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站在海灣十字路口,伊朗沙特是戰是和?

2021-02-08 後沙

沙特《利雅得報》網站報導,12月8日被宣判的32人中(30名沙特人,1名伊朗人和1名阿富汗人),其中15人被判死刑,15人獲半年至25年不等刑期,2人被判無罪。多名被告曾在沙特國防部和內政部工作,被告中還包括宗教人士、大學教授、兒科醫生和銀行職員


沙特又在大批處決「異見人士」,人權燈塔卻從來照不到這裡,屁也不敢放一個。老杜在菲律賓處決一些毒販,歐美聖母一片哭聲,紛紛舉起「人權」大棒敲老杜,這就是西方價值觀,人權觀最真實的一面:不符合他們利益的都不算人。

對伊朗而言,心裡又被扎了一刀,人是2013年就抓了,「間諜案」,也沒啥話說,一對老冤家自年初斷交後,經過緩和期,現在又槓上了。

美國與伊沙關係

沙特,伊朗曾經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兩塊柱石,最重要的一對盟友,沙特發揮經濟影響力,伊朗則以軍事為主。


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成功,巴列維王朝垮臺,美國的這塊柱石就飛了,接下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人質事件,使得美伊兩國關係連最後挽回的機會也不復存在,盟友變仇敵。

沙特成了美國在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盟友,而在阿拉伯人眼中,阿以矛盾的重要性又遠遠大於沙伊矛盾,一旦跟以色列有衝突,伊斯蘭世界任何矛盾都可以暫時擱置,一致對付猶太人。

美國一直在這種矛盾中推行中東政策,它必須找到平衡點,如果賣給以色列最先進武器,那麼沙特也必須得到同款武器。巴列維的伊朗,買F15時,一出手就是一百多架。

那時的美國日子不要太爽,又能控制石油,又能賺軍火錢,中國只能咽口水,伊朗變天后,兩伊戰爭爆發,總算插上一腳。

薩達姆的伊拉克,經濟發達,民生安樂,卻選擇了戰爭。兩伊戰爭爆發原因有很多,薩達姆想成為阿拉伯世界英雄的個人野心也是很重要因素。

在美國教唆和慫恿下,在阿拉伯國家的搖旗吶喊中,薩達姆出手了,把兩伊零星衝突演變成了一場大戰(1975年兩國已經籤約妥協過)。

美國教唆薩達姆這必定是一場速戰速決的戰鬥,霍梅尼教權撐不了多久。到了1983年薩達姆就發現打不下去了,伊朗根本不是想像中的好捏,而且戰爭促使了伊朗國內團結。

於是想跟伊朗和談,伊朗認為,想打就打,想和就和,你當我是什麼?和也可以,條件是薩達姆下臺,伊拉克當然不幹,硬著頭皮也得打下去。薩達姆說:「孫賊,別給臉不要臉,嘿!我這爆脾氣哎!」。

直到1988年,雙方精疲力盡,欲仙欲死才勉強收工,但伊拉克經濟已經是嚴重滑坡,外債不堪重負,科威特還跳出來逼債,然後,就收拾科威特,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免煮了。

老布希動手卻沒有打垮薩達姆,因為實在找不到替代他的人,庫德人?什葉反對派?伊拉克共產黨?美國都無法接受。

但這次戰爭對伊斯朗世界的震駭是美國媒體無法想像的,沙特居然讓五十萬美國大軍來到本國,去打另一個阿拉伯國家,賓拉登的出現自然有其邏輯。


到了小布希時代,終於絞死了薩達姆,這個可以牽制伊朗的猛 人。

美國得到利益了嗎?是的,西方大公司像食人獸一樣的撲向伊拉克。

伊拉克人民得到利益了嗎?是的,在免煮的爆炸聲中紛紛上了天堂。

伊朗卻是最大的贏家,雖然這種收益很晚才顯現出來。

阿拉伯與波斯

兩伊戰爭沒有海戰,這裡也沒有人敢在海上挑戰伊朗,雖然元氣大傷,但伊朗海軍還是足以控制荷姆茲海峽。對阿拉伯產油國來說,海峽航行安全是油輪出入的重中之重。

1974年3月7日,隨著伊朗與阿曼籤定協議(共同巡邏海峽),等於是阿拉伯世界承認了伊朗對海峽的控制權,這符合美國的期望,但沙特不甘心。

沙特政權合法性基礎在於伊斯蘭兩個聖地在他手中,就是麥加和麥地那,這也是他成為阿拉伯領袖的最大資本,因此誰都可以在巴勒斯坦問題上跟以色列讓步,唯獨沙特不行,因為這牽涉到聖城耶路撒冷。

同樣,沙特也不能向什葉派的伊朗低頭,老大嘛得有個老大的樣子,阿曼能妥協,沙特就得跳出來拉起反伊聯盟。

1975年,沙特跟各位阿拉伯小弟說:大家來我家嗨皮不?大家說:好呀好呀,大哥您又破費了。

7月12日到15日,伊斯蘭會議在吉達召開,海灣各國外長都來了。飯局過後,沙特就開始談阿拉伯在波斯灣的整體防禦問題,也就是防務合作,大家必須一條心團結起來,保證海峽通行安全。

這會議是針對伊朗的,沙特說啥,大家邊擦嘴邊鼓掌,因為沙特沒有明指伊朗,而是說不能讓外國(美蘇)軍艦進入海灣。

最後沙特提議明年召開各元首會議,把事給定下來,大家心裡就開始各打小算盤,1976年1月,在阿布達比成立了一個「阿拉伯灣新聞社」,表示大家要共聲同氣,團結一致。

這時伊朗爆發了,忍不了。伊朗一發飈,各阿拉伯小國就認慫了。合作沒有任何針對伊朗的言論,那為什麼伊朗要發飈?

伊朗就抓住一件事,你們這「阿拉伯灣新聞社」是啥意思?這裡特麼是叫波斯灣,再說一遍,叫波斯灣!別來這套。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像「釣魚島」和「尖閣列島」的叫法,雖然都是這地方,但名稱不同,立場就不同,除了漢奸(李登輝這類)用「尖閣列島」,中國人都說是「釣魚島」。

伊朗一發飈,這會議也就作鳥獸散了,也能看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渙散。所以沙特伊朗想開戰,除非伊朗鐵了心要打,否則,沙特只能虛張聲勢。

沙特的安全基礎是建立在阿拉伯聯盟上,如果阿拉伯各國仍不團結,沙特不會出這個頭。後來搞了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再也不敢用阿拉伯灣了,直到今天。


1979年變天之後,雖然兩國關係勢如水火,但伊朗也不敢打沙特,沙特背後真正的保護傘是美國,伊朗聰明的話是適當跟美國緩和,加深與中俄的合作。

不過,沙特這兩年脾氣有些大,2011年中東地區顏色革命之後, 雖然西方人權大棒是看人在揍,他也嚇出一身冷汗,沙特王室沒被掀翻,但小弟日子不好過。

巴林也鬧街頭運動,要推翻國王,什葉派領導了反對王室運動。沙特最煩的就是中東共和制國家越來越多,而且還是什葉派在主導。

巴林卻是伊朗一直想要得到的肥肉,他們一直以來認為巴林島是伊朗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雖然後來承認巴林獨立,但這心思可從未停過,現在機會來了,豈能不幫忙?沙特先下手為強,出兵幫巴林王室鎮壓反對派。


葉門內戰歷史悠久,它是1990年南北才合併為一國的,胡塞武裝打得猛時,葉門總統哈迪還得逃往利雅得避難。沙特罵伊朗搞鬼,伊朗罵沙特炸死平民。

敘利亞自由軍和ISIS背靠的沙特和土耳其支持,真正的老大都是美國,埃及暗中幫忙(七天停火提案就有他的份)。阿薩德則跟伊朗穿一條褲子,老大是俄國人。中國只是表示一下支持,別停呀,阿勒頗就快解放了。

伊朗核問題,直接威脅著以色列的安全,而不是美國,但以色列被威脅,阿拉伯國家怎麼站隊?它搞不好會徹底破壞美國在中東的全盤布局。所以伊朗核問題會變成如此嚴重。

基辛格說過,美國和伊朗在戰略利益上沒有衝突。所以只要伊朗解決好核問題,美伊前景還是一片光明。

問題是,基老的話得反著聽,卡扎菲怎麼死的?忽悠死的。但沙特會信,他生怕伊朗美國重新和好,伊朗的波斯灣霸權得到認可,那沙特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接受。

伊朗對麥加有覬覦之心,聖地要是易手了,沙特合法性就成問題了。但要是沙特甩開美國單挑伊朗,又有幾個阿拉伯國家敢跟進?也就是說沙特不能急,在伊朗手腳(敘利亞等)未被砍掉之前,不要動手。

中國的十字路口

如果海灣國家爆發軍事衝突,它的危險性會牽涉到整個世界,能源危機的災難性後果,可能將日本都拖進戰場。1973年阿拉伯產油國對西方石油禁運,日本就飽受打擊,但伊朗並沒有參于禁運。

英國外交大臣前幾天說擔擾兩國會進行「代理人戰爭」,然後「代理人戰爭」一詞就流行於中國網媒,只好笑笑。

英國說這種話,本質是在掩飾目前敘利亞衝突的本質,淡化西方的罪惡。將其轉化為沙特(支持叛軍),伊朗(支持阿薩德政權)的「代理人戰爭」,何其荒謬!跟風又何其淺薄!

沙特伊朗要打就是大戰,民族上是波斯人VS阿拉伯聯軍,宗教上是遜尼派VS什葉派,政治上是親美陣營VS反美力量(親中俄)。


中美俄歐態度都有差異,對中國而言,和平的中東是理想的中東,因為能源有穩定的供應,我們跟兩國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日本更需要中東和平。美國則想控制整個中東產油地區,維繫石油--美元霸權,歐洲跟著美國,俄國想的就是怎麼讓油價漲起來?

我們現在手裡只有經濟槓桿來影響這些國家,政治上,軍事上,我們可能還要等很長時間。外交上我們曾經有過失誤,1978年華國鋒主席曾經在巴列維國王快倒臺時訪問伊朗,以示支持。


結果,1979年霍梅尼這幫人上臺後,喊出了「打倒美國」「打倒中國」「打倒以色列」口號,划不來呀!起碼花了五年時間修補中伊關係。

當然這不是責怪華國鋒的意思,他也是為了中國利益在做事,但中東形勢複雜得令人難以適從,畢竟,毛澤東,周恩來都不在了。

現在,隨著2011年顏色革命到敘利亞內戰,沙伊交惡,中東正處於火拼的邊緣,對中國而言則是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怎麼走?要隨時局而變。

凡事皆有兩面,辯證的看,戰或不戰,中國都有利好機會,最理想的是保持緊張的和平。

和平:能讓大家安安心心的做生意,把經濟合作項目落實到位,實現多贏。

開戰:如果中東真的爆發大戰,短期看,中國經濟發展會受到衝擊,長期看,地區衝突往往是域外大國介入的最好時機。美俄在中東深耕多年,影響力不是中國所能企及的,一旦開戰,我們也有機會火中取慄。

今年初,沙伊斷交不久,中國領導人一月底就出訪埃及,沙特,伊朗三國,讓西方媒體有些意外,他們甚至認為訪問可能會被調整。

中國完全有資格當調解人,但我們不做。我們是要加強與各國的合作,而不是去解決人家之間的矛盾。

和平中帶著緊張,對中國而言,是最大利好,除了軍火訂單,各國也要跟中國加強合作關係,畢竟他們在國際上需要大國撐腰,至少不會被反對。

調整矛盾這麼偉大的事業,讓美俄去做,中國做不了這事。調解不好,得罪好幾家,吃力不討好。調解成功,人家抱團,你卻是個外人。


對中東人民來說,生存是第一位的,美國為了一家之利,發動顏色革命,搞得那裡家破人亡,屍山血海,真的就是「民主」嗎?

讓戰亂結束,讓和平早日到來,讓母親不再流淚,讓兒童不再驚恐,才是真正的負責任大國,才是真正的民主之道。

油價開始小漲了,中東這齣戲,慢慢看,主角們都還沒登場,白宮那位已經開始穿戲服,背劇本了。

相關焦點

  • 維基精選:【十字路口行動】
    十字路口行動正是雙方角力以爭取美國國會以至民間支持的結果。在美國軍事史以外,十字路口行動在世界歷史上同樣有重要影響。大眾媒體在是次核試獲邀在現場採訪,使世界公眾首次獲得核試現場的資訊及片段,而比堅尼泳衣更因此而名。不過,十字路口行動同樣首次曝露了放射性汙染的危害。
  • 湮滅的戰艦,美國上世紀40年代「十字路口」海上核武器試驗行動
    而十字路口行動中試爆的兩枚核彈正是同型號的MK-3,換言之,胖子以及胖子的兄弟們不光炸了長崎,還炸了一票二戰期間稱霸海疆的各國戰艦。當然,十字路口行動中試爆的胖子當量比長崎那枚略高一點,長崎核爆實際當量為2萬噸,而十字路口行動中兩次核爆均為2.3萬噸。
  • 十字路口的徘徊:「全面戰爭」系列發展史
    「全戰」系列成功地開創了一個獨特的戰爭遊戲類型,也讓開發商Creative Assembly不斷發展壯大。然而歷經18年的演變,「全面戰爭」系列更像是徘徊在十字路口。作為革新者和創造者,CA和它的核心創作者們意識到,這將是一個具有3A級規模的遊戲系列。之後,CA和EA分道揚鑣,不再從事外包移植,他們找到新的發行商動視,在動視的支持下集中精力開發下一款「全戰」遊戲。2002年,《中世紀:全面戰爭》問世了。在《幕府將軍》的基礎上,橫跨多個世紀,擁有諸多強大勢力的《中世紀》顯得更加氣勢磅礴。
  • 【部落版上篇】史上最全的1-60升級路線和實際地圖對照,路徑記錄和順序
    (其中包括:"平原陸行鳥的威脅","遺忘之池","迅猛龍小偷","碼頭管理員迪茲維格","菌類孢子","野豬人的襲擊","十字路口的補給品"和在眺望塔上接的"鷹身強盜"任務.)06.將十字路口設為家.07.打開十字路口飛行點.08.開始去做"野豬人的襲擊"任務,沿著路一邊做"平原陸行鳥的威脅"任務和"迅猛龍小偷"任務.
  • 小米之家,站在十字路口
    除了鐵桿粉絲的信仰狂熱,品牌終究需要將產品特點和優勢傳達出來的方式,這就是小米之家的價值。3. 新零售的本質是效率移植之所以如此,顯然與雷軍對上述四家樣板企業的致敬和推崇有關。1. 無印良品小米之家學習無印良品的精髓,在於設計和製造環節之外營造一種年輕人喜歡的氛圍,用雷軍的話說就是「良好的設計品位能夠傳達一種慰藉人心的情緒」,諸如圓角過度、材質選擇等柔軟、平和的設計語言,都是為了迎合情感化的訴求。在如何成為年輕人購買的第一款產品上,雷軍和他的團隊煞費苦心,小米之家的任務就是用某種氛圍和調性,創造用戶歸屬感。2.
  • 站在七折的路口 #6167
    站在七折的路口 #6167   一笑加一笑點評
  • 中國大飛機發動機的十字路口
    除了伊爾-76和空警-2000之外,習主席最近視察的中國空軍未來10年內的主力轟炸機轟-6K也在使用D-30KP-2,未來該機還可能有裝備海軍航空兵的改進型,D-30KP-2的裝機數量將以百計。不過型號可以「分鍋」,研製過程中有些環節的競爭還是免不了,比如就一個高空臺,「備胎」渦扇-18隻能排在「正房」渦扇-20後面;試飛院只有一架760號伊爾-76試車平臺正用於渦扇-20的試驗,全新發動機試驗周期長,實在是分身無術
  • 19世紀全球史:處在十字路口的帝國們
    土耳其、俄羅斯、中國和日本都經歷了嚴重的國內動亂,尤其是在 19世紀下半葉,農民發動起義,不同政見者要求改革,政治派系之間互相傾軋,甚至陰謀發動政變。軍事的虛弱使這四個國家的統治者無法有效地應對這些國內衝突,於是歐美國家就常常以保護本國商業利益為藉口進行幹涉。這樣,到了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清朝中國以及日本都成為走到十字路口的社會。
  • 紅色帝國與十字路口
    8月,正是炎炎夏日的季節,也是蘇聯和西方國家首腦集體休假的月份。1991年8月4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和往年一樣,從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飛往黑海沿岸的克裡木福羅斯別墅度假。當他離開時,他還是一個超級大國的首腦;半個月後再回莫斯科,他被迫失去一切權力。
  • 德國戰爭功勳十字勳章鑑賞
    而在它 現以前,鐵十字勳章「非戰鬥勳帶」被用來獎勵那些為戰爭做出了 貢獻的政府官員、民事人員和軍隊裡面的後勤人員。但是第一次世 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的情況顯然表明:僅僅用一種勳章作為一場現 代戰爭的表彰和獎勵那些民事人員和後勤官兵是不夠的,並且在1939年9月後「非戰鬥勳帶」也不再使用。       新時期的戰爭需要一場徹底的動員,這種理念伴隨著它的名字 「總體戰」被後人所熟知。
  • 鐵十字勳章和兩百年德國故事
    這個團衝上戰場時足有3600人,而最終只有不到600人還能站著迎來戰鬥的結束。軍隊高層慷慨地將勳章授予疲憊的倖存者們,以表彰其面對敵人毀滅性炮火時表現出的英勇無畏。特別是一名三個月前剛剛被徵召進入這個團的25歲志願兵,他因在戰鬥中的表現獲得了二等鐵十字勳章。他的名字叫做阿道夫·希特勒。
  • 法國「斬首事件」:十字與星月的文明衝突新論
    極具野心的新土耳其蘇丹矮又短,圖源:百度圖片       土耳其作為歐亞大陸的咽喉、十字路口,是中東難民流入歐洲的必經之路,小算盤打的蠻精的矮又短一面拿著歐盟、北約的好處費,一面虛與委蛇地為難民大規模流入西歐大開方便之門,造成了今天歐洲主要國家的難民危機和宗教衝突
  • 每周一戰 | 一輛豹式單挑美軍一個營,擊毀9輛謝爾曼和大批軍車
    站在車長指揮塔中的巴克曼譏諷地回答,「美軍不可能已經到那兒了!」「我們的坦克在那兒,」海因策插嘴道,「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小心些。科爾特,你跟我一起去前面偵察一下。」兩個人隨即下車,一直走到豹式坦克前方150米左右的地方。儘管有發動機的噪音,但巴克曼仍可聽到遠處的戰鬥嘈雜聲和飛機的轟鳴聲。
  • 海灣戰爭:現代戰爭的經典 !
    2月24日,在美軍持續轟炸38天後,薩達姆盼望已久的地面戰終於開始了。可讓他沒想到的是,地面戰居然使美軍如虎添翼——無論火力還是射程,美軍M1A1主戰坦克都輕鬆碾壓伊軍T-72坦克。四處遊弋的美軍武裝直升機隨意獵殺伊軍,即使在黑夜,裝備了夜視裝置的美軍坦克和直升機也絲毫不給伊軍喘息的機會。被轟炸了38天的伊軍地面部隊一觸即潰。
  • CAD中如何調整視圖和十字光標的方向?
    ,有時發現坐標系是正的,但十字光標傾斜了,這些是怎麼設置的呢?在繪圖的時候,有時部分圖形是傾斜,有時整張圖紙都是傾斜的,為了畫圖和出圖的方便,需要臨時或永久調整圖形的方向,因此CAD提供了多種功能,可以只調整十字光標方向,也可以只調整視圖方向,還可以調整坐標系方向,還可以將十字光標調整成非直角的狀態,這裡就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的設置功能。
  • 為什麼說海灣戰爭不僅打醒了中國,也打醒了全世界?
    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包括中國對戰爭的理解和看法都停留在二戰時期的思維中。美國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人在世界上行使他們霸權的時候,招致了許多國家和人民的厭惡,使很多人產生了無論美國人做什麼都是錯的感覺。不過從實際上來講,筆者認為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是佔據道理的。海灣戰爭之所以會爆發,純粹是薩達姆咎由自取的,在薩達姆掌權後,他對伊朗進行了多年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