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1空空飛彈 基本情況 該彈是中國在引進蘇聯的К-5М空空飛彈基礎上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一個空空飛彈,由航空工業部所屬的、作為總裝廠的湖南株洲航空發動機廠,以及兵器和電子工業部所屬的幾家配套工廠共同仿製。1958年10月開始籌建仿製生產線並測繪К-5М飛彈,設計代號為7089。1959年10月投入試製生產。1960年3月首枚飛彈組裝成功,同年6月製造出12枚飛彈,全部通過地面試驗。隨後將其中10枚飛彈運往國家空空飛彈試驗靶場。 1960年7月進行了首枚飛彈空中無靶試射,飛彈工作完全正常,隨後進行了4次對Ла-17靶機的空中試射。由於試驗載機上的火控雷達在發射飛彈之前未能校準,導至發射的4枚飛彈均末命中靶機。1962年10月恢復飛彈試製生產。1963年3月總裝出24枚飛彈,同年11月再次在國家靶場進行定型試驗,共發射20枚飛彈,其中兩次對Ла-17靶機空中試射,均擊毀該靶機。1964年5月通過了國家定型委員會的審查,批准生產定型並投入批生產,正式命名為"霹靂"1號空空飛彈,編號為PL-1。批生產型飛彈隨後進入中國空軍服役,裝備殲6(J-6)戰鬥機。該彈1974年停產,現已退出現役。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採用鴨式氣動外形布局,由無線電近炸引信和戰鬥部艙、無線電駕束式制導控制艙、單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艙、內裝橫滾穩定裝置的穩定艙和無線電天線接收機艙共5個艙段組成。2個尾部的無線電定向天線,接收來自機載雷達的照射波束信號,經過彈上計算裝置將其轉變為與飛彈偏離等強信號線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導信號,輸給舵機裝置,控制鴨式舵面相應運動,從而使飛彈沿著機載雷達照射目標的波束方向飛向目標。由於受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機載雷達和飛彈本身的性能很差,「三點法」駕束制導方式落後,載機只能從尾後攻擊機動性差的敵方轟炸機,不能滿足現代空戰的需要。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4~6km 最小射程 1500m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500~16500m 最大過載 制導系統 雷達駕束式 引 信 無線電近炸引信
戰 鬥 部 爆炸破片,重13kg 動力裝置 1臺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82kg 彈 長 2.5m 彈 徑 200mm 翼 展 654mm
霹靂-2空空導
霹靂-2空空飛彈由紅外自動導 引頭、舵機艙、觸發引信與非觸發引 信、戰鬥部、 火箭發動機及彈翼組 成;鴨式氣動布局,彈頭呈半球型鈍 頭,彈身為細長圓柱形,兩 對三角形 舵面和兩對梯形彈翼呈十字形配 置;飛行速度為2.2馬赫,主要用於 攻擊中 型轟炸機和殲擊轟炸機。
該彈是中國在引進蘇聯的К-13空空飛彈基礎上研製並改進發展的第二個空空飛彈,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在70~80年代大量裝備使用的空空飛彈,載機為殲6(J-6)、殲7(J-7)戰鬥機。1962年首先由兵器工業部所屬的、作為總裝廠的西安東方機械廠,以及20多家主要配套工廠,共同籌建仿製生產線。1964年11月開始飛彈各部件試驗樣機的試製。1965年9月開始各部件單元飛行試驗。1967年3月開始在國家靶場進行定型試驗,總共發射19枚飛彈,試驗取得成功。1967年11月通過了國家定型委員會的審查,批准生產定型並投入批生產,正式命名為"霹靂"2號空空飛彈,編號為PL- 2。
1958年 9月,我國從沿海地區獲得外 國 空空飛彈的殘骸,並對其進行了 分析、測 試和研究性設計。與此同 時,原蘇聯先後 派出兩批專家來華 索取了有關技術資料和 部分殘骸實 物。不久,原蘇聯在此基礎上 試製成 功了K—13型飛彈,裝於米格—21 上。
1962年,原向我國有償提 供米 格—21和K—13型飛彈的技術 資料和樣品。 我國開始仿製K—13 型飛彈,並將其命名為"霹雷"2號。 1964年11月,飛彈仿製工作 全面 展開。1967年3—7月,進行了定型 試驗,共發射了19發飛彈,試驗取 得了成功。 1967年11月,"霹雷"2 號飛彈定型,投入批量生產。 為滿足空/海軍裝備需要,1964年10月由所屬的株洲航空發動機廠作為總裝廠,同原各主要配套工廠協作,開始仿製К-13 空空飛彈。 1966年11月試製出首批18枚飛彈。1967年5月在國家靶場進行定型試驗,總共發射22枚飛彈,試驗取得成功。1970年8月獲準定型並投入批生產。
PL-2原型空空飛彈的結構與性能特點,與的""AIM-9B相似。採用布局和模塊化艙段結構,由導引頭艙、舵機艙、戰鬥部艙、光學引信艙和發動機艙共5部分組成。兩對三角形舵面位於舵機艙所在的圓柱形彈體外側,兩對後掠梯形彈翼位於發動機艙所在的圓柱形彈體尾部,兩者呈X-X形配置。 導引頭採用PbS)紅外探測器,視場角4°,框架角25°,跟蹤角速度11°/s,太陽盲區20°,調製盤轉速70Hz,調製方式為調幅,制導飛行時間20s。固體火箭發動機由鋁合金製成,總重36kg,推力2668dN,總衝3685dNs,裝藥21kg。破片殺傷式戰鬥部重 11.4kg,生成的破片數約7000塊,破片飛散角10°~16°,有效殺傷半徑10~11m。 由於受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飛彈本身的機動性、抗太陽以及其他自然和人工幹擾能力很差,載機只能從尾後攻擊敵方戰鬥機,不能滿足現代空戰的需要。
最大射程 7.6km(PL-2、-2A) 10km(PL-2B) 6km(PL-2-519) 最小射程 1500m(PL-2) 1300m(PL-2B) 2700m(PL-2-519) 最大速度 M2.5(高空) M1.6(海平面) 使用高度 500m(PL-2) 21000m(PL-2A) 21500m(PL-2B) 5000~23000m(PL-2-15) 21000m(PL-2-J72) 300~3000m(PL-2-519) 最大過載 11g 制導系統 被動紅外 引 信 戰 鬥 部 高爆炸藥,重11.3kg 動力裝置 彈 重 75.3kg(PL-2) 60kg(PL-2A) 76kg(PL-2B) 67kg(PL-2-15) 53kg(PL-2-J72) 152.8kg(PL-2-519) 彈 長 2.84km(PL-2) 2.50km(PL-2A) 2.99km(PL-2B) 2.15km(PL-2-15) 2.80km(PL-2-J72) 2.90km(PL-2-519) 彈 徑 127mm 翼 展 609Mm(PL-2) 528m(PL-2B)
"霹靂"3空空飛彈
基本情況 該彈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個空空飛彈,其設計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射程、提高精度和殺傷威力,滿足新一代戰鬥機殲8(J-8)的作戰使用要求。以航空工業部所屬第六一二所(現為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和株洲航空發動機廠為主,於1962年6月開始研製,1968年6月開始首批20枚樣彈地面和飛行試驗。1969年12月完成第二批30枚樣彈的地面試驗。1970年開始在國家靶場進行定型試驗,直到1974年11月才基本完成試驗項目。 此後為進一步考核飛彈性能,還進行了多次地面和空中試驗,到1980年4月正式定型。1981年生產出50枚飛彈,1982年發射8枚飛彈用於定型補充試驗。1983年在航空工業型號調整中停止研製生產。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採用鴨式氣動外形布局和模塊化艙段結構。其主要特點是:加大彈翼面積和平衡攻角,以提高機動性和高空性能;增加發動機裝藥量,以增大射程;採用光學浸沒紅外探測器,以增大導引頭作用距離;採用新型戰鬥部和紅外引信,以提高殺傷威力。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11.5km 最小射程 1300m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3000m 最大過載 制導系統 被動紅外 引 信 紅外近炸引信 戰 鬥 部 爆炸破片 動力裝置 1臺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93kg 彈 長 2.123m 彈 徑 135mm 翼 展 654mm
"霹靂"4空空飛彈
基本情況 該彈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二種空空飛彈,也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個半主動雷達型空空飛彈,以航空工業部所屬第六一二所(現為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和株洲航空發動機廠為主,於1966年3月開始研製,1980年11月完成樣機部件地面定型試驗。1981年7月轉入第二階段研製,1984年生產出首批整彈樣機、發射裝置以及地面維護設備。1985年因其性能不能滿足使用要求而停止研製。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採用與美國的"麻雀"3A(AIM-7D)相似的氣動外形布局,即兩對全動式梯形彈翼裝在彈體中部,起控制舵和副翼雙重作用,4片固定式三角形安定面裝在彈體尾部,起縱向穩定作用。同時,該彈還採用與前蘇聯/俄羅斯在空空飛彈設計上常用的方案,即"一彈、兩頭"方案,通過半主動雷達和被動紅外兩種不同導引頭的互換,形成半主動雷達和被動紅外兩種飛彈型號,代號分別為"霹靂"4甲(PL-4A)和"霹靂"4乙(PL-4B)。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18km(PL-4A) 8km(PL-4B) 最小射程 1500m 最大速度 M2.2 使用高度 300~21000m 最大過載 40g 制導系統 半主動雷達(PL-4A) 被動紅外(PL-4B) 引 信 無線電引信和壓電引信 戰 鬥 部 高爆炸藥,重30kg 動力裝置 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150kg(PL-4A) 148kg(PL-4B) 彈 長 3.235m(PL-4A) 3.128m(PL-4B) 彈 徑 190mm
"霹靂"5空空飛彈
基本情況 該彈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三個空空飛彈,分為半主動雷達型和被動紅外型,名稱和代號分別為"霹靂"5甲(PL-5A)和"霹靂"5乙(PL- 5B),主要研製單位為航空工業部所屬第六一二所(現為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半主動雷達型於1966年4月開始研製首批樣彈,1971年7月開始首次載飛試驗,1972年9月進行空中模擬彈發射試驗,1981年4月研製第二批樣彈研製,同年8月開始進行空中靶試,直到1982年3月結束髮射試驗, 1983年在航空工業型號調整中停止研製生產。被動紅外型於1966年4月開始研製首批樣彈,1967年初開始首批地面和空中載飛試驗,隨後經過多批樣彈研製和各種地面和空中發射試驗,因受國內形勢影響直到1986年9月才通過國家定型委員會審查,獲準設計定型並投入批生產,進入中國空/海軍服役。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採用鴨式氣動外形布局,由制導控制組件、戰鬥部、紅外近炸引信或無線電近炸引信、固體火箭發動機、鴨式舵面和三角形彈翼組成。紅外導引頭採用壓縮空氣致冷,靈敏度高,具有抗背景輻射幹擾的能力。戰鬥部採用高爆炸藥,有殺傷破片型和連續杆型,前者配用紅外近炸引信,後者配用無線電近炸引信。這兩種類型的戰鬥部及其近炸引信,可以互換使用。戰鬥部有效殺傷半徑10m。紅外近炸引信的抗幹擾能力強,起爆可靠性高。該彈的最大脫靶量9m。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10km(PL-5A) 16km(PL-5B) 最小射程 1300m 最大速度 M2.2 使用高度 1000~18000m(PL-5A) 500~21500m(PL-5B) 最大過載 30G 制導系統 半主動雷達(PL-5A) 被動紅外(PL-5B) 引 信 無線電引信或紅外光學引信 戰 鬥 部 高爆炸藥,重30kg 動力裝置 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150kg(PL-4A) 148kg(PL-4B) 彈 長 3.235m(PL-4A) 3.128m(PL-4B) 彈 徑 190mm 翼 展 657mm
"霹靂"6空空飛彈
基本情況 該彈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新一代空空飛彈,是具有大過載機動能力的格鬥型空空飛彈,以滿足新一代戰鬥機的作戰使用要求。由航空工業部所屬第六一二所 (現為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於1975年開始研製,1978年研製出首批模擬彈,1979年進行空中發射試驗,1981年底轉入預研項目,1983年在航空工業型號調整中停止研製生產。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新一代空空飛彈,是具有大過載機動能力的格鬥型空空飛彈,以滿足新一代戰鬥機的作戰使用要求。由航空工業部所屬第六一二所 (現為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於1975年開始研製,1978年研製出首批模擬彈,1979年進行空中發射試驗,1981年底轉入預研項目,1983年在航空工業型號調整中停止研製生產。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11.5km 最小射程 1300m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3000m 最大過載 29g(單道通) 制導系統 被動紅外 引 信 紅外近炸引信 戰 鬥 部 爆炸破片 動力裝置 1臺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93kg 彈 長 2.123m 彈 徑 135mm 翼 展 654mm 難見的PL-6
"霹靂"7空空飛彈
基本情況 該彈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新一代空空飛彈,是具有大過載機動能力的格鬥型空空飛彈,以滿足新一代戰鬥機的作戰使用要求。由航空工業部所屬株洲航空發動機廠,於1982年開始研製,1984年研製出首批樣彈,同年底在國家靶場進行首批空中發射試驗。1986年底在國家靶場進行鑑定靶試,取得成功。 1987年通過航空工業部技術鑑定委員會審查,獲準投入批生產。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採用十字形雙鴨式氣動外形布局,鴨式舵面位於飛彈重心之前,同裝在尾部的大翼展、大面積彈翼相配合,可減少舵面偏轉響應時間,提高飛彈的機動性,並提供飛彈最大平衡攻角,提高近距格鬥時的安全性。此外,旋轉式尾翼可提高舵面橫滾控制效率;固定式前翼可增大舵面效應,減少偏航力矩。該彈在結構上的另一特點,是將飛彈分為前、後2個艙段,以利於維護使用,而不是按飛彈各部件分為多個艙段。該彈的性能特點,是具有自動搜索截獲能力、大機動過載和離軸發射能力、以及高的毀傷目標能力。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14km 最小射程 500m 最大速度 M2 使用高度 21000m 最大過載 35g 制導系統 被動紅外 引 信 紅外近炸引信 戰 鬥 部 爆炸破片,重12kg 動力裝置 1臺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90kg 彈 長 2.75m 彈 徑 157mm 翼 展 660mm
"霹靂"8空空飛彈
霹靂-8近距格鬥飛彈是我國第一種引發世界關注的空對空飛彈,這種飛彈是在以色列" 怪蛇"3飛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彈具有全向攻擊能力。。根據外電的報導,以色列在20世紀80年代末向我國提供了少量"怪蛇"3飛彈並轉讓了相關技術,彌補了我國在高機動性近距格鬥飛彈方面的空白。很長時間以來,霹靂-8飛彈一直處於嚴格保密的狀態,外界極少了解其裝備部隊的狀況,直到1995年後才逐漸撩開神秘的面紗。說來也怪,霹靂-8的首次亮相居然是以地對空飛彈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在1991年3月舉行的新加坡亞洲防務展上,CATIC展出了由霹靂-8H和715- I雙管37毫米高炮組成的彈炮合一系統。展會上的材料把霹靂-8H描述為一種高機動性的紅外線制導飛彈,攜帶10千克的高爆破片戰鬥部,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程15000米。 90年代初期,根據當時我國空軍的發展規劃,將用殲-8C和殲-7E、殲-10戰鬥機實現"高低搭配",霹靂-8即是殲-8C和殲-7E的主要近距格鬥武器。和當時的"響尾蛇"飛彈相比,霹靂-8具備三大優勢:一是使用了推力更大的火箭發動機,機動性更強;二是安裝了高性能紅外線導引頭,具備大離軸角發射能力;三是能夠與頭盔瞄準具相連接,飛行員可以"指哪打哪",增強了贏得空戰的機率。目前,根據公開的圖片和影視信息,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都裝備了霹靂-8近距格鬥飛彈,具體機型有殲-7E、殲-8B和殲-8D。 其結構和性能特點: 彈長;2.9米 彈徑:157毫米 彈重:115千克 戰鬥部重:10千克 射程:0.5-15公裡 最大作戰高度:21000米 速度:2馬赫 機動過載:35G 導引頭:氮致冷銻化銦
"霹靂"9空空飛彈
基本情況 該彈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新一代空空飛彈,是具有大過載機動能力的格鬥型空空飛彈,以滿足新一代戰鬥機的作戰使用要求。由航空工業部所屬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和西安東方機械廠,於1986年開始研製,1989年投入批生產,1991年首次在巴黎國際航展上亮相。性能與AIM-9L/M相近。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的氣動外形布局與"霹靂"5乙(PL-5B)相似,即小雙三角形鴨式舵面位於飛彈前部,大梯形固定式彈翼位於飛彈尾部,4片彈翼後緣外側各帶一個橫滾穩定用的陀螺舵。該彈的結構布局與"霹靂"8(PL-8)相似,即將飛彈分為前、後2個艙段,以利於維護使用,而不是按飛彈各部件分為多個艙段。該彈的性能水平優於"霹靂"8,具有更好的自動搜索截獲目標能力、更大的機動過載和離軸發射能力、以及高的毀傷目標能力。該彈發展有地面防空型。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16km 最小射程 500m 最大速度 M3.5 使用高度 20000m 最大過載 40g 制導系統 被動紅外 引 信 雷達引信 戰 鬥 部 爆炸破片,重12kg 動力裝置 1臺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123kg 彈 長 2.99m 彈 徑 160mm 翼 展 810mm(含陀螺艙)
"霹靂"10空空飛彈
中國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飛彈,和美AIM-7"麻雀"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性能. 可以說是中國版的"蝮蛇"(義大利版的"麻雀",又音譯"阿斯派德"),半主動雷達制導,總體性能優於AIM-7E,配備於J-8II。
霹靂10型空空飛彈是獵鷹60型地空飛彈的改進型,它與義大利的蝮蛇(ASPIDE)頗為相似,性能比較先進,獵鷹60的艦空改進型為紅旗-61(HQ61)艦空飛彈(江衛級護衛艦)。
長:3.69米 體直徑: 20.3釐米
翼展:約80釐米 發射重量: 220千克.
彈頭: 33千克高爆碎裂效果
制導: 半主動雷達自引導 推進: 單級固體發動機
最大射程: 60公裡 最大速度:4馬赫
"霹靂"11空空飛彈
PL-11也是由上海機械電子二局研製的,它基於HQ-61C地空飛彈的技術。半主動雷達導引頭源自義大利的阿斯派德。只生產少量用於試驗與升級研究。但其重要意義在於,這是解放軍空軍正式裝備的第一型中程空空飛彈。 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獲得了一些阿斯派德飛彈導引頭與義大利版本的AIM-7麻雀飛彈的樣品。後與義大利籤定許可證生產阿斯派德飛彈。八九年初期採用義大利的配件,中國生產出第一批次的中程空導。但在歐洲對華禁運武器後,義大利就不再提供配件。1990年初,軍方決定用已經獲得的義大利技術發展自已的PL- 11。PL-11彈體採用HQ-61C地空飛彈的彈體。J-8IIB第一次試射PL-11是在1992年。九十年代中期正式服役,最後一次確認PL-11 的試射發生在2002年,當時發射五枚,有四枚擊中目標。 型號改型有三種: PL-11: 基型,採用HQ-61C彈體加義大利導引頭 PL-11A:改型帶有更大射程與更重的彈頭,改進的導引頭只在飛行最後過程中要載機雷達進行導引。 PL-11B:也被稱之為PL-11-AMR. 也就是PL-11A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改型。裝有607所研製的AMR-1主動導引頭。 技術規格: 長度: 3.89m 彈徑: 0.208m 翼展: 0.68m 發射重量: 220kg 彈頭: HE破片 Propulsion: Solid fuel 最大速度: Mach 4 射程: 40~75km
"霹靂"12空空飛彈
中國自行研發的霹靂十二型(PL-12,外貿型稱SD-10)飛彈,可在雷達導引下進行視距外攻擊。 PL-12採用正常氣動布局,全長3850毫米,直徑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彈重180千克,最大發射距離70千米,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使用過載38G,作戰高度25千米,具有全向攻擊能力和很好的下視下射能力。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PL-12的性能指標已達到著名的AIM-120、R-77等先進中距空空飛彈的水平。由於制導方式為先進的主動雷達加捷聯慣導系統,PL-12具有了"發射後不用管"的能力,其高達38G的使用過載,也可保證飛彈能跟蹤攔截實施9G過載機動的空中目標,對F-16這類目標的不可逃逸攻擊區大約為載機前方35千米~45千米範圍內,與AIM-120差不多。PL- 12的戰鬥部為高效能杆式殺傷戰鬥部,對戰鬥機和轟炸機等大小目標均有良好的毀傷效果。此外,PL-12的抗幹擾能力很強,能有效對抗數種電子幹擾形式,基本上涵蓋了目前常見的電子幹擾方式。專家認為,國產PL-12的性能已超越美國AIM-120A/B、俄羅斯R-77和法國"米卡"早期型等,略遜於AIM- 1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