父親就告誡黃友良,煎餅攤得越薄越好,最好入口即化。20多年過去了,他努力抓住每一次機會,壓力卻越來越大。

5年前外賣興起,他親自送餐,提著十幾袋食物衝進迷宮似的寫字樓,最終繞了空中停車場,怎麼都出不去。褲兜裡的手機還不停響著催單電話,急得他想哭。

後來幾家大平臺開始有自己的外賣專員,黃友良又發現,平臺拿走20%的抽成,還要拿30%的成本搞促銷優惠。即使把自家小吃漲價、減量,錢最後還是被外賣平臺賺走。

他的堂弟黃衛東在松江大學城開店。黃衛東說,兩代四口人每天清晨6點起床,凌晨入睡,經營一家店鋪,除去飛漲的房租和其他成本,二三十萬元的年收入平攤到每個人頭上,其實不如打工的收益。

他記得十幾年前剛來大學城時,店鋪的年租才1.8萬元。如今房租漲了10倍,競爭遠比過去激烈。

他們一家人也想過開分店增加收益,可浦東一處位置尚可的門面,年租大概三十萬元,算上裝修成本和啟動資金,需要一次性投入六七十萬元。一般的農村家庭根本承擔不起這樣的風險。

這也恰恰是油簍村民遭遇的窘境。油簍村60多歲的村委書記皺著眉頭告訴記者,「煎餅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很多村民小本經營,拿不出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不得不另謀出路。大城市對店面規模和配套設備的要求越來越高,煎餅這種小本生意越來越難做。

這兩年,黃友良很多做餐飲的朋友回鄉,臨走時臉上掛著無奈的笑。聽說上海到2035年只增加85萬常住人口時,他既擔憂,又不意外。過去即使在靜安區中心,也有衣著稍顯邋遢的民工來買煎餅,這兩年已經看不到了。

這座城市近來唯一一次給予他極大的信心,是本地一家電視臺前來拍美食紀錄片。播出後,門店前排隊的人數足足增加了一倍。

不過幾天後,同樣看了紀錄片的衛生主管部門也聞風而來。當時還沒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的黃友良不得不再花20萬元,重新整修店鋪。

一戶油簍村民的煎餅鋪,各色食材碼放整齊

曾經帶來希望的煎餅鏊,是不是頑固的宿命

家門前那幾座流光溢彩的百貨商城,黃友良帶著家人進去幾次,什麼都沒買。看著動輒標價過萬的奢侈品,他覺得自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新鮮過了便是驚恐。

即使在城裡待了20多年,幼時形成的消費觀根深蒂固地留在村民身上——李中運每天在東方明珠下穿行,卻從未想上去看一眼。他覺得上百元的門票太貴了。

「大城市賺錢容易,存錢難。」如今回到油簍,開農家樂的李中運總結,在大城市的日子就是要拼命,攢夠下半輩子養老的錢。

2003年,黃友良在靜安區看中兩套房子。一套是公寓,每平方米大約5000元,總價30多萬元;另一套是臨街的商鋪,1萬一平方米,20萬元就能拿下。黃家存了3年積蓄,幾乎能全款買下一套,可老爹黃守軍喝斷了他的念頭:「就算買得起,你住得起嗎?」

當時的黃守軍能列出一大堆上海的缺點:天總是陰霾;米飯不如麵食好吃;上海老人有優越感,喊他「鄉寧」(上海話「鄉下人」的意思——記者注)。相比之下,在外賺到錢的家庭紛紛回村建起洋房和公寓,草房和瓦房被推倒,整個村子煥然一新。

這位帶著村民走出大山的男人盤算著,等存下足夠的錢,家鄉也已發展起來回家種地打點零工,正好頤養天年。

他沒有想到的是,如今已經68歲,還在上海漂泊。老人這幾年回村,也試圖尋找謀生的路子,跟著他回老家的孫子孫女壓根記不清「油簍」的名號,把老家喚作「醬油村」。他們不滿地嘟囔:「什麼地方,白天還不如上海的晚上亮堂。」

按村支書的描述,這片土地上有兩個油簍:一個是平時的村子,街上空無一人,到了晚上,老人小孩用智慧型手機,和遠方的親人視頻;另一個是春節假期的油簍,返鄉的私家車把村裡堵得水洩不通。村裡的喜事基本都集中在這時,煙花爆竹整日響個不停。

夾縫中首當其衝受影響的是老人。比如李中運,他今年55歲了,80多歲的老父親臥床不起,必須回鄉照顧。

很多油簍的老人到了晚年,不得不被接去大城市,蝸居在狹窄的棚戶房中。

同樣面臨選擇的還有年輕人。黃友良五叔家的孩子黃剛是90後,父母都在上海做煎餅。他上小學時也跟來,進了一所小學。父母每天忙,顧不上管他學習。他上網、輟學,六年級開始打工。可搬運類的體力活太累,技術工種又做不了——最終能讓他安身立命的,也只有那張熟悉的鏊子。

黃守軍日益感到,曾經帶來希望的煎餅鏊,如今成了頑固的宿命。他回不到家鄉,只能繼續騎著三輪車,馱著數百斤的大蔥和香菜,穿梭在老上海的巷道裡。

一些改變在鄉村發生。這幾年,油簍所在的縣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油簍村附近的山上辦梨花節,打算建星級酒店和美術寫生基地,還要在附近開發景區,這成了許多村民的最大盼頭。

據說梨花盛開時,山谷飄滿清香,油簍村被梨花和遊客環繞。李中運回村開了農家樂,他發現政府這幾年擴寬公路,交通變得方便,遊客也開始增多。村裡經營和生活成本低,農家樂不需要每天開張,就能維持日常的生活。

這種改變及時且必要,尤其對於「滬漂」黃守軍這類老人。去年年底的某個清晨,他試圖搬起一筐上百斤的土豆時,突然腳底發軟,癱了下去。

攤煎餅的手轉得再快,也趕不上房價飛漲的速度了

匆忙趕來的黃友良將父親送進了上海的醫院,診斷結果是腦梗,所幸發現及時。黃守軍對此非常不滿。他堅信自己只是有點累,壓根沒病。在醫院住10天院,花了上萬塊錢,還耽誤全家做生意,他心疼不已。

這位老爺子想的是努力賺錢,幫兒子在上海買房。依照黃家目前的經濟狀況,如果房價企穩,黃守軍不吃不喝乾到85歲,就買得起15年前本能買下的那套公寓了。

黃守軍對曾經不讓孩子買房深感歉疚。兒子看好的那套門面房,第二年就漲了10萬元。當時經營攤位,他從清早幹到正午,每分鐘賣一份煎餅,全年無休,才能補上這一年間的差價。

20年間,上海的煎餅售價大致翻了3倍;房價則翻了15倍——攤煎餅的手轉得再快,也趕不上房價飛漲的速度了。

如今的黃友良夫妻和兩個孩子住在店鋪附近的老樓,屋子十幾平方米,一樓,背光,見不到太陽,白天也要開燈。一進門是兩個孩子的書桌,旁邊緊巴巴地塞著冰箱。

這間月租3500元的房子沒有廚房,和其他街坊共用樓道裡的洗手間。所謂「臥室」是孩子們書桌頂上隔出的一小片「閣樓」。全家四口擠在一起睡覺,平時在上面站不起來,只能坐著移動。

長期住著這樣的房子,黃友良承認,歸屬感逐漸消磨。

他漸漸對一些事情敏感:曾經居住的棚戶區拆遷後建起了明亮的大廈,幾年後去送外賣,穿著西服的保安面無表情地攔住他,「閒雜人等不得入內。」

對於未來規劃、身份認同這些問題,90後的黃剛倒不願像上一代人一樣想那麼多。他早早結了婚,已有兩個兒子。煎餅攤有時7點才開,哪天累了就索性不來。下午送外賣補貼家用,晚上就在家打遊戲、看視頻。

他在上海讀小學時,很少有上海孩子願意和一口魯西口音的他講話。時間長了,他覺得理所應當。畢業後大家很快杳無音信,都跟著父母漂泊去其他省市打工,這讓黃剛覺得,留在上海做煎餅已經不錯了。

他在上海的時間遠比老家長,卻說攢夠了在老家縣城買房子和開店的錢就回去,可如今的收入,也只夠一家四口勉強溫飽,存不下錢。

相比之下,黃友良和黃友娥等人對城市的感情更為複雜——有說不出的苦,

歸根到底是留戀。他們說上海的老人們愛佔小便宜,做煎餅時拼命催著加薄脆和蔬菜,平時聊天會順其自然地鄙視一把外地人的家鄉。可也同樣是他們,會給窮苦的外地人端來熱乎的冰糖紅燒肉,打包送來整齊的舊衣服,幫著小攤販們去機關申請證件,遇到檢查和糾紛時幫他們據理力爭。

不久前的某天,黃友良遇到一位熟悉的阿嬤,說自己或許呆不了幾年了。

阿嬤嚴肅地安慰他:「不會的,不會讓你們這些老實人走的。你們要是走了,我們吃什麼呢?」

「考上大學,日子就變了。」

黃友良一家在上海沒有歸屬感,是因為缺一套房子。黃友娥嚴肅地反駁了他們。

她和愛人這十幾年經營成功,在上海、浙江烏鎮和老家縣城都有房產,幾乎是油簍村致富之路上的巔峰。可她依舊覺得無奈。她和愛人沒戶口,積分不夠,孩子快上高中,必須和父母分開,回老家念書。

孩子離開時,眼淚汪汪地問,自己在上海的朋友怎麼辦?她一句話都答不上。剛分開的第一個月,她連電話都不敢打,生怕接起來落淚。

她和愛人也考慮過讓孩子在上海讀中專。可孩子在上海能考班裡前十,十幾歲的孩子咬著牙說,寧可回家吃苦,也不放過讀大學的機會。為了湊夠積分,黃友娥甚至去報了計算機系的成人高考,雖然老師講的一句都聽不懂,可這屬於「高端稀缺行業」,混出學歷就能加分。

直到後來,才有人告訴她,加分必須是全日制學歷,半工半讀的不行。

更令她揪心的是,油簍村很多返鄉的孩子,因為父母不在身邊,高中就輟學,然後早戀、結婚,外出打工。還有個沒成年的孩子,回家一個月就逃學,自己坐上火車,回上海找父母了。

留在上海倒也不一定是好選擇。黃衛東家9歲的小女孩,3月4日那天,坐在小店的牆角,看著手機裡的動畫哈哈大笑。父母忙得焦頭爛額,沒時間管她。她的晚飯是辣條、肉丸、飲料和三根冰棒。

黃衛東家也一度把年幼的女孩留在老家,交給村裡的老人看管。直到回鄉,發現孩子「像乞丐一樣」,滿臉黑灰,衣服都爛了。

黃友良覺得,「出來做煎餅,確實顧不得孩子」。山東的教育似乎更適應他的家庭,可他不敢把孩子送回去。

在上海,學校下午早早放學,其他家庭的孩子要不由家長接回去輔導,要不送去輔導班。他和愛人每晚11點收攤,只能讓孩子自己步行回家,等他們回去時,孩子已入睡。他的收入不足以讓孩子在上海參加輔導,自己的文化水平也只有小學,結果上初中的女兒沉溺手機,成績在班裡倒數。

今年32歲的黃凱是黃友良的侄子,也是油簍村走出的大學生。他的父母在他初一時就來了上海,整個中學階段,他都獨自在老家的學校寄宿。這個如今已在上海定居、年薪逾30萬元的年輕人回憶,初中時,學校周末安排回家,周三則有父母探望。每當同學衝向大門,奔向父母懷抱時,他就一個人躲在餐廳吃飯,眼裡憋著淚,心裡想著母親臨走時和他說的話,「出去賺錢就是為了供你讀書,考上大學,日子就變了。」

等到他大學畢業選擇工作時,全家意見出奇一致——一定要來上海。家人終於實現了團聚。

如今的黃凱身為城市規劃設計師,經常參與舊城改造,把老路擴寬,增加綠地面積,為原本破舊的老城設置公共空間。他時不時在工作時回憶起兒時假期來上海,住的也是破破爛爛的屋子。可也正是那時,他第一次見識了大城市,第一次嘗到巧克力和可樂。這又讓他在老家的學校成為被羨慕的對象,給了他學習的動力。

「如果父輩沒來上海,那我們的眼界可能永遠局限在村裡。」黃凱說。

他擔心的是,自己讀書時,很多同學選擇考學。可最近幾年,村裡九成的「90後」在外打工。他偶爾回村,聽到人們說:「讀書有什麼好?出來後也比攤煎餅多不了幾塊錢。」

村裡也試圖改變這些狀況。近兩年,油簍村建起了嶄新的鋪著綠色塑膠的幼兒園。村支書還說,要為油簍的孩子申請建一所小學,讓村民對教育更加上心。

在他的規劃裡,攤煎餅的生意給一代人帶來了希望,可下一代不能照搬。他想著在油簍建煎餅文化館和體驗店,為旅遊產業錦上添花。

每張煎餅背後,都有油簍村民對好日子的期待。黃友娥夫婦盼望的,是孩子能考回上海,找到工作。如果孩子真的去了其他城市,兩口子就打算把上海的房子賣掉,跟著孩子遷徙。在他們心中,上海不能代表家,孩子才能。

黃友良也期盼著女兒能考上上海本地的中專,不用父女分離。他的夢想是把煎餅在上海做成知名品牌,然後回到油簍,大規模種植有機蔬菜,再借著煎餅品牌的知名度返銷回上海。

但眼下,他能做的就是死死守住菜市場旁那個夾縫裡的煎餅店,和女兒一起奮力抓住這個城市留給他們的慷慨的機會。(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老媽30年攤餅經驗,2分鐘做出一個雜糧煎餅,方法簡單味道一流!
    文/菌特,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菌特山東雜糧煎餅是很多學生黨和上班族愛吃的早餐,一個金黃酥脆,分量十足的雜糧煎餅下肚,能讓你一整天都覺得元氣滿滿。路邊攤的雜糧煎餅隨著物價的上漲,現在大街小巷的雜糧煎餅起步已經7、8塊錢,那麼如何自己在家裡做出正宗的雜糧煎餅呢?
  • 上海有個「煎餅西施」火了 但她說只想做「煎餅女俠」
    挺直的鼻梁,深邃的眼睛再配上甜甜的笑容,1997年出生的小姐姐果真不辜負大家的讚美……「煎餅女俠」黃璐瑤 李秋瑩攝  上海的清晨,寒氣還未消退,周圍的人們都穿著厚厚的衣服抵禦嚴寒,但璐瑤只穿了一件衛衣,戴著一副塑料手套。  「你這樣不冷麼?」  「還好,鍋比較熱,而且穿的太多,做煎餅不方便。」
  • 西安煎餅攤月入過萬元 烤麵筋淡季賺五千多元
    記者在西安街頭走訪了多個煎餅攤、擦鞋攤、手機貼膜攤、烤麵筋攤,發現這些平日被大家看不上的底層工作所帶來的收入甚至高達每月兩萬多元。但即便如此,很多即將找工作的大學生卻明確表示:收入再高也不會從事這樣的工作,其原因則是——沒面子。擦鞋師傅月掙2700元昨日,記者在北稍門附近走訪了一群擦鞋的師傅。
  • 從路邊攤到網紅,中興火了21年的煎餅!張家港人開車30分鐘去打卡
    「我之前都是流動攤位,金港鎮各個角落都被我跑遍了,後來就固定在小學旁邊巷口那,一擺就是很多年。後來城市文明建設,我就不擺攤啦,盤下了這個小門面,開始慢慢經營。新的門麵店不大,一眼就能看完,只能擺兩三張桌子。「我今年65了,我算算嗷,煎餅做了21年,沒啥特別的,就是大家吃習慣了。」話雖如此,但讓人從路邊攤追到門麵店的煎餅,定有它的特別之處。
  • 上海95後「煎餅西施」火了!顏值高手藝好,未來的願望讓人驚訝...
    97年的璐瑤高鼻梁、大眼睛,有著一張明星標配的小臉。她來自黑龍江,漢族人,5年前和家人一起來到上海,做煎餅的手藝也是來上海後學的。這家小攤起初開在張廟,後來才搬到紅林,經過幾年的積累也有了一些回頭客。大家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攤餅的老闆娘人不錯,長得也挺好看」。
  • 西安煎餅攤月入過萬 烤麵筋淡季也能賺五千多元
    記者在西安街頭走訪了多個煎餅攤、擦鞋攤、手機貼膜攤、烤麵筋攤,發現這些平日被大家看不上的底層工作所帶來的收入甚至高達每月兩萬多元。但即便如此,很多即將找工作的大學生卻明確表示:收入再高也不會從事這樣的工作,其原因則是——沒面子。  擦鞋師傅月掙2700元  昨日,記者在北稍門附近走訪了一群擦鞋的師傅。
  • 一個賣煎餅的如何才能年賺100萬呢?
    如果我們去大街上,隨便擺一個地攤,賣煎餅。能賺100萬嗎?然後我們就去分析這周邊所有賣煎餅的,他們做得怎麼樣,他們都是年賺10幾萬算不錯的了。那麼如果我們跟他們一樣的玩法,做法,最後我們投影收穫的結果會怎麼樣?是不是也是10萬。
  • 「講好山東故事」「難忘煎餅那些事」
    煎餅的製作其實很簡單,製作成本也低,用五穀雜糧即可,糧食的質量差點也不要緊。我的家鄉在山東濰坊青州的西南山區,最常見的便是玉米面加豆面,磨成膠糊狀再用三條腿的鐵鏊攤製成薄薄的圓餅狀。保存時間長,且抗餓。所以在我的記憶裡,煎餅是農家人一日三餐的主食。做煎餅的五穀雜糧需要先上碾子壓碎,然後用水泡透,再用磨子推磨成膠糊。
  • 66.666…%的山東人,竟然不吃煎餅
    ▲ 煎餅——山東美食的代名詞。製圖/Q年來自山東大家庭的魯西北人,幾乎沒人吃過《舌尖上的中國Ⅱ》中那圓如明月、大如坐席的山東大煎餅。山東人竟然不吃山東煎餅——這到底是咋回事?二十歲之前,吃的都是「假煎餅」我沒吃過紀錄片裡的煎餅,但吃過魯西北平原上家家都會做的另一種「煎餅」。認識山東大煎餅之前,我心目中的「煎餅」就是油煎的餅,我們老家叫「麵糊餅」,一種由麵粉糊與鹽巴、蔥花等混合,然後攤在油鍋裡煎出的餅,類似北京的「糊塌子」。 ▲ 老北京糊塌子。
  • 煎餅卷出來的飲食文化——山東傳統名吃
    山東人豪邁,這不僅體現在身高上,還體現在山東的傳統名吃上。——大煎餅才能卷大蔥煎餅就是很普通的煎餅,用玉米面、小麥麵粉攤出來的煎餅,又軟又韌,嚼起來滿口甘香,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在麵糊裡加個土雞蛋,成餅口感更佳。
  • 教你在家做滕州菜煎餅,柔韌勁道,滿口餡料,步驟技巧超詳細
    陣陣讓人口水直流的菜煎餅香味伴隨著焦急地等待,生怕自己喜歡的菜賣完了。眼看著快輪到自己了,格外的高興,又似乎變得更加急迫。攤主兩個小鏊子來回倒騰著,忙得腳不沾地。隨著顧客的話語,攤主麻利地依次把顧客指定的餡料夾到盆子裡,然後倒上五香粉,孜然粉,鹽,油等各種調料拌勻。攤主的菜量都給得很足,薄薄的一張餅上鋪滿厚厚的一層餡兒,然後上面再蓋上一張餅,轉著圈兒開始烙了。
  • 66.666…%的山東人,竟然不吃煎餅!
    ▲ 煎餅——山東美食的代名詞。製圖/Q年 來自山東大家庭的魯西北人,幾乎沒人吃過《舌尖上的中國Ⅱ》中那圓如明月、大如坐席的山東大煎餅。 山東人竟然不吃山東煎餅——這到底是咋回事?
  • 滕州大姐攤菜煎餅賣,7塊錢一個3個鏊子同時攤,天天排長隊
    滕州街頭巷尾菜煎餅的攤位很多,幾乎每個攤位前都聚集著很多人,在杏壇路靠近步行街處,有個菜煎餅攤,生意特別好,攤菜煎餅的是一個大姐,四十多歲,看上去很年輕,做事特別利索,她攤的菜煎餅放的菜量大,火候掌握得很好,同時用三個鏊子一起攤,都不趕趟,攤子前天天排長隊。
  • 她當明星月收入僅3000,轉型賣煎餅果子5個小時賺1200元
    攤、打、翻、放、折,任何一步掉鏈子,都成就不了一個完美的煎餅果子。可惜,LULU太年輕,不能明白其中蘊含的中國式智慧。她攤的煎餅,鬆散凌亂,千瘡百孔,破綻百出,簡直讓人不忍細看。不知道面對這樣的煎餅,LULU是不是還笑得出來?
  • 60歲大爺賣「煎餅卷蝦」小吃,一人操作8口鍋,不糊鍋還很好吃!
    60歲大爺賣「煎餅卷蝦」小吃,一人操作8口鍋,不糊鍋還很好吃!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的提升,尤其是現在的美食,各種各樣。要說最好吃的美食,那肯定就是農村集會裡面的小吃,小編小時候經常和奶奶逛集市,四天一次的集市,裡面有炒涼粉、烤腸、羊肉湯等等,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60歲大爺賣「煎餅卷蝦」小吃,生意非常好,一人操作8口鍋,口味獨特,不糊鍋還很好吃!今天介紹的60歲大爺賣「煎餅卷蝦」小吃,在當地的集市上特別的有名,一共有三位老人在忙活,但是引人注目的是一人竟然操作8口鍋,這讓人有點吃驚了。
  • 印度街頭的特色雙拼煎餅,煎餅裡面炒咖喱,給你一份你都吃不完
    說到煎餅大家都不陌生,在我們中國煎餅已經是一種家常小吃了,只要家裡有個電餅鐺都不用去外面買,自己在家裡就可以做出來了。不過攤煎餅可是一個手藝活,一般人不好好學學還真做不來。事實上不只是我們中國有煎餅,在國外也有煎餅,做得同樣也很誘人。
  • 小攤子一塊煎餅賣到60元
    晨報訊近日,有讀者報料稱,在梅花山美食街上有一個賣煎餅的攤,其中有一種最貴的煎餅要60元一個。為探其究竟,記者來到了梅花山。  只見在一個名為「劉剛多維煎餅」的攤上,三個夥計正在兩超大號的爐子上熱火朝天地攤著煎餅,那煎餅的顏色有黃有赤,還有五顏六色的,煞是好看。旁邊靜靜地坐著一個中年人,他就是店主劉剛。劉剛告訴記者,他是山東人,從小吃煎餅長大的。
  • 關注|網友都叫她「煎餅西施」,她卻只想做「煎餅女俠」
    「煎餅女俠」黃璐瑤 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挺直的鼻梁,深邃的眼睛再配上甜甜的笑容,1997年出生的小姐姐果真不辜負大家的讚美……「煎餅女俠」黃璐瑤 李秋瑩攝上海的清晨,寒氣還未消退,周圍的人們都穿著厚厚的衣服抵禦嚴寒,但璐瑤只穿了一件衛衣,戴著一副塑料手套。
  • 從生意破產到東山再起,山東硬核創業者用煎餅向勇士致敬
    水加面和成糊,打個「太極八卦掌」,攤熟,輕薄如蟬翼,考驗後槽牙咬合力,似能卷進天下美食,菜、肉混搭風味更佳,美味而霸氣。在煎餅產地,越來越多年輕人盯上了家鄉美食,開起網店賣煎餅。他們有的自稱很喪且無趣,對車房無貪念,對時尚歌曲、流行明星、網紅無感,每天潛心篤志,翻來覆去研究賣煎餅;有的是離異媽媽,立志通過煎餅,活出精彩人生……在當地人眼裡,正宗的山東煎餅門分三派,曲阜酥煎餅,滕州菜煎餅,泰安、臨沂的煎餅。
  • 在家用電餅鐺做「雜糧煎餅」,2分鐘就能學會,比外面賣的好吃
    在家用電餅鐺做「雜糧煎餅」,2分鐘就能學會,比外面賣的好吃雜糧煎餅也是我家孩子最愛吃的主食,每次經過路邊的煎餅攤,她要買一個來吃。女兒超愛大街小巷裡熱賣的煎餅,特別是那山東煎餅哦。而我們家的早餐也是各式的蔬菜煎餅、或是豆渣煎餅,配上豆漿或是米粥、米糊,白煮蛋,就是一份美味健康的早餐。為了孩子們健康,自製一份屬於自己的煎餅。從營養成分上看,粗糧蛋白質含量相對偏少,澱粉、纖維素、無機鹽,以及B族維生素含量豐富。不但很好吃,而且乾淨衛生。喜歡吃雜糧煎餅的筒子看過來啦!!想做出和外面賣的一樣酥脆餅皮的煎餅麼,這裡公開配方嘍~~熱乎乎脆酥酥的雜糧煎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