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和奈良,日本人精神的故鄉,是唐宋文化彰顯的最好的兩個古都。而大阪作為日本的第二大城市,唐宋的影子也隨處可見。雖然是陌生國度的都市,但街頭巷尾,總予人一隅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一隅的感覺裡,可以發現日本人對文化的尊重和個性的追求。最直觀的兩處,也是肉眼直接可及的:建築與招牌。建築和招牌向來不是兩個個體,不管是城市地標還是文化象徵,它們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標誌,但又各有不同。在大阪街拍的時候,招牌文化吸引著我的注意。
不同於國內統一的清一色招牌和整齊的模樣,大阪街頭巷尾的小店,總給人眼前一亮花開一處的驚喜。尤其是暮色降至,華燈初上之時,昏黃的暖色調,給人一種《深夜食堂》的溫情。
走在狹深的小巷裡,基本每家小店都令我傾心,想要駐足去品嘗一番。我徘徊在大阪街頭,尋覓著隱藏在都市各角落裡的中國文化。這讓我十分享受,也常有嘆息。
但實際上,我們也從不缺少這樣的溫情。國內街頭巷尾熱氣騰騰的小店,即是人生百態的風景,卻敗給了規規矩矩死板的店鋪招牌,讓人感覺不到朝氣和個性。而日本人的招牌文化中透露著唐宋遺韻,他們商鋪的任何一處細節,都有似曾相識的地方。
無論他們如何吸收並轉化唐宋文明,甚至最後歸於本土,都無法改變其根基依舊是我們中國沉厚璀璨的文化。日本那些小店透露出的中國文化,在咱中國人面前還是無處可逃。
黑夜裡日本的招牌文化像是活了一般,它讓人在異國他鄉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底蘊。但令人悲傷的是,這竟然是日本做出的一種模式,誤導了多少西方人以為這就是源自日本的文化和特色。
很想衝出去吶喊,告訴世人,這是源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但我們又敗掉了多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被這樣奪去,只能無奈。
我國《金瓶梅詞話》《儒林外史》中曾記載暖簾-在冬天用於禦寒的門帘,後來和佛教一起傳到日本,被寫作「暖簾」。最初被用於遮擋風塵,後來演變成店鋪的一張名片,最後就變成了一種傳統文化。
記得曾經在國內旅遊時遇到的一件事。一家麵條店的門口掛起了捲簾,卻被很多國人以為是在模仿日本。那刻,我真想大聲告訴他們,這是咱中國的本源,不是日本的產物!
所以,每當我來日本旅行,停停看看時也常提醒自己:不管日本多麼發達,服務多麼熱忱,屬於我國的文化,一定要自己傳承。已經被學走的文化,也並非落地生根。除了感嘆他們將我們的一些文化傳承得那麼完好,也別無其他。(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