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圖,下沉中的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
1989年潛水員手繪薩拉託加沉船圖
獨立號輕型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舷號CV/CVL-22)前型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改造為輕型航空母艦,並重新定型為獨立級一號艦。獨立號雖然未在核試驗中沉沒,卻受到嚴重的輻射汙染,最終在1951年1月29日被海軍於舊金山外海鑿沉。2015年4月14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NOAA)科學家宣布,在加利福尼亞法隆群島附近水域2600英尺(792.48米)深處的太平洋海域發現獨立號航空母艦殘骸。獨立號航空母艦照片和沉船殘骸掃描圖對比。
核爆後,獨立號航空母艦慘狀。
收到衝擊波的衝擊後,獨立號航空母艦僅僅稍微傾斜。
十字路口行動報告中的獨立號航空母艦詳情。
戰列艦
內華達號戰列艦(USS NEVADA,舷號BB-36),內華達級戰列艦一號艦,1946年被指派為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靶艦。同年7月在核試驗中得以倖存,返回珍珠港,8月29日該艦退役,1948年7月31日,作為靶艦,被衣阿華號戰列艦級3艘重巡洋艦火炮魚類擊沉。
十字路口行動前的內華達號戰列艦
核爆前,為了便於標識,美軍將內華達號戰列艦刷上了橙紅色油漆
核爆後的內華達戰列艦,艦體建築損毀嚴重
十字路口行動後,未沉沒的內華達號戰列艦被拖回珍珠港
1948年7月31日,在訓練任務演習中被衣阿華戰列艦及三艘重型巡洋艦當作靶艦擊沉。圖為正在遭受炮擊的內華達號戰列艦。阿肯色號戰列艦(USS Arkansas,舷號BB-33)懷俄明級戰列艦二號艦,1946年退役後,被指派為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靶艦。在第二次核爆中唯一直接沉沒的戰列艦。十字路口行動前的阿肯色號戰列艦
傳聞說這張經典照片中,蘑菇雲水柱右側黑色陰影部分就是被巨大衝擊力掀起的阿肯色號戰列艦,
測繪圖中阿肯色號戰列艦殘骸示意圖
紐約號戰列艦(USS New York,舷號BB-34)紐約級戰列艦一號艦,1945年退役,1946年被指派為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靶艦。核爆中紐約號沒有沉沒,隨後被軍方擊沉。十字路口行動前的紐約號戰列艦
核爆後起火的紐約號戰列艦,消防船正在滅火。
十字路口行動後被當作靶艦擊沉的紐約號戰列艦
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USS Pennsylvania,舷號BB-38)賓夕法尼亞級一號艦,1946年退役,同年作為靶艦參加十字路口行動原子彈實驗。兩次核爆賓夕法尼亞並沒有沉沒,1948年被用做靶艦擊沉於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海域。二戰中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
十字路口行動後,於1948年被當作靶艦擊沉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
長門號戰列艦(IJN Nagato,)長門級戰列艦一號艦。二戰日本投降後,是日本海軍唯一具備航行能力的戰列艦,1946年7月被除籍。1945年8月30日作為戰爭賠款移交美國。1946年3月18日長門號啟程航向比基尼環礁,在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中作為核試驗靶艦。7月29日,第一次實驗(ABLE)原子彈於長門西方600米上方引爆,只造成裝甲表面溶解。第二次實驗(BAKER)長門號距爆炸點900-1000米,造成右舷5度傾斜,但仍漂浮在海上,7月29日深夜因艦內進水嚴重,在無人察覺之下翻轉沉沒。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長門號戰列艦
日本投降後,長門號被當作戰爭賠償移交給美國,突圍被美軍託管的長門號戰列艦
核爆後傷痕累累的長門號戰列艦
巡洋艦
彭薩科拉號重型巡洋艦(USS Pensacola,舷號CA-24)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一號艦,1946年7月29日開始作為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靶艦得以倖存,1946年8月26日退役。1948年11月10日作為靶艦被擊沉。二戰中的彭薩科拉號重型巡洋艦
鹽湖城號重型巡洋艦(USS Salt Lake City,舷號CA-25)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二號艦,1946年7月29日作為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靶艦得以倖存,1946年8月29日退役,1948年5月25日,被當作靶艦被擊沉加利福尼亞南方海域。二戰中的鹽湖城號重型巡洋艦
十字路口行動後,被當成靶艦的鹽湖城,圖為正在下沉中的鹽湖城號重型巡洋艦。酒匂號輕型巡洋艦(IJN Sakawa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四號艦,戰後從事退伍人員運輸任務,撤去武裝,只剩炮塔。1946年2月25日被解除運輸艦身份後,與長門號戰列艦一同在橫須賀交予美國海軍,當作靶艦進行十字路口行動,1946年7月1日,在第一次核爆(Able)中,空中爆炸的原子彈氣浪將艦橋後方建築完全吹倒。7月2日,在起火燃燒一整天后沉沒。太平洋戰爭時期的 酒匂號輕型巡洋艦
日本投降後充當運兵船,撤去武裝,只剩下炮塔的酒匂號輕型巡洋艦
第一次核爆後,酒匂號上層建築被摧毀。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GER Schwere Kreuzer Prinz Eugen)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3號艦。德國投降前唯一一艘大型水面戰鬥艦艇,戰後被賠償給美國。1946年7月參加了比基尼環礁十字路口行動充當靶艦,經歷兩次核爆,均未沉沒,但是受到嚴重放射性汙染,被拖往誇賈林環礁棄置,因輻射無法修理,12月22日在誇賈林環礁進水沉沒。左側推進螺旋槳被打撈上來,存放於德國基爾的萊博海軍紀念館,以此留念。1946年作為戰爭賠償的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在巴拿馬運河準備駛往美國
在比基尼環礁等待核爆的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在誇賈林環礁進水傾覆的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歐根親王的一副推進器 存放於德國基爾的萊博海軍紀念館
驅逐艦
林森號驅逐艦(USS Lamson,舷號DD-367)馬漢級驅逐艦4號艦
康寧漢號驅逐艦(USS Conyngham,舷號DD-371)馬漢級驅逐艦8號艦
麥霍號驅逐艦(USS Mugford,舷號DD-389)巴格萊級驅逐艦4號艦
拉爾夫-塔爾伯特號驅逐艦(USS Ralph Talbot,舷號DD-390)巴格萊級驅逐艦5號艦
馬伊蘭特號驅逐艦(USS Mayrant,舷號DD-402)貝納姆級驅逐艦4號艦
特裡普號驅逐艦(USS Trippe,舷號DD-403)貝納姆級驅逐艦5號艦
蘭德號驅逐艦(USS Rhind,舷號DD-404)貝納姆級驅逐艦取決6號艦
斯塔克號驅逐艦(USS Stack,舷號DD-406)貝納姆級驅逐艦8號艦
威爾遜號驅逐艦(USS Wilson,舷號DD-408)貝納姆級驅逐艦10號艦
休斯號驅逐艦(USS Hughes,舷號DD-410)西姆斯級驅逐艦2號艦
安德森號驅逐艦(USS Anderson,舷號DD-411)西姆斯級驅逐艦3號艦
馬斯汀號驅逐艦(USS Mustin,舷號DD-413)西姆斯級驅逐艦5號艦
溫萊特號驅逐艦(USS Wainwright,舷號DD-419)西姆斯級驅逐艦11號艦
APA(Attack Personnel Transport Ship)武裝兵員運輸船。此型號運輸船通常裝備武器參與兩棲登陸作戰。十字路口行動中選中的運輸船靶艦均為吉列姆級武裝運兵運輸船
天竺鯛(USS SS-308 Apogon)
引水魚(USS SS-386 Pilotfish)
長鯊(USS SS-335 Dentuda)
Parche(USS SS-384 Parche)
杜父魚(USS SS-196 Sea raven)
鰩魚(USS SS-305 Skate)
飛魚(USS SS-184 Skipjack)
十字路口行動前SS-184和SS-305停靠在港口
金槍魚(USS SS-203 Tuna)
1、石油駁船YO-1062、浮動船塢ARDC-133、坦克登陸艇LCT-1114,LCT-327,LCT-332,LCT-674,LCT-816,LCT-8184、機械化登陸艇LCM-15、坦克登陸艦LST-52,LST-1336、中型登陸艦LSM-607、汽油駁船YOG-83
處決過程
1946年1月24日,白蘭地公開以比基尼環礁為核試選址,並預計進行三次核試。首次核試代號Able,核彈於空中爆炸;第二次核試代號Baker,在水下引爆;第三次核試代號Charlie,在深水引爆。選取比基尼的主要考慮在於其遠離民居,原住民少,潟湖廣闊,風暴稀少,更有穩定風向及水流,且由美國控制。2月6日,海軍派艦轟擊比基尼環礁水道,但向原住民隱瞞意圖。到2月10日美國馬紹爾群島總督到達比基尼,誘使原居民搬離。各艘軍艦均安裝了量度儀器,監察氣壓、船隻動向以及輻射。整場核試中,前面提到了,為了測試核彈對生物的作用,美國在戰艦上「鑲」上了許多動物。共有200隻豬、60隻豚鼠、204隻山羊、5000隻老鼠、200隻小鼠,以及帶有不同種類昆蟲的穀物,用活體輻射實驗品,測試生物在高輻射下的基因變異。至於觀察部隊方面,海軍一共派出150艘支援艦,為42,000人提供住宿、實驗站或工作坊,當中超過37,000人隸屬海軍,另加37個女護士。海軍人員可以申請延長服役期一年,以留在環礁參與觀賞核爆。高空攝影上,美軍改裝了八架B-17轟炸機,包括安裝了自動攝影機、輻射探測器與及空氣樣本採集器。這些轟炸機可透過地面無線電遙控飛行,飛進人體無法承受的高輻射環境,以至核爆引發的蘑菇雲頂部。地面的攝影設備亦由環礁外圍的高塔遙控操作。總體而言,環礁內的鏡頭共可以拍攝超過50,000幅靜畫,及1,500,000呎長的動畫影卷。其中一部攝影機更可在1秒攝取1,000幅影像。核試進行前,所有人員都撤離環礁,往東面18.5千米外的海面觀察艦隊,以遠離輻射。縱使如此,起初直接觀察核試者亦要戴上墨鏡,以保護眼睛不被核爆強光所傷。Able核試於7月1日進行:由1架B-29轟炸機空投核彈。Baker核試則於7月25日進行,核彈被置於90呎(27米)水深引爆,也是世上首次水下核試。而原定第三次核試Charlie,則在Baker試爆後取消。行刑期間的小細節
1946年7月1日上午9時,一架B-29轟炸機在目標艦上空投下23,000當量的吉爾達核彈。核彈原定在內達華號戰列艦上空160米爆炸,但卻意外大幅偏離目標650米之遙,最後在吉列姆號海軍運輸艦上空引爆。爆炸使吉列姆號及卡萊爾號即時沉沒;兩艘美國驅逐艦安德森號及林森號在一小時內沉沒,而酒匂號輕巡洋艦則在次日沉沒。由於核爆的破壞遠低於預期,部分傳媒對此深表失望,而2日福萊斯特則稱重型軍艦隻會在近距水下核試的情況下,才會承受巨大損傷,而略提核彈偏離目標一事。薩拉託加號沉沒於Baker水下核試驗。核試驗所產生的巨浪在船身撕開了口子,致使海水不斷湧入,核爆7.5小時後,航母沉沒。核爆伊始,當衝擊波過境後,緊接而來的巨浪將薩拉託加號的艦艏和艦艉各抬起了8.8米和13米。巨浪反覆拍打船身,使得整艘航母在水面上左右搖擺,而甲板上固定的五架戰鬥機也被打入水中,薩拉託加號的煙囪也在巨浪的壓力下分崩離析散落在飛行甲板上。核爆的巨浪將原本距原爆點不到275米的薩拉託加號推到距原爆點超過800米遠的海域。巨浪平息之後,船身破裂的薩拉託加號開始進水。事實上,Baker核試驗當天,有不少薩拉託加號的老船員、老水手在場,他們也曾強烈要求登艦搶修。但由於水下核試驗將核爆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投入了海水,使得薩拉託加號所處水域的放射性超過了修理作業的標準,這些老船員只能眼睜睜得看著這艘20年代的傳奇造物緩緩沉沒。下圖攝於1946年7月1日(Able核測試當天)很直觀得展示了Able核測試後,面向原爆點一側的艦體受損嚴重,甲板以上的部分已基本被抹去。該照片拍攝時,獨立號尾部已經因機庫油料爆炸而一片狼藉。下圖則更直觀得展示了嚴重受損的獨立號尾部。下圖拍攝於1946年7月23日,Able核測試的22天後。吧友們請注意甲板上兩名上身半裸的水手。由此可見,核彈空爆後14天後安全出入被打擊區域的這個時間點真的不是空穴來風。長門號戰列艦是唯一一艘在爆心1,000碼(910米)內、卻未有承受任何嚴重損壞的大型艦隻。由於長門號曾參與過偷襲珍珠港,故美軍刻意將長門號編在預定爆心內華達號(編號32號)附近,並以艦側朝向內華達號。但由於空投失誤,長門號承受的衝擊波因此大大減低;再加上長門號的艦體本身較為堅固,而美軍卻高估長門號在戰時遭受空襲的損傷,令計算核試破壞時出現變量,使預期的重創沒有出現。Baker水下核試採用了21,000當量核彈(有指亦為23,000當量)。核彈被置於登陸艦(LSM-60)90英尺(27米)呎水深下(海床水深180英尺(55米)呎),位處靶艦陣列正中央。7月25日上午8時35分,核彈引爆。核爆過後,LSM-60登陸艦沒有留下任何可辨認殘骸,被判定遭核爆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