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座艙蓋的跨代提升,見證「兩條腿」跑出來的奮起直追之路

2021-02-15 幀察點

【上期內容:「大白朗寧」的小知識:電影膠片也能當發射藥&換個槍管累出豬叫】

在這兩天的開訓報導裡,不僅人民空軍各型先進戰機紛紛亮相開飛,有著「三代機標配」整體式風擋的殲-7G,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外掛3個副油箱和2枚霹靂-8B空空飛彈,「七爺」近年來這種滿掛的場面並不多見

殲-7G的整體式風擋,在我軍裝備的第二代殲擊機中確實獨一無二,讓飛行員視野更為開闊;加上該機還配備了JL-10G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這讓參與見證了殲-7系列改進發展的屠基達院士在其《追逐光明的歷程》一文中自豪地寫道,「殲7飛機終於有了一對好眼睛!」

而在《追逐光明的歷程》的開頭,屠老談及殲-7的「近視眼」問題時,曾提到駕駛殲-7早期型號的飛行員,需要通過(62毫米厚的)防彈玻璃、(14.5毫米厚的)風擋前玻璃向前觀察,透光率大打折扣,使得飛行員視力再好也看不遠。打眼兒一看,您肯定覺得這口鍋主要是防彈玻璃的,但那塊風擋也不是個善茬。

▲時間長了,防彈玻璃材料老化對視野的影響也挺大——當然如果按著世界大戰模式合計,那多數米格-21們確實不需要考慮「老化」的問題

作為殲-7仿製的原準機,米格-21的風擋前玻璃分為三層:最外層為4.5毫米厚的半鋼化矽酸鹽玻璃,最內層為8毫米厚的鋼化矽酸鹽玻璃,兩層玻璃之間則是2毫米厚的聚乙烯醇縮丁醛(PVB)中間膜,經過加溫加壓粘合起來。而作為「吃透米格-21」的一部分,米格-21的風擋前玻璃也成了國內仿製攻關的一項成品。

▲採用不增塑的PVB中間膜,是考慮到米格-21高速飛行氣動加熱帶來的耐高溫問題,但這也會帶來更大的熱應力,容易導致邊緣「開膠」

兩層矽酸鹽玻璃還好說,PVB中間膜就比較費勁:雖然遼寧省錦西化工研究院於1963年試製出了第一批PVB中間膜,但成品裝在殲-7上卻出現了一些「小白點」,進一步影響了風擋前玻璃的透光效果。為此,化工部和建材部共同組織會戰,著重對影響PVB中間膜清晰度的「小白點」展開大量研究;到上世紀60年代末,國內已經能成噸供應PVB中間膜供航空和地面使用,滿足了殲-7投產和殲-8試製的需要。

▲座艙蓋向前開,也是一種失傳已久的畫面

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國產PVB中間膜的質量仍不能達到國際A類夾層玻璃標準的要求。這使得在汽車用安全玻璃的國家標準已經制訂、汽車廠要求玻璃廠提供A類夾層安全玻璃的時候,廠家不得不暫時從美國進口部分PVB中間膜,以「滿足高質量要求的用戶需要」。

雖然這裡有國產PVB中間膜長期集中於航空產品研製,對汽車及建築產品研究不夠深入的因素,但實際上航空PVB中間膜的良品率也並不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批中外合資企業陸續立項投產(例如與加拿大企業合資的秦皇島嘉華塑膠),才使得國產PVB水平大為提升。當然這都是題外話,咱們還是說回飛機。

▲要想把大家往高處帶,產業光有規模不升級是不行的

到了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殲-7Ⅱ,因彈射救生系統的升級,使得其座艙蓋與風擋都有了明顯改進。殲-7Ⅱ的「三片式」風擋中,兩側玻璃使用國產DYB(定向有機玻璃的拼音縮寫)-3定向有機玻璃;前玻璃雖然外觀上看著和米格-21F-13的差不多,但最內層改為半鋼化矽酸鹽玻璃,內外層之間採用兩層較厚的全鋼化矽酸鹽玻璃,以在取消防彈玻璃後仍保持一定的防護特別是防鳥撞能力。

此後這種「三片式」風擋,成為了絕大部分殲-7/8系列飛機,以及基本型「飛豹」前風擋的「標配」外觀(當然其內部具體結構、玻璃型號往往有差別)。但其較為沉重、影響視線的問題也一直難以忽視;之前寫殲-12的時候,就曾提到過320廠為該機和強-5乙加工試製了三合有機玻璃材質的整體前風擋。

▲特別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還要往座艙裡塞這這那那的時候,這視野怎一個侷促了得

1976年3月,作為對我國援越抗美的感謝,越南人民軍將其繳獲的一批美軍及南越軍隊裝備送給我國,其中就有一架F-5A。作為國內獲得的第一架採用整體式風擋的美制戰機,F-5A的風擋採用的是8毫米厚的丙烯酸酯單層玻璃,不僅輕便、而且產生的光偏差很小,給參觀分析該機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1年8月8日,國民黨空軍花蓮5聯隊飛行考核官黃植誠少校,駕機起義回歸祖國大陸。而他帶來的這架F-5F,其整體式風擋又改進為三合有機玻璃——在兩層丙烯酸酯玻璃中間夾了一層PVB中間膜,以提升抗鳥撞能力。這樣一來,F-5E/F的風擋厚度也達到了18毫米,與殲-12相同。

▲看到這張圖裡空空的後座,就不得不提那個在東引島上空跳傘的後座飛行員許秋麟了

雖然通過實物開闊了眼界,但能否為高空高速指標均遠超F-5的在研新型殲擊機「也整一個」,那還是個大問題,所以1990年首飛的K-8,反而成了國內完成對F-5風擋實物的分析後,首款使用整體式風擋的國產飛機。這塊風擋採用YB-3型非定向有機玻璃(鑄造丙烯酸酯)製造,相比已經在殲-7Ⅱ兩側風擋使用的DYB-3定向有機玻璃,YB-3雖然韌性低、抗撞擊能力差,但勝在透光率更好,這對於長期為殲-12風擋光學畸變問題所困的320廠來說,的確很有吸引力。

▲光潔輕巧的整體式風擋不僅使得K-8的「顏值」一直在線,也是「時髦值」的一部分

至於YB-3抗撞擊能力差的缺點,K-8畢竟是一款亞音速教練機,320廠通過將其風擋厚度保持為與殲-12相當的18毫米,也達到了當時《軍用飛機強度和剛度規範》(GJB67.3-85)中,「飛機在海平面上以最大設計平飛速度飛行時,能承受1.8千克飛鳥的撞擊而不被穿透」這一條標準。

▲對比F-5A艙蓋的情況,DYB-3已經是整個八九十年代國內性能最好的航空有機玻璃了,但後者700飛行小時的定壽標準相比之下仍然遜色

雖然亞音速教練機的整體式風擋算是解決了,但要與殲-10原型機總裝節點同步,拿出符合第三代殲擊機要求的高性能整體式風擋,對於1958年成立,國內唯一能生產航空有機玻璃的錦西化工研究院來說,壓力還是很大;特別是在了解到此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技術水平之後,更是如此。

例如三代機的代表機型F-16,其大尺寸座艙蓋透明件使用聚碳酸脂(PC)材料,由於韌性極高,其厚度雖然僅為0.5英寸(12.7毫米),但防鳥撞能力卻相當於23毫米厚的丙烯酸酯材料,耐熱性也較好。錦西化工研究院在技術跟蹤時,也試製過聚碳酸酯材料透明件,但發現國產件的透光度實在太低,無法用於座艙蓋。

▲另外,聚碳酸酯較低的硬度也使得使用中易磨損劃傷,需要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包括F-22在內,美制戰機的聚碳酸酯座艙蓋多通過注射成型法等新的加工工藝,以及與丙烯酸酯類材料複合的方法,以在保護表面的同時降低這類材料相對較高的生產成本和時間代價

在經歷「十號工程」和「十一號工程」之前,中國航空工業對機載產品領域的重視和投入程度都長期不足,而錦西化工研究院又不在航空工業旗下、而是隸屬化工系統,情況就更為特殊。所以,即使錦西化工研究院在「七五」期間接到為殲-10風擋透明件配套的任務時,就定下了輕度交聯定向拉伸有機玻璃的大方向;但其研製進度也非常緩慢,到1997年仍未達到可以進行試加工的技術狀態。

此時中俄剛剛完成關於引進蘇-27生產技術的「十一號工程」談判,其中自然包括引進位造風擋及座艙蓋的AO-120型有機玻璃(也使用丙烯酸酯類材料)。但首先從引進技術到打通生產線再到「舉一反三」,遠非一日之功,其次AO-120的技術特點,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621所)為試生產殲-10風擋進行的前期準備也有點對不上;在「遠水不解近渴」的情況下,殲-10的風擋透明件先通過引進西方有機玻璃產品加工解決,「兩條腿走路」,也是那個時候必然的決定。

▲「猛龍」出世的節點,那也是真耽擱不起了

另外在這一時期,隨著我軍蘇-27使用經驗的增加,部隊對其座艙蓋材料特性的研究也已逐步深入。例如針對其風擋及艙蓋玻璃表面出現的銀紋(在陽光下較為明顯),空軍在2000年10月頒發的暫行規定,就明確了可以適當突破俄方規定的銀紋深度和面積限制而繼續使用,實踐也證明了確實沒什麼問題。

▲那個時候估計還不至於出現座艙蓋裡有氣泡這種情況(圖為試飛中的蘇-57)

有了現代化整體式風擋的製造經驗、又有了維護經驗——雖然玻璃材料暫時還是外國的;那麼也就可以拿這個當賣點,讓此時正對「梟龍」望眼欲穿的老巴先「填飽肚子」——順便也讓他們再當一回小白鼠。2000年12月,殲-7PG首飛,2001年底首批飛機交付巴基斯坦空軍,所以如果非要摳一個定義「中國最早批量生產的整體式風擋殲擊機」,那麼就是殲-7PG了。

▲對於「中國飛機上有些外國的件兒」這種設定,老巴那真是一直來者不拒

在航空材料研究院及其他單位的大力協助下,在殲轟-7A和殲-7G這兩個也用上了整體式風擋的自用型號相繼首飛之後,遼寧錦西化工研究院為之奮鬥了十餘年的YB-DM-10(DM意為定向拉伸、研磨拋光)輕度交聯定向拉伸有機玻璃,終於達到了可以交付測試的階段!

▲經過加工與對比測試,YB-DM-10的力學性能,尤其是斷裂韌性與法國產品基本相當,耐熱性猶有過之,與美國產品接近

而作為殲-11B材料國產化工程的一部分,受俄制AO-120有機玻璃的影響,技術路線與YB-DM-10有所差別的YB-DM-11也於2003年交付航空材料研究院。雖然經過熱成型、鍍膜、裝配等工序後,加工出的風擋透明試驗件起初一度遭遇了因光學畸變導致的視場變形問題,險些有用回AO-120之虞;但航材院通過之前的摸底工作,仍在最後關頭攻下了風擋透明試驗件加工難題。

▲也是《軍工記憶》殲-11這一期的一大話題了

2004年,YB-DM-10通過技術鑑定,進入小批試生產,錦西化工研究院先後研製了7.5毫米和22毫米厚的兩種玻璃板材供多型國產戰機選用;2007年,YB-DM-11也通過技術鑑定隨殲-11B批產,並獲得了2009-2010年度中國化工集團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隨著兩型有機玻璃順利投產,讓我軍三代機的風擋原材料再也不必受制於人,它們的生產製備方法被授予2015年度中國化工專利優秀獎。

▲殲-10C和殲-16的圖就從官方號裡找,殲-20的座艙蓋那必須請出萬全巨師的巨作

2001年初,中國還沒有實現殲擊機整體式風擋的量產,更不要說原材料的國產化;2011年初,全世界都看到了使用一體化座艙蓋的2001號一飛沖天。當殲-20座艙蓋的關鍵技術與設計方案已經開始解密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銘記那些默默無聞的人們,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奮起直追。

▲節選自《航空學報》2020年第6期《先進戰鬥機發展技術專刊》之《新一代戰鬥機座艙蓋關鍵技術與設計方案》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

相關焦點

  • 殲20戰機是世界第二,馬上中國就要來一個世界第一,美國也追不上
    戰機按俄羅斯的劃分標準:由原來的的超音速第一代機,擁有M2的速度,同時沒有超視距空戰能力的二代機,擁有超視距空戰能力的三代機,擁有跨音速中低空機動性的制空戰鬥機,電子設備飛彈武器進一步提升的四代機,一直到現在正在形成激烈競爭的擁有隱身性能的五代機,各大國都在一代一代之間相互角逐,實際上戰機的較量就是制空權的較量。
  • 殲20技術有多難?一塊玻璃20年造不出,中國攻克只用2年
    殲20是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戰鬥機,那麼這款戰機的技術難度有多大? 有人號稱一塊玻璃中國20年也研發不出,稱全球只有美國能造,結果卻被中國用實力打臉,這塊玻璃就是殲20的一體式座艙蓋,當時中國攻克這項技術只用了2年時間,從而打破了全球只有美軍能造的神話。
  • 殲20,中國戰機崛起之路
    而F-22雖然研製時間較早,但至今仍是一架近乎完美的戰鬥機,可以說五代機的行業標準由F-22定製也不為過。無論是以俄羅斯蘇-57為首的基本定型的戰鬥機,或如印度AMCA、土耳其TFX、伊朗F-313、韓國KFX、日本心神等其他國家的驗證機,設計思路和氣動布局都明顯居於F-22的陰影籠罩下。殲-20的設計也並不例外。由於有F-22這個假想敵,殲-20的設計起點必須很高,否則意義不大。
  • 成飛復仇記:38年前殲9慘敗下馬,今天殲20極速2.6馬赫贏回
    1980年殲9失敗,剛剛10歲的成都所,立即就走到死亡的邊緣同時期的成都飛機研究所,由於項目取消,國家停止項目撥款,士氣遭受沉重打擊,為了留住年輕的設計隊伍,不得不想辦法,搞不了跨代戰鬥機,那就搞搞現成的落後戰鬥機積累積累設計經驗
  • 殲20總師透露,利用F-22的一個微小失誤,得到巨大成功
    最近中科院院士,殲20戰鬥機總設計師楊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殲20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也帶動了我國航空工業電子工業等行業的發展,我國研發殲20
  • 殲-20、殲-16、殲-10C 空軍部隊陸續換裝新裝備
    殲-20列陣長空、運-20大鵬展翅、地空飛彈直指蒼穹……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空軍一大批新型現役主戰裝備精彩亮相。
  • 國產「三代艦載機」,實戰性能遠超普通戰機,據悉價值比肩殲20
    隨著殲-20在我國空軍部隊正式列裝並形成戰鬥力,中國空軍新的「三劍客」也算是正式就位,另外兩位自然就是殲-16與殲-10C。
  • 殲- 20首飛十年,期待下個X-20
    殲-20的成功研製並列裝部隊極大提高了人民空軍的裝備水平。殲-20獨特的布局凸顯了中國智慧,也讓它成為中國軍隊重要的「撒手鐧」武器。同時,1月11日也因為殲-20等重量級裝備的首飛首試,成為中國軍迷的盛大節日。殲-20率領中國軍機步入20時代,下一個X-20會在什麼時候首飛,令人期待。
  • 印度2019年裝備最強三代機,不過那會兒殲20可能已近百架
    陣風是一種非常優秀的三代機——事實上說它是最好的三代機並不算過譽,不過對於已開始批量生產殲20的中國來說,它並不能形成威脅;但是對於巴基斯坦來看,這就是個很糟糕的消息了。陣風的優點是總體設計效率非常高,設計緊湊小而全,作戰功能完善,而且關鍵性能都很好;缺點則是價格非常昂貴,而且其噸位和尺寸偏小,作戰半徑終歸不能和蘇27這樣的載荷航程性能優異的重型戰鬥機相比。
  • 臺軍要用F-16V對抗殲-20?該醒醒了
    總而言之,通過F-16V的升級,臺軍F-16機隊的對空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得到了解鎖和強化,在現代空中對抗中的態勢感知能力和生存性得到提升,獲得了一種較為先進的「三代半」戰鬥機平臺。對美國而言,這批F-16V的升級案首先意味著真金白銀。作為第三代戰鬥機中的佼佼者,自20世紀70年代F-16戰鬥機誕生以來,共有約4600架F-16被20多個國家和地區裝備。
  • 殲-20結構示意圖
    外形   從戰鬥機側面照片來看,可以看出殲-20在隱身外形上下足了工夫。  邊條和上反角鴨翼   殲-20氣動設計採用了「渦升力」技術。也就是說,在主翼前面利用邊條翼、鴨翼產生強大渦流,渦流從主翼上翼面掠過可以大幅增加主翼升力。
  • 春節特別報導⑥|「爭氣機」殲-10的奮鬥路:發動機實現國產 空戰力克同代重型機
    總體來看,解放軍航空部裝備的第三代戰鬥機主要可以分為兩條線,以各型殲-10為主中型機,和以殲-11平臺為代表重型機,這兩者也彼此形成了「高低搭配」。和從蘇-27演變而來的殲-11系戰機不同,殲-10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三代戰機,由於從設計到製造全部由自己「操刀」,也常常被稱為「爭氣機」。
  • 殲20渾身都是高科技,玻璃蓋讓俄羅斯羨慕不已,仿製10年未能成功
    殲20的座艙蓋殲20作為一款第五代隱身戰機
  • 軍迷圈懸案:殲20究竟有沒有機炮?有的話究竟裝在哪裡?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
  • 殲20變身霸天虎和外星飛船!成美國電影中全新的中國元素
    遙想10年前的今天,伴隨殲20原型機在黃田壩機場一飛沖天,十幾億國人都被瞬間感動震撼。作為新時代解放軍最具標誌性的精銳武器之一,殲20不但讓中國有資格躋身五代機俱樂部,而且在打破美國在此領域壟斷的同時,甚至也成為一種足以改變大戰略的特殊武器。
  • 殲10B墜毀原因疑似曝光:低空遇發動機停車老毛病
    以美國普·惠公司仍在生產的F100系列渦扇發動機為 例,它於1970年3月開始全面研製,1974年11月交付空軍使用,主要裝備F-15和F-16飛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推重比達8的軍用發動機。珠海航展當日俄羅斯在華展示F117S矢量發動機等。F117S矢量發動機是中國急需的發動機,因為沒有它殲20戰機就無矢量發動機使用。
  • 沒毛病,換裝渦扇15的殲20和美國F22戰機差距還很大!
    F22戰機後來,我國科研團隊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研製出殲20戰機。然而,很多軍迷、網友認為殲20還有不少方面有待改進。比如鴨翼會影響殲20的隱身性能,而發動機也落後F22一大截,綜合性能依然落後對手不少。
  • 殲8輕鬆秒殺IDF戰鬥機?此事當真否?
    殲10戰鬥機是中國大陸的設計的第一款三代機,2004年批量生產真的中國人造的第一款三代機,其實是海峽對面,漢翔公司出品的IDF戰鬥機,這款戰鬥機是在美國支持下搞的一種壓制殲7,殲82的空中優勢戰鬥機,研發時間和國產殲82晚了一點。
  • 鑄就殲-20超越基石,系列獨創設計冠絕全球
    在過去近二十年的軍工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諸如052C/D型神盾驅逐艦、殲-10A/B/C型戰機、殲-16戰鬥轟炸機、殲-15艦載戰鬥機、新型核動力潛艇等一大批明星裝備,此一階段可以用「補課」一詞概括。最近兩三年以殲-20、055萬噸大驅為代表的跨代裝備陸續進入現役序列,則預示著軍備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躍升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