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的戰艦,美國上世紀40年代「十字路口」海上核武器試驗行動

2021-02-08 巔峰戰艦
Operation Crossroads(十字路口行動)是美國於1946年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所進行的一系列核試驗,用以測試昔日稱霸海疆的戰艦們在核爆中的生存能力。該核試驗共引爆了兩枚核彈,第一枚為空爆核彈,即able空爆核試驗;第二枚則是全球首枚水下引爆的核彈,即baker水下核試驗。Able核試驗於UTC時間1946年6月30日21:00進行,而baker核試驗則是在一個月後的7月24日進行,兩次核試驗的當量均為2.3萬噸。

核爆長崎的著名原子彈——胖子,其代號名為MK-3。而十字路口行動中試爆的兩枚核彈正是同型號的MK-3,換言之,胖子以及胖子的兄弟們不光炸了長崎,還炸了一票二戰期間稱霸海疆的各國戰艦。當然,十字路口行動中試爆的胖子當量比長崎那枚略高一點,長崎核爆實際當量為2萬噸,而十字路口行動中兩次核爆均為2.3萬噸。

其實平常軍迷肯定見過十字路口行動中核爆的照片,但十字路口行動兩場核試驗中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名為baker的水下核試驗。Baker試驗在able試驗1個月後進行,時間是7月24日,爆高是水下27.5米,核裝置仍是MK-3,綽號Helen of Bikini(比基尼的海倫)

這枚名為Baker的水下引爆核彈,將200萬噸的海水和泥沙拋入空中,製造了高1800米,直徑600米,厚度達90米的中空圓柱形水牆。該試驗中,一共有54艘海軍艦隻參與了測試。其中靠近原爆點的22艘船還載有被鋼筋固定住的一些動物,以實驗核爆對生物的殺傷力。

(這裡還需要說明一下,在40年代的技術條件下,核爆產生的強烈光輻射(爆炸一瞬的強光)會使得對核爆初期的觀測變得非常困難。因此比基尼環礁的Baker試驗通過水下核爆抑制了強光,使當時的人類第一次如此清晰得記錄了核爆炸的全過程,不能不說是一次偉大的試驗)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USS Saratoga,舷號CV-3)列剋星頓級航空母艦二號艦,戰後被當成運輸船。1946年被指派為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靶艦。7月1日第一次水面上方600米處空中爆炸的空投核彈造成嚴重損傷,但是未沉沒,艦體一度大火。7月25日水下27米的第二次核爆中,距離爆心318米處承受致命損傷,核爆能量吸納器海浪導致甲板坍塌,左舷艉部大量進水,在爆炸後7.5小時後煙囪坍塌在甲板後,沉入瀉湖。

列剋星頓號(遠處)和薩拉託加號(近處)航空母艦,薩拉託加號煙囪上刷的黑漆是為了讓飛行員識別航母,因為兩艘航母都屬於一個級,極為相似,經常有飛行員因不能識別錯誤降落在錯誤航母上。

航拍圖,下沉中的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

1989年潛水員手繪薩拉託加沉船圖

獨立號輕型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舷號CV/CVL-22)前型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改造為輕型航空母艦,並重新定型為獨立級一號艦。獨立號雖然未在核試驗中沉沒,卻受到嚴重的輻射汙染,最終在1951年1月29日被海軍於舊金山外海鑿沉。2015年4月14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NOAA)科學家宣布,在加利福尼亞法隆群島附近水域2600英尺(792.48米)深處的太平洋海域發現獨立號航空母艦殘骸。

獨立號航空母艦照片和沉船殘骸掃描圖對比。

核爆後,獨立號航空母艦慘狀。

收到衝擊波的衝擊後,獨立號航空母艦僅僅稍微傾斜。

十字路口行動報告中的獨立號航空母艦詳情。

戰列艦

內華達號戰列艦(USS NEVADA,舷號BB-36),內華達級戰列艦一號艦,1946年被指派為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靶艦。同年7月在核試驗中得以倖存,返回珍珠港,8月29日該艦退役,1948年7月31日,作為靶艦,被衣阿華號戰列艦級3艘重巡洋艦火炮魚類擊沉。

十字路口行動前的內華達號戰列艦

核爆前,為了便於標識,美軍將內華達號戰列艦刷上了橙紅色油漆

核爆後的內華達戰列艦,艦體建築損毀嚴重

十字路口行動後,未沉沒的內華達號戰列艦被拖回珍珠港

1948年7月31日,在訓練任務演習中被衣阿華戰列艦及三艘重型巡洋艦當作靶艦擊沉。圖為正在遭受炮擊的內華達號戰列艦。阿肯色號戰列艦(USS Arkansas,舷號BB-33)懷俄明級戰列艦二號艦,1946年退役後,被指派為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靶艦。在第二次核爆中唯一直接沉沒的戰列艦。

十字路口行動前的阿肯色號戰列艦

傳聞說這張經典照片中,蘑菇雲水柱右側黑色陰影部分就是被巨大衝擊力掀起的阿肯色號戰列艦,

測繪圖中阿肯色號戰列艦殘骸示意圖

紐約號戰列艦(USS New York,舷號BB-34)紐約級戰列艦一號艦,1945年退役,1946年被指派為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靶艦。核爆中紐約號沒有沉沒,隨後被軍方擊沉。

十字路口行動前的紐約號戰列艦

核爆後起火的紐約號戰列艦,消防船正在滅火。

十字路口行動後被當作靶艦擊沉的紐約號戰列艦

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USS Pennsylvania,舷號BB-38)賓夕法尼亞級一號艦,1946年退役,同年作為靶艦參加十字路口行動原子彈實驗。兩次核爆賓夕法尼亞並沒有沉沒,1948年被用做靶艦擊沉於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海域。

二戰中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

十字路口行動後,於1948年被當作靶艦擊沉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

長門號戰列艦(IJN Nagato,)長門級戰列艦一號艦。二戰日本投降後,是日本海軍唯一具備航行能力的戰列艦,1946年7月被除籍。1945年8月30日作為戰爭賠款移交美國。1946年3月18日長門號啟程航向比基尼環礁,在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中作為核試驗靶艦。7月29日,第一次實驗(ABLE)原子彈於長門西方600米上方引爆,只造成裝甲表面溶解。第二次實驗(BAKER)長門號距爆炸點900-1000米,造成右舷5度傾斜,但仍漂浮在海上,7月29日深夜因艦內進水嚴重,在無人察覺之下翻轉沉沒。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長門號戰列艦

日本投降後,長門號被當作戰爭賠償移交給美國,突圍被美軍託管的長門號戰列艦

核爆後傷痕累累的長門號戰列艦

巡洋艦

彭薩科拉號重型巡洋艦(USS Pensacola,舷號CA-24)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一號艦,1946年7月29日開始作為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靶艦得以倖存,1946年8月26日退役。1948年11月10日作為靶艦被擊沉。

二戰中的彭薩科拉號重型巡洋艦

鹽湖城號重型巡洋艦(USS Salt Lake City,舷號CA-25)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二號艦,1946年7月29日作為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靶艦得以倖存,1946年8月29日退役,1948年5月25日,被當作靶艦被擊沉加利福尼亞南方海域。

二戰中的鹽湖城號重型巡洋艦

十字路口行動後,被當成靶艦的鹽湖城,圖為正在下沉中的鹽湖城號重型巡洋艦。酒匂號輕型巡洋艦(IJN Sakawa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四號艦,戰後從事退伍人員運輸任務,撤去武裝,只剩炮塔。1946年2月25日被解除運輸艦身份後,與長門號戰列艦一同在橫須賀交予美國海軍,當作靶艦進行十字路口行動,1946年7月1日,在第一次核爆(Able)中,空中爆炸的原子彈氣浪將艦橋後方建築完全吹倒。7月2日,在起火燃燒一整天后沉沒。

太平洋戰爭時期的 酒匂號輕型巡洋艦

日本投降後充當運兵船,撤去武裝,只剩下炮塔的酒匂號輕型巡洋艦

第一次核爆後,酒匂號上層建築被摧毀。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GER Schwere Kreuzer Prinz Eugen)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3號艦。德國投降前唯一一艘大型水面戰鬥艦艇,戰後被賠償給美國。1946年7月參加了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充當靶艦,經歷兩次核爆,均未沉沒,但是受到嚴重放射性汙染,被拖往誇賈林環礁棄置,因輻射無法修理,12月22日在誇賈林環礁進水沉沒。左側推進螺旋槳被打撈上來,存放於德國基爾的萊博海軍紀念館,以此留念。

1946年作為戰爭賠償的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在巴拿馬運河準備駛往美國

在比基尼環礁等待核爆的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在誇賈林環礁進水傾覆的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歐根親王的一副推進器 存放於德國基爾的萊博海軍紀念館

驅逐艦

林森號驅逐艦(USS Lamson,舷號DD-367)馬漢級驅逐艦4號艦

康寧漢號驅逐艦(USS Conyngham,舷號DD-371)馬漢級驅逐艦8號艦

麥霍號驅逐艦(USS Mugford,舷號DD-389)巴格萊級驅逐艦4號艦

拉爾夫-塔爾伯特號驅逐艦(USS Ralph Talbot,舷號DD-390)巴格萊級驅逐艦5號艦

馬伊蘭特號驅逐艦(USS Mayrant,舷號DD-402)貝納姆級驅逐艦4號艦

特裡普號驅逐艦(USS Trippe,舷號DD-403)貝納姆級驅逐艦5號艦

蘭德號驅逐艦(USS Rhind,舷號DD-404)貝納姆級驅逐艦取決6號艦

斯塔克號驅逐艦(USS Stack,舷號DD-406)貝納姆級驅逐艦8號艦

威爾遜號驅逐艦(USS Wilson,舷號DD-408)貝納姆級驅逐艦10號艦

休斯號驅逐艦(USS Hughes,舷號DD-410)西姆斯級驅逐艦2號艦

安德森號驅逐艦(USS Anderson,舷號DD-411)西姆斯級驅逐艦3號艦

馬斯汀號驅逐艦(USS Mustin,舷號DD-413)西姆斯級驅逐艦5號艦

溫萊特號驅逐艦(USS Wainwright,舷號DD-419)西姆斯級驅逐艦11號艦

APA(Attack Personnel Transport Ship)武裝兵員運輸船。此型號運輸船通常裝備武器參與兩棲登陸作戰。十字路口行動中選中的運輸船靶艦均為吉列姆級武裝運兵運輸船

天竺鯛(USS SS-308 Apogon)

引水魚(USS SS-386 Pilotfish)

長鯊(USS SS-335 Dentuda)

Parche(USS SS-384 Parche)

杜父魚(USS SS-196 Sea raven)

鰩魚(USS SS-305 Skate)

飛魚(USS SS-184 Skipjack)

十字路口行動前SS-184和SS-305停靠在港口

金槍魚(USS SS-203 Tuna)

1、石油駁船YO-1062、浮動船塢ARDC-133、坦克登陸艇LCT-1114,LCT-327,LCT-332,LCT-674,LCT-816,LCT-8184、機械化登陸艇LCM-15、坦克登陸艦LST-52,LST-1336、中型登陸艦LSM-607、汽油駁船YOG-83

處決過程

1946年1月24日,白蘭地公開以比基尼環礁為核試選址,並預計進行三次核試。首次核試代號Able,核彈於空中爆炸;第二次核試代號Baker,在水下引爆;第三次核試代號Charlie,在深水引爆。選取比基尼的主要考慮在於其遠離民居,原住民少,潟湖廣闊,風暴稀少,更有穩定風向及水流,且由美國控制。2月6日,海軍派艦轟擊比基尼環礁水道,但向原住民隱瞞意圖。到2月10日美國馬紹爾群島總督到達比基尼,誘使原居民搬離。

各艘軍艦均安裝了量度儀器,監察氣壓、船隻動向以及輻射。整場核試中,前面提到了,為了測試核彈對生物的作用,美國在戰艦上「鑲」上了許多動物。共有200隻豬、60隻豚鼠、204隻山羊、5000隻老鼠、200隻小鼠,以及帶有不同種類昆蟲的穀物,用活體輻射實驗品,測試生物在高輻射下的基因變異。

至於觀察部隊方面,海軍一共派出150艘支援艦,為42,000人提供住宿、實驗站或工作坊,當中超過37,000人隸屬海軍,另加37個女護士。海軍人員可以申請延長服役期一年,以留在環礁參與觀賞核爆。

高空攝影上,美軍改裝了八架B-17轟炸機,包括安裝了自動攝影機、輻射探測器與及空氣樣本採集器。這些轟炸機可透過地面無線電遙控飛行,飛進人體無法承受的高輻射環境,以至核爆引發的蘑菇雲頂部。地面的攝影設備亦由環礁外圍的高塔遙控操作。總體而言,環礁內的鏡頭共可以拍攝超過50,000幅靜畫,及1,500,000呎長的動畫影卷。其中一部攝影機更可在1秒攝取1,000幅影像。核試進行前,所有人員都撤離環礁,往東面18.5千米外的海面觀察艦隊,以遠離輻射。縱使如此,起初直接觀察核試者亦要戴上墨鏡,以保護眼睛不被核爆強光所傷。

Able核試於7月1日進行:由1架B-29轟炸機空投核彈。Baker核試則於7月25日進行,核彈被置於90呎(27米)水深引爆,也是世上首次水下核試。而原定第三次核試Charlie,則在Baker試爆後取消。

行刑期間的小細節

1946年7月1日上午9時,一架B-29轟炸機在目標艦上空投下23,000當量的吉爾達核彈。核彈原定在內達華號戰列艦上空160米爆炸,但卻意外大幅偏離目標650米之遙,最後在吉列姆號海軍運輸艦上空引爆。爆炸使吉列姆號及卡萊爾號即時沉沒;兩艘美國驅逐艦安德森號及林森號在一小時內沉沒,而酒匂號輕巡洋艦則在次日沉沒。由於核爆的破壞遠低於預期,部分傳媒對此深表失望,而2日福萊斯特則稱重型軍艦隻會在近距水下核試的情況下,才會承受巨大損傷,而略提核彈偏離目標一事。

薩拉託加號沉沒於Baker水下核試驗。核試驗所產生的巨浪在船身撕開了口子,致使海水不斷湧入,核爆7.5小時後,航母沉沒。

核爆伊始,當衝擊波過境後,緊接而來的巨浪將薩拉託加號的艦艏和艦艉各抬起了8.8米和13米。巨浪反覆拍打船身,使得整艘航母在水面上左右搖擺,而甲板上固定的五架戰鬥機也被打入水中,薩拉託加號的煙囪也在巨浪的壓力下分崩離析散落在飛行甲板上。核爆的巨浪將原本距原爆點不到275米的薩拉託加號推到距原爆點超過800米遠的海域。巨浪平息之後,船身破裂的薩拉託加號開始進水。

事實上,Baker核試驗當天,有不少薩拉託加號的老船員、老水手在場,他們也曾強烈要求登艦搶修。但由於水下核試驗將核爆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投入了海水,使得薩拉託加號所處水域的放射性超過了修理作業的標準,這些老船員只能眼睜睜得看著這艘20年代的傳奇造物緩緩沉沒。

下圖攝於1946年7月1日(Able核測試當天)很直觀得展示了Able核測試後,面向原爆點一側的艦體受損嚴重,甲板以上的部分已基本被抹去。該照片拍攝時,獨立號尾部已經因機庫油料爆炸而一片狼藉。

下圖則更直觀得展示了嚴重受損的獨立號尾部。下圖拍攝於1946年7月23日,Able核測試的22天後。吧友們請注意甲板上兩名上身半裸的水手。由此可見,核彈空爆後14天後安全出入被打擊區域的這個時間點真的不是空穴來風。

長門號戰列艦是唯一一艘在爆心1,000碼(910米)內、卻未有承受任何嚴重損壞的大型艦隻。由於長門號曾參與過偷襲珍珠港,故美軍刻意將長門號編在預定爆心內華達號(編號32號)附近,並以艦側朝向內華達號。但由於空投失誤,長門號承受的衝擊波因此大大減低;再加上長門號的艦體本身較為堅固,而美軍卻高估長門號在戰時遭受空襲的損傷,令計算核試破壞時出現變量,使預期的重創沒有出現。

Baker水下核試採用了21,000當量核彈(有指亦為23,000當量)。核彈被置於登陸艦(LSM-60)90英尺(27米)呎水深下(海床水深180英尺(55米)呎),位處靶艦陣列正中央。7月25日上午8時35分,核彈引爆。核爆過後,LSM-60登陸艦沒有留下任何可辨認殘骸,被判定遭核爆氣化;

相關焦點

  • 維基精選:【十字路口行動】
    更有甚者,二戰後美國軍費面臨緊縮,美國總統杜魯門意欲成立美國國防部,統一三軍撥款,以裁減冗費,使陸航與海軍的矛盾延伸至軍費之爭。十字路口行動正是雙方角力以爭取美國國會以至民間支持的結果。在美國軍事史以外,十字路口行動在世界歷史上同樣有重要影響。大眾媒體在是次核試獲邀在現場採訪,使世界公眾首次獲得核試現場的資訊及片段,而比堅尼泳衣更因此而名。不過,十字路口行動同樣首次曝露了放射性汙染的危害。
  • 盤點葬身海底的各國戰艦,為啥受傷的總是美國佬
    該艦留下了沙利文五兄弟的故事——這五個兄弟都在該艦上服務,也都和這艘軍艦一起沉入海底,自此以後美國海軍便不再允許一個家庭的兄弟在同一艘戰艦上服役,以免類似的災難讓另一個「沙利文家庭」遭遇同樣的苦難。1946年,為了測試核武器對於海軍艦艇的威力,美國在比基尼環礁舉行了名為「十字路口行動」的核試驗,二戰結束後大批巨型戰艦無處可去,竟被當做了核彈實驗的對象,其中不乏長門號戰列艦這樣的世界名艦,獨立號也在其中。
  • 各種奇葩的戰術核武器
    為的是突破美國封鎖古巴的包圍圈。很快他們就遇到了美國倫道夫號航母以及他的11艘護航驅逐艦。在整個航母編隊的追蹤下,B-59依然堅持任務,持續的下潛讓艦艇內的官兵十分痛苦。而且不能上浮也意味著無法接收莫斯科發來的長波通信。雖然之前通信室還能收到美國電臺的信號,但是在激烈的追擊下,B-59徹底的成為了海上的孤島。
  • 美國重建第一艦隊,打算掐住我國海上生命線?
    圖片:上世紀70年代,美軍在越南的慘敗和蘇聯海軍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讓第一艦隊撤編恢復為第三艦隊,並回縮到東太平洋以應對紅海軍。而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讓美軍認識到中東地區的重要性,海軍沒有一支完全負責該區域的海上部隊,因此從第三艦隊和第七艦隊中抽調艦隻、戰機等重組了第五艦隊,主要活動區域為波斯灣、阿曼灣、阿拉伯海、亞丁灣、紅海以及印度洋部分海區。
  • 」沙漠風暴」到」黃金峽谷」 美國是怎麼給軍事行動取名的?
    1946年在比基尼島的原子彈試驗被命名為「十字路口行動」,它形象地反映了二戰結束後,美國軍事力量與核武器發展正處於十字路口關鍵階段。此後,為使美軍事行動的命名走上規範化道路,美軍逐步建立了軍事行動代號的命名規則。  1975年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開發了一整套對軍事行動代號、綽號和演習名稱進行自動化管理的計算機系統(縮寫為NICKA),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 艦隊航空母艦中的「小不點」:美國「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護航航空母艦的航速都不超過20節,最快的「桑多蒙加」和「科芒斯曼特灣」也不過19節,根本無法伴隨大艦隊進行高強度的海上機動和海上作戰,只能伴隨商船護航或獨立編組。「獨立」級雖然噸位不大,但航速卻達到31.5節,完全可以和大型航空母艦、戰列艦以及巡洋艦實施編隊進行海上作戰。這就是護航航航空母艦和艦隊級航空母艦最大的區別。
  • 30到40萬噸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算不算氫彈?
    如此笨重複雜的裝置自然無法實戰,不過其試驗爆炸仍然比較順利,爆炸當量數百萬噸級。1952年,美國又用類似的裝置試驗了一次,當量高達1000萬噸級。這2次試驗讓蘇聯方面吃驚不小,得到消息後也加快了自己研發熱核武器的進度。不過美國的這兩次試驗都是「液態氫彈」,無法實戰,因此只能算是氫彈原理試驗。而到了到1953年8月,蘇聯宣布採用固體熱核材料的氫彈試驗成功,當量40萬噸。
  • 中國正站在海灣十字路口,伊朗沙特是戰是和?
    美國與伊沙關係沙特,伊朗曾經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兩塊柱石,最重要的一對盟友,沙特發揮經濟影響力,伊朗則以軍事為主。美國都無法接受。但這次戰爭對伊斯朗世界的震駭是美國媒體無法想像的,沙特居然讓五十萬美國大軍來到本國,去打另一個阿拉伯國家,賓拉登的出現自然有其邏輯。
  • 美國歷史上18個機密的秘密!
    戰略服務辦公室(中情局前身)的官員招募德國科學家到美國協助該國戰後的發展,這也將確保寶貴的科學知識不會最終落入蘇聯或分裂的東德和西德手中。「回形針行動」最著名的科學家是火箭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他繼續策劃了美國航天局的阿波羅登月任務。諾斯伍德行動
  • 鏡頭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阿富汗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阿富汗是成為美蘇爭奪的戰場,也成為美蘇雙方拉攏的對象,因此在此背景下,阿富汗獲得了一段寶貴的和平發展時期。下面擷取的這組照片拍攝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阿富汗。喀布爾大學: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生們穿西式服裝,年輕男孩女孩之間的交往也相對自由。而如今,即便是在喀布爾,女性也要把頭和身體的大部分都遮蓋起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醫學院學生用顯微鏡實習是必修課。
  • 19世紀全球史:處在十字路口的帝國們
    這樣,到了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清朝中國以及日本都成為走到十字路口的社會。除非進行完全徹底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改革,否則它們就無法擺脫國內危機,相對於工業化國家,會變得越來越孱弱。四個國家中的改革者都提出了種種改革方案,如引入明文憲法、限制君主權力、使政府響應民眾意願、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調整教育體系、啟動工業化進程等。
  • 氣象武器比核武器還恐怖?真實情況超越想像了!
    說到這世界上什麼武器最強大,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核武器了,一枚核彈足以將一個超級城市瞬間毀滅了,而且其帶來的核輻射危害也是長久的。但如果說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武器比核武器更厲害嗎?答案可能只有一種了,那就是「氣象武器」了!
  • 長江口不沉戰艦,我軍海上要塞80噸巨炮6發炮彈幹掉驅逐艦
    ,讓大家了解了美國在菲律賓附近建造的不沉戰艦——德拉姆堡(Fort Drum)要塞。圖片:美國在菲律賓沿海建造的海防要塞——德拉姆堡,被譽為不沉的戰艦!鮮為人知的是,中國也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為了加強上海沿海的海防實力,在長江口外的「雞骨礁」上大興土木,也用鋼筋混凝土建設了一個類似的海防要塞,並在此部署了我國唯一一型專用海岸炮——66式雙聯裝130毫米岸炮系統。如果說,德拉姆堡因為安裝的是356毫米艦炮而被譽為「不沉的戰列艦」,那中國海軍雞骨礁要塞可以被稱為「不沉的驅逐艦」!
  • 長門號戰艦:舊日本海軍的榮耀與落寞
    不僅如此,這艘1920年代建造的戰艦還一直存活到了二戰之後並且成為美軍核彈實驗的靶船。接下來,本文將結合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歷史,簡述「長門號」戰列艦的興衰史。在這一條約的制約下,達到這一指標的2艘「長門級」戰列艦(主炮口徑410毫米)與美國的3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主炮口徑406毫米)及英國的2艘「納爾遜級」戰列艦(主炮口徑406毫米)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7艘戰艦,史稱「七大戰艦(Big S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