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變動原因與結果區分之解讀

2020-12-11 中國法院網

2007-11-01 14:04:0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林振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本條是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進行區分的規定。

  一、物權變動原因與結果區分原則的含義

  正如孫憲忠指出,所謂區分原則,即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他們的成立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其基本含義如下:

  1、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基礎關係,即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合同是否生效,不能以不動產是否已經辦理物權登記為標準進行判斷,而應依據債權法、合同法規定來判斷。如果物權變動合同符合《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條件,則應認定合同已生效,對當事人產生合同約束力。

  2、關於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必須以登記為必要條件,而不能認為合同生效就必然發生物權變動。如果合同生效而未進行物權變動登記,則權利人只享有請求交付的債權法上的權利,而沒有取得物權法上的支配權。

  3、如果法律另有規定或合同另有約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合同,只有經過辦理物權登記合同才生效」的,應依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認定合同的效力。

  二、對《物權法》第十五條的解讀

  首先,將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進行區分,是由債權與物權的性質決定的。債權性質屬於請求權,其效力是對人權、相對權,不具有排他、優先、追及的效力,因此債權變動不必予以公示即可產生債權法上的約束力;而物權性質是支配權,其效力是絕對權、對世權、排他權、優先權、追及權,因此物權變動必須依賴物權變動中的的公示行為,即標的物的交付(動產)或者登記(不動產),物權變動必須在公示之後,才能發生對世的效果,以保障交易的安全。

  其次,將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進行區分,完全符合合同效力的理論。合同是否有效,從訂立之日起就已確定,合同的效力不能通過合同履行來決定,即合同的效力是獨立存在的,不能根據是否辦理物權登記來認定。如果不將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進行區分,有可能出現合同效力由一方當事人決定的情況,有悖於民法理論,而且在實踐中是十分有害的。

  再次,將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進行區分,是我國現行法律關於物權變動的模式選擇的必然結果。按照學界通說認為,物權變動模式通常有以下三種模式:1、意思主義模式,又稱債權意思主義模式,是指物權變動只需根據當事人關於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即可發生,無須任何外在的表現形式。以法國民法典為典型。2、物權形式主義變動模式,是指物權的變動不僅要具有意思表示,而且必須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現形式,又稱「物權合同加公示」。以德國民法典為其典範。3、債權形式主義變動模式,即「債權合同加公示」,也稱意思主義與登記或交付之給付,即物權因法律行為發生變動時,當事人之間除有債權合同外,尚需履行登記或者交付的法定方式。以奧地利民法為其代表。我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這一規定是典型的債權形式主義模式。司法實務中同樣採用了債權形式主義變動模式。如《合同法解釋》(一)第九條規定:「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基於該模式優越性和法律穩定性及連續性考慮,《物權法》第九條、第二十三條再次以基本法的形式對此予以明確。因此,債權合同的效力是獨立存在的,只要符合《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的三個生效條件((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真實;(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即使物權不能變動,債權合同仍然合法有效。

  最後,將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進行區分,也是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從基本法的角度,確認了誠實信用原則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對於規範民事活動,弘揚道德觀念,維護交易秩序與安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依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不得濫用權利,應依誠實信用的方式履行義務,不規避法律或者合同義務。如果不將原因與結果進行區分,其結果就會鼓勵、縱容違約方,守約方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保護,最終必將破環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的基本規則,不利交易安全與秩序。

  三、審判實務中適用該法條應注意的問題

  1、在合同生效而不動產物權變動未成就的情況下,應依法認定合同有效,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債權請求權。

  2、正確理解本條款規定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的含義。

  3、在合同有效但沒有進行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情況下,要注意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4、《物權法》生效施行後,《擔保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與《物權法》相衝突不再適用,而應適用本條規定。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不動產物權變動與其原因行為的區分原則
    《合同法》頒布之後,物權立法正式提到立法日程。因我國長期將不動產物權登記視為行政管理之手段導致在實踐中,混淆物權變動與原因行為的區分,損害當事人的利益。  物權是對世權,具有排他性,物權的對世性和排他性就意味著,一旦一個人取得所有權,他人不得有內容與其對立的物權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一物一權原則。為貫徹近現代社會對交易安全的理念,物權的變動採用公示制度,將物權的變動以一定形式向社會公開即法律強調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程序。物權變動公示之重點應為物權之現實狀態。
  • 物權變動區分原則下類型化問題的解決
    同時通過對無因性原則在實例中的價值分析,否定了無因性在區分原則中存在之必要,由此明確了我國物權法的區分原則應建立在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基礎之上,其區分之內涵範圍也僅限於原因與結果在「正態面」情況下的二者效力關係,而在「負態面」情況下的原因與結果二者效力則並無區分問題。在此基礎上,筆者對「一房二賣」糾紛中先買受人利益保護之途徑與可能又做了進一步的探索分析。
  • 從區分原則看物權變動
    ⑥  (二)、從物權的角度看交付。  1、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是兩個不同的行為。  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他們的成立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這就是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原因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向一個或者多個相對人承擔某種作為或者不為某種作為的義務的法律行為,也稱負擔行為。
  • 試論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事實上,我國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登記效力的法律規定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即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由此而導致了立法上的疏漏並進而造成司法實踐中的一些不良後果。因此,物權的變動發生在當事人履行合同之時。依據買賣合同所產生的法律關係是債權債務關係,其建立的基礎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時,合同生效,即產生約束力。但是,由於債權法上的權利只是一種相對權、對人權,不具有排他的效力,故而物權的變動必須依賴物權的公示即動產的交付與不動產的登記,物權變動只有在交付或登記時才生效。此中的法理,在於物權與債權的本質完全不同。
  • 物權區分原則知多少?
    物權變動中,有的國家採物權變動的同一化立法原則,即否認物權區分原則,例如採用債權意思主義和債權形式主義進行物權變動的國家,如法國和日本等。與此相對應,有的國家採物權變動的區分化原則立法模式,背後依仗的原則就是本文意圖介紹的物權區分原則。
  • 公務員考試法律常識:基於法律行為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在基於(通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中,應在觀念與制度上區分物權變動效果的犮生與債權效果(法律行為生效)的發生。①法律行為是否生效,債權效果是否發生,應依照法律行為制度確定。②物權變動效果是否發生,應依照物權變動的規則確定。③因欠缺公示手段導致不能發生物權變動效果的,法律行為的效力不因此而受影響。   2.區分原則的具體內容。
  • 物權變動探析
    自《物權法》制定以來,就堅定了最為嚴格的區分原則 李貴連、劉陳皓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04期《民法物權變動理論的歷史經驗及當代啟示》一文中認為,物權變動是各國民事立法中一個重大問題,並且形成了不同的立法例與學說。
  • 從本案看合同效力與物權效力之區分
    【評析】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首先,我們來區分合同效力和物權效力之間的差異。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變動的關鍵點是登記,即判斷不動產的歸屬是看登記。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是屬於債權法律關係的範疇,其成立、生效等問題均依債權法的規定處理,而登記只可能影響當事人物權變動的效果或者影響其權利對於第三人的效力。
  • 訴訟期間物權變動之研究
    我國的現行立法對此方面的規定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民法學者雖然對物權變動的基本理論進行了不懈的研究,但基本上都是從層面上解釋了物權變動是什麼,我國應當採取的物權變動模式,但卻忽視了物權變動在不同的期間、不同的階段所具有的差異性,結果導致了司法實務中對當事人在訴訟期間對標的物進行物權變動的行為的合法性無法作出判斷。
  • 房屋買賣合同之合同效力與物權效力區分
    由此,債權形式主義引起 物權變動的要點有二:一是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須以債權行為的有效為前提;二是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簡言之,有效的債權(合同)行為是物權變動的前提和原因,而登記或交付是物權變動的表現形式。我國物權立法原則上採用的是這一模式。
  • 民法典編纂視野下物權變動的解釋論 ∣評註相關
    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顯然有不同的基礎或者說原因,由此又可以將所涉情形分為兩大基本類型:一是以清償因債權合同(最典型的即買賣合同)所生之債為目的的物權變動,這是爭論沸反盈天的「主戰場」;二是不以清償因債權合同所生之債為目的的物權變動(例如拋棄、遺囑繼承及遺贈,以清償法定之債和因單方債權行為所生之債為目的的物權變動等),這是關注相對較少的「第二戰場」。
  • 試論物權的變動
    從這一點來理解,物權反映的是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事實上,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儘管在物權定義上,稱其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實際上均把物權作為一種人與物的關係來進行研究的。  (二)物權變動的概念、形態和原因  理解了物權是對物的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幹涉的權利,是一種人與物的關係,則物權變動就必然體現為人與物的關係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是物權這一靜態屬性的動態描述。
  • 淺議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變動規則
    由於物權是對物直接進行支配的權利,並且具有優先權和物上請求權的效力,所以民法上對於物權的變動必須規定一定的變動規則,使得民事生活能夠順利進行。  物權變動的原因很多,各國民法規定得比較一致,如依法院判決、法律的規定、政府指令、繼承、事實行為、取得時效等均可以發生物權變動,但是最重要的是民事法律行為。關於物權變動原因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立法例上有不同的做法。
  • 關於《物權法》對物權變動模式立法選擇的探討
    2、物權變動的原因  物權的變動指的是物權的設立、變更和終止,其實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描述物權變動:一是就物權自身而言,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發生、變更與消滅;二是就物權主體而言,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取得、喪失與變更,可簡稱為物權的得喪變更。
  • 也論離婚協議中不動產的約定能否直接引起物權變動
    筆者認為,離婚協議中關於不動產歸屬的約定並不能直接引起物權變動。此外,法院在審查後直接解除查封,並告知謝某儘快辦理房產過戶登記手續的作法也似不妥。  一、離婚協議中不動產的約定不能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的理由  分析離婚協議中不動產歸屬的約定能否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的關鍵在於不動產登記之於物權變動法律效力之釐定。關於不動產物權登記對物權變動的效力,國外基本有兩種立法體例。
  • 論物權變動中的交付行為
    [2](337)到帝政時期,由於法律進步,其合法原因發生了變化,「只須當事人有轉移所有權的意思,交付即可生效。即使藉以交付的法律行為因違法、錯誤等而無效或有瑕疵時,也不影響所有權移轉的效力。」[2](337)這充分說明了,早在羅馬法時期,法學家們已經注意到了物權移轉的合意與交付的分離狀態,不僅講究原因是否合法,更強調交付的法律效力,甚至在原因的違法情形之下也不影響交付之移轉物權效果。
  • 物權行為:傳說中的不死鳥——《物權法》上的物權變動模式研究
    也就是說,在結論層面上,物權行為理論將「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理解為「基於物權行為的物權變動」,至於這個物權行為是否更以債權行為為基礎(嚴格言之,是指物權變動的原因是清償因債權行為所生之債),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如果是以此為目的,原因的存在與否是否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即是否影響物權變動的發生,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無因性問題)。
  • 物權法之不動產物權變動及案例解析
    不動產物權變動一、不動產的物權變動(一)登記生效(2)以建築物、建設用地使用權等不動產設定抵押的,必須辦理抵押登記,抵押權自登記之日起生效。(3)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的物權合同,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的效力。
  • 2014年物業管理師考試知識點:物權的變動
    1.物權變動的含義  物權的變動,就物權自身而言,是指物權的發生、變更和消滅;就物權主體而言,則為主體取得物權、喪失物權和物權的變更。  (1)物權的發生:指物權與特定主體相結合。可分為絕對消滅(指物權本身的消滅,如所有物滅失)和相對消滅(指物權脫離其原主體而與另一主體結合,如原所有人將物賣給或贈與他人)。  物權並不能憑空變化,而是需要一定的原因推動。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原因多數是基於法律行為,如買賣合同、贈與合同等各類合同;但是基於法律規定也可發生,如事實行為(生產、製造)、自然事實(死亡、天然孳息的分離)以及其他原因(如公用徵收、獲得獎勵)。
  • 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與登記的理解與適用
    現將我們學習、研究物權法中的物權變動與登記的理解與適用簡述如下,拋磚引玉,與司法界的同行們商榷。  一、關於不動產變動情況  我國物權法規定,不動產有四種變動情況:即1、登記要件為原則。按照物權法第九條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變動,經過依法登記而發生效力,就是我們常說的登記要件主義,也是我國不動產物權變動的主要方式。2、登記對抗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