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一批人是應該被永久載入史冊的,他們的辛勤付出為我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他們和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等老一輩兩彈元勳一樣,21世紀的今天我們也有一批這樣的科學巨匠為中國的軍工事業在默默地奉獻著。
中國軍工在2017年取得很多突破性進展,國產001A航母下水、C919大飛機首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AG600兩棲飛機首飛等等,這些偉大成果的背後是無數中國軍工者們的付出與心血。為英雄們自豪,為祖國驕傲。
中國軍工25大國寶級人物
馬瑞雲,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現任國家級重點工程總建造師。主持完成遼寧艦四次航海試驗保障及港內停泊保修任務;本人榮獲遼寧省第四批「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大連市「創名牌先進工作者」、大連市「勞動模範」、遼寧省「勞動模範」。
中船重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重點工程總建造師,曾主持完成遼寧艦四次航海試驗保障及港內停泊保修任務,主持建造30萬噸超大型油船VLCC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60年4月6日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動力與電氣領域著名專家,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長期致力於艦船電氣工程領域研究,攻克潛艇動力核心技術 ,研製成潛艇用國產12相整流發電機 ,在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和新能源接入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並大膽探索軍民融合之路。
現任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主任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60年出生,國防科技大學教授、2017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超聲速飛行器科技工程副總師,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專項工程等多項重大攻關項目,在超燃衝壓發動機及其地面試驗、飛行試驗技術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實現了技術水平的跨越。
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自動化控制與機器人技術專家。曾帶領「機器人第一股」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現擔任該公司名譽董事長。長期致力於機器人技術、大型工業自動化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是我國機器人和自動化工程技術界的學科帶頭人之一。
1943年出生於黑龍江省,196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任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在智慧機器人體系結構、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大型自動化系統技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現任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科協主席。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專家,201研究所研究員,今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主持設計的我國第三代主戰坦克99A坦克是我軍第一代信息化坦克,對於加速我陸軍裝備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提升陸軍信息化條件下的綜合作戰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和推動作用,實現了我國主戰坦克作戰效能和技術水平的重大躍升。
1961年2月出生,遼寧瀋陽市人,中國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殲31是沈飛研製的第四代中型戰鬥機,外觀具有隱形戰機特徵,2012年完成首次飛行測試,標誌著中國超過俄羅斯,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四代機的國家。四年多後殲31設計大改之後試飛再度引發高度關注,標誌著研製工作進入新階段。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室核心專家。「天舟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被形象地稱為中國航天的「快遞小哥」,今年4月20日發射成功,27日完成推進劑在軌補加實驗,即「太空加油」,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國家,為今後空間站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白明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副總設計師,神七飛船副總設計。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白明生即封目總體設計,先後任總體組組長、總體室副主任、神舟五號飛船總體主任設計師,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所彩虹系列無人機總設計師。國產「彩虹-5」察打一體無人機9月在西北戈壁成功進行飛彈實彈打靶試驗,它可一次性掛載24枚AR-2近程空對地飛彈,還可以實現2000公裡外的超視距作戰。彩虹系列軍用無人機今年在中東反恐戰場表現出色,成為中國軍工在海外最知名和熱銷的代表產品之一。
石文研究員是我國無人飛行器總體設計領域知名專家,長期從事飛行器總體和飛行實驗等工作,技術經驗豐富,先後參與完成了總裝探索1代等系列科研項目。作為總體和氣動技術負責人,牽頭突破了各項關鍵技術,為技術創新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近十年來先後榮獲國家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航天十佳科技青年航天獎,國務院特殊津貼等榮譽稱號和獎勵。
中國首艘國產001A航母總設計師,領導團隊研發設計的首艘國產航母今年4月26日下水,從2012年9月25日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服役到這天,中國花了4年多時間迎來了首艘完全中國血統的國產航母正式下水,近百年的航母夢終於圓滿。
李屹東,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總師、翼龍無人機設計師,自然科學研究員。第七屆中國航空學會飛機總體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某系統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
今年2月27日,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新型長航時偵察打擊一體型多用途無人機系統――翼龍Ⅱ無人機成功首飛,牢牢自主掌握航空裝備的關鍵技術,中國進入全球大型察打型無人機一流水平。翼龍Ⅱ無人機最大起飛重量達4.2噸,外掛能力480千克,可實現20小時持續任務續航。
李建榕,女,1966年生,漢族,中共黨員,碩士學位,航空發動機領域著名專家,自然科學研究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高級專務兼副所長、中航工業空天研究院總工程師。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獎章。
帶領新成立的中國航空發動機研究院,計劃通過5年左右打造一套我國自主的航空發動機基礎技術研究體系,探索一批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前沿技術,培養一批行業頂尖人才,逐步提升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自主創新能力。
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七號」4月20日晚間第二次成功發射,推舉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向天際。航天六院研製團隊對長徵七號火箭25N、120N、150N發動機的技術狀態進行了適應性改進設計,在不改變其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發動機工作溫度,攻克了這個世界性難題。
劉靜,1969年4月生,雲南宣威人,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3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清華大學及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劉靜是國際上液態金屬領域較早探索者,率先發現30餘項全新的液態金屬基礎科學現象與效應,被認為是觀念性突破和重大發現,具有重大軍事和民用價值。
劉澤金,1963年生,山東無棣縣人,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專業。現任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科研部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防科技大學新體系結構固態雷射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大校軍銜。
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高能雷射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高平均功率和高光束質量雷射在民用及軍事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是當前雷射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劉澤金等創造性地提出了新體系結構固態雷射的概念,以獲取高光束質量的高功率雷射。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中電第十四研究所首席專家,為我國艦載雷達做出突出貢獻的邢文革。
中國軍艦的護航者,研製出「海之星」雷達,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後第三個具有自主研製艦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能力的國家,並研製出系列產品用於我國新型大型作戰艦艇。曾任「中華神盾」雷達副總設計師。
1960年2月生,湖北武漢人,博士,研究員,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作為中國商飛公司C919大飛機總設計師,參與過我國多款主要機型的設計工作。我國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今年5月成功首飛,將為我國新一代大型預警機研製提供良好平臺。
蘇玉民,生於1960年11月,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民盟盟員。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學院院長,帶領課題組集中攻堅,突破了「複雜動態環境中的自主控制技術」「強幹擾條件下自主環境認知技術」和「任務驅動的模塊化集成技術」等技術難點,使「天行一號」水面無人艇驚豔亮相,具有「高航速、大航程、自主監測」等國內領先的技術。
楊偉,1963年出生,西北工業大學畢業。現任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四代隱形戰鬥機殲20今年量產列裝空軍,中國航空研究院副院長楊偉的團隊在項目研製過程中,同空軍一起對我國軍機先下任務後研製的模式進行了大膽創新,使新型戰鬥機更加適應於未來戰爭的需求。楊偉本人今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湘陰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2017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出了空間飛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統方法,突破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關鍵技術。發明了一種複雜衛星姿態控制方法和裝置,解決衛星甚高精度、強適應控制關鍵科學問題。
「嫦娥五號」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
何琳,1957年生,現為海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振動與噪聲研究所所長。2005年以來,組織研製出我國第一代艦船噪聲監測系統,為實現艦船聲學特徵管理奠定了基礎。以上成果均已得到廣泛應用,同時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近年來,組織開展了「主被動混合隔振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進展。
2017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組織研製出我國第一代艦船噪聲監測系統,為實現艦船聲學特徵管理奠定了基礎。以上成果均已得到廣泛應用,同時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周志成,1963年出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通信衛星事業部部長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2017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通信衛星領域技術專家和學術技術帶頭人,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總設計師兼總指揮、東方紅三號B型平臺總指揮、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總設計師兼總指揮。
林寶軍,男,研究員,現任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副主任,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究員,曾任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參與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的全部論證工作,他帶領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研製團隊,僅3年零3個月就完成了首發星的方案、初樣、正樣。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今年下半年發射,2018年還將發射18顆衛星,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
胡震,1966年生,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副總設計師。
2017年是海軍作戰隊伍豐收的一年,在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國產航空母艦和研製出了萬噸級的驅逐艦之後,11月,經過幾個月多次下潛海試,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4500米載人潛水器總體集成」課題驗收。
中國海軍今年6月28日推出了最先進的自主製造驅逐艦——055型萬噸級驅逐艦,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01所副所長徐青帶領團隊攻克「雷彈共架垂直熱發射集成技術」,讓中國海軍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擁有魚雷垂直熱發射技術的國家,也讓055驅逐艦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水面戰艦之一。
「艦艇是流動的『國土』,艦艇開到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國家。」忠誠於艦船事業30餘載的徐青,緩慢而又平靜地說道。對於他而言,那一望無際的海洋便是他心靈永遠的歸棲之所。
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第十一屆委員會主委,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7年12月19日,潘建偉入選《自然》2017十大科學人物、獲稱「量子之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今年領導團隊成功進行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理論上排除了未經許可接觸所發送信息的可能性,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這樣的密鑰發送效率可以滿足絕對安全的打電話或銀行傳輸大量數據的需求。
這些偉大的中國人,在西方重重技術防範遏制下,臥薪嘗膽自主創新,使得中國軍事裝備突飛猛進。在近現代以來,這是第一次中國人再不用以N倍於軍事強國的血肉之軀拼命,再也不用以本土慘遭蹂躪的空間去換取時間。這也是非西方文明第一次追平了西方大國軍事水平,第一次不用接受美國式的軍事訛詐!\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豐功偉業!
當然,除了這些大人物外,還有千千萬萬這樣的人奮鬥在中國軍工的第一線,都在為中國的軍事事業做著貢獻,此處應有掌聲。僅以本文為代表的這些軍工科技者夜以繼日,發奮圖強的結果,他們是人民解放軍軍魂歸來的重要組成。相信在他們的帶領下,未來再大的壓力和困難,中國人都能扛的過去!
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中國軍工因為他們更加強大!在此,向這些偉大的軍工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點擊「閱讀原文」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