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唐代詩人一首詩,嘆古今興衰成敗,蒼涼悲愴!
一個盛極一時的王朝,數千重廟宇宮殿,亭臺樓閣,數百年後,世界上留存的只有斷壁殘垣,今昔對比,總是令人嘆息。古人借詩抒情,懷古傷今,總是常見。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唐代詩人許渾的代表作《鹹陽城東樓》,其中的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為後世廣為流傳,大家耳熟能詳。許渾是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詩作中多寫水、寫雨,後人有評價「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可以與「詩聖」杜甫放在一起的許渾,文學功底自是深厚。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古之失意者,內心愁苦者,喜歡登高望遠,反過來,人站在高樓之上,自然地也就會引發無限愁緒。這裡的「汀洲」,原意是指水中或者水邊的陸地部分,但詩中出現的「汀洲」則是借指詩人的故鄉江南水鄉。所以,這兩句詩完整的意思就是,登上高樓,不自覺地就引發出自己的無限悲愁,遠處的蘆葦水草隱隱約約遮擋水面,岸邊楊柳依依,好似我萬裡之外的家鄉江南。僅從前兩句看,詩人的感情還僅停留在「鄉愁」上,屬於最常見,最平淡的思緒。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對於前一句,詩人自己有批註,說自己登高望遠之處,南面臨近磻溪,西面正對慈福寺閣。所以詩句說,烏雲剛從溪面上升起,太陽就沉沒在閣樓之後,呈現出的景象就是,烏雲遮日,昏暗陰沉。
緊接下一句,樓臺之上已經是風聲颯颯,一場山雨即將襲來。這一句之所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因為它一語雙關,意蘊遠在詞章詩句之外。以雲、日、風、雨層層推進,鋪陳出大雨將臨之勢,既是生活中對自然現象的體驗總結,又自然映射當時的社會現狀。詩人生活的晚唐,已經處在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狀態,詩人寫自然界的同時,當然更多的還是關注自己所處的人世間的風雲變幻,借「山雨欲來」的陰晦蒼涼之景暗喻當時社會的危機四伏之狀,更加形象生動,傳神精妙。「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這兩句,詩人收回遠眺的目光,著眼於眼前的近景,同時在結構意象安排上更是運用虛實相生的手法,引出弔古傷今之情。此二句接上文中所描述的山雨欲來的自然現象,當時為躲避即將到來的大雨,鳥雀慌亂地下落逃到長滿綠蕪的秦朝舊苑內,秋蟬急促地在掛有黃葉的漢宮之中悲鳴。
詩作原本是在寫大雨將至之景,鳥雀和秋蟬在雨前的表現也都屬常見的自然現象,但詩人有意提及的「秦苑」和「漢宮」,卻是在意料之外,這樣的虛實結合就將作者的用意一點一點揭露出來。秦苑荒蕪,雜草叢生,漢宮秋至,黃葉即將飄零,這些全是王朝衰敗之後的頹靡場景,昔日的繁華喧鬧,如今也就只剩下鳥雀昆蟲時時光顧。歷史演變,朝代更迭,世事滄桑,將眼前之景引到萬古之恨,將思鄉引到傷時上,借古諷今之意盡顯。「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行人不要再問起秦漢王朝當年的興盛繁華,其實詩人自己就是一個路過秦漢故都鹹陽的行人,此刻的他身處其中,舊王朝的遺址已經幾不可尋,似乎只剩下一曲渭水自東向西,奔流不息,依舊如昨。
「莫問」其實作者的用意並不是在勸誡他人莫問往事,而是自己實在不忍,歷史推進留下的殘敗,詩人最怕觸及,更怕聯想到當今時事。但最後渭水東流一句,又將不可逃避的現實擺在眼前,正如河水東流,一去不回,不可遏止一樣,歷史進程也總是向前,從不會回頭。詩人將整個歷史過往的傷感悲涼都熔鑄在詩作中,背負在自己肩上,這樣的沉痛,由內而外,由近而遠散發蔓延,增強作品的歷史厚重感和主題的宏闊度。中國文學史上還有許多借史詠懷的古詩詞,像是劉禹錫的《臺城》「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杜牧的《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劉長卿的《春草官》「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等等,總之還是「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歷史的發展趨勢沒有誰可以改變,古人詩作中的遺憾也就只能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