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2021年裡,立陶宛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這種關注更多是被當做反面教材,頻繁拿臺灣問題大做文章的政府,早已讓立陶宛企業苦不堪言,但立陶宛政府仍不顧後果,依然沉浸在美國編織的巨大棋盤之中,而這也讓立陶宛政府內部出現了越來越多反對的聲音。
據立陶宛媒體報導,2022年1月3日,立陶宛前總統瓦爾達斯·阿達姆庫斯公開批評立陶宛政府,稱與中國的衝突導致立陶宛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同意設立所謂「臺灣代表處」的決定,讓立陶宛經濟大受打擊。阿達姆庫斯表示,這種損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立陶宛政府、總統和議會應該就臺灣問題進行充分的協調和討論,「承認」臺當局應該由全世界有影響力的國家來決定,而不是一個小小的立陶宛能左右的。
除阿達姆庫斯批評現政府外,其國內多個反對黨領袖也公開指責立陶宛政府。2021年12月28日,立陶宛「影子」總理、反對黨主席卡爾鮑斯基斯發文痛批現政府,稱其對華政策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怒斥「現政府瘋了」,希望中方不要因為現政府的過錯懲罰立陶宛所有人。卡爾鮑斯基斯表示,任何市場經濟都不可能在承受「中國制裁」後,還能不產生巨大虧損,而需要外國投資和出口市場的立陶宛更不用說,這將讓立陶宛承受數十億的損失。
正如卡爾鮑斯基斯所說,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立陶宛高度依賴出口加工貿易與跨國企業投資,而德國就是立陶宛的主要投資國之一,當前在立陶宛的投資金額累計達到14.5億歐元,在帶動立陶宛的經濟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立陶宛政府錯誤的對華決策,讓德國在立陶宛投資企業面臨經營困難。為此,德國波羅的海商會要求立陶宛政府採取措施,想辦法「恢復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否則德國投資者將會關閉在立陶宛的生產設施。德國投資者下達的最後通知,足以證明立陶宛政府的決策有多荒誕和失敗。
歐洲議會議員、立陶宛社會民主黨領袖布林凱維丘特也表示,如果是她所在的政黨執政,就不會做出這種導致「經濟戰」的決定,所謂「臺灣代表處」取代「臺北代表處」是立陶宛現政府對華政策「不專業」的體現。布林凱維丘特認為,現政府此舉很有可能會直接損害立陶宛2022年的經濟利益,沒有人知道中國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會對立陶宛的經濟、工業、企業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更是難以想像的。
據悉,立陶宛政府已經決定對那些因「中立關係惡化」而受影響的本土企業提供援助,除撥款600萬歐元外,立陶宛政府還在積極尋求從歐盟委員會獲取1.3億歐元的一攬子貸款。布林凱維丘特指出,對於立陶宛企業所承受的打擊,政府將用民眾所繳納的稅款來補償,而這個考慮不周的決定將會讓民眾受到傷害。
實際上,立陶宛民眾大多數對政府的涉臺政治操弄並不買帳,除了因反覆操弄反華議題反致經濟受困外,近期「白俄羅斯鉀肥」事件更是讓立陶宛政府深陷巨大的醜聞之中。受此影響,立陶宛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度也從11月份的39.6%上升到了47.8%,信任度更是從21%下降到17.3%。
而這距離立陶宛執政聯盟上臺執政才僅一年時間,短短一年,就將立陶宛的局勢攪了個天翻地覆。一再越過「紅線」,接連挑釁中俄,立陶宛終於自食惡果,而歐美對立陶宛的口頭承諾,也終究口惠而實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