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福建人做生意往往能壟斷整個行業?福建人家族觀念很強,一個人強不叫強,家族強才叫強,所以一個家族有人發家了,就會帶動自己直系親屬,親屬再帶親屬,如此往復下去,兄弟姐妹多的家族就會帶動一大批人搞同一行業,周圍其他人看到他們做某行業發發了,就跟他們學習,然後自己做,就帶一個家族出來,所以福建都是一個鎮一個行業,都做到全國!不以利小而不為,不以事小而不做,肯吃苦,不嫌麻煩,堅持,有韌勁,是福建人會做生意的原因吧。就像滿大街可見的福建小吃,把生意做到了大江南北。我就喜歡吃。一個是品嘗一下南方飲食的口味,一個是貨真價實招攬的回頭客逐漸增多,把生意處成情誼,門店的口碑就會口口相傳,生意就會越來做好。
說是福建,其實都是閩南商圈,福建幾個大的產業:泉州地區:水頭石材、侖蒼水暖、安溪茶葉、石獅服裝、晉江運動品牌;莆田:仙遊加油站、仙遊紅木、醫院、寺廟還有A貨鞋;寧德:黃花魚和偷渡;漳州:水果和假煙。基本都是在閩南語系(包括溫州和潮汕地區也都是閩南語系。在中國最會經商的人群。)為什麼福建都能形成產業模式呢?第一:國外做的是配套產業,開了麥當勞,就有人開洗車店,有人就會開兒童樂園,類推。中國是集體產業。麥當勞邊上開了肯德基,再開德克士。最後誰賺錢。其實都有利弊,但是在開放初期形成產業就能降低陳本,方便客商。第二,家族群模式可以形成價格壟斷。中國60%的水暖裝修都是泉州人,只有過年才回來。我們外出賺的都是辛苦錢。福建人基本都是外出打拼做實體。不像江浙是資本運作。廣東是投資型。福建基本都是做商圈。第三,創業後福建人的開放心態,讓利給自己人,但卻把蛋糕越做越大。別人的成長帶動自己的成長。第四,家族群可以自我調節和保護,會讓體系完善和更新。
看看福建人的人口結構,福建沿海東區和南區族群為晉朝末年五胡亂華永嘉之亂衣冠士族南渡。士族為漢朝時期形成,屬於社會的特殊階層。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並且在當地有威望。不是暴力團體,屬於以德服人群體。因為不願做胡人奴才,背井離鄉到江南。這個群體裡包括了現在福州,寧德,莆田,泉州地區的族群。也很大一部分到了浙江,在梁祝的故事裡就有提到。福州有晉安區,泉州有晉江,洛陽村洛陽橋洛陽鎮。都為古代首都洛陽洛水一帶遷移致南方。這些族群保留了正統的華夏文化,和語言,觀念。內部有很強的凝聚力。靠閩西山區的客家人主要為宋朝時期開始由河南信陽一帶遷移致南方,以農業為主,重農輕商,也重視教育。客家話裡保留了較多宋朝後的官話。閩北地區從秦朝時期就開始派軍隊南下,匯集了不同時代的中央王朝軍隊後裔。以上種種可以看出,福建人口基本是族群遷移至此,做生意的時候採取狼群戰術,到一個地方先搶蛋糕,再把外人排擠,把蛋糕做大,最後壟斷。
福建人只所以能發財,因為只要有人在某個行業有成就了,就會鄰裡,親戚,都會加入,然後賺到錢了在獨立出來,就跟做鞋一樣,有人做成品鞋,加工就給親戚做,做好了在送過來做成成品,然後就有人去做包裝盒之類的,這樣就帶動了整個村,整個鎮!反正就是有人發財了,另外一個也會去做這樣一個帶一個,做生意的人就這樣越來越多了~最主要的是福建人宗族觀念強,同宗同源之間的人做生意互相幫扶,彼此之間融資通道暢通,誠信,情利分明(親人之間借錢做生意很多是要支付高利息,但大家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這是很多地方不能形成家族壟斷行業的原因。全國很多地方的人,窮親戚見族人發家了都喜歡吃免費的午餐,並認為是理所應當的。若白食不成就心生怨恨,巴不得「為富不仁」的富親戚早日完蛋。他們可以送容忍陌生人大富大貴,但決不能讓親人「吃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