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買房的時候都聽說過房屋的性質,例如商品房、公租房。那麼你知道房屋所在的土地也有性質之分嗎?在我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取得方式分為出讓和劃撥,也就是土地性質最常見的類型就是出讓和劃撥。那麼劃撥土地是什麼意思?劃撥土地上的房子和出讓土地上的房子有什麼區別?劃撥土地的房子能買嗎?
劃撥土地是什麼意思?
劃撥指土地使用者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交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所取得或者無償取得的沒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它屬於行政行為,而非民事行為。
劃撥土地上的房子和出讓土地上的房子在居住方面沒有區別,但是土地在劃撥時,一般不設定土地使用權的期限,但設定了一定的限定條件,不得轉讓、出租和抵押。也就是說如果買了土地性質是劃撥的房子,後續不能轉讓,如果想要轉讓,那麼在國土局等部門同意的基礎上,補交一定的土地出讓金也是可以的。
劃撥土地的房子能買嗎?
只要劃撥土地建房能夠辦理房產證,一般情況下是可以購買的。但是購房者需要注意購買劃撥土地的房子是需要面臨很多風險的,購房者可以了解風險和應對策略之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1、過戶風險
劃撥土地的性質一般比較特殊,其土地上面的房屋往往不是普通的商品房,而是特殊性質的房屋,例如小產權、單位福利房等,因此辦理過戶具有一定困難,可能會被國土局拒絕。另外還有的土地是集體所有,即便可以交易,還有一系列流程要走。
如果等到過戶的環節,購房者已經交了很大一部分的房款,這個時候才發現無法過戶,追回款項變得十分困難。就算通過訴訟的方式來解決,也要面臨更多時間成本。
2、補繳土地出讓金
如果購房者買的是劃撥土地性質的房子,國土局同意過戶,這個時候是需要購房者補繳土地出讓金的。如果售房者未提前說明這筆錢由誰來交,購房者可能面臨需要多交錢的問題,如果不交錢那麼就買不到房,浪費自己的時間,因此最好在購房合同中對此進行約定,以規避責任。
本文為大家介紹了關於劃撥土地的相關問題,不知道你是否了解了呢?小編建議無論你要該買什麼樣類型的房子,都要看清房屋性質和土地性質,全面考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問題。為了避免糾紛,還可以在籤訂合同環節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約定,這樣在後期維權過程中,有據可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