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福建人做生意往往能壟斷整個行業?有什麼秘訣嗎
眾所周知,福建的家庭意識非常厚重。平時沒事在家裡的時候,也會經常去親戚家裡做客,可能就是去喝喝茶,聊聊家常而已,沒有特別的理由。但是在別的地方,和親戚聚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就只有春節等假日了。
從福建的地形來看,山多平原少,以前的交通不發達,經濟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很多福建人為了生存就下海或者經商,到處跑。有很多福建人會選擇去海外發展,但由於文化的影響,這些人懂得回報家鄉,投入很多資金和技術,然後逐漸發展壯大,成為行業裡的領頭羊。
福建是多民系共存的省份,說實話,不同民系之間的差別甚至比很多少數民族的差別還要大。福建大的民系有河洛人(閩南人)和客家人,小的更多了,相對有影響力的現在有莆仙人,福州人以及閩東人。河洛和客家就不用介紹了,說的後夠多了。 長樂區除了僑胞眾多在外賺外匯,還有一黑一白兩大產業,就是鋼鐵和紡織。
福建很多地區多山靠海,交通並不方便。但對於不甘落後的福建人,就去了別的地方發展,甚至是海外發展,所以福建的海外僑胞特別多,我身邊的福建盆友,學習能力很強,一旦看好某個行業,能非常專注的深入研究,很快熟悉這個行業,比如一位本來做零售行業的盆友,現在看好了小餐飲行業,結果一個億萬富翁,到處學習,很快就對這個行業有了研究。
大部分福建人早就完成了資本積累,放眼全國,鋼材圈子走到那,福建人都佔半。其次是聯手,福建人生產的鋼材又多給福建人銷售,而且信息互通,市場行情,他們比本地人起碼領先兩三步。最後,決策快,能不能做,他們幾個電話就可以決定幾百萬的生意。
福建人還不屬於中原文化核心圈,因此相對而言文化薄弱,處理與東南亞土邦和殖民者的關係更加靈活,善於通過更多手段融入當地。福建人還有十分強烈的宗親認同,喜歡抱團。抱團本身是海外謀生的重要手段,這也不是十分特別。但是福建移民的宗親網絡卻可以滲透到東南亞社會深處,形成輻射乃至壟斷基層的貿易系統。
中國每個地方都有商人。善於經商者各地都有。福建和溫州也不是人人經商。福建作為一個省份內部差異也不小。同為閩南地區的泉州和漳州在商業上的差異也是很大的。單純以地域性來說,廣東潮汕地區的商人經商能力也很強。
閩北地區從秦朝時期就開始派軍隊南下,匯集了不同時代的中央王朝軍隊後裔。以上種種可以看出,福建人口基本是族群遷移至此,做生意的時候採取狼群戰術,到一個地方先搶蛋糕,再把外人排擠,把蛋糕做大,最後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