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在鮑叔牙與管仲入朝輔助齊桓公之前,兩人曾有過一段合夥經商共同創業的日子。
管仲本為官員子弟,管氏一族的大部分人都在朝做官,管仲希望能走內推渠道,讓族中長輩推薦他到國君身邊施展平生所學,於是自幼就勤學苦讀,熟讀兵法禮法,廣交各路大v,妥妥的有為青年一枚。
然而家中貧寒,父親早喪,全靠母親苦苦支撐的這個貧苦之家,讓管仲不能只顧學業,再加上族中長輩都看不起他,不願內推,做官無望。
於是管仲只能輟學打工,走南闖北做些小販買賣生意好幫補家計,同時也能有資金疏通下官府,希望能買個官位。
而鮑叔牙是齊國大夫之子,妥妥的官二代一名,外出經商純粹是為了體驗生活,增進社會閱歷,體察人情世故。
二人在各自經商期間偶然結識,交談十分投契,於是便商議著合夥共同創業,這對中國合伙人便誕生了。
古代經商,到處都是機會
管仲資金不多,因此合夥出資少,鮑叔牙出資多,但到年底分紅之時,管仲反而拿大頭,日常又愛佔鮑叔牙便宜,一些蠅頭小利也毫不猶豫地放進自己的口袋,但鮑叔牙對此卻毫不在意,沒有一句怨言。
鮑叔牙手下的家丁都不明白老闆為什麼要做這種虧本生意,紛紛為他鳴不平,然而鮑叔牙卻說道:
「管仲貧苦,家中尚有老母親需要照顧,而我家富有,再加上管仲計謀良多,很多營銷活動方案都是由他策劃,因此我讓他少出錢而多分些紅利。」
「我自幼就生長於家裡的深宮庭院,對民間的事理一竅不通,正是因為跟著管仲北走南創北行商,經歷得多了,才能對人對事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而論,我得到的利益遠遠超過了管仲啊。」
管仲與鮑叔牙,好基友一輩子
由此可見,創業要找個優質的合伙人,都是古今不變的定律。
正因有鮑叔牙對管仲的認識與理解,才有了管仲後來的輝煌,乃至齊國的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