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巴黎航展上,米格公司宣布其最新的米格-35戰鬥機將在2019年交付俄羅斯空天軍,雖然米格-35未無緣本屆巴黎航展上,但會出席7月的2017年莫斯科航展。
米格-35是著名戰鬥機米格-29的最新改型,也是俄羅斯空天軍(RuASF)在2015年成立之後投資的第一個大型項目。
2017年1月26日,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公司(UAC)總裁尤裡·斯柳薩正式公布了米格-35戰鬥機。UAC公司總設計師謝爾蓋·科羅特科夫和RSK米格公司首席試飛員米哈伊爾·貝利亞夫與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視頻會議,匯報了米格-35項目的進展。一天後的1月27日,RSK米格公司在莫斯科盧霍維齊工廠舉辦了一場新機發布會,向媒體記者和來自30個國家的武官展示了米格-35。
米格公司發布會上的米格-35S單座型
米格公司在發布會上展示了米格-35S 702號單座機,而雙座的米格-35UB 712號則在附近機場進行飛行表演。這兩架飛機都是米格-35預生產型,用於試飛和評估,702號在去年11月24日首飛,712號則在一星期後首飛。
進行飛行表演的米格-35UB 712號
一同展示的還有幾架處於不同裝配階段的米格-35機身,分別是沒有安裝翼面的機身、安裝了全部翼面的機身,以及裝配完畢等待塗裝的完成品。
處於不同裝配階段的米格-35機身
設計演變
在如今戰鬥機發展放緩的年代,能出現一種全新戰鬥機絕對是件轟動的大事,但米格-35顯然不在此列。米格公司早在12年前就開始宣傳米格-35這個編號了,在2005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米格宣布公司將自籌資金啟動米格-35項目,目標直指印度的126架「中型多用途戰鬥機」(MMRCA)招標。
米格公司在2007年初改裝了一架米格-35D技術演示機,該機改裝自米格-29M2 154號雙座機,後者在2002-2006年期間對米格-29M的全新氣動設計、先進座艙和新型航空電子系統進行了廣泛測試。154號機在2006年安裝並測試了OLS-UE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然後又測試了安裝在右側進氣道下方的OLS-K光電吊艙。2007年初,該機又裝上了「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作為米格-35D技術驗證機對新型雷達進行了各種地面和飛行測試。
米格-35D技術驗證機,改裝自米格-29M2 154號機,機翼和邊條尚未採用米格-29K的設計
隨後米格-35D出現在了2007年的印度航展上展開宣傳攻勢。2008年10月底,該機的「甲蟲」-AE裝上全套收發模塊後開始測試,雷達在各種模式下運行穩定,基本滿足設計目標。
印度航展上的米格-35D。「甲蟲」-AE相控陣雷達是米格-35的一大賣點,不過俄羅斯自用型米格-35卻安裝的是平板縫隙天線「甲蟲」
「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
為了參加MMRCA的評估和競爭試飛,米格公司在2009年製造出兩架米格-35原型機961號單座機和967號雙座型,分別改裝自一架米格-29K早期型和米格-29KUB 947號。2009年10月,兩架米格-35原型機在印度進行了一系列測試,其中包括高溫和高原試飛。兩架米格-35在齋沙默爾進行了外場測試,在拉賈斯坦邦沙漠進行了高溫測試,在雷赫空軍基地進行了高原測試,參加競爭的戰鬥機必須證明自己能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山區環境中安全起降。
米格-35 961號單座型原型機,由於機身的通用化,這架原型機已經全盤具有了米格-29K的結構特點
米格-35UB 967號雙座型原型機,與米格-35D驗證機相比具有米格-29K式樣的大尺寸襟翼和邊條下方擾流板。該機的雷達罩也與米格-35UB 712有所區別,因為後者安裝的是「甲蟲」平板縫隙雷達
邊條下方擾流板成為新一代支點家族的標配,在低速大攻角下能對邊條渦流的脫離位置進行控制,減少對垂尾的幹擾
然後米格-35進入武器測試階段。2010年4月,印度空軍飛行員在俄羅斯參加了茹科夫斯基測試基地和阿赫圖賓斯克試飛中心進行的「甲蟲」-AE雷達的作戰演示和米格-35實彈打靶,其中包括發射RVV-AE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和投擲制導炸彈,所有武器都命中目標。印度飛行員向上級詳細匯報了米格-35的操作情況,並對雷達的各種作戰模式進行了特別測試。
印度飛行員測試米格-35D
米格-35的競爭對手是歐洲「颱風」戰鬥機、波音F/A-18E/F「超級大黃蜂」、達索「陣風」、薩博JAS-39「鷹獅」和洛馬F-16「戰隼」。遺憾的是該機在2011年4月被淘汰出局。
雖然最後敗給法國「陣風」戰鬥機,但米格公司並未放棄米格-35項目,又繼續製造出兩架原型機。其中,米格-35UB 747號雙座型原型機在2011年12月24日首飛,米格-35S 741號單座型原型機在2012年2月3日首飛。米格公司的這兩架原型機頻頻出現在世界各大航展上,試圖獲得出口訂單。最後,俄羅斯國防部在2014年訂購了兩架米格-35預生產型,即米格-35S 702號和米格-35UB 712號。
米格-35UB 747號雙座型原型機
俄羅斯空天軍司令維克多·邦達列夫上將在盧霍維齊的米格-35發布會上宣布,該機「將在未來幾年中取代俄空天軍的所有現役輕型戰鬥機」,等於是為米格-35的量產做出了保證。俄空天軍計劃等米格-35在2018年底或2019年初完成試飛後下達一份30多架的訂單。
發布會上的邦達列夫
米格-35是一種號稱「4++」代的多用途戰鬥機,該機擁有改進的飛行性能、最新的俄制航空電子設備,以及種類繁多的空空和空面精確制導武器,雖然在外觀上看起來和經典「支點」差不多,內部卻是架完全不同的飛機。
與米格-29基本型相比,米格-35具有如下改進:
通過先進多頻譜火控系統和武器,提高了戰鬥力。
通過放寬縱向靜穩定度的氣動布局、三通道四冗餘數字線傳飛控系統和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提高了機動性。
通過加大內部和外部載油量和增加空中加油能力,增大了航程。
通過降低雷達和紅外特徵、最新的自衛套件、冗餘飛機系統等,提高了生存能力。
採用經過驗證的技術和設計解決方案,併集成系統健康監測和故障預測功能,提高了可靠性。
米格-35基本上可被視為米格-29K/KUB的陸基型,沿用了新一代米格-29K/KUB艦載艦載戰鬥機的機身結構,這種對米格-29機身的重大改進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米格-29 9-12基本型存在航程過短的缺陷,被戲稱為「機場圍牆保衛者」,所以米格設計局對米格-29的改進重點之一就放在了增加內油上。與9-12相比,米格-29K/KUB的內油增加1000升以上。這是通過重新設計進氣口(改用類似蘇-27的可收放進氣口防異物格柵,取消了進氣口蓋板和邊條輔助進氣口)並在邊條內增加油箱,重塑機身外形增加機背油箱,並增大「海狸尾」尾椎實現的。米格-35還改用了大尺寸單塊式機尾減速板。
米格-35與米格-29的外形區別
米格-35同時繼承了米格-29K/KUB的大尺寸機翼和可收放邊條擾流板,機翼後緣具有大型增升襟翼,具有良好的低速操控性,當然機翼不可摺疊,也沒有攔阻鉤。該機每側翼下的掛架從米格-29的3個增加到4個。
米格-35的翼下掛架增加到8個,並取消了進氣口防異物堵蓋系統
米格-35的全新尾椎和減速板設計
感謝印度
正是拜印度海軍新艦載戰鬥機訂單所賜,RSK米格公司才得以保留米格-29K/KUB項目,不斷細化設計,並給該機裝上了基於「甲蟲」-ME雷達的現代化火控系統,最後順理成章地應用在了米格-35上。當然這次發布的米格-35S/UB與米格-29K/KUB相比除了沒有摺疊機翼和尾鉤外,航電也根據俄空軍的要求而更加完善一些,採用全俄羅斯製造的航空電子套件,並內置機載氧氣發生裝置。
印度海軍的米格-29KUB
米格公司在2010年大體完成了米格-29K/KUB的研製和測試工作,該機在2006年進入量產,2009年首批飛機開始交付印度海軍。在印度購買45架米格-29K/KUB之後,俄羅斯海軍也在2009年末訂購了24架米格-29KR/KUBR。
同源的米格-29K和米格-35
米格-35單座型內部設計代號「產品9-41SR」,雙座型是產品「9-47SR」,兩種型號共享相同的機身甚至是座艙蓋設計,這點也和米格-29K/KUB相同。米格-35單座型的後座艙空間內增加了一個油箱,能額外多裝400升燃油箱。
米格-35的發動機也與米格-29K/KUB相同,都是克裡莫夫RD-33MK加力渦扇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是RD-33的最新改型,軍用推力52.97千牛(5400千克),加力推力88.3千牛(9000千克)。發動機使用壽命延長到4000飛行小時,大修時間(TBO)延長到1000飛行小時。
2015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RD-33MK
RD-33MK具有全權限數字發動機控制單元(FADEC),並且風扇、高壓壓氣機,燃燒室和高低壓渦輪都經過了重新設計,不僅增加了推力,還降低了黑煙排放。根據客戶需要,RD-33MK發動機還可以安裝經過米格-29M OVT 156號驗證所謂全向矢量噴管,大幅提高過失速機動能力。
米格-35可以選裝米格-29M OVT的矢量噴管
米格-35S的正常起飛重量19200千克,米格-35UB是19000千克,兩種型號的最大起飛重量都是24500千克。米格-35的高空最大速度為2100公裡/小時,海平面最大速度1400公裡/小時,實用升限1.6萬米。在掛載空空飛彈和三個副油箱時,米格-35S的作戰半徑為1000-1400公裡(取決飛行剖面)。在掛載空地武器和三個副油箱時,米格-35S的作戰半徑為800-1100公裡。米格-35UB雙座型的這兩個數值分別是900-1300公裡和750-1050公裡。
雖然米格-35的機翼不能摺疊,但仍保留了明顯的鉸鏈結構
米格公司為了保持米格-29K和米格-35的通用性,讓米格-35全盤接受了米格-29K的結構設計,所以並不能帶來減重的好處
航電與武器
米格-35的新一代航電套件採用開放式架構設計,採用多路數據總線,可根據客戶要求集成外國製造的航電、武器以及吊艙。米格-35火控系統的核心是法佐特龍無線電工程研究院研製的「甲蟲」雷達,俄羅斯空軍可能出於降低成本的目的,給米格-35S/UB裝上了與米格-29K/KUB相同的「甲蟲」-M機械掃描平板縫隙天線雷達,當然客戶也可以選擇更先進的「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甲蟲」-M能自動跟蹤10個目標,並對其中四個最危險的目標同時實施攻擊。雷達對5平方米雷達截面積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是120公裡。「甲蟲」-AE雷達則能同時跟蹤30個空中目標,對其中6個同時發起攻擊。「甲蟲」-AE能發現懸停的直升機、幹擾源、移動和靜態地面目標,並能進行地形測繪和支持地形跟蹤飛行。
「甲蟲」-M機械掃描平板縫隙天線雷達,其出口型是「甲蟲」-ME
「甲蟲」-AE雷達
俄羅斯無線電電子技術公司(KRET)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公布了最新的「甲蟲」-AME雷達,這種雷達專為「支點」家族研製。「甲蟲」-AME提高了抗電子幹擾能力,可以同時工作在上視和下視模式下,使用多種模式進行探測和分類,並攻擊其中的多個目標。該雷達還具有一定的主動幹擾能力。
珠海航展展出的甲蟲-AME雷達模型
米格-35的火控系統還包括安裝在機鼻上的OLS-UEM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掃描角度為左右15度、上下-15/+60度。這套系統同樣來自米格-29K/KUB,結合了紅外(IR)、雷射和電視傳感器,具有空空和空地模式。
從左到右:米格-35機鼻的OLS-UEM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OAR飛彈發射與逼近傳感器、空中加油探管
揭幕儀式上的米格-35單座型掛載了一個T220瞄準吊艙,該吊艙由精密系統和儀器公司研製,據說這種俄制吊艙已經測試了兩年。T220吊艙是俄羅斯研製的第一種外置式目標探測和雷射瞄準吊艙。根據精密系統和儀器公司在2015年莫斯科航展上發布的官方消息,吊艙能掃描截獲、鎖定和跟蹤空中和地面目標,然後識別其類型,測量其角坐標、距離和速度。吊艙長2365毫米,直徑340毫米,頭部光電轉塔可沿軸線360度旋轉,俯仰視角+10度到-170度,可同時自動跟蹤四個地面目標。吊艙提供多視場電視和熱成像視頻,併集成雷射測距儀/指示器和雷射警告接收機的功能。
T-220瞄準吊艙
米格-35具有全新設計的複雜自衛系統,包括OAR飛彈發射與逼近報警系統,其6個紅外傳感器分布在機鼻兩側、機背、座艙下方、進氣道下方,可以形成360度球面覆蓋,探測來襲飛彈尾焰,測量其坐標並把信息顯示在座艙顯示器上;翼尖處的4個OLO雷射警告傳感器,也提供全向球面覆蓋,可探測雷射照明並進行定位;L150「粉彩」雷達警告接收器。米格-35還可掛載MSP-418K緊湊型主動幹擾吊艙,並把幹擾彈發射器從米格-29的機翼上方移到了垂尾下方。
米格-35的機身分部OAR飛彈發射與逼近報警系統的6個紅外傳感器
米格-35進氣道下方的飛彈逼近傳感器
翼尖處的OLO雷射警告傳感器,每側兩個
MSP-418K旨在通過有源電子對抗(ECM)方式來保護米格-35免受目前和未來的地空飛彈和空空飛彈的威脅。MSP-418K也可輕鬆集成在早期「支點」上,該吊艙採用數字射頻存儲器(DRFM)技術,重量150千克,可掛在米格-35九個掛架上的任何一個。
MSP-418K緊湊型主動幹擾吊艙
米格-35採用的羅曼斯科耶儀器設計公司(RPKB)研製的飛行/導航系統集成了俄羅斯最新的慣性和衛星導航設備。該機座艙與米格-29K/KUB相似,同樣採用手不離杆(HOTAS)設計,儀表的核心是IKSh-1M單色平視顯示器(HUD)和三臺6x8英寸MFI-10-7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雙座型後座配備有4個液晶顯示器。米格公司沒有透露該機裝備什麼樣的頭盔瞄準具系統,推測應該是與蘇-30SM和蘇-35S相同的俄制NSTs-T,而不是烏克蘭制型號。
米格-35的座艙
米格-35的翼下有8個武器掛架,能掛載幾乎全部俄制現代化空空和空地武器,此外該機還保留了米格-29傳統的GSh-301 30mm機炮。該機的空空武器主要是RVV-SD(R-77-1)中距主動雷達制導飛彈和RVV-MD視距內格鬥飛彈。
空地彈藥主要有Kh-29空地飛彈(分雷射制導和電視制導兩種型號)、Kh-38空地飛彈、Kh-35U和Kh-31A反艦飛彈,Kh-31P反輻射飛彈。米格-35還可以使用KAB系列衛星、雷射和電視制導炸彈。
該機最大載彈量6.5噸。機翼內側的四個掛架能掛4個1150升副油箱,此外發動機艙之間的機腹掛架還能掛一個2200升副油箱。
米格-35機鼻右側有一個可收放空中加油探頭,並可在機腹掛載一個PAZ-MK夥伴加油艙,然後在機翼掛4個1150升副油箱執行夥伴加油任務。
米格-35之間的夥伴加油
根據米格公司的消息,米格-35的機身表面塗有吸波塗料來降低飛機的紅外和雷達特徵。米格-35的機身的最大過載9g,使用壽命是6000小時或40年,以先到者為準。通過延長米格-35的機身、發動機壽命和提高航空電子設備的可靠性,米格-35的壽命周期成本比米格-29大幅降低。
米格-35雷達罩上的鋸齒結構
一魚三吃與混亂的編號
米格-35在完成研製計劃和空軍試飛工作之後,將在2019年進入量產,年產量24架。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空天軍的首批訂單預計數量可達37架。
但俄羅斯空天軍是否還大量需要米格-35這類輕型戰鬥機仍是個問號。蘇聯解體後,俄空軍「遺留」的米格-29的數量比冷戰鼎盛時期大幅降低,軍方已經把重點放在了維持和升級重型的蘇-27「側衛」和米格-31「獵狐犬」戰鬥機上,只在庫爾斯克保留了一個前線米格-29殲擊機團。之後為了消化阿爾及利亞的退貨,俄羅斯空軍才不得已裝備了一批「全新」米格-29SMT。也許俄空天軍換裝米格-35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維持米格公司持續運轉,目前尚不清楚俄羅斯國防部已經在大批採購蘇-30SM和蘇-35的基礎上還能購買多少架米格-35。
米格公司宣傳米格-35比其它俄制4++代戰鬥機要便宜很多。以蘇-35重型戰鬥機為例,米格-35的對外報價在參加2011年印度中型戰鬥機招標時大約是4500萬美元,而俄羅斯空軍採購的蘇-35國內單價約為6000萬美元。由於俄羅斯空軍自用米格-35配置縮水,所以採購單價還要低一些。
在米格公司的規劃中,米格-35/35UB、米格-29K/KUB、米格-29M/M2已經統一為共享機身和基本飛機系統的戰鬥機家族,構成完善的下一代「支點」戰鬥機產品線。其中,米格-29K/KUB是多用途艦載戰鬥機,米格-35/35UB和米格-29M/M2則是對應的陸基型,後者在航電設備和武器配置方面稍差一些。三種戰鬥機之間的通用性超過90%的,而且每種戰鬥機的單雙座型號都具有相同的前機身和座艙蓋設計,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讓單座型的後座艙空間裝載燃油或額外航電。就這樣米格公司實現了一魚三吃,但卻讓許多局外人感到編號的混亂。
也許米格公司將能憑藉俄空軍裝備米格-35這一契機開啟新一代「支點」出口市場。埃及在2015年4月已經向米格下達了46架米格-29M和米格-29M2戰鬥機的訂單,敘利亞早在2006年11月就與俄羅斯籤訂了一批12架米格-29M/M2型戰鬥機的採購合同,原定於2010年至2012年交付,但因敘利亞戰事已經被凍結。但應該記住的是,蘇-30花了許多年才在出口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米格-35要想獲得同樣的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埃及的米格-29M2
埃及的米格-2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