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腿腳不方便甚至失去行走能力的人,需要使用到一些助行器,助行器中,最常用到的助行器械是拐杖。可是拐杖的使用,並不像你想的那樣,跟平常走路一樣。
拐杖應該拄在哪側?行走時先邁哪條腿?如何用力?怎麼上下樓?拄拐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拐杖使用的目的是使患肢不負重或輕負重行走,這時就需要健側肢體負重,所以在進行拄拐前,最好進行上肢肌力的訓練,如使用拉力器、啞鈴、練習擴胸、徒手出拳等。
一般來說,拐杖腋託應距腋窩下 1.5 ~ 2 個手指寬度,拐杖長度應為身高減去 41 cm 的長度;握柄高度為雙臂自然下垂時的手腕水平,當使用拐杖支撐時,肘關節應可以適當彎曲。
(1)一側下肢損傷,部分負重:採用單拐,健側拐杖與患肢等幅、同步運動。特別注意:單拐要置於健側!
(2)一側下肢損傷,不負重:採用雙拐,雙拐應與患肢等幅、同步運動,即雙拐/患腿→正常腿。
(3)雙下肢損傷,均部分負重:採用雙拐,雙拐按照右拐→左腿→左拐→右腿的順序。動作熟練後,可按照右拐左腿→左拐右腿的順序,分別與雙下肢等幅同步交替伸出。
(4)雙下肢損傷,不負重。
身體儘量靠近樓梯扶手, 一手握拐杖,一手扶樓梯扶手,兩手和健側腿同時支撐體重,按照健肢→患肢→雙拐的順序逐級上樓。
下樓梯:與上樓相反,一手握拐杖,一手扶樓梯扶手,兩手和健側腿同時支撐體重,按照雙拐→患肢→健肢的順序逐級下樓。
(1)起身站立:起身站立前,確保座椅穩定牢固。身體移到座椅邊緣處,患側手握拐杖,另一手握座椅扶手,雙手、健側腿同時發力站起。
(2)坐下:與上圖相反。 身體移到座椅處,患側手握拐杖,另一手握座椅扶手,雙手、健側腿支撐體重,健側腿彎曲並緩慢坐下。
1. 身體的重量應壓在手掌上,以手為支撐點(不是腋窩!不是腋窩!不是腋窩!)。
2. 確保使用拐杖時的周圍環境安全,消除可能造成跌倒的因素,不在溼滑路面或地毯上行走。
3. 合理安排家庭布局,保證常用物品易取易用。確保家庭環境安全,如浴室使用防滑墊、安全扶手和淋浴坐檯等。
4. 頭暈無力、身體異樣時,不要使用拐杖,可尋求周圍人幫助。
助行器也常用於年老體弱之老年人,以提供支持和保持平衡。
助行器進行步態訓練方法:調整助行器的高度適宜,患者抬頭挺胸,雙目平視前方,臀部不要翹起,雙手扶持助行器,先使助行器向前推進一步,患肢抬起盡最大可能保持屈髖屈膝位,並維持 10s 左右向前方落地,然後助行器再向前推進一步,健肢重複患肢的動作,但此時患肢儘可能伸直維持身體的平衡。如此反覆練習。
要隨時對患者的行走步態進行指導,力求每一個動作標準,寧慢而準確,也不快而跛行。
手杖的應用:當患肢僅需輕微的支持時,可用手杖。手杖還可以給腿腳減負。
手杖有木製的和金屬制的。帶有C型手柄的傳統拐杖重量最輕而結構堅實。此外還有T型或其他式樣。
手杖一般適用於年老體弱或下肢病情較輕者。但手杖比拐杖的穩定性差。為提高手杖的穩定性,有將拐頭做成3~4隻腳的多腳杖(四腳杖或三腳杖)。
1.T形單足手杖:適用於握力好,上肢支撐力強的患者,如偏癱患者的健側、老年人等。
2.問號形單足手杖:基本與上同。
3. 三足手杖:由於三個足呈品字型,比以上兩種均穩定。用於平衡能力稍欠佳而用單足手杖不安全的患者。
4. 四足手杖:由於有四足,更為穩定。用於平衡能力欠佳、用三足手杖也不夠安全的患者。
常常聽老年人說:「上了年紀,腿腳就不好使了。」然而對於一部分老年人來說,腿腳不僅是「不好使」,更有膝關節疼痛,影響走路、出行的情況。這時候,或許你應該做的,就是首先給爸媽買一根手杖。
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婦女,如果下肢關節疼痛明顯,並伴有積液,多半是關節出現了退變。
由於關節退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因此,治療關節退變的關鍵在於減輕下肢負荷,增強下肢功能鍛鍊。
其中,減輕下肢負荷主要有兩種途徑:控制體重及使用手杖。
我們知道,控制體重是減輕下肢負荷、治療關節退變的一種有效方式。然而對於中老年女性來說,控制體重相對是比較困難的,而且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的。
這時通過使用手杖,將下肢的重量轉移到上肢,就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減輕下肢負荷的目的。當然,控制體重這種治療方式也不能忽視,最好是控制體重和使用手杖能夠「雙管齊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手杖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只要出現了關節退變,都建議使用手杖。
「人間最美四月天」,在萬物復甦、春暖花開的季節,旅遊是一種親近自然的休閒方式,但是,老年人一般體質都比較弱,因此在旅遊中要格外做好自我保健,健康出遊。
械字號為您的健康護航
更多詳情請諮詢平臺客服熱線:0731-81872762
(長按或掃描以下二維碼即可進入械字號)
碼上回來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