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背後的人們:中國軍工25大國寶級人物

2022-01-08 國科環宇

有那麼一批人是應該被永久載入史冊的,他們的辛勤付出為我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他們和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等老一輩兩彈元勳一樣,21世紀的今天我們也有一批這樣的科學巨匠為中國的軍工事業在默默地奉獻著。

中國軍工在2017年取得很多突破性進展,國產001A航母下水、C919大飛機首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AG600兩棲飛機首飛等等,這些偉大成果的背後是無數中國軍工者們的付出與心血。為英雄們自豪,為祖國驕傲。

中國軍工25大國寶級人物

馬瑞雲,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現任國家級重點工程總建造師。主持完成遼寧艦四次航海試驗保障及港內停泊保修任務;本人榮獲遼寧省第四批「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大連市「創名牌先進工作者」、大連市「勞動模範」、遼寧省「勞動模範」。

中船重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重點工程總建造師,曾主持完成遼寧艦四次航海試驗保障及港內停泊保修任務,主持建造30萬噸超大型油船VLCC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60年4月6日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動力與電氣領域著名專家,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長期致力於艦船電氣工程領域研究,攻克潛艇動力核心技術 ,研製成潛艇用國產12相整流發電機 ,在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和新能源接入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並大膽探索軍民融合之路。

現任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主任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60年出生,國防科技大學教授、2017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超聲速飛行器科技工程副總師,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專項工程等多項重大攻關項目,在超燃衝壓發動機及其地面試驗、飛行試驗技術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實現了技術水平的跨越。

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自動化控制與機器人技術專家。曾帶領「機器人第一股」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現擔任該公司名譽董事長。長期致力於機器人技術、大型工業自動化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是我國機器人和自動化工程技術界的學科帶頭人之一。

1943年出生於黑龍江省,196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任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在智慧機器人體系結構、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大型自動化系統技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現任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科協主席。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專家,201研究所研究員,今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主持設計的我國第三代主戰坦克99A坦克是我軍第一代信息化坦克,對於加速我陸軍裝備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提升陸軍信息化條件下的綜合作戰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和推動作用,實現了我國主戰坦克作戰效能和技術水平的重大躍升。

1961年2月出生,遼寧瀋陽市人,中國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殲31是沈飛研製的第四代中型戰鬥機,外觀具有隱形戰機特徵,2012年完成首次飛行測試,標誌著中國超過俄羅斯,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四代機的國家。四年多後殲31設計大改之後試飛再度引發高度關注,標誌著研製工作進入新階段。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室核心專家。「天舟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被形象地稱為中國航天的「快遞小哥」,今年4月20日發射成功,27日完成推進劑在軌補加實驗,即「太空加油」,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國家,為今後空間站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白明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副總設計師,神七飛船副總設計。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白明生即封目總體設計,先後任總體組組長、總體室副主任、神舟五號飛船總體主任設計師,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所彩虹系列無人機總設計師。國產「彩虹-5」察打一體無人機9月在西北戈壁成功進行飛彈實彈打靶試驗,它可一次性掛載24枚AR-2近程空對地飛彈,還可以實現2000公裡外的超視距作戰。彩虹系列軍用無人機今年在中東反恐戰場表現出色,成為中國軍工在海外最知名和熱銷的代表產品之一。

石文研究員是我國無人飛行器總體設計領域知名專家,長期從事飛行器總體和飛行實驗等工作,技術經驗豐富,先後參與完成了總裝探索1代等系列科研項目。作為總體和氣動技術負責人,牽頭突破了各項關鍵技術,為技術創新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近十年來先後榮獲國家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航天十佳科技青年航天獎,國務院特殊津貼等榮譽稱號和獎勵。

中國首艘國產001A航母總設計師,領導團隊研發設計的首艘國產航母今年4月26日下水,從2012年9月25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服役到這天,中國花了4年多時間迎來了首艘完全中國血統的國產航母正式下水,近百年的航母夢終於圓滿。

李屹東,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總師、翼龍無人機設計師,自然科學研究員。第七屆中國航空學會飛機總體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某系統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

今年2月27日,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新型長航時偵察打擊一體型多用途無人機系統――翼龍Ⅱ無人機成功首飛,牢牢自主掌握航空裝備的關鍵技術,中國進入全球大型察打型無人機一流水平。翼龍Ⅱ無人機最大起飛重量達4.2噸,外掛能力480千克,可實現20小時持續任務續航。

李建榕,女,1966年生,漢族,中共黨員,碩士學位,航空發動機領域著名專家,自然科學研究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高級專務兼副所長、中航工業空天研究院總工程師。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獎章。

帶領新成立的中國航空發動機研究院,計劃通過5年左右打造一套我國自主的航空發動機基礎技術研究體系,探索一批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前沿技術,培養一批行業頂尖人才,逐步提升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自主創新能力。

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七號」4月20日晚間第二次成功發射,推舉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向天際。航天六院研製團隊對長徵七號火箭25N、120N、150N發動機的技術狀態進行了適應性改進設計,在不改變其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發動機工作溫度,攻克了這個世界性難題。

劉靜,1969年4月生,雲南宣威人,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3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清華大學及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劉靜是國際上液態金屬領域較早探索者,率先發現30餘項全新的液態金屬基礎科學現象與效應,被認為是觀念性突破和重大發現,具有重大軍事和民用價值。

劉澤金,1963年生,山東無棣縣人,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專業。現任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科研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防科技大學新體系結構固態雷射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大校軍銜。

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高能雷射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高平均功率和高光束質量雷射在民用及軍事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是當前雷射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劉澤金等創造性地提出了新體系結構固態雷射的概念,以獲取高光束質量的高功率雷射。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中電第十四研究所首席專家,為我國艦載雷達做出突出貢獻的邢文革。

中國軍艦的護航者,研製出「海之星」雷達,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後第三個具有自主研製艦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能力的國家,並研製出系列產品用於我國新型大型作戰艦艇。曾任「中華神盾」雷達副總設計師。

1960年2月生,湖北武漢人,博士,研究員,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作為中國商飛公司C919大飛機總設計師,參與過我國多款主要機型的設計工作。我國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今年5月成功首飛,將為我國新一代大型預警機研製提供良好平臺。

蘇玉民,生於1960年11月,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民盟盟員。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學院院長,帶領課題組集中攻堅,突破了「複雜動態環境中的自主控制技術」「強幹擾條件下自主環境認知技術」和「任務驅動的模塊化集成技術」等技術難點,使「天行一號」水面無人艇驚豔亮相,具有「高航速、大航程、自主監測」等國內領先的技術。

楊偉,1963年出生,西北工業大學畢業。現任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四代隱形戰鬥機殲20今年量產列裝空軍,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楊偉的團隊在項目研製過程中,同空軍一起對我國軍機先下任務後研製的模式進行了大膽創新,使新型戰鬥機更加適應於未來戰爭的需求。楊偉本人今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湘陰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2017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出了空間飛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統方法,突破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關鍵技術。發明了一種複雜衛星姿態控制方法和裝置,解決衛星甚高精度、強適應控制關鍵科學問題。

「嫦娥五號」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

何琳,1957年生,現為海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振動與噪聲研究所所長。2005年以來,組織研製出我國第一代艦船噪聲監測系統,為實現艦船聲學特徵管理奠定了基礎。以上成果均已得到廣泛應用,同時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近年來,組織開展了「主被動混合隔振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進展。

2017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組織研製出我國第一代艦船噪聲監測系統,為實現艦船聲學特徵管理奠定了基礎。以上成果均已得到廣泛應用,同時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周志成,1963年出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通信衛星事業部部長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2017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通信衛星領域技術專家和學術技術帶頭人,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總設計師兼總指揮、東方紅三號B型平臺總指揮、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總設計師兼總指揮。

林寶軍,男,研究員,現任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副主任,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究員,曾任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參與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的全部論證工作,他帶領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研製團隊,僅3年零3個月就完成了首發星的方案、初樣、正樣。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今年下半年發射,2018年還將發射18顆衛星,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

胡震,1966年生,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副總設計師。

2017年是海軍作戰隊伍豐收的一年,在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國產航空母艦和研製出了萬噸級的驅逐艦之後,11月,經過幾個月多次下潛海試,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4500米載人潛水器總體集成」課題驗收。

中國海軍今年6月28日推出了最先進的自主製造驅逐艦——055型萬噸級驅逐艦,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01所副所長徐青帶領團隊攻克「雷彈共架垂直熱發射集成技術」,讓中國海軍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擁有魚雷垂直熱發射技術的國家,也讓055驅逐艦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水面戰艦之一。

「艦艇是流動的『國土』,艦艇開到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國家。」忠誠於艦船事業30餘載的徐青,緩慢而又平靜地說道。對於他而言,那一望無際的海洋便是他心靈永遠的歸棲之所。

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第十一屆委員會主委,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7年12月19日,潘建偉入選《自然》2017十大科學人物、獲稱「量子之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今年領導團隊成功進行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理論上排除了未經許可接觸所發送信息的可能性,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這樣的密鑰發送效率可以滿足絕對安全的打電話或銀行傳輸大量數據的需求。

這些偉大的中國人,在西方重重技術防範遏制下,臥薪嘗膽自主創新,使得中國軍事裝備突飛猛進。在近現代以來,這是第一次中國人再不用以N倍於軍事強國的血肉之軀拼命,再也不用以本土慘遭蹂躪的空間去換取時間。這也是非西方文明第一次追平了西方大國軍事水平,第一次不用接受美國式的軍事訛詐!\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豐功偉業!


當然,除了這些大人物外,還有千千萬萬這樣的人奮鬥在中國軍工的第一線,都在為中國的軍事事業做著貢獻,此處應有掌聲。僅以本文為代表的這些軍工科技者夜以繼日,發奮圖強的結果,他們是人民解放軍軍魂歸來的重要組成。相信在他們的帶領下,未來再大的壓力和困難,中國人都能扛的過去!


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中國軍工因為他們更加強大!在此,向這些偉大的軍工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點擊「閱讀原文」試試看!

相關焦點

  • 央視劇評|《軍工記憶》:為國鑄劍的軍工情懷
    這是一群並不為觀眾熟悉的人們,然而,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卻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他們就是軍工人。紀錄片《軍工記憶》(第二季)選取了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從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工作的軍工人為採訪對象,講述了武器裝備研製背後的故事,表現了老一輩軍工人曾經為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以及無私大愛的軍工情懷。
  • 大國重器,全城巡遊 保利兵器展5月25日蓄勢待發
    打聽一下就知道,這一大波霸氣巡城的真傢伙都是「大國重器,保國利民」宜昌首屆愛國主義教育國防兵器展的「重量級人物」在宜昌的首次亮相,向兵器展正式開幕整裝前進。以前只能在螢屏上看到的坦克戰鬥機,如今得以近距離接觸,威武雄姿震撼人心,令人倍感期待5月25日的兵器展正式開幕。 保家利民,兵器展整裝待發 什麼?今天的兵器巡遊還沒看過癮?還想更加細緻地一覽重型兵器?
  • 大寫中國人:挺起中國脊梁的20大國寶級軍工人物
    這也是非西方文明第一次追平了西方大國軍事水平,第一次不用接受美國式的軍事訛詐!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豐功偉業!就是以本文為代表的這些軍工科技人選夜以繼日,發奮圖強的結果,他們是解放軍軍魂歸來的重要組成。倘若他們能取代腐敗官僚成為中國政治經濟主流力量,中國將不可限量。在習總的領導下,以他們為脊梁,未來再大的壓力和困難,中國人都能扛的過去,反而成為鳳凰涅槃的機遇!
  • 中國這五位國寶級科學家,一人頂一個師,這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在這份長長的名單裡,記載著中國多名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是真正的國寶級科學家。接下來,我們主要從中選出在某一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五名科學家,一起來了解他們做出了哪些貢獻。首位科學家是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總師。黃旭華生於1926年,是中國第一批研製核潛艇的科學家。
  • 中國又誕生一位國寶級巨匠,25歲設計航母,俄專家也稱讚
    美國GPS為什麼只要24顆衛星,而中國北鬥為什麼要35顆?在一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就意識到了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會對一場戰爭的結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隨著時代的變遷,世界各國人民在關注本國的國防時,注意最多的就是各種新式的武器。不過大家在關注武器的時候,大多數都關注的是武器本身以及他們在戰爭所處的位置。
  • 大族雷射智能裝備震撼亮相《大國重器》第二季!(附完整視頻)
    大族雷射系列智能裝備榮耀亮相《大國重器Ⅱ:發動中國》,展示大族雷射在智能裝備與核心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成就與突破,記錄大族人技術攻關的精彩故事,彰顯打造高端裝備、趕超世界先進的勇氣與智慧,引領著中國製造業向高質量、高效率加速躍升。
  • 徐劍《大國重器》:一劍曾當百萬師
    豈料這一堂課,竟使他與飛彈核武器結緣,最終走上第二炮兵司令員的位置(中國火箭軍的前身)。30年後,連錢學森也始料未及。此後,李旭閣參加了中國首次核試驗的許多高層決策會議,起草重要的絕密文件。1964年10月10日,兩架專機接力,送一個秘使歸京,而這個秘使就是李旭閣。他的公文包裡裝著中國首次核試驗總指揮張愛萍呈送周恩來、毛澤東批准的絕密報告,他從核試驗場出發,穿越羅布泊,前往馬蘭機場。
  • 觀《大國重器》有感第一季——真實揭露
    最近中央電視臺的大型高清裝備工業紀錄片《大國重器》開播,那是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眼球,更是激起了更多人的愛國激情
  • 與美分庭抗禮的大國重器,俄「北風之神」級核潛艇究竟「神」在何處?
    俄開建「北風之神-B」級戰略核潛艇,與美分庭抗禮的大國重器
  • 什麼是 「大國工匠」 ?
    9月3日,抗日勝利70周年大閱兵在北京舉行,一大批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之重器」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力量」。
  • 大國重器之爭,中國動力鋰電池為何能做到世界第一
    大國重器國與國之間的實力比拼可以透過很多載體呈現,比如2018年2月列裝的第五代戰機殲20,預示著中國空軍作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將能擊敵
  • 中國軍工「看一眼就懷孕」的歷史,就要一去不復返了嗎?
    曾經網上有傳言一個故事,在1980年代初,我軍決定研製新一代大口徑機槍穿甲爆炸燃燒彈。但由於這種彈藥屬於國際前沿的武器思路,科技含量很高,全世界也沒幾個能生產的,因此我國軍工人員為研製新型彈藥走了不少彎路。
  • 壯哉,我大國重器!沒有什麼比這些「世界第一」更讓人熱血沸騰的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輝煌成就。砥礪奮進的五年,中國的科技全方位突破,「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一個個「世界第一」鑄就我們的中國夢。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以紀錄片的形式,將中國這五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一一呈現。
  • ☞【大國重器】收復溼地,推出未來,國機重工TS100L-3系列履帶推土機......
    農田改造、池塘開挖等小型工程,本是推土機大顯身手的舞臺,但在我國南方多河流湖泊地區,由於沒有超溼地小型推土機可選,選擇大型超溼地推土機的話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大型推土機在場地狹小地帶難以充分施展拳腳,施工效率大打折扣。開挖魚塘、清淤等非常適合用推土機施工的工程,用戶不得不選擇挖掘機來代替推土機進行施工。
  • 大國重器模型機,送給本節網課最愛學習的你!
    本期團課團團精心準備了一件「大國重器」——盾構機模型送給最愛學習的你們有這樣一臺國之重器鎮宅加持感覺學習成績也會嗖嗖嗖提高呢盾構也被稱為盾構隧道掘進機,是一種隧道掘進的專用工程機械(簡單講目前我國已打破國外盾構機技術壟斷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用實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此次送出的盾構機模型按照等比例縮放製作而成,中鐵工程裝備集團自主研製的我國最大直徑(15.8米)盾構機「春風號」總功率超過1.15萬千瓦,比「復興號」高鐵的總牽引動力高10%,推力高達2.46萬噸,是我國目前最大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的24倍左右,是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
  • 這輛裝滿大國重器的國貨購物車,僅中國獨一份
    就比如說,我們遨遊在太空的核心艙、神舟十三號。毫不誇張地說,今年我國的航天事業是火力全開的,自4月底,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始建設,到如今第二批航天員進入太空執行任務,恰好也才半年時間。而這種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節奏,以及每一次取得的進展,都備受全球矚目。
  • 剛剛,中國軍隊英文版世界級大片發布,核飛彈、航母……這些大國重器都亮相了!
    國防部以頂尖級畫面大國重器:核飛彈、航母、戰略轟炸機等新型裝備亮相。中國軍人,一提到就令國人振奮!也讓每一位中國人深感自豪!正如網友所說: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有解放軍像這樣牽你踏上回家的路。剛剛,國防部發布英文宣傳片《今日中國軍隊2017》:這並不僅僅是一部宣傳片,這其實是一部世界級的大片。
  • 紀錄片《軍工記憶》:解密中國尖端軍事武器研製過程
    軍事紀錄片《軍工記憶》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展示了我國研製尖端軍事武器艱苦卓絕的歷程,一代「軍工人」將以群像的形式進入電視觀眾的視野,帶領人們「憶往昔
  • 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大國重器,北鬥產業鏈如何投資?
    大國重器,北鬥衛星導航產業鏈發展進入加速軌道。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美國海軍隨即著手衛星定位方面的研究工作,研製了子午儀衛星導航系統(Transit),這就是GPS的前身。資料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鉅派研究院衛星導航產業按照產業鏈劃分,包括衛星研製和衛星應用兩大領域。其中衛星研製包括衛星製造與發射;衛星應用包括衛星服務和地面設備。
  • 中國軍工帶來一個好消息!反超老大哥的背後,是中國科技全面崛起!
    其中,全球前十大軍火商中,中國佔據三席,美國佔據五席,英法各一席,俄羅斯消失於前十榜單。這些數據都在證明一個事實。即:中國軍工產業正在進入全球頂尖俱樂部,未來的全球軍工格局,很可能演化為中美兩極格局。顯然,曾經的武器出口大國——俄羅斯,正在快速地走下坡路。為什麼俄羅斯武器不受國際市場的待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