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常勸導我們,要多行善事,多去放生,因為放生可以積累福報,很多人聽說行善可以積福,就開始急著去做布施,聽說放生可以增福增壽,就開始忙於去做放生之事,雖然這兩件事都是善行,但也有很多人因為做了這兩件事,反而招來惡果。
聽到這裡,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為什麼放生和行善這樣的善舉會容易造下惡業呢?看看下面這兩句話,你就明白了。
第一句話:沒有智慧的放生是殺生。
佛教提倡放生確實沒錯,但不提倡沒有智慧的放生。陷入放生誤區之人,其實並不在少數,很多人因為要為自己積累福報,而去選擇放生,但在放生時,卻沒有用智慧去選擇如何放生,而是隨便去市場上買點魚、龜之類的,找一條河就直接把他們放生到河裡了。
這樣的方式佛法是不提倡的,因為魚兒和烏龜不同於我們人類,人類或許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生存,但魚兒分淡水魚和鹹水魚,而且不同的魚類生存的環境也不同,就算同樣是淡水魚,有的魚兒就喜歡大河,有的魚兒就喜歡小溪,也有的魚兒喜歡在湖水裡遊玩,我們在放生時,一定要先了解魚兒的習性,再去把他們放到適合他們生存的環境中才行。
有些人把家裡養的巴西龜拿去放生,結果一隻巴西龜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殺死更多生命,這個後果你難道不需要承擔責任嗎?所以放生要講究用智慧去放生,我們要去救助那些生命即將受到威脅的動物,而不是盲目的想要為自己積累福報,就去到處尋找動物,做一種形式上的放生,這樣的行為不僅自欺欺人,還會給自己帶來惡報。
第二句話:沒有智慧的慈悲是愚痴。
慈悲也是一樣的道理,很多人本性是善良的,也想去做善事,但因為自己沒有智慧,所以很容易將善事做成了惡事。比如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溺愛,以及子女對父母的愚孝等,這些雖然發心是善的,但帶來的結果往往是惡果。
如果你去幫助一個惡人,去助紂為虐,這樣的善行不是慈悲,而是愚痴。行善一定要講究方法才行,不能盲目去做,行善與放生都是一個道理,要在對方最需要你的時候,給予對方最需要的幫助,並且還要讓對方能夠真正受益才行。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朋友每天都管你借錢,你每次都幫助他,卻不問他的錢花在了哪裡,直到有一天,那個朋友養成了很多惡習,最後甚至走上違法的道路,你這種善行其實就是惡行。
我們在行善或做放生時,一定要用智慧去做這件事,不能頭腦一熱盲目去做,這樣不僅不是在幫助他人,反而容易給自己招來災禍。想要獲得福報,首先要有智慧,智慧到了福報自然來。感恩閱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