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20最早的原型機,也就是陸基版,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被發現已經上天。而最近幾年,上艦型號甚至是最高端的專用反潛型也已經逐步亮相,每次都引發了驚喜。其實到了年末,最驚喜的,還是直20有越來越多的直觀證據,表明這種典型的10噸型通用直升機,已經開始大批服役。不再是過去的單機飛行亮相,也不是以前,只能一次性見到有兩三架同時飛上天。現在是一出現就是七八架,甚至有十幾架同時在同一片空域密集飛行的現象。說明了直20的服役數量已相當可觀,也暗示生產方已經徹底突破了產量瓶頸。現有服役數量被認為至少是梁山好漢再翻倍的總量。而且今後每年的交付量會逐步突破最小三位數,甚至最終會達到每年下線300架的世界級交付能力。過去一直說直升機方面,特別是通用直升機是比固定翼戰鬥機更大的短板。那麼在直20的,
生產和裝備全面突破後,到底需要裝備多少直20,才能徹底填補這個巨大的缺口,逐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讓主要的軍種全部實現「飛起來」的理想?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認為,可以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來進行一番探討,這樣得出的研判結論會更加符合現實。首先直20的角色和定位,基本是按照黑鷹直升機來設計和規劃的。直20的外觀也和黑鷹直升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黑鷹直升機肯定也是直20在研發過程中的重要參考機型。當然作為一種推出時間晚了數十年的新機種,直20的設計、技術和工藝的改進也非常的明顯。比如從表面就可以看出,直20的表面蒙皮大多數屬於一次成型,更加光滑和美觀;而老式的黑鷹直升機蒙皮結構更加分散,看上去像打了很多的補丁。直20幾乎所有型號,外表都有更多的現代化傳感器。在這方面,黑鷹只有售價極高的高端版本才具備。
早期版本或者簡配版外表顯得過於光禿禿。增加外表複雜的傳感系統,會大大強化直20在夜間和遭遇雨雪和濃霧等複雜氣候條件下的操作性和安全性;而黑鷹在這方面則顯得過於節省或者習慣「看客戶的錢包厚度下菜碟」。除了機體外觀的不同,直20還用氣動效率整體更高的5旋翼,代替了黑鷹傳統的4旋翼。總而言之,一種出現時間晚得多的新機種,能夠做到對學習對象取長補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本身是很正常的,也不需要過於驕傲。但是全球直升機都在學黑鷹,到目前也只有直20能夠學到精髓而且還有所超越,這本身又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黑鷹的編號叫做UH60,是20世紀70年代為超級大國陸軍研製的10噸級通用運輸直升機。因為性能和表現優異,也被其他海空軍種大量裝備,而且出口量也相當大。出口型一般都稱作S70直升機。UH60以其至今4800架的生產量,成為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直升機之一。那麼4800架自然也是直20在數量上瞄準的終極目標。當然黑鷹在全球接近3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直20也會努力實現批量出口,不過暫時還很難達到4000架以上的生產和裝備量。
那麼在先搞清了外部的比較數量以後,再大體看一下,直20的自用缺口有多大。今後空中突擊部隊是首先重點建設的目標。以超級大國82空降師和101突擊師為例,每家都裝備50架左右的黑鷹運輸型。那麼如果需要3支類似的空突LV,那麼就需要150架陸基版直20。另外如果13個陸航T加2個特別T,每家32架。15家就需要大約另外500架!單純陸基版就需要650架。而海上的需求也不少。每艘075至少需要30架,8艘就需要240架。每艘正規航母至少需要10架,6艘就需要60架。每艘071需要6架,12艘就需要72架。另外還有大約100艘帶停機坪的驅護艦,至少需要120架反潛型。這樣算下來,海基版500架。再加上出口和其他方面的需求,1200架直20基本是起步數量。最終需求可能在1500架到2000架之間。如果年產量只有小三位數,全部滿足需求需要15年以上。如果最終擴大產能到300架,也需要持續高速生產1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