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事觀察雜誌》網站6月15日發表文章,分析了中國殲-10C戰鬥機如何在演習中擊敗俄制Su-35戰鬥機。
[中國裝備的Su-35戰鬥機]
中國媒體和許多國防評論員最近報導了中國空軍使用俄羅斯製造的「4 ++代」戰鬥機與同代的J-10C戰鬥機進行實戰對抗演習的結果。這場演習還包括稍老但仍先進的中國J-16戰鬥機。結果是中國製造的J-10C戰鬥機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這對於許多分析師來說,J-10C的勝利尤其令人驚訝。Su-35是雙引擎重型空中優勢戰鬥機,與MiG-31BSM攔截機和Su-34前線轟炸機一起,成為當今俄羅斯空軍的精英。相比之下,J-10C是單引擎的輕型噴氣式戰鬥機,旨在降低運營成本,是J-20隱形戰鬥機和J-11D等重型戰鬥機的補充。Su-35的較大尺寸使其可以攜帶更重的雷達,並具有(單發戰機)兩倍以上的飛彈攜帶量,其發動機推力約為使用中國製造的WS-10B發動機的J-10C的兩倍。
[中國的J-10C戰鬥機]
對這兩種戰鬥機能力的全面評估可以為證明J-10C比重量更大的Su-35更強大提供一些指示。據報導,這次模擬實戰訓練既發生在視覺範圍內,也發生在視覺範圍之外,這兩種情況都意味著飛彈技術可能是關鍵。Su-35使用R-73飛彈用於視覺範圍內的戰鬥,這是冷戰時代的短程空空飛彈,其性能雖然很可觀但遠非突出。J-10C可以使用新型的PL-10飛彈進行近距離空戰,該飛彈已於2018年左右投入使用,被認為可能是世界上同類飛彈中最有能力的。它不僅比R-73的射程更遠,機動性更強,而且其策略也更加完善,傳感器也更強大。它還可以更好地利用頭盔顯示器來以極大的角度擊中目標。J-10C和Su-35都具有相似的推力/重量比,並且都部署了三維推力矢量引擎(原文如此,實際上J-10C並沒有推力矢量噴口),這一事實意味著它們的機動性大致相同。這意味著飛彈的質量可能是決定性的。人們認為,中國在購買Su-35時就根據從俄羅斯購買的技術開發了三維推力矢量引擎。
再來看看超視距空戰:Su-35裝備了更大的雷達,J-10C上的雷達被認為要複雜得多,並且使用了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而不是俄羅斯戰機上的那種無源陣列。這不僅意味著J-10C的雷達反射特徵將大大降低,而且將更難以被幹擾,而且還可以彌補雷達尺寸上差異,可能具有與Su-35雷達相似的功率水平。即使J-10C的雷達功率稍弱(考慮到尺寸差異可能很大),其較低的被幹擾的可能性也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再看空空飛彈,這似乎是J-10C享有最大優勢的領域。Su-35使用R-27ER和R-77飛彈作為其主要的遠程空對空武器。R-27基於1980年代的蘇聯設計,其射程令人印象深刻,約為130公裡,它沒有完全主動的雷達尋的導引頭,這意味著戰鬥機本身必須在其大部分航程中將其引導至目標。R-77是較新的設計,於1990年代完成並可供出口,但俄羅斯空軍僅在2014年左右才自己部署這種飛彈。它受益於完全主動的雷達尋的導引頭,但射程較短僅110公裡。它的性能大致類似於中國的PL-12和美國的AIM-120C。
[在殲-20戰鬥機彈艙內的空空飛彈模型,被認為是PL-15飛彈]
Su-35的空空飛彈性能中等,而J-10C則部署了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先進,能力最強的遠程空空飛彈PL-15。該飛彈於2018年左右開始服役,由精銳的J-20,J-10C和J-16戰鬥機以及升級的J-11BG戰鬥機部署。PL-15的射程估計在250至300公裡之間,令人印象深刻,這意味著J-10C可以在Su-35能夠攻擊自己之前很久就可以向Su-35發射多次齊射。但是,比其射程更重要的是,PL-15本身是唯一集成AESA雷達的空空飛彈型號,雖然這使其價格昂貴,但也使其更加可靠且難以被幹擾。傳統的雷達幹擾對策包括確定威脅系統正在運行的頻率,然後在相同頻率上生成幹擾信號。這種對策無法對裝有AESA雷達的飛彈有效。據報導,美國計劃在繼中國之後將類似的技術整合到即將服役的AIM-260飛彈上。Su-35能夠裝備R-37M飛彈,其射程可達400公裡,比PL-15快,但出售給中國的Su-35並沒有裝備。儘管R-37M的射程更長,但它缺少AESA雷達,因此與PL-15相比,它很容易被幹擾,並且被認為機動性要弱得多。
[蘇-35戰鬥機得益於推力矢量噴口,擁有優秀的機動能力]
從飛行性能上看,Su-35的飛行速度稍快,可以從更高的高度進行攻擊,這確實使其具有優勢,特別是在近距離時。儘管不影響戰鬥性能,但Su-35的續航能力也比J-10C高得多,這對於重量非常高的戰鬥機而言幾乎總是如此,這意味著Su-35可以在空中停留更長的時間,並可以在更大的區域巡邏。重量級的機身的高耐用性也意味著Su-35非常適合攜帶大型空空飛彈,並且能夠攜帶多達14枚,而輕型的J-10C戰鬥機僅能攜帶6枚。攜帶更多的飛彈可能會阻礙飛行性能,儘管這對重型戰鬥機的影響要小得多。Su-35的機身確實擁有雷達橫截面較小的輪廓設計,這意味著它的雷達反射面積比F-15或Su-27等其他重型戰鬥機的三分之一還小,但J-10C是這這種設計中的佼佼者,它的雷達橫截面積也減小了。吸收雷達波的隱形塗層和較小的機身結合,使其難以在遠距離被探測到。但是,鑑於這兩型戰鬥機的雷達的實力,它們很可能會在飛彈的交戰範圍之外相互探測到對方-尤其是當多架戰鬥機共同作戰並共享數據時。J-10C還得益於其優越的中國數據鏈,使其能夠更好地參與以網絡為中心的作戰-這是一個顯著的領域,中國在這一領域比北部鄰國擁有明顯優勢。
最終,儘管J-10C的重量很輕,但仍可從世界上兩個領先的國防部門-中國和俄羅斯-獲得新技術,從而獲得可觀的收益。這使其可以受益於俄羅斯享有優勢的領域,例如三維推力矢量引擎,以及中國的優勢,例如AESA雷達,空空飛彈和複合材料技術。相比之下,Su-35被迫僅依靠俄羅斯國防部門,與中國同行相比,俄羅斯的國防部門獲得的研發資金要少得多。此外,Su-35的設計可追溯到1980年代後期,但是由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用飛機出現問題,它直到2014年才在俄羅斯空軍服役。就像美國的F-22 戰鬥機一樣,由於冷戰結束之後的預算問題,冷戰時代後期的設計投入使用的時間遠遠晚於時間表。儘管這是一款非常強大的平臺,並且在購買時它可能擁有中國國防部門所缺乏的幾種功能,但從技術上講,J-10C仍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一旦J-11D計劃完成,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將這型與Su-35類似的戰鬥機投入前線服役。儘管俄羅斯尋求向中國出售首批24架Su-35以外的更多的Su-35,除非向中國提供進一步的技術轉讓,否則可能性很小。
中國的Su-35的性能可能會在將來得到改善,因為它們可能會裝備新一代的俄羅斯飛彈。中國也許會對其進行改裝以裝備PL-15飛彈,這種可能性很大。由於中國的國防部門在許多領域都超過了俄羅斯,而且兩國都宣布了將來有意聯合發展戰鬥機的興趣,因此,由兩國共同開發的具有特色的中俄戰鬥機的可能性很大。這不僅將帶來規模經濟的好處,而且還將確保新型戰鬥機可以從兩個國家的國防部門的技術實力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