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問小編
「三道紅線」政策是不是延期了
近期還有什麼政策出臺
小編這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三道紅線」延後,「降價潮」無了
近日,一直盛傳要改變中國整個房地產行業「三道紅線」政策出了一個明確的時間線,而且是超出市場的延期。
9月26日財聯社報導,監管部門要求試點房企在2023年6月30日之前完成降負債目標。同時提及今年9月起已在參與此前央行、住建部座談會的12家房企試點實施,房企每月15日前需提交監管部門下發的監測表,共涉8項財務指標,其中涵蓋了「三道紅線」指標。
這意味著,上個月被熱議的原先計劃2021年被嚴格執行的「三道紅線」政策,將被推遲到2023年。
科普時間
「三道紅線」來自8月20日住建部和央行召開的重點房企座談會,明確提出要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增強房地產企業融資的市場化、規則化和透明度。
「三道紅線」主要涉及三個指標:
紅線1: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
紅線2:淨負債率大於100%;
紅線3:現金短債比小於1.0倍。
根據「三道紅線」觸線情況不同,試點房地產企業分為「紅、橙、黃、綠」四擋。按不同指標劃定負債年增速不得超過5%-15%。
數據來源:企業年報、Wind、華創證券 製圖:時代財經
「三道紅線」其實就是「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的又一措施,是國家對房產政策管控的一次重大突破,能平衡市場機會,督促樓市健康發展。主要是防止房價上漲,而不是用來製造下跌,穩定房價穩定下來,把房地產對經濟的利好控制在最大化。
「三道紅線」的執行時間,推遲至兩年後
8月20日,央行、住建部與12家房企在京舉行座談會,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新城、中海、華僑城、綠地、華潤和陽光城等房企參與。提出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全行業全面推行「三道紅線」相關規則。
近期因為恆大事件,「三道紅線」徹底成了全民熱議的焦點。
考慮到體量較大的房地產行業的穩步發展,監管層採用了循序漸進的手段,將本來各大房企面臨的金融監管「鍘刀」,推遲到2023年。
這既是對市場現狀的妥協,也是另一種監管方式的體現。對於一些高負債、高槓桿的房企,這無疑是個重磅利好消息。
個人房貸收緊
用金融政策來調節房地產,一般是兩個做法,一個是總量政策(筒子政策),一個是利率政策。
相比於後者,前者更威猛,更立竿見影。原因在於,中國的房地產企業高度依賴間接融資——就是向銀行貸款,而不是股市債市直接融資。所以,房地產出問題,衝擊到的首先就是銀行系統。如果要調整它,也是首先控制銀行貸款,你貸不到款或者貸不到那麼多錢,企業的發展速度就會降下來,風險也會下來。如果這時候再來個加息,那就更致命。
雖然給了監管層房企兩年緩期,但有大行收到通知:
監管機構近期要求,大型商業銀行壓降、控制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等房地產貸款規模。
監管層收緊房貸的目的:
避免資金脫實向虛
避免居民負債率過快上升,從而降低宏觀槓桿率
這兩條主要是防止資金流入樓市,化解房地產泡沫。要堅記,「房住不炒」是一條底線。
兩項政策,一松一緊
這次監管層出臺的兩項政策兩極分化,一好一壞,其實換了個方向調控樓市。
今年8月16日,郭樹清在《求是》雜誌上發表文章,內容直指房地產泡沫,稱之為「灰犀牛」。
監管層就此事件,提出了「三道紅線」,打算將房地產泡沫由大化小,最終消弭無形。
但後來監管層發現,目前在房企方面無法調控,於是選擇從需求端著手,「減少」購房者,不給房企增加槓桿的動力,就有了「收緊個人房貸」這一政策。
三道紅線以及開發貸款的收緊,可以說完全鎖死了房企的高槓桿能力,而個人住房貸款的收緊,也是一樣的效果。
郭樹清: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副行長
結語
考慮到房企的生存狀況,監管層將「三道紅線」政策推遲,但不會取消。房企降槓桿是必然的,由此產生了「個人房貸收緊」。
總的來說,兩項政策都是對房地產行業不利的調控。「三道紅線」一旦開始,房地產行業將會發生大變化,格局將被改變,房地產過去20年高增長的「黃金時代」將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