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媒體
中國降級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
【歐洲時報中東歐版李梓編譯】奧地利《標準報》報導,中國政府因臺灣問題爭端降低同立陶宛的外交關係。中國外交部上周日在北京表示:「為維護中國的主權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將停止與立陶宛的大使級外交關係。
日前,臺灣以自己的名義在維爾紐斯開設了代表處,中方對此予以譴責,因為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份,它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要求立陶宛方立即糾正「這個錯誤決定」。
當立陶宛7月基本允許臺灣以自己的名義在維爾紐斯開展業務時,中國立即撤回了駐立陶宛大使,並呼籲立陶宛政府也召回駐華大使。此外,中國停止了開往立陶宛的貨運列車,不再授予該國食品進口許可證。
此外,立陶宛政府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而中國希望通過17+1合作擴大其在歐洲的影響力。
近日來,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不顧中國抗議,屢次借臺灣問題挑釁中國。
中國的嬰兒越來越少
【歐洲時報德國版關夢覺編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結束,目前看來對阻止社會老齡化的作用有限:2020年的出生率是4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德媒「每日新聞」關注此事並撰文報導,現全文編譯如下:
中國的出生率已降至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根據該國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每1000人中有8.52個新生兒,1200萬的出生人數意味著去年的出生率比上年下降了18%。該部門用疫情大流行來解釋這一點,但專家們認為,中國的住房、教育和醫療費用高昂以及結婚意願下降是真正原因。
由於出生率的下降和死亡人數的穩定,該國人口正在走向零增長。中國人民大學的宋健教授對媒體「第六聲」表示,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幾年內甚至會出現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問題可能會惡化,「這將損害經濟和社會發展」。
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數自2010年以來增長了5.44%,已達到2.64 億,幾乎佔總人口數的五分之一。與此同時,15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持續下降。中國統計局給出的2010年至2020年人口增長率僅為0.53%,而2000年至2010年為0.57%。育齡婦女的生育率已降至1.3,這明顯低於專家認為穩定人口數所需的2.1。
6年前,中國從1979年開始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結束,但這隻導致了人口數在短時間內出現小幅回升,2018年,新出生人數就再度回落到低於2015年的水平。與2016年相比,今年的新生人數則減少了36%。
為應對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領導層於今年5月決定,每個家庭允許生育3個孩子。政府也在努力讓年輕夫婦的生育更容易:教育成本已經得到削減,經濟援助也在發放、產假或育兒假更容易申請了。
然而,2020年的結婚人數連續第7年出現下降,去年只有810萬對夫婦結婚,比上年減少了12%。在最近一項調查中,幾乎一半受訪女性和四分之一男性都表示自己不想結婚或缺乏安全感。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生育和撫養孩子的費用太高了,還有很多女性指出,為人母對她們的職業生涯有負面影響。
《亮點》雜誌:「中國正在掀起一場汽車電池革命」
【歐洲時報德國版關夢覺編譯】德國《亮點》雜誌關注中國汽車電池革命,報導表示,中國製造的新型電池將使電動汽車比燃油汽車更強大。新電池不僅充電速度更快、使用壽命更長,成本也將降至現有的三分之一。報導全文現編譯如下:
一款汽車未來的成功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包括中央控制單元在內的軟體,二是電池。圍繞儘可能大的續航裡程和儘可能短的充電時間所展開的競賽已眾所周知,此外,使用壽命的長度和可持續性也很重要。在電池技術中,稀有原材料必須被更換掉,否則全球所需的蓄電系統將無法建造。
中國目前在新生產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一年前,汽車製造商比亞迪憑藉百萬公裡使用壽命的電池登上頭條新聞,這種電池的壽命比基礎款車輛還要長。因此,用戶不必擔心在汽車使用壽命臨近結束時不得不忍受越來越短的續航裡程。
蔚來的電池則被設計為可換系統,想要儘快繼續上路的人可以開車去蔚來充電站,在那裡,機器人只需幾分鐘即可將空電池更換為已充滿的電池。而現在,蔚來已經發起了下一次電池革命。新電池有75千瓦時和100千瓦時兩種型號,可將極冷天氣下的航程損失最高減少25%。這種電池還使用了新的CTP電池包封裝技術,使得單位體積和重量的電池包可以容納更多電量。
該系統還得到了進一步優化。新電池包中混合了三元鐵鋰和磷酸鐵鋰電池,這種不同電池的混合提高了電池在低溫下的整體性能。此外,電池還能通過加熱器進行調溫。CTP封裝技術簡化了生產和組裝過程,並將能量密度提高了14%,達到每公斤142瓦時。這種電池最早將於11月在中國供應。
中國最大的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今年推出了第一款鈉離子電池。它的陰極由鈉組成,性能數據為每公斤160瓦時,充電至80%需要15分鐘,在零下20攝氏度時容量可達到約90%。這很了不起,但真正的亮點是每千瓦時25至35歐元的製造成本。換個角度來看:2020年底,電池生產成本才首次達到每千瓦時100美元,寧德時代實際上希望將該造價縮至三分之一。這種電池的大規模生產計劃最早將在2022年年底開始。
中國汽車製造商廣汽還宣布,該廠旗下的新能源車型「Aion V」以後將安裝採用石墨烯技術的電池。所謂的石墨烯技術並不新鮮,但將其用於生產的成本是從前所無法承受的。廣汽聲稱已將製造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使用600安培的高性能充電器,8分鐘內可將100千瓦時的電池充電至容量的80%。
皮耶希汽車(Piech Automotive)發布的電動跑車「Mark Zero」有500公裡續航裡程,這應歸功於一家中國電池公司德斯騰(Desten)。即使在極端負載情況下,德斯騰的電池溫度也不會超過15度,因此不需要配備昂貴且沉重的冷卻系統。德斯騰還開發了閃充電池,通過原子層沉積技術,用超薄原子塗層改善陽極和陰極之間的離子循環,可以更快地為電池充電,同時顯著增加使用壽命。
英國媒體
中國網際網路監管再縮緊
財富經理預估會維持數十年
【歐洲時報實習記者李憶南編譯報導】據路透社、《金融時報》與《獨立報》報導,中國網際網路數據監管政策再次縮緊,此次將矛頭對準了「明星與網紅」。路透社消息,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網信辦)11月23日周二表示,將加強對名人信息在線傳播方式的監管,如對名人的個人詳細信息審查及對名人在網際網路投放廣告的監管。網信辦表示,此舉旨在營造積極健康的網際網路環境,將八卦和追星現象的泛濫描述為對主流價值觀的負面影響。《獨立報》稱,最近幾個月,在一系列涉及逃稅和性侵犯的名人醜聞之後,中國當局已採取行動抑制他們所謂「混亂的」名人粉絲文化,命令廣播公司或在線平臺幫助遏制這種現象。路透社表示,網紅粉絲俱樂部在中國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中國報紙《澎湃新聞》預測,到 2022 年,中國的「偶像經濟」價值可能達到 1400 億元人民幣(220 億美元),但同時他們也可能對未成年人造成影響或造成社會混亂。中國當局還命令演員和其他表演者遵守道德準則,否則將面臨被「雪藏」。11月23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公布了一份名單,共有違規主播及違法失德藝人 88 人,並禁止各網絡音視頻平臺及經紀機構企業為其提供各類網絡直播服務。《金融時報》稱,中國網信辦抨擊網際網路「流量至上」和「異常審美」。新規則可能會禁止數千萬粉絲運營明星網絡頁面,因這些粉絲頁面與中國通過「促進平等和共同繁榮重塑青年文化」的運動發生衝突。《獨立報》援引中國官方報紙《人民日報》稱,微博也將順應國家指導方針,取消「明星勢力排行榜」,因為該排行被視為是一些粉絲對他們最喜歡的明星網紅的「非理性支持」。
《金融時報》報導援引分析師表示,即使在中國,執行這些措施也將面臨很大困難。中國本土娛樂公司在快速變化的法規之下和審查制度縮緊的棘手環境中有相當豐富的應對經驗。儘管如此,中國網信辦仍表示當局將會對名人帳戶進行「實時監控」。網信辦的規定與中國電影監管機構對上映電影內容加強控制而做出的努力相吻合。本月,中國電影局發布了一套新的指導方針,以提高國產電影的質量,擴大觀眾群,並將內容集中在中國歷史、社會主義歷史和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等主題上。
不僅如此,據CNN報導,11月20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聲明,稱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其他網絡科技公司都因違反反壟斷法而被處以罰款。市場監管總局共列出了43項單獨的違規行為,其中一些違規行為可以追溯到 2012 年。每項罰款的罰款為 50 萬元人民幣(78,000 美元)。此舉直接導致幾家科技公司股票下跌。據路透社報導,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的股價周一(11月22日)在香港小幅下跌。百度跌幅最大,為2.1%,騰訊下跌 0.3%。阿里巴巴下跌1.6%,該公司曾在周五(11月19日)暴跌近 11%,為 2019 年 11 月在香港上市以來的最大跌幅。這家科技巨頭上周發布聲明稱,由於中國經濟放緩和北京繼續縮緊監管,今年的增長將放緩。《華爾街日報》援引騰訊總裁劉熾平稱「中國更嚴格的監管是新常態,而公司將順應監管。」
《財富》雜誌則評價道,隨著本月《個人信息保護法》(PIPL)正式開始實施,中國網絡世界的監管將越來越嚴格,並會對外國公司造成打擊。譬如對於處理在中國收集的個人信息,該法律將需要引入額外的數據治理層。在操作上,這個新層旨在為消費者提供隱私權,並將就存儲地點、處理地點以及客戶數據共享方面進行至關重要地調整。由於跨境傳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用戶是否同意,因此在中國境外集中存儲和處理個人數據則將面臨挑戰。路透社稱,中國的最新規定是在對科技行業的全面打壓之際出臺的。與擁有獨立法院的歐盟不同,其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領導人下一步的決定。目前,外國公司應儘可能謹慎處理中國境內用戶數據。CNBC援引GFM資產管理公司(GFM Asset Management)的分析師塔裡克·丹尼森(Tariq Dennison) 稱,預測中國對技術的持續監管打擊可能會持續長達 30 年。
中國在綠色行動中的巨大投資與技術進步舉世矚目
【歐洲時報實習記者李憶南、徐欣然】11月11日,在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中國與美國共同宣布,同意在未來十年加強氣候合作,以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中設定的1.5攝氏度的溫度目標。2020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金融時報》援引諮詢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駐北京的分析師亞瑟·克羅伯(Arthur Kroeber)的話稱:「要實現這一承諾,中國面臨著『艱巨的挑戰』。」他指出,今後,中國必須每年在可再生能源和其他脫碳技術上花費1630億美元。這個數字將是中國在2019年為該領域所投資的金額(910億美元)的兩倍。在40年內,這一數字將達到驚人的6.5萬億美元。而伯恩斯坦(Bernstein)駐香港的高級分析師尼爾·貝弗裡奇(Neil Beveridge)指出,這僅僅是一個保守估計的數字,因為它不包括電網升級等領域的相關支出。
《金融時報》援引德意志銀行資產管理部門DWS在亞洲的可持續投資負責人普莉希拉·盧(Priscilla Lu)的話稱,大規模城市化將使中國所面臨的氣候挑戰變得更加複雜。她強調,儘管這一挑戰規模巨大,但「有意義」的變化仍在發生:由中國國家支持的貸款機構、石油及天然氣集團,均將『融資的一致性』導向可再生能源行業。盧提到:「我們應該讚揚中國對最初的(氣候)目標的持續承諾。」 她指出,中國在過去的七到十年裡,資助了太陽能和風能領域的大規模部署。
儘管面臨嚴峻的融資和經濟挑戰,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對於綠色行動的路線已經確定。《金融時報》援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姜雲的評論:「中國的碳政策與「民族復興」的概念緊密相連。」 在COP26召開前幾天,中國國務院概述了其在2030年末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峰值的計劃。在融資與經濟方面,中國政府也採取了積極的舉措:上周,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一項新貨幣工具,用以支持脫碳項目。該工具將通過1.75%的利率提供貸款支持,為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
《經濟學人》援引綠色和平中國高級全球政策顧問李碩的話稱:「傳統西方的觀點中,綠色行動主義和中國似乎並不相融,但這一觀點低估了公眾和綠色團體在塑造中國環境議程方面的力量,且這些力量在近期發揮了關鍵作用。」例如,中國領導人在2014年提出「向汙染宣戰」,這一舉措使得今年北京的空氣品質有了明顯改善:對比2013年的數據,PM2.5水平降低了近60%。中國空氣品質改善的速度無疑為中國綠色主義行動的前景帶來了希望。
《泰晤士報》指出,中國在能源技術方面的進展也已走在世界前列。近年來,為了減少發電和其它工業等碳密集型行業的碳排放,中國政府和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開發碳捕獲技術。據《泰晤士報》報導,中國已在水電、風能和太陽能方面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它擁有世界三分之一的光伏容量和世界一半的電動汽車。僅去年它建造的風力渦輪機就足以提供英國的每個家庭供電量的三倍之多。還值得承認的是,雖然中國的全國排放量與其他國家相比格外顯著,但按人均排名,中國在全球汙染表中已跌至第 42 位。中國總人口中每人平均每年需7.3 噸的煤炭供應,僅是美國的一半。BDO的一項分析顯示,在上一財年,中國註冊了81%的碳捕獲新技術專利,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捕獲新技術生產國。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美國僅佔9%。根據全球CCS研究所的數據,全球共有27座全面運營的商業規模碳捕獲設施,中國擁有3座。《泰晤士報》援引BBO企業財務總監大衛·彼文(David Bevan)的評論:「在我們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那些能夠為最佳技術申請專利的國家可能會比競爭對手擁有更大的商業優勢。」
西班牙媒體
「這是一個神奇的國度,我想留下來」
西班牙小鎮青年在中國
【歐洲時報西班牙版記者唐奕奕、實習記者趙玉編譯報導】2021年1月,一名來自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小鎮青年Juan Miguel Sierra在通過了HSK(漢語水平考試)三級證書後獲得了官方的獎學金。如今,他在中國北京即將待滿一年。目前,他在西班牙對外貿易發展和投資局(ICEX)的商務處工作。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裡,這名西班牙年輕人在北京的工作與生活是怎樣的?西班牙媒體《理想報》採訪了他。他在訪問中介紹了他在中國的生活和工作。
《理想報》報導,這名西班牙的小鎮青年是在2021年1月抵達北京的。彼時,全球還籠罩在疫情的陰霾之下,很多外國人都難以獲得中國的籤證。但是Juan Miguel Sierra獲得了西班牙駐中國大使館的工作合同,所以他能夠有機會前往中國。當然,即使獲得了中國的籤證,要入境中國,必須遵守當地的防疫舉措。這名年輕人自費在指定的酒店進行隔離。他笑著說:「這些都不是問題,唯一的苦惱是一日三餐都是中餐,吃不到自己想要的食物。每周需要進行3到4次的核酸檢測,不過,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保護了我自己,也保護了整個社會。」
這名西班牙年輕人介紹了自己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在中國是怎樣生活的。他表示,由於入境的限制,中國境內的外國人較少。在解除隔離後,他去餐廳、夜店,還參與各種活動。到中國之前,曾計劃去亞洲各國旅行,但由於疫情,出入境中國都需要隔離,所以沒有實現這個計劃,這讓他覺得有些遺憾。當然,中國很大,這一年的時間他都沉浸在中國文化和風景之中。
他還介紹了自己在商務辦公室要處理的工作。其中,首要任務是給西班牙企業提供在中國市場上亮相的機會。由於辦公室每天都會受到大量關於西班牙企業關於進入中國市場的各方面的諮詢,辦公室會根據中國政府的要求、市場形勢給予前來諮詢的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包括安排與業務合作夥伴、各類相關主管部門與機構的會議等。他表示,中國市場極具優勢。西班牙的工業、農業、食品行業都非常渴望進入中國市場。
談及在中國的工作,他表示,在中國可以獲得很多經驗。在這一年不到的時間裡,不論是身邊的同事還是在合作中遇到的中國企業員工。他學到了許多專業知識。與此同時,他感受到,中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國家,在社會禮俗規則方面,他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當年,他在完成MBA學業後選擇來到中國學習,一方面是出於專業、對東方古國的好奇,更重要的是,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世界第二強國有著怎樣不可阻擋的發展軌跡,想了解中國的商業模式,這些他在這一年裡,都體驗到了。關於未來,他希望在結束獎學金項目以後,能夠繼續留在北京工作。他很高興地向西媒透露,目前,已有一家駐北京的西班牙企業將邀請他繼續工作。他也期待能繼續努力,幫助更多西班牙企業實現國際化,進入中國市場。
義大利媒體
意美妝行業盯緊中國市場
【歐洲時報義大利版特約記者戴勝編譯報導】根據義大利化妝品聯合會Cosmetica Italia數據,即便受到疫情影響,義大利對華美妝產品出口去年依舊增長了3%,近十年增長了34%。毫無疑問,中國已成為義大利美妝行業的戰略市場之一,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向中國市場發展。
義大利《24小時太陽報》報導,中國的美妝行業在2020年初也因疫情受到嚴重打擊,但在該年4月就開始復甦,並在接下來幾個月中成為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事實上,去年10月,中國美妝產品年零售額增速就已達到18.3%,超過其他所有行業產品。同年11月,得益於「雙十一」購物節,美妝行業增速再達到32.3%。今天,美妝已被確認為未來最有前途的行業之一。
根據中國數字營銷機構華揚聯眾(Hylink Digital Solutions)分析,就收入和消費價值而言,自去年以來,中國就已成為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僅次於美國。預計從現在到2023年,中國美妝產品零售額將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長,到2024年該行業零售額將達到約4400億元人民幣(約合590億歐元)。2020年中國的銷售額為3400億元(約456億歐元)。數位化是行業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社交媒體和網絡的使用日益頻繁也為品牌創造了更多提升認知度的機會。
「對於想要登陸中國市場的公司,在進入市場前,最好在線上先創建和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華揚聯眾歐洲奢侈品與時尚部門負責人Yuan Zou表示,「最好的方式是拍攝短視頻、網絡直播以及知名主播直播帶貨。這三種策略都可以讓品牌吸引流量,提高知名度,尤其是在投放市場階段。這種情況首選的平臺是抖音和淘寶直播,更傳統一點的還有微博和微信」。
電子商務對於外國企業來說是最重要的機會。除雅詩蘭黛、資生堂、歐萊雅等國際行業巨頭外,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和天貓國際還有約40個義大利美妝品牌,從Deborah到Kiko、再到Ganassini、L'Erbolario、Tesori d'Oriente、Martelli Group(Marvis、Proraso)和Acca Kappa等。阿里巴巴數據顯示,去年這些平臺上的美妝產品銷售額就增長了60%。
華揚聯眾分析指出,隨著快速的城市化、中產階級崛起、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以及社交媒體的影響,中國的消費者正變得越來越成熟,對高端產品的需求也逐漸增長。由於疫情原因,健康和安全成為最受關注的因素。事實上,90%的消費者在購買前都會進行深入研究,比較各種產品,聽取有影響力人士的意見,如今連皮膚科醫生和專家的建議也變得越來越多。
就具體產品來說,護膚品佔據主要市場,如果是「天然」和「可持續性」產品就更受歡迎了。這類產品預計年銷售額增長率將達到9%。中國消費者尤其喜歡藥妝產品,因為它們有美容和醫療的雙重功效。特別是疫情期間,人們的皮膚敏感性明顯增加,這也讓該類產品2020年的在線銷售額達到了107億歐元。理膚泉(La Roche Posay)、薇姿(Vichy)、適樂膚(CeraVe) 和修麗可(SkinCeuticals)等國際品牌2021年第一季度增長了29%。
分析同時指出,中國消費者目前仍然傾向於認為價格更高的產品質量更好。例如嬌蘭的Orchidée Impériale奢華面霜,在歐洲主要購買人群是50歲至80歲的女性,而在中國則變成了20歲至35歲的年輕人。說到年輕人,另一個新趨勢是,富裕家庭的兒童個人護理產品每年會增長7.7%,此類商品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22億歐元。
- THE END -
(以上內容由歐洲時報中東歐版編輯,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註明Eur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