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1年前,困境中的雷軍和馬雲同時談起了新零售,馬雲的答卷是盒馬鮮生,雷軍則交出了升級版的小米之家。不同的是,馬雲享受了豔羨的目光,留給雷軍的卻只有質疑。
那段時間,滑落谷底的小米讓雷軍承受著巨大壓力,但他仍然自信,「只有失敗者才需要反思,成功者不需要」,能夠讓他破例的唯有新零售。他說:「小米最大的錯誤是忽視線下。」
在這點上,從不反思的雷軍有三個全新認知。
1. 電商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小米是最早把電商能力壓榨到極致的品牌,這是黎萬強的參與感營銷和發燒定位的雙重影響,但雷軍也承認小米前幾年的過度增長透支了需求,過早釋放了電商能量;另一方面用他的話說,彼時的小米十幾個人七八桿槍,也無力為不同的渠道準備不同的產品。
在出貨量之爭上遇到天花板的雷軍才把目光重新投到線下,OV僅用少量機型就把自己變身線下之王,這讓他深感震驚。雷軍把小米重新定義為一家鐵人三項公司,首先是硬體公司,其次是網際網路公司,最後是一家新零售公司。
2. 重走技術路線的小米,在線下需要體驗觸達
智慧型手機進入微創新時代,諸如MIX這樣的新品需要有效的用戶感知做背書,但電商僅是效率渠道,不是體驗平臺,這對依靠口碑傳播的小米就成了最大斷點。
尤其智慧型手機的同質化使得產品撞車的可能性前所未有的加大,比如三星Note7率先亮相,小米Note2就壓力山大。除了鐵桿粉絲的信仰狂熱,品牌終究需要將產品特點和優勢傳達出來的方式,這就是小米之家的價值。
3. 新零售的本質是效率移植
重新崛起的小米越來越依賴商業模式的複雜性建立壁壘,所謂網際網路模式的新零售只是個提法,核心是效率移植。在雷軍看來,新零售就是爆款轉化,即口碑+銷售額=效率,他希望用戶在小米之家會像超市那樣快速形成購買。
因此,小米之家的定位就是雷軍所謂鐵人三項的中間環節,是承託爆款策略和網際網路基因的基礎。
樣板背後再看小米之家的價值取向。
在雷軍點讚的零售業態中,有四家可稱為樣板:日本雜貨店無印良品,西班牙服裝網紅ZARA,美國平價超市Costco,再就是好基友Apple Store。
但小米之家到底學了什麼?
在最新的定位中,小米發誓要做科技界的藝術品,生態鏈品牌「米家」的目標則是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品。之所以如此,顯然與雷軍對上述四家樣板企業的致敬和推崇有關。
1. 無印良品
雷軍給這個品牌提煉的關鍵詞是專注,意指無印良品在當初的超市化浪潮中堅持原生態、極簡的產品哲學,使其能夠在一個細分定位中存活和發展。無印良品表面上賣產品,實際上傳達的是一種生活調性,不過近年來這家日企的專注在下降,表現在越來越喜歡混搭風格並不統一的流行元素,將毫無實用性的理念摻雜於小清新或文青範兒的格調之中。
小米將這種風格歸類為快時尚,對於沒有粉絲狂熱的消費者來說,無印良品的東西並不便宜,卻正好與黎萬強的提法暗合。小米推崇的是「合理的便宜」,只不過換成了用戶聽得懂的提法「性價比」。
小米之家學習無印良品的精髓,在於設計和製造環節之外營造一種年輕人喜歡的氛圍,用雷軍的話說就是「良好的設計品位能夠傳達一種慰藉人心的情緒」,諸如圓角過度、材質選擇等柔軟、平和的設計語言,都是為了迎合情感化的訴求。
在如何成為年輕人購買的第一款產品上,雷軍和他的團隊煞費苦心,小米之家的任務就是用某種氛圍和調性,創造用戶歸屬感。
2. ZARA
這個品牌的母公司Inditex已經有7300多家店鋪,其中大部分屬於ZARA,成功的秘訣在於破解了低價產品如何貼上品質標籤這一世界難題。ZARA建立了龐大的設計團隊,通過少量多款、減少撞衫的原則營造超越價格的時尚感,用輕庫存和頻繁下單保持彈性,受眾瞄準了有較高學歷、自我認知敏感但暫時無力消費奢侈品的年輕人。
ZARA模式的核心在於低價的同時保持了足夠的辨識度和口碑,成為網紅級的現象產品,這一點小米曾經做得非常好。但隨著紅米等低端走量產品的不斷推出,小米品牌形象出現了一定的虧蝕,比如紅米Note 3的技術相對落後,口碑很差等等。
因此雷軍試圖通過小米之家克隆ZARA的精準運營、快速迭代和場景化營銷,把小米重新包裝為現象級產品就不奇怪了。
3. Costco
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雷軍對美國網紅平價超市Costco及其德國友商ALDI的推崇,是因為其貼近成本的超低價格與小米的性價比理念近似,但其實性質完全不同。
因為Costco的兩個核心優勢小米是學不來的:
就毛利來說,Costco自身不做產品,通過集採降低成本,因此可以實現同類產品的最低價。小米自己做產品,小米之家也不是中立的第三方渠道,當然做不到這一點。
就SKU來說,小米之家制定了流量選品的優化策略,執行卻大受制約。以黃江吉主導的小米路由和VR為例,都是市場競爭的落敗者,小米之家作為自有渠道,能否棄而不顧?從這個意義上說,小米之家根本做不到Costco公正客觀的自由選品。
小米內部也有越來越強大的漲價壓力,甚至像MIX2這樣的單品定價都需要雷軍力排眾議才得以維持,性價比之於小米越來越像是一種意象化的標籤。
4. Apple Store
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雷軍從來沒有正面表示過小米之家就是Apple Store的全面克隆,但林斌給小米之家所定下的到店率、轉化率和坪效等KPI,怎麼看都是對標蘋果的。
按小米的說法,全球坪效最高的零售店是蘋果,大概每平米41萬,其次是Tiffany的20萬,小米之家的26萬其實已經奪下亞軍寶座了。
雷軍曾說:「以前經常去Apple Store,最近三年不去了,因為每樣東西我都買過了。」言外之意,蘋果已沒有足夠的爆款支撐線下零售。
但這根本站不住腳,因為Apple Store和小米之家的選品差異很小,後者多出的無非就是米家生態鏈上那些還不成氣候的新品而已。這些流水線式快速生產出來的所謂爆款,究竟是在支撐坪效還是混個臉熟,尚且難說。
從雷軍精心挑選的上述樣板企業來看,小米之家所詮釋的品牌內涵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一邊要做到Costco的極致低價,一邊要與全球最厲害的奢侈品零售拼坪效;一邊要像無印良品那樣彰顯極簡的原生態,一邊又要學ZARA渾身散發年輕時尚。
這樣的小米之家會不會有點精神分裂?與其說小米之家是在學習,不如說是通過對4家圖騰式企業的致敬,給自己貼上適合不同人群的精神標籤。
商業模式的真相與煙幕
包括雷軍在內的小米創始人團隊已經說過很多,外界的猜測和分析也很多,但小米之家商業模式的核心究竟是什麼?
1. 提升復購率,磨平屌絲氣場
從很多有形指標來看,小米之家優勢有限,純以客流量來說,就算小米之家的選址貼近無印良品、優衣庫、ZARA等快時尚品牌,在絕對值上也比不上蘇寧或國美。
小米之家的真正優勢就是復購率和連帶購買率,通過粉絲化客流提升轉化,這有利於提升品牌形象,磨平原來的屌絲氣場。
這一點是否真正做到也是小米自說自話,由於不是上市公司,小米發布的都是沒有第三方機構背書的數據,所謂復購率之類的成功更多都是來源於此。
2. 低頻聚合高頻是否靠譜
很多人告誡雷軍零售是巨坑,小米的解法在於手機本身雖不是高頻數碼消費,但周邊產品不少,加上米家生態鏈源源不斷的產出,似乎有聚合為高頻的可能。
或者按照某些人的分析:豐富的產品組合,保持高品質、高顏值、高性價比特性,將這些東西串在一起,構成小米之家模式的核心。
雷軍曾經強調小米之家現有的20個品類足夠讓粉絲每個月跑一次,這是可能的,但我絕對不相信粉絲每個月都會帶來復購。
3. 成為米家生態鏈的「淨化器」
這有兩重含義:
一是將小米之家變成檢驗爆款的最終平臺,米家生態鏈上的低關注度產品已沒有生存空間,但也可以理解為有戰略意義的產品,即使差勁也會強推。
二是把那些不容易在線上產生交易的高客單價產品轉移到線下,比如平衡車、空氣淨化器、淨水器等等。
4. 與OV的不同邏輯有待證實
在小米的語境中,零售被分為兩類,一類是銷售額低但毛利率高,二是銷售額高但毛利率低。林斌認為小米屬於第二種。雷軍一直譏諷OV是用史玉柱賣保健品的方式賣手機,本質上是在極力撇清與OV式零售體系的差異。
但邏輯是有待證實的。
如前所述,在雷軍為小米之家設立的四個樣板是自相矛盾的,小米之家並不能證實那個著名的假設,即OV是靠給促銷員高額提成完成銷售,而小米就是靠產品拉動。
5. 低價入市,如何注入服務
Costco的低價損失靠會員收益完成了回補,小米一直也有這個思路,但它的服務收益其實並沒有做起來,2015年小米的服務業務營收是5.46億美元,較之蘋果的60.56億美元相差很遠。佔比更是如此,蘋果的服務收入佔營收的8%,小米只是2%。
雷軍有沒有可能通過覆蓋數碼和家電生態鏈的小米之家,建立起Costco那樣封閉的會員生態?恐怕很難。
因為現在的小米每部手機的攤銷成本並不低,黎萬強所謂不花錢的營銷時代早已過去,小米的營銷成本絲毫不低於OV之類友商。而由於專注線上,過分依賴618、雙11這樣的大促,它的成本壓力比OV有過之而無不及。
沒有成本優勢的小米當然也不可能為用戶創造溢出價值。
雷軍常說:「用戶真正認識小米需要15年時間。」已經走過6年曆程的小米,還有9年時間完成自我驗證,但答案未必是雷軍所希望看到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椅子,是辦公第一生產力」
符合人體結構
☞才能保證血液循環通暢
☞產生更多氧氣☞思考更高效☞工作更出色
☞賺更多錢☞買更好的椅子☞把你老闆踩在腳下
☞就現在
請收下日本知名岡村電腦椅製造商出品的辦公多功能人體工學轉椅👇👇
由於不可抗力
虎嗅公眾號不能評論了
歡迎直接在公眾號對話框留言
也可以點擊「閱讀原文」
到文章原文頁愉快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