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肝兒是北京早點的名小吃。每日清晨,賣炒肝的店攤眾多,愛喝這一口的人也很多。炒肝兒那醇厚的美味,真是一大享受。然而炒肝是怎樣興起的,就連老北京人也都不一定知道。偶好容易才找來炒肝兒資料,還有做法哦,下面介紹給各位食客吧。
1900年,當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去前門外「會仙居」吃飯。這家飯館當時賣白水雜碎,楊曼青見桌上、地下扔了不少豬心、肺等下貨,就給掌柜的出招兒說:「你們乾脆把白水雜碎中的豬心、肺去掉,只留肝、腸,再加上醬色,然後勾芡,起名叫炒肝。這些日子我在報上為你們宣傳一下。」掌柜一聽連聲叫好。於是按楊先生的辦法做,又加上大料、生蒜、黃醬等佐料,最後用口蘑湯勾芡。用這種原料和調料做出的炒肝,香氣撲鼻,濃鬱可口,大受顧客的歡迎。「會仙居」和炒肝就出了名,紅火了幾十年。1956年公私合營「會仙居」併入「天興居」。炒肝成了北京小吃中的精品。清末民初的《燕京小食品雜詠》中就寫了一首炒肝的詩:「稠濃汁裡煮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炒肝是怎樣烹製的呢?這首詩後的註解說:「炒肝以豬之小腸,臠切成段,團粉汁燴之,……名為炒肝,實則燴豬腸耳。既無肝,更無用炒也(間有肝塊,亦非炒過者),京諺有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之語,故詩中云云,炒肝香二字,則賣者吆喝聲也。」這個解說已很清楚,炒肝實為燴腸,不過有幾塊肝為點綴而已。儘管如此,炒肝乃不失為是一美味。它的製作關鍵是精心細作。如洗腸子時,要扎住腸頭,翻過來,用醋、鹽、礬揉搓後,用水反覆漂洗。乾淨後,再扎住另一頭,再翻過去漂洗。乾淨後,剪掉兩頭,才無異味,保證了它的鮮美。用肝雖不多,但要選用肝尖的部位一製作時要用上等好醬油。澱粉要先衝一碗,看是否透明清亮。衝出後混濁即不能用,因此正宗的炒肝,鮮香清亮不混濁,口感極佳。
目前做炒肝的店家甚眾,喝炒肝的也多,質量次也有人喝,因此炒肝質量每況愈下,特別是腸子洗得不淨有異味,捨不得用口蘑水浸泡,簡單一洗就算洗過了,沒有鮮味,澱粉更次,勾出的芡不是稠糊就是稀湯掛水,沒有亮度。因為有些吃炒肝的人,並不知道它應有的質量標準,多麼次的炒肝也有人吃,質量自然就下降了。因此真想做生意的店家,就應規範操作,才能保證北京炒肝的聲譽。
詳細做法:
1、準備大腸和豬肝(超市買熟的那種就可以),切段備用;蔥、姜、蒜多準備點,切段備用,準備一小碗水澱粉準備最後勾芡用
2、要把蒜提前切成沫,說是這樣提前十五分鐘可以充分釋放出大蒜素,營養好
3、熱油炒蔥段,姜塊,下大腸翻炒,炒一會後放多點水,要熱水,之後把豬肝倒入鍋內
4、煮開之後醬油兩大勺,加鹽,味素,料酒煮開之後,倒入水澱粉
5、煮一會之後,就可以盛出來,在小碗內,之後在上面撒上蒜沫.
還等什麼呢,快回家試試吧 ^-^
炒肝兒店的分享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家俺覺得還算不錯的炒肝店,評價完全出自個人口味:
1、天興居。最老牌兒的炒肝店,特點是大腸的火侯掌握得恰到好處,碗還是那種最傳統的高樁小瓷碗。以前俺老去,因為是正宗名門,俺的要求比較高,用挑剔的眼光來看有兩點不足:首先是沒有大小碗之分,就一種規格,一碗兩塊;此外偶爾會發現肝片並不全是肝尖,白玉微瑕。地點在前門往南約300米,過「都一處」後,順路東的鮮魚口街向東約150米路北,店內牆上還貼著炒肝的介紹和天興居的由來
2、凱琳飯館。俺覺得比天興居的蒜味更濃些,口味偏鹹,包子一般般。上文提到過,他那裡的滷煮也不錯。地址在虎坊橋路口西100米兩廣路路南,緊挨著湖廣會館飯莊
3、鼓樓腳下一飯館。對著鼓樓吃炒肝的感覺真的很好,要是碰上邁著方步、提籠架鳥的一位爺,準得迷惑一下是不是又回了咱大清帝國。有兩次周末早上去過,都排隊二十餘人。芡汁挺鮮,可俺覺得實質性內容偏少,蒜味似乎還應該更濃些。大碗2.5元,小碗1.7元。飯館好象沒名字,但挺好找,地點在鼓樓東北牆外,鐘樓灣胡同的路牌正對著,門口有炒肝、滷煮火燒的招牌,下回俺準備試試那裡的滷煮
4、安樂林炒肝趙。離俺家比較近,最近去得勤些,跟以上三家有明顯區別:芡汁顏色淺、整體口味淡;加了薑末;豬肝片比其它地方更大更醒目。雖然跟正宗的炒肝略有不同,但給的多,實惠,大腸在碗裡的密度很大,口輕和加姜都恰好符合俺的要求。盛肝兒師傅的動作頗有些表演成分,大勺上下揮舞,盛肝兒的時候全身似乎沒有一處不使勁的。大碗兩塊,小碗一塊五。地點在南二環景泰橋(天壇南門)往南約500米,蒲黃榆路口奔西約400米,景泰路與安樂林路交叉口的東北角。
責編: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