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弈(quanqiuboyi)——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解讀,8000萬人訂閱的超級微信大號。不關注時事,你將會被這個世界拋棄,點擊標題下藍字「全球博弈」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時事解讀。
圖為霹靂15空空飛彈
此前,美國有關方面吹噓自己將在AIM120中距離空空飛彈的最新改進型上採用雙脈衝發動機,並由此得以大幅延長射程,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美國人曾隨口吹下的牛,卻被中國科學家給實現了,近些年來,整體技術水平比世界上大多數空空飛彈更先進的霹靂15橫空出世,許多消息都指出其實裝了雙脈衝發動機,這無疑是技術層面上的一大喜人成果。
圖為掛滿AIM120的F16
什麼是雙脈衝發動機呢?簡單地說,傳統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工作時就是在燃燒一根預先裝入彈體的藥柱,選用這種動力系統的空空飛彈在點火之後,會在發動機推進下飛快增速,但由於彈體空間及燃料成分限制,這些飛彈的有動力飛行時間按秒計算且燃料燒完即止,只夠飛出大約十幾公裡遠,而現代超視距空戰的交戰起始距離可達30公裡以上,在進行遠程對射時,它們在至少一半時間內會處於靠慣性餘速與基本氣動原理飛行的無動力狀態,只要對方及時預警並且應對方式得當,比如拉三九線消耗飛彈存能配合末段大過載機動,規避並不難做到。
相比之下,雙脈衝發動機則相當於把燃料藥柱隔開分兩次燒,以便在飛行過程中更好地進行能量管理,比如先用第一次點火把飛彈推上高空,隨後發動機關機,靠已有能量打出近似拋物線的彈道並爭取儘可能延長射程,然後在接近目標時第二次點火增速,實現末段機動性最大化,因此這類飛彈打得遠且難以規避,無疑將成為敵機飛行員的噩夢。
圖為殲20機腹彈艙掛載霹靂15
目前,除了中國空軍已經開始使用霹靂15外,尚未有證據表明有其他軍事強國把採用雙脈衝發動機的空空飛彈列入現役,在追求遠射程的技術路線上,無論是美國此前風光一時的AIM54,還是在俄羅斯空軍中服役至今的R33系列,都選擇了增大彈體以容納更多固體燃料藥柱的技術路線,這種思路雖然簡單且可行,但對於掛載飛彈的戰機而言要求卻不低,只有像F14和米格31這樣的雙發重型截擊機才能以犧牲機動性為代價掛載數枚,而F16和米格29則無法適配,只能分別用AIM120和R77來湊合一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霹靂15的性能提升並不依賴增大彈體,因而重量尺寸均相對適中,既能讓殲16多掛幾枚,在體系支持下向對手制空機群發起遠距離飽和打擊,繼而有力爭奪空中優勢;又能塞進殲20的機腹彈艙確保其隱身性,穿越封鎖打擊預警機及加油機等高價值目標;就連作為中型戰鬥機的殲10C也能帶上兩枚,發揮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戰效能,反觀號稱先行一步的美制AIM120家族,則至今沒有配備雙脈衝發動機,只是在固體燃料發動機基礎上進行了有限改進。
圖為美軍戰機齊射AIM7中距彈
回顧過去,美國在世界空空飛彈發展史上曾經長期引領潮流,AIM9系列格鬥彈從越南戰爭用到近年來的敘利亞上空,奠定過不止一個國家同類裝備的發展基礎;而AIM7系列中距彈則改變了傳統空戰方式,也真正拉開了超視距空戰時代的帷幕,然而或許是出於充分自信,又或許是固步自封,美國如今在空空飛彈技術領域儘管依然能身處世界前列,但近年來其已經把AIM120等經典型號潛力基本挖掘殆盡,頗有跌落首席寶座的勢頭,而新的領跑者已經在大洋彼岸嶄露頭角了。
思考者還在閱讀
剛拿到北鬥導航系統,衛星站就不再和中國續約,這才是頭號牆頭草!
川普確診新冠,但大選仍能獲勝!
熬夜寫文章,朋友們記得在右下角點下【在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