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店的招牌,是在「盜用」中國文化?別再崇洋媚外了!

2021-01-08 夢窗佳語

京都和奈良,日本人精神的故鄉,是唐宋文化彰顯的最好的兩個古都。而大阪作為日本的第二大城市,唐宋的影子也隨處可見。雖然是陌生國度的都市,但街頭巷尾,總予人一隅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一隅的感覺裡,可以發現日本人對文化的尊重和個性的追求。最直觀的兩處,也是肉眼直接可及的:建築與招牌。建築和招牌向來不是兩個個體,不管是城市地標還是文化象徵,它們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標誌,但又各有不同。在大阪街拍的時候,招牌文化吸引著我的注意。

不同於國內統一的清一色招牌和整齊的模樣,大阪街頭巷尾的小店,總給人眼前一亮花開一處的驚喜。尤其是暮色降至,華燈初上之時,昏黃的暖色調,給人一種《深夜食堂》的溫情。

走在狹深的小巷裡,基本每家小店都令我傾心,想要駐足去品嘗一番。我徘徊在大阪街頭,尋覓著隱藏在都市各角落裡的中國文化。這讓我十分享受,也常有嘆息。

但實際上,我們也從不缺少這樣的溫情。國內街頭巷尾熱氣騰騰的小店,即是人生百態的風景,卻敗給了規規矩矩死板的店鋪招牌,讓人感覺不到朝氣和個性。而日本人的招牌文化中透露著唐宋遺韻,他們商鋪的任何一處細節,都有似曾相識的地方。

無論他們如何吸收並轉化唐宋文明,甚至最後歸於本土,都無法改變其根基依舊是我們中國沉厚璀璨的文化。日本那些小店透露出的中國文化,在咱中國人面前還是無處可逃。

黑夜裡日本的招牌文化像是活了一般,它讓人在異國他鄉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底蘊。但令人悲傷的是,這竟然是日本做出的一種模式,誤導了多少西方人以為這就是源自日本的文化和特色。

很想衝出去吶喊,告訴世人,這是源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但我們又敗掉了多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被這樣奪去,只能無奈。

我國《金瓶梅詞話》《儒林外史》中曾記載暖簾-在冬天用於禦寒的門帘,後來和佛教一起傳到日本,被寫作「暖簾」。最初被用於遮擋風塵,後來演變成店鋪的一張名片,最後就變成了一種傳統文化。

記得曾經在國內旅遊時遇到的一件事。一家麵條店的門口掛起了捲簾,卻被很多國人以為是在模仿日本。那刻,我真想大聲告訴他們,這是咱中國的本源,不是日本的產物!

所以,每當我來日本旅行,停停看看時也常提醒自己:不管日本多麼發達,服務多麼熱忱,屬於我國的文化,一定要自己傳承。已經被學走的文化,也並非落地生根。除了感嘆他們將我們的一些文化傳承得那麼完好,也別無其他。(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了解到日本人的招牌文化!中國人民苦澀:我們敗掉了老祖宗多少遺產!
    儘管許多中國人不喜歡日本,但它是亞洲較為發展較為不錯的國家。日本的風景也很好。此外,日本人的素質相對較高,「宰」遊客和看不起中國遊客的事件也不多。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如越南,情況往往如此。所以,日本已成為中國遊客第二受歡迎的國家。日本受中國遊客青睞的另一個原因是許多日本文化從中國得到的,這也讓中國人感到非常友好。
  • 日本街鋪招牌文化是一種標誌!
    日本不同城市體驗會非常不同,大家熟悉的東京時尚商業,北海道適合冬天去,衝繩偏自然淳樸,如果是第一次去日本,更推薦經典的關西線大阪-京都-奈良,對於日本的喜歡,一開始是因為唐宋文化的延續,再就是日本對這段歷史文化的尊重。
  • 看到日本街頭招牌,中國遊客羞愧了:老祖宗的東西都在別人家了?
    日本受中國遊客歡迎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來自中國,也讓中國人很有親切感,甚至有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經看不到了 在日本招牌文化是比較深入人心的,各個小店都會製作精美的招牌吸引行人,這些招牌設計的都很精巧,一排排看過去也十分好看
  • 迪士尼樂園:崇洋媚外與文化自信
    迪士尼樂園進中國,媒體高度配合,正面宣傳,鼓動中國民眾趨之若鶩,背後是否存在崇洋媚外的強大心理?在當今中國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時候,追捧迪士尼樂園,是否與文化自信的要求背道而馳?第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中,主持人與嘉賓對於遊客排長隊現象也提出了解決建議,其中有一項建議說:可以在中國多建幾個迪士尼樂園。還說,中西部地區有地方政府已經與迪士尼洽談興建項目。對此,我表示堅決反對。
  • 京都街頭隨拍:日本招牌文化的魅力,煥發著一座城市的朝氣
    京都和香港是兩座截然不同的城市,但它們的相同點在於文化傳承(有人曾說香港是文化沙漠,這我是不認同的),以及更為明顯的關於街鋪的招牌文化。我曾經寫過一篇有關香港的招牌文化,雖然擁擠,但不論是白天日光下的陳舊,還是夜幕低垂的華燈初上,即便是逼仄的格局中,仍散發著一個個獨立的靈魂,令遊客在尋覓美食、工藝品、特色伴手禮等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不同個性的交融之美。
  • 日本城市街頭眼花繚亂的招牌,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煙火氣的體現
    在國內的城市,以前是各有各的風格,現在可能是為了美觀吧,不少城市推行統一的店鋪招牌,這種風格一致、設計單一的廣告牌,有人看好有人反對,於是爭論一直在持續。那麼,別國的城市又是怎麼樣呢?來看看日本的吧,它是另外一種風格的東西。日本是我國的近鄰,是世界發達國家之一,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日本的城市跟我國城市是不一樣的,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好像是亂槽槽的。
  • 再議崇洋媚外
    中華民族淵源流長,上下五千年歷史,養成了中國民族一個特性一一友善異族。從漢時起歷朝代對邊境少數民族的和親,到盛唐時日本韓國阿拉伯的五夷朝拜,再至大明時鄭和陶瓷茶葉絲綢下西洋南洋,再至清朝傳教士的宗教入疆。
  • 別懷疑!說起「崇洋媚外「,日本人是第一
    月亮總是國外的圓,這句話其實放在哪裡都合適,例如我們的近鄰日本,日本人「崇洋媚外」的程度比咱們國家的程度更嚴重。舉三個例子:第一、日本作為汽車大國,汽車工業非常發達,也有雷克薩斯等豪華品牌,但是在日本銷量最好的豪華車依然是奔馳。
  • 中國人鏡頭下的日本小店:沒有整整齊齊,市井煙火瀰漫匠人精神
    去日本旅行,街頭小店不得不說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風景,它有生活,有煙火,有人氣,還有藝術和文化。京都和奈良是去日本看唐宋文化最好的兩個古都,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但不論是京都奈良,還是其他城市,街頭小店的風景總是教人百看不厭。每次去日本旅行,我幾乎每天都會抽出一點時間去街頭巷尾走走拍拍,那麼小而精緻的店鋪,煥發著一座城市的朝氣,真是令人感到舒服。
  • 中國這個景區被吐槽「崇洋媚外」,對日本人免費,卻對中國人收費
    如今中國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好,綜合實力越來越強,也讓世界看到了如今蓬勃發展的中國,因此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感到好奇,他們想來中國看一看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家,現在已經變成了什麼樣子。因此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我們國家旅遊工作甚至定居。
  • 從外國人演明朝皇帝,看中國流行文化的「崇洋媚外」
    文|令狐伯光今天,伯光大致聊聊中國文化裡面的「崇洋媚外」。中國流行文化「崇洋」的原因這個原因,說到底其實就是「文化自卑」的關係。我們的流行文化產業就先經歷了學習港臺,再學習日韓,再到全面學習歐美的過程當中。在全面學習發達國家的過程當中,自然很容易造成人家的文化更發達,文化更先進,和文化更加厲害的觀念。單獨從流行文化產業來講。
  • 日本大叔的成都「小店情懷」:將美食作為中日文化溝通之橋
    中新社成都6月6日電 題:日本大叔的成都「小店情懷」:將美食作為中日文化溝通之橋作者 嶽依桐給店內設施消毒、準備好新鮮蔬菜、熬製一鍋濃稠咖喱……經過近2小時的準備,上午11時30分左右,日本大叔藤本祥一位於成都市武侯區的日料小店迎來當日第一批食客。3月中旬復工以來,他的店鋪逐漸恢復往日的熱鬧,現在高峰期還會排隊。
  • 在文化自信的今天,國人為何還在崇洋媚外?
    為什麼國人會種崇洋媚外?這個問題各家有各家的觀點。王建林先生的說法是因為國人缺乏文化自信,受到了自卑心理的驅使。首富做出的論斷著實讓我驚訝,因為在我看來,這種說法並不與時俱進。如果說是在那個中國備受打壓、四面受敵的黑暗時代,說缺乏文化自信是情有可原的。
  • 日本的拿來主義,一款「盜用」中國文化的遊戲,卻火了30多年
    從80年代開始,日本光榮公司就開始在做《三國志》,長達30多年時間,《三國志》系列已經出到第14代.在驚嘆一款遊戲壽命之長的同時,也讓不少玩家發問,為什麼日本的拿來主義,居然可以做的這麼好?其實算上《三國志》,"日本戰國"題材在國內,基本都屬於小眾遊戲,放眼整個遊戲市場,佔有率極小。但就是這樣,此題材的遊戲在國內已經不知不覺存在30多年了。
  • 日本店鋪招牌保留了唐宋風格,我們呢?敗掉了多少祖宗遺產
    不知從何時起,我國街道上的招牌都出現了統一的樣式,不能讓大家感受不同的招牌文化,傳統招牌文化隨著整改逐漸消失。或許我們來到著名的仿古建築旅遊景點時,我們會看到截然不同的畫面。旅遊景點內部的招牌完全不同,商家按照景區不同的規劃制定了體現商店特色的招牌。
  • 這家日本年糕小店,體現著一種匠人精神,傳承著一種傳統文化
    不同的是,年糕這種食物反而在日本是過年必備的食物。最近日本一位製作年糕的師傅走紅於網絡,不但因為他製作的年糕味美,最重要的是他製作年糕的過程。這位名叫中谷的年糕師傅,已經從事年糕製作25年了,現在是聞名日本的點心店鋪,奈良縣中谷堂的負責人。
  • 你是如何看待「崇洋媚外」的觀念呢?
    但即便如此,受過傳統教育的中華民族,總會出現一些崇洋媚外的年輕人,他們好高騖遠,總想著去過外國人夢境般的生活,甚至認為外國的空氣都是香甜的。崇洋媚外是一種典型的撇棄中國舊思想文化,而一味盲目的追求崇拜西方文化,從而迷失自我,徹底陷入困境之中。這類人群不僅在思想上絲毫沒有受到束縛,更是在人生自主選擇權上毫不避諱,也充分代表了當代年輕人思想觀、價值觀上的弊端。
  • 招牌牛肉飯也撐不住了,日本百年快餐巨頭遭遇危機,關店150家
    因其招牌牛肉飯價格低廉,被稱為日本國民料理。目前在全球共有約3300多家門店,其中海外共有1000多家門店,中國佔到六成以上。 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一個名叫松田榮吉的小商販,在做了幾年生意後,決心轉行做餐飲。經過一番市場調查,他發現一種叫丼物的食品非常受歡迎,具體做法是將魚和蔬菜鋪在米飯上,再淋上味噌湯,製作十分方便。
  • 小店請一奸臣題字,奸臣一字多添一筆,成就了500年響噹噹的招牌
    文/天叔讀史小店請一奸臣題字,奸臣一字多添一筆,成就了500年響噹噹的招牌現在我們到外地旅遊,一般都會去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如果到了北京那麼不容錯過的就是烤鴨和六必居醬菜了,這些店都是歷盡幾百年的老字號店
  • 外國門頭招牌,行!中國門頭招牌,不行?
    過去,每當中國門頭招牌這塊出了點問題,我們總會看到很多十萬加的爆款文章,使勁吹捧外國的招牌多麼精緻,多麼美觀個性,例如舉例常客日本。在這些外行的狂歡之後,留下的卻是一地雞毛。留給我們的還是那個問號?我們應該怎樣打造適合我們中國的門頭招牌? 眾所周知,日本很多文化源於中華文化,文字也不例外。日本至今依舊用漢字表達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