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吃(二)——漢食篇(附炒肝做法)

2020-12-21 竹裡開華館

上一篇介紹了北京小吃中經典的幾樣宮廷小吃,這篇來說說漢民小吃。漢民小吃裡以滷煮火燒、炒肝、燒麥、褡褳火燒和肉末燒餅為主。

滷煮火燒

滷煮火燒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小吃,起源於城南的南橫街。相傳是以前的普通人吃不起肉,所以就用動物的下水來代替。滷煮火燒是老北京純粹的東西,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最初的滷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製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的滷煮火燒。

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滷煮火燒的。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裡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汁、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一碗滷煮常常是兩個人忙活,一人接過小票,兩人一起同時忙活切腸、切燒餅、澆汁、撒香菜、蒜末,順暢而成。要是好吃辣的,窗口的辣椒水自己添加。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因為是老湯的緣故,或許口輕的人會覺得湯口有點鹹,此時可以向店家要些白開水兌入湯中,不過似乎沒幾個人這麼做的,再覺得鹹也會爭取將火燒連帶湯汁吃得一乾二淨,的確是香啊。

若是推薦的話,東華門大街店的祥八福滷煮店和北新橋的滷煮老店都是老店面了,口味也很純正。

炒肝

「一碗炒肝,兩個包子」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早餐。擱以前北京的包子沒有按屜賣的,一般都是一兩倆個大小的包子,吃幾兩你就來幾個,再配上一碗炒肝,那簡直是美的沒法說了。清朝同治年間,北京前門鮮魚胡同「會仙居」發明了名為「白湯雜碎」的小吃,把豬大腸、豬肝、豬肺等內臟煮成湯,後來進行改良,去掉心肺,勾芡加料,便成了如今的炒肝。名曰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但也因如此,所以炒肝過程中營養損失少,補血功效非常好。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劉國壯解釋,「雖說炒肝是煮的,但吃起來可不能像喝水一飲而下,應該是端起碗,用嘴沿著碗邊轉著嘬,一圈下來,一碗也就下肚了。

詳細說起來,這會仙居劉氏兄弟哥仨,起先經營白水雜碎,但時間一長買賣並不景氣,哥仨商量著如何改進白水雜碎的做法。恰好當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常光顧北京小吃店,與劉氏兄弟很熟,知道他們的想法後,便給他們出主意:你們把白水雜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醬色後勾芡,名字可不能叫燴肥腸,就叫炒肝,這樣或許能吸引人。如果有人問為什麼叫炒肝,你們就說肝炒過。

哥仨一聽甚好,依言而行。哥仨把鮮肥的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然後用清水加醋洗淨,用文火燉;腸子爛熟之後切成小段,鮮豬肝則片成柳葉狀的條兒。接著準備作料,作料也十分講究。先將食熬熱,把大料炸透後放入生蒜,在蒜變黃時放入黃醬炒好,蒜醬便做好了。此外還要熬上好的口蘑湯備用。作料備好後,就可製作炒肝了。先將切好的熟腸段放入沸湯中,然後放入蒜醬、蔥花、薑末和口蘑湯,之後放入切好的生豬肝,馬上勾芡,最後撒上蒜泥,炒肝就做好了。湯汁晶瑩透亮,豬腸肥滑軟爛,肝嫩鮮香,清淡不膩,醇厚味美。

雖然北京的滷煮店也會搭售炒肝,但味道正點的炒肝店還是有的,鮮魚口天興居的炒肝獲得過中華著名小吃的稱號,鼓樓姚記炒肝接待過美國副總統拜登,這倆地兒都值得一去。不過炒肝自己在家也可以做:

原料:肥腸、豬肝、料酒、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蔥、姜、蒜(切成蒜末)、尖椒、水澱粉、老抽、鹽、糖、雞精、幹黃醬、燉肉料包。

做法:

1、先把豬腸子用鹼、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淨後放涼水鍋中加料酒焯水,水開後3分鐘撈出。

2、在鍋中加入開水,再加入蔥段、薑片、辣椒、香葉、小茴香、大料、花椒、料酒、醬油一起煮大約半個小時至豬腸熟透軟爛。

3、把煮好的豬腸切成小段備用。把豬肝切好備用。

4、把大蒜切成碎末,用一少部分炒至金黃色,加入適量開水(多半鍋)加入切好的豬腸,再加入老抽調色,再次水開後加入豬肝,把事先調好的水澱粉依次加入鍋中,邊加邊攪至濃稠的程度。

5、把剩餘的蒜末加入鍋中,關火,攪拌均勻。

燒麥

提到燒麥當然又要提到都一處啦,那個曾經連個店名都沒有的極普通的小酒鋪,因是沾了皇帝的光而一夜出了名,歷經風雨,中外賓客遊人慕名前往的「都一處」,可是專營北京風味小吃燒麥。老北京燒麥主打豬肉大蔥和豬肉三鮮,素三鮮燒賣的味道也相當不錯,過去,每當秋高蟹肥的季節,都一處這裡還出售蟹肉餡兒燒麥,味道鮮美。

燒麥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於「稍麥」注說是以麥麵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云:「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裡「稍麥」的製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在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南方與北方在用料和製作方法上略有不同,北方燒麥一般以牛或羊肉為主搭配其他佐料做餡。而南方燒麥先餡則是以糯米為主牛羊肉為輔。另外,在個頭上也有區別,北方的小,南方的大。

褡褳火燒

提起褡褳火燒,「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風味獨特,因而一直是人們愛吃的小吃之一,也常被人們作為早點。褡褳火燒因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因而得名。剛上桌的褡褳火燒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老北京吃褡褳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製成的酸辣湯,趁熱吃鮮香酸辣,餘味無窮。

很多人會把褡褳火燒和鍋貼混淆。其實這兩者是有很大差異的,鍋貼的形狀和我們常吃的餃子一樣,而褡褳火燒的外形似從前北方人外出趕集時身上背的布袋,尤其是以前做的麵皮較軟,筷子從火燒中間夾起,兩頭會搭拉垂下,因此而得名。

說起褡褳火燒的歷史,那還得追溯到清代光緒年間。1876年,從順義來京的姚春宣夫婦在北京東安市場擺了一個做火燒的小食攤。姚氏夫婦做的火燒與眾不同,他們用手工將豬肉切肥剁瘦成米粒狀,加進姜蔥末,用清水打餡攪拌至粘稠。然後用溫水和成軟面,擀成薄皮兒,裡面裝上拌好的餡,折成長條形,放在餅鐺裡用油煎。火燒煎得了,顏色金黃,咬一口外焦裡嫩,味道鮮美可口。一來二去,小攤的生意越做越火。姚氏夫婦索性開起一家名叫瑞明樓的小店,專門經營褡褳火燒,一時名噪京都,成為北京家喻戶曉的名食。但可惜傳至第二代因經營不善倒閉了。

之後該店的兩個夥計羅虎祥、郝家瑞把兩人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合在一起,在門框胡同開設了「祥瑞飯館」,專門經營褡褳火燒。「祥瑞飯館」曾幾次更名,如「紅巖」「颶風」等,1986 年,「祥瑞飯館」擴建成二層樓,改名「瑞賓樓」,在一層專門供應褡褳火燒。 瑞賓樓被原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華名小吃」。傳說京城一老者聞訊褡褳火燒重新上市的消息後,興奮地吟詩一首:「門框胡同瑞賓樓,褡褳火燒是珍饈。外焦裡嫩色味美,京都風味譽九州。

想吃褡褳火燒的話,前門外大街門框胡同裡的瑞賓樓飯莊以及左鄰右舍褡褳火燒都是不錯的去處。

相關焦點

  • 北京小吃炒肝兒的介紹及做法
    炒肝兒是北京早點的名小吃。每日清晨,賣炒肝的店攤眾多,愛喝這一口的人也很多。炒肝兒那醇厚的美味,真是一大享受。然而炒肝是怎樣興起的,就連老北京人也都不一定知道。偶好容易才找來炒肝兒資料,還有做法哦,下面介紹給各位食客吧。
  • 老北京「炒肝」做法,家常做法,詳細步驟!
    北京炒肝是一道著名的傳統小吃,由豬大腸,豬肝等製作而成。根據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老北京炒肝炒肝是北京地區傳統名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所謂炒肝並不是炒的,而是煮出來的,而且除了肝,還有肥腸,肥腸一般還比肝更多一些。
  • 「京味小吃」北京人到哪兒都不能忘了那一碗「沒心沒肺」的炒肝兒!
    北京人到哪兒都不能忘了那一碗「沒心沒肺」的炒肝兒!老北京的這些小吃裡,屬炒肝最「名不副實」:雖說是肝,但主料卻是大腸,不用大火爆炒,而是寬汁慢煮。一碗講究的炒肝兒,鮮香滑嫩,配上二兩包子作早飯, 咣當那麼一口下去,嚯!接下來這一天渾身都有勁。
  • 北京特色小吃炒肝,肝香腸肥,味濃不膩,一年四季都吃不夠
    導讀:北京特色小吃炒肝,肝香腸肥,味濃不膩,一年四季都吃不夠我覺得應該有很多人都聽說過炒肝的名聲,這是一種北京的傳統小吃,相當有名。我以前的時候並不知道這種美食,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看一個綜藝節目的時候,有一個人提到了北京的炒肝,他說這種美食特別的好吃,還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所以當時我看完之後就特別的好奇。從炒肝的名字裡,你就能判斷出它是用什麼食材做出來的,應該是用的某一種動物的肝臟,其實確實是這樣的。這道菜已經有相當久的歷史了,炒肝是一個店鋪的兄弟創作出來的,原本他們賣的是其他東西,但是時間一長生意就變得不好了。
  • 老北京的傳統小吃之一,流傳到現在的炒肝是怎麼來的?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北京的小吃,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小吃有很多,並且有很多的外地朋友並不是很能吃得慣,但是喜歡吃的人,會覺得好吃到不得了。就是從骨子裡的喜歡。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但是我還是最喜歡吃的就是炒肝。每次吃上一碗炒肝,就感覺全身都很舒服。
  • 你們總說北京小吃粗糙,但其實一碗黏糊糊的炒肝就用了10多種配料
    老北京小吃的代表之一:炒肝,很多人都不陌生,老北京人都好這口。不過很多外地人都接受不了,像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都對北京菜印象不好,什麼滷煮,炒肝,爆肚,豆汁兒等等,就連一碗全國聞名的炸醬麵,明明用了那麼多的炸醬,但是我吃著還是覺得這碗面沒啥味道。
  • 北京小吃炒肝不是炒的?行家都不說吃,懂行的都是喝炒肝
    在北京啊,有這麼個吃食兒,這名字跟做法那是一點都不搭邊,這道美食呢,就是「炒肝」。當我第一次看見炒肝的時候啊,跟大多數人一樣納了悶了,這不是擱在鍋裡煮著呢麼,咋就成炒肝了?其實啊,這就是地域文化的魅力了,為啥呢,因為這個「炒」啊,跟我們正常所理解的它不太一樣,不是我們想的放鍋裡大火爆炒,而是老北京的一種小火慢燉一熬到底的煮法。
  • 一碗炒肝迎來,是美味,更是記憶,被讓北京小吃變成你的回憶
    炒肝兒是咱北京人喜聞樂見的早點,從宋朝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用的也是豬下水,肺頭、肝兒和大腸為原料。鮮魚口的「會仙居」首創不勾芡炒肝而名揚京城,有歇後語稱「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北京人子一輩父一輩的就這麼吃的,習慣了,就好這口兒!來說說我和炒肝的見面,一碗美味,留下的是回憶。第一次知道炒肝,是去慶豐吃包子的時候,還以為是炒菜,後來呆的久了,和朋友們聊起一些北京有名的小吃,才知道這是老北京早餐的最愛。
  • 老北京特色小吃都有什麼?炒肝教程來了,想學的小夥伴們走起
    人們往往是喜歡比較特色的美食小吃,當然小編也不例外。今天該給大家謀取點什麼福利呢,最近實在有幾樣特色小吃,吃的太多了,那是什麼呢?老北京特色——老北京滷煮火燒、老北京炒肝、老北京爆肚、老北京燒餅、老北京炸醬麵。你瞅瞅最近這些東西吃的多的我真的是不知道怎麼形容了。
  • 北京十大特色小吃排行榜 北京有什麼特色小吃
    北京特色小吃品類繁多,不僅製作精緻,細節講究,味道也讓人驚嘆,說道北京小吃,很多人是不是想到了北京烤鴨,北京烤鴨好吃而且名氣很大,到底北京特色小吃有哪些呢?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北京十大特色小吃排行榜,告訴你到了北京應該吃什麼。
  • 香濃美味的炒肝,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講究傳統就別用勺子吃
    其中有一種十分特別,名字聽上去簡單易懂,就叫做「炒肝」,但是真正端上來的時候,卻發現和我們腦中想像的完全不同。這種叫做炒肝的老北京小吃,並不是單純用肝臟炒制而成的,恰恰相反,肝臟在這道菜中佔的分量是比較小的,其中用到的最多的材料,反而是肥腸。肥腸和肝臟也都不是炒熟的,而是煮熟勾芡做出來的。
  • 北京最地道的炒肝店在哪?
    炒肝是北京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道美味的小吃,幾乎大街小巷都有,炒肝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的美食,因為它是炒肝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做成的,加上蒜等輔料以澱粉勾芡,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老北京人都非常喜歡吃。吃炒肝有個講究,就是不用筷不用勺,直接端起碗就能吃,搭配上包子,這才正宗。北京最地道的炒肝店在哪?
  • 美味正宗的家庭版北京名小吃「炒肝」
    炒肝是北京市的特色傳統小吃之一,炒肝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就,由於不講究佐料,製作簡單,日久不受歡迎。於是店主將 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兒」,一時間在京味小吃中別樹一幟,是北京有名的小吃。
  • 一碗炒肝,打開北京人百年的飲食文化
    北京是明清的都城,也是故宮的所在地。古色古香的文化賦予了北京古都的美譽。人們往往會在北京的前面加上老字,其實要論歷史,北京並不能排在前列。可為什麼唯獨北京會被稱之為老北京呢?我想,這與北京人的飲食文化是有一定關係的。
  • 北京小吃炒肝的正確打開方式,悄悄告訴你,老北京人都這麼吃
    在北京生活得久了,我吃飯也有了自己的獨特偏好,就說這早餐吧,每周要不吃上一碗炒肝兒,這渾身就不得勁兒。待一碗下肚之後,走在寒冷的戶外,也有一種冬日暖陽照在身上的熱乎勁兒,渾身沒有一處不舒坦的地方。這用北京話來講,就是吃得順口。
  • 老北京的吃食——炒肝
    經過一段時間的寫作發現,大家對於通常的美食,似乎都興趣不大,但對於大道邊、小道沿、犄角旮旯胡同裡的小吃倒是興趣滿滿,得,那今天咱們再說一個代表著老北京味道的小吃——炒肝。老北京人有的時候形容一個人比較大大咧咧的,會說「你就是一碗炒肝,沒心沒肺的。」這話乍一聽,有點懵,好好一人怎麼成炒肝了呢?
  • 北京十大特色小吃
    艾窩窩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北京風味小吃,頗受大眾喜愛。主要食材是糯米粉(江米)、麵粉做外皮,其內包的餡料富有變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藥泥等營養豐富的天然食材,質地粘軟,口味香甜,色澤雪白,常以紅色山楂糕點綴,美觀、喜慶。因其皮外糝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窩窩。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由中國漢族人研製於明朝,在當時是宮廷食品。
  • 北京地標建築,奧體公園炒肝兒還是老味道,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
    這些體育明星和遊客到了北京,難免要嘗試一下聞名遐邇的中國小吃、走一走古色古香的中國胡同,爆肚、豆汁、白水羊頭等小吃一時間走紅,而其中最著名的非炒肝兒莫屬。這種古老的傳統名吃,因其使用的食材是老外很少敢嘗試的內臟,而且味道奇特,讓很多人嘆為觀止。
  • 品嘗北京炒肝和滷煮小腸,學習製作方法,了解其小吃歷史發展
    在北京有一個很傳統的小吃叫做滷煮小腸。這是北京一帶十分有名的菜餚,已經有了好幾百年的歷史了。這個小吃起源於宮廷,後來經過無數人的改進演化成如今的滷煮小腸。炒肝也是北京的一個傳統的小吃。將肥腸,豬肝,口蘑湯,還有一些豬骨湯作為其主要的材料。再配上一些料酒,澱粉,醬油,花椒,桂皮,蔥,姜,蒜,作為輔料。首先我們需要把肥腸給洗乾淨,然後往鍋裡面倒入一些涼水,在涼水裡加入花椒,還有些許的料酒,等到水燒開之後,就把肥腸放入其中,煮五分鐘之後再撈出來。
  • 尋找地道北京味:北京小吃完全攻略
    此外,隆福寺小吃在王府井北京畫店旁有一商亭,但只有幾種小吃,而且居然賣起了羊肉串和老玉米。 興華美食爆肚店:坐落在沙灘紅樓對面,除了爆肚外也有清真小吃,肉餅很好吃。店面不大。臨近景點:故宮、景山、皇城根遺址公園。 清真瑞珍厚飯莊: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僅有小吃外賣,並設有「星月樓炸糕」專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