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到哪兒都不能忘了那一碗「沒心沒肺」的炒肝兒!
老北京的這些小吃裡,屬炒肝最「名不副實」:雖說是肝,但主料卻是大腸,不用大火爆炒,而是寬汁慢煮。
一碗講究的炒肝兒,鮮香滑嫩,配上二兩包子作早飯, 咣當那麼一口下去,嚯!接下來這一天渾身都有勁。
先上菜:
頭條/愛奇藝/抖音/微視搜索:大染缸頻道(點讚、轉發、關注)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道光年間,北京就有了專門經營炒肝的店鋪,最早的一家要算前門外鮮魚口內的會仙居了.另外還有天興居,也有七十多年的歷史.這兩家的炒肝最為有名.後來兩店合併,仍沿用了「天興居炒肝店」的名稱.
一百多年前,老北京的第一碗炒肝兒從這兒端了出來!
會仙居的炒肝兒——沒心沒肺!
起初在清朝,炒肝兒裡不僅有豬肝和豬腸,還有心和肺,且一般都不用澱粉勾芡.當時在群眾中流傳過這樣一句話俚語:「炒肝兒不勾芡,熬心熬肺」.大約在六十多年前才改為勾芡,並免去了心和肺,只選用肝尖和肥腸,加上蒜、醬等 多種調料製成,卻又因此落下「會仙居炒肝兒—沒心沒肺」的歇後語,至今炒肝兒的配料中仍然沒有心和肺。
炒肝兒為什麼不是炒出來的?
要說為什麼不是炒出來的,咱就得回顧一下歷史了。
炒肝兒是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在1900年前後在白水雜碎的基礎上發明的。
當時這會仙居的「白水雜碎」生意比較慘澹。後來在一位北京《晨報》記者楊曼青的指點下,把這道白水雜碎裡面的豬心跟肺都給去掉、配上調料,這道白水雜碎也就正式變為「炒肝兒」。
但是《康熙字典》裡面對炒的解釋有一條是:「《集韻》熬也」,可見在古語中,「炒」就有水煮的含義。一道北京小吃「炒紅果」的炒也是這個含義。
是吃炒肝還是喝炒肝?
老北京對喜愛的菜品特別講究
以前,一到炒肝的時候如果看見別人拿勺吃的話,絕對會上去理論一番,這碗炒肝兒是喝的!不是吃的!
這炒肝兒以前是絕對不能用勺吃的。用勺一攪合炒肝兒就澥了,沒法喝了。好這口兒的老北京人得溜著碗邊喝,不用勺,「忒兒嘍」著喝。
不過如今大多都用勺喝了,您覺著呢,現今這炒肝兒該不該用勺?
「名不副實」—炒肝怎麼沒有肝呢?
「炒肝兒炒肝兒,怎麼沒有肝呢?」。經常有遊客不滿老字號「炒肝兒沒肝」鬧笑話,雖說是炒肝兒,但主料卻是大腸,肝兒就零星幾塊兒。
這是因為早年間都是肝貴,腸子便宜。那個時候有人去吃炒肝,要是說要一碗腸子多肝少的,店家得樂死。
北京哪裡的炒肝兒好吃?
天興居
追根溯源的話,這家炒肝算得上「根正苗紅」了。
會仙居名氣不必多說,公私合營的年代,兩家合併為一家,自此天興居就成了炒肝兒最耳熟能詳的老字號。1997年12月,北京天興居製作的炒肝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華名小吃稱號。
炒肝兒做法
原料
豬腸(包括豬腸和豬皮) 幹澱粉
豬肝 精鹽
蒜 醬油
黃醬 醋
味精 明礬(洗腸用)
八角 豬骨湯
薑末 熟豬油
製作
1. 將豬腸泡入涼水中,洗去腸壁上的粘液.然後將腸翻過來,撕掉附在腸上的雜質、白油和黏膜,用涼水洗淨,在翻回原狀,放在盆裡,加精鹽、醋、明礬末,用手揉搓.揉一會後,用涼水衝淨,放在沸水鍋中燙一下取出.再用精鹽、醋、明礬末揉搓,最後用涼水洗淨.
2.將洗淨的豬腸盤成捆,分別用繩紮好後,將腸從一處剪斷(以便煮時使腸油流出),放在涼水鍋中,洗去外皮上的油,再切成四分長的小段(腸皮要切成八分長的段)
3.豬肝用水洗淨,切成一寸多長的菱形片.蒜去皮洗淨,砸成蒜泥.將熟豬油倒入炒鍋中,用旺火燒熱,下入八角炸出香味,再依次下入黃醬、薑末、醬油以及一半的蒜泥,炒成稀糊狀,即為熟蒜泥.
4.將豬骨湯(或清水)倒入鍋中,置旺火上燒熱,放入切好的豬腸.在將沸時,撇去浮油,再放入切好的豬肝及剩下的醬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鹽攪勻.湯沸後(不要久煮,久煮會把腸裡的油煮出來,使肥瘦癟抽縮,即不好吃,也不好看),立即用幹澱粉加涼水調稠,勾成芡汁,倒入鍋中,再煮沸,撒上味精攪勻即成.
特點
顏色醬紅,湯汁晶明油亮,稀而不懈,肥腸肝香,味厚不膩,適宜與包子火燒同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