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支點」戰鬥機傳奇(二)——「支點」的進化

2021-02-13 空軍之翼

「支點」的進化

  單座米格-29的第二個生產變型是9-13「支點-C」,該機的脊背經過擴容,一開始是為了增大內油,但後被主要用於容納「梔子花-1」有源雷達幹擾器,最終該機內油僅略微增加了240升。此外9-13的最大載彈量增加到3.2噸。


9-13機背隆起,最初目的是用來增加內油,但在安裝了L-203幹擾機後內油只增加了203升

  9-13原型機在1984年5月4日首飛,兩年後投入量產。隨後「支點」80年代下半葉又進行了一次升級,也就是米格-29S 9-13S。該機於1989年1月首飛,該機通過增加兩個1150升的翼下副油箱來部分解決了航程不足的問題,最大轉場航程達到2900公裡。

  9-13S還升級了新型N019M「黃玉-M」雷達,針對戰鬥機大小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提高到100公裡,具有追10打2的能力,並提高了抗有源雷達幹擾的能力。「黃玉-M」雷達與新型R-77(AA-12「毒蛇」)飛彈組合在一起,大幅提高了「支點」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掛載R77飛彈試飛的9-13S原型機

  米格-29S的飛控系統也經過改進,具有更好的轉彎性能。由於米格-29S誕生過晚,在蘇聯解體後的1992年9月才完成試飛,最終僅為俄羅斯空軍製造了16架。

  蘇聯的解體以及隨後俄羅斯困難的經濟,導致俄國防部裝備需求低迷,停止了對米格-29的所有採購,迫使米格公司完全依賴出口市場。為了讓疲態盡顯的米格-29提高對國外客戶的吸引力,該公司勒緊褲腰帶,研製了「支點」的許多改進型號。

  米格-29SE(9-13SE)和米格-29SD(9-13SD)集米格-29之前所有改進於一身,為客戶提供了豐儉由人的「支點」套餐,可選配RVV-AE(R-77出口型)中距彈、N019ME「黃玉-M」雷達、翼下副油箱以及西方提供的通訊、導航和敵我識別航電。

  在1994-95年間為馬來西亞空軍製造的米格-29SD沒有9-13的大脊背,由現有9-12機體改裝而來,在左邊條機炮口上方安裝了西方標準的可收放空中加油探頭,配備了N019ME雷達和R-77飛彈。該機被馬來西亞稱為米格-29N,一同購買的兩架雙座型被稱為米格-29NUB。


裝機等待交付的馬來西亞米格-29N

  出口敘利亞的米格-29SM(9-13SM)是另一種「平背支點」,該機具有多任務作戰能力,能發射Kh-29T(AS-14「 小錨-B」)電視制導飛彈和KAB-500Kr電視制導炸彈。

駝背「支點」

  米格-29SMT是第一代「支點」家族的最後成員,其原型機於1998年4月22日首飛。SMT最大的特點是在座艙後面的機背安裝了一個「駝背」式保形油箱。在最終生產型上,「駝背」內部的兩個油箱可分別容納1400升和480升燃油,使該機內油比9-12增加了30%。米格-29SMT可由9-12進行升級,也可以不安裝保形油箱進行全新生產,這種被稱為9-18的派生型被出口到厄利垂亞,蘇丹和葉門。


改裝中的米格-29SMT原型機

  米格-29SMT最初配備N019MP1雷達,該雷達具有用於高解析度測繪的合成孔徑模式。在空對空模式下,雷達保留了雙目標交戰能力,可以引導RVV-AE和R-27RE/TE中距彈。

  RAC米格公司在2000年為SMT集成了功能更強大的N010M「甲蟲-ME」雷達(FGM-129)。該雷達也被用於米格-29K/米格-29M系列,為「支點」提供了真正的多目標交戰能力,對戰鬥機大小目標具有最大150公裡的迎頭探測距離。

  米格-29SMT最大的進步是引入多種空地精確制飛彈藥,該機的SPO-150-1「粉彩」雷達定位和告警傳感器具有引導Kh-31A高速反輻射飛彈的能力。


米格-29SMT第一架全狀態原型機917號

  葉門成為米格-29SMT的啟動客戶,訂購了18架沒有機背油箱的單座型和兩架兩座型,這種「平背支點」在2004年開始交付。緊隨其後的是蘇丹和厄利垂亞,分別購買了12架(包括兩架兩座機)。隨後在2006年3月,阿爾及利亞訂購了28架米格-29SMT「駝背支點」和6架米格-29UB,總價值約為13億美元。第一架飛機於2007年初交付,但阿爾及利亞當局在當年5月單方面終止合同,理由是在「支點」中發現了二手零件,10架已經交付的SMT和5架UB在2008年底被退回俄羅斯。


葉門的米格-29SMT

  這起事件導致米格公司陷入困境,為此俄國防部決定讓俄空軍吃下這批米格。2009年1月,首批兩架米格-29SMT加入了利佩茨克第4戰鬥訓練和機組人員換裝中心,接下來一個月,第14近衛殲擊機團接受了首批米格-29SMT。2014年4月15日,米格公司又獲得俄國防部另外16架單座SMT的後續合同,金額5.3億美元,所有飛機均於2016年交付。俄空軍還購買了4架米格-29UB(R)雙座型。米格-29SMT在俄空軍的正式編號是米格-29SMT(R),與阿爾及利亞飛機一樣,這些飛機都是使用90年代初積壓在盧霍維西工廠的9-12機身改裝的。


出口阿爾及利亞慘遭退貨的米格-29SMT

  SMT升級套件也至少被賣給了三個出口客戶。據報導,秘魯在2012年購買了8套升級臺架,價格為1.067億美元,敘利亞在2011年購買了四套套件。緬甸成為最後一個選擇購買米格-29B和米格-29SE的客戶,訂購了18架「平背支點」和2架米格-29UB,在2012年和交付完畢。

  印度成為迄今為止最大的「駝背支點」客戶,基於SMT升級套件,印度空軍為自己的9-12制定了大規模升級項目,納入「甲蟲-2ME」雷達和新型OLS-UEM紅外/光電搜索和跟蹤系統。

  升級後的飛機被稱為米格-29UPG,還增加了泰雷茲TopSight-I頭盔瞄準和顯示器(HMSD)系統、Elettronica ELT-568 Virgilus雷達幹擾機,以及印度自行生產的Tarang MkII雷達告警器和Bharat Dynamics幹擾彈發射器,此外還有新型RD-33系列3M發動機。


在俄羅斯進行試飛的米格-29UPG

  這份價值9.52億美元的印度「支點-A/B」升級合同於2008年3月籤署,涵蓋62架飛機,其中包括53架單座和9架雙座飛機,在升級中將壽命延長到3500飛行架次。合同還要求在RAC米格公司的莫斯科工廠完成首批6架米格-29(4架單座型和2架雙座型)升級,其餘飛機則由印度空軍在納西克的第11基地維修站實施升級。據報導,第一架米格-29UPG在2011年2月4日首飛,首批三架飛機於2012年12月交付印度,印度自行升級的米格-29UPG於2015年初下線。

  印度「支點」的故事還沒到此結束。2019年7月,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副局長弗拉基米爾·德羅日科夫透露,印度曾要求從俄羅斯剩餘的庫存中採購21架米格-29用於補充損耗。

超級「支點」

  到1982年,為了滿足蘇聯空軍西部前線的要求,米格設計局開始研製米格-29的重大改進型米格-29M(9-15)。

  9-15具有一個全新設計的輕質鋁鋰合金機身,前緣邊條更尖銳,可進一步改善在大迎角狀態下產生的複雜渦流流場。經過重新設計的機翼具有更長翼展的副翼,進一步翼尖延伸。為了提高大迎角操縱效率,平尾也經過了重大改進,具有更大面積和前緣鋸齒。此外雷達罩的形狀也做了更改,以進一步提高飛機在大迎角飛行中的穩定性。


並肩飛行的米格-29M 151號和米格-29K 311號原型機,注意米格-29K取消了邊條輔助進氣口

  米格-29M在俯仰軸上採用了靜不穩定設計以提高敏捷性,從而進一步改善了其本已強大的低速轉彎性能。為此該機採用了模擬電傳飛控系統,而不是第一代「支點」的簡單液壓機械飛控系統。

  為了增加內部燃油量,米格-29M取消了複雜的進氣口異物損壞(FOD)保護系統,改用與蘇-27類似的可收放防護網以防在起降中異物損壞發動機。由於進氣口蓋板和輔助進氣口的取消,米格-29M可以在邊條內增加油箱。此外通過將機炮彈箱容量從150發減少到100發,進一步增加了額外載油量。這樣,米格-29M的內油從9-12增加了1200升,達到5800升,使航程大幅增加30%至40%。該機重塑後扁平機背也有助於增加內油,並可以內置120發箔條/紅外幹擾彈發射器。

  修改後的機翼保留了與9-12相同的翼展,但能夠承載更大重量,共有八個掛點。強化的機翼結構使米格-29M可以掛載多達4500千克的武器。由於最大起飛重量超過22000千克,所以9-15的起落架經過了加強。


米格-29M 156號原型機也完全取消了輔助進氣口

  米格-29M安裝了推力更大的克裡莫夫RD-33K發動機,該發動機最初是米格-29K艦載型研製的,安裝在9-15上可以抵消該機增加的重量。RD-33K加力渦扇發動機具有新的低壓壓氣機,提高了氣流流量,外加渦輪溫度的提高,推力顯著增加。新發動機具有數字/液壓機械混合式控制系統,可提供更好的油門響應。RD-33K全加力額定推力8766千克,軍用推力5500千克。

  米格-29M的座艙也更加現代化,具有兩臺陰極射線管(CRT)多功能顯示器和手不離杆(HOTAS)操縱杆。該機的全新武器控制系統以法佐特龍N010「甲蟲」(Zhuk)多功能雷達為中心,具有空對空和空對地操作模式。

  第一架米格-29M原型機(151號)在1986年完工,並於當年4月26日在瓦萊利·梅尼茨基(Valery Menitsky)的操縱下首飛。這架原型機仍安裝RD-33發動機,並保留了與9-12相同的模擬式駕駛艙,缺少新的武器控制系統。該機之後進行了升級,並在1991年開始新航電。

  在原型機之後出現的是5架預生產型米格-29M,其中首機152號配備了新型RD-33K發動機和全套任務航電,該機在1987年9月26日首飛。但由於蘇聯的解體,29架生產型米格-29M的訂單泡湯,分配給米格-29M項目的的研製資金也大幅縮水。蘇聯解體後,米格公司在90年代初自籌資金推進米格-29M的研製,並在1994年的範保羅航展上首次公開展示了156號預生產型。為了凸顯9-15的巨大改進,米格公司把該機稱為米格-33「超級支點」,並獲得了「支點-E」的北約代號。由於未能獲得國外客戶的訂單,米格-29M項目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完全被擱置。

相關焦點

  • 米格-29「支點」戰鬥機傳奇(三)——最後的「支點」戰鬥機
    1984年才啟動,米格設計局開始為蘇聯海軍的新一代1143.5級航空母艦研製米格-29K(9-31)艦載戰鬥機。年的艦載「支點」項目,並導致新型米格-29K的誕生。但米格-35在MMRCA招標敗於「陣風」戰鬥機之後一直未能吸引到國外客戶,直到2014年,米格-35項目才獲得俄羅斯國防部的資金。首批兩架全新製造的米格-35預生產型原型機於2016年11月首飛,被用於該機的國家試飛。2017年1月,米格公司在盧霍維齊為米格-35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儀式,宣布了「支點」戰鬥機的新生。
  • 米格-29「支點」進化論(三)——最後的「支點」米格-35
    一種是岸基的米格-29M(產品9.15,「支點-D」),另一種是艦載的米格-29K(產品9.31)。-35,最後的「支點」  2017年1月27日,米格公司在盧霍維奇工廠舉辦了一次盛大的發布活動,外國武官和和媒體記者在工廠大廳內近距離觀察了米格-35S 702號單座戰鬥機,然後在工廠機場觀看了米哈伊爾·貝利耶夫和斯坦尼斯拉夫·戈爾布諾夫機組駕駛米格-35UB 712號雙座機進行的飛行表演。
  • 德意志「支點」,米格-29在東西德的故事(下)
    「支點」成為德國防空體系一部分,給北約空軍提供了難得的測試蘇制戰鬥機的寶貴機會。在此之前,美國通過各種來源秘密獲得蘇制戰鬥機,並交給內華達州託諾帕測試場(TTR)的第4477測試和評估中隊操作,讓一些飛行員了解到華約戰鬥機的作戰特點。第4477測試和評估中隊的米格-23戰鬥機  德國空軍的米格-29也讓北約能夠開發針對該機的戰術。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1990年10月3日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 米格-29「支點」太空邊緣自駕
    米格-29,北約代號「支點」 是俄羅斯第一種從設計思想上就定義為第四代的,輕中型、雙發動機、超音速、全天候、前線空中優勢戰鬥機。
  • 重生的支點,米格-35戰鬥機
    米格-35是著名戰鬥機米格-29的最新改型,也是俄羅斯空天軍(RuASF)在2015年成立之後投資的第一個大型項目。  2017年1月26日,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公司(UAC)總裁尤裡·斯柳薩正式公布了米格-35戰鬥機。UAC公司總設計師謝爾蓋·科羅特科夫和RSK米格公司首席試飛員米哈伊爾·貝利亞夫與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視頻會議,匯報了米格-35項目的進展。
  • 【講堂475期】蘇聯打探到美國在秘密研發新一代戰鬥機,不甘示弱推出了米格-29支點戰鬥機
    ,美國進行一個秘密的戰鬥機計劃,命名為FX計劃,當年蘇聯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發現美國的這款新戰鬥機將會有非常大的提升,對於現有的蘇聯戰鬥機而言,會形成巨大的技術優勢,所以蘇聯居安思危,推出了米格-29戰鬥機,本期武器大講堂就和大家分析這個計劃中的輕型戰鬥機-米格-29支點戰鬥機。
  • 一代傳奇,米格戰鬥機究竟為什麼沒落了?
    ▲雅克-9戰鬥機初出茅廬的米格則設計出了高空性能近乎變態的米格3戰鬥機;1969年,為了反制美國正在進行的F-X計劃(成果是大名鼎鼎的F15和F16,有趣的是這兩款戰鬥機形成了一種類似於蘇聯的高低搭配的戰機體系),蘇聯啟動了PFI計劃,最終結果就是後來採用中央升力體氣動布局的米格29(北約代號:支點,Fulcrum)和蘇27(北約代號:側衛,Flanker)兩款戰鬥機 ,誰也沒有想到這會是蘇系戰鬥機最後一次的體系配合。
  • 請不要叫我圍牆保衛者——米格-29SMT的前世今生(下)
    新雷達對戰鬥機大小目標的最大迎頭探測距離提高到100公裡,並能追十打二,但在同時攻擊兩個目標時會受到掃描角度的嚴格限制。該雷達還具有更好的抗幹擾能力。「駝背支點」  9-12的最終改型是米格-29SMT(內部代號9-17,9-18和9-19),即可作為升級包對外國客戶的現有「支點」進行升級,也可以是新製造的飛機。該機引入了許多來自米格-29K/米格-29M的改進特點,米格公司宣稱SMT升級包可用於「支點」所有改型的升級。
  • 俄羅斯向敘利亞交付米格-29戰鬥機 即將從俄軍中全面退役
    報導稱,俄羅斯和敘利亞雙方確認,「兩批」米格-29戰鬥機已經於6月1日開始投入戰鬥。一名消息人士告訴「防務世界」,這些戰鬥機的數量在8至12架之間,除米格-29戰鬥機外還包括至少2架蘇-24M戰鬥轟炸機。
  • 撬動敘利亞的「支點」:淺談敘利亞空軍的MiG-29戰鬥機
    跟著我們,去了解一切」撬動敘利亞的大量報導的48架(2個中隊)的說法可能被誇大了,實際上只有22-24架MiG-29交付給敘利亞空軍。由於長期的內戰,部分MiG-29戰鬥機由於缺乏有效的維護而無法起飛,根據《2020年全球空軍力量》的評估,敘利亞空軍仍有19架MiG-29戰鬥機能進行戰備執勤,這些戰鬥機都編入了敘利亞空軍的697空軍中隊(駐地為Sayqal基地),其中6架MiG-29戰鬥機部署在敘利亞中部的T4空軍基地。
  • 請不要叫我圍牆保衛者——米格-29SMT的前世今生(上)
    米格-29(北約代號「支點」)自1983年進入蘇聯空軍服役以來,就成為機動性備受好評的第四代前線戰鬥機。
  • 米格戰機的「涅槃重生」之作—米格-35
    米格-35是米格-29系列戰機的最新改進型,也被稱為「最後的支點」,是近年來才開始配備俄空軍的新銳戰機。從發展譜系上來看,它是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術基礎上的發展機型,在俄羅斯的分級中,被列為四代半戰鬥機,是在米格-29M2基礎上經過三次改進而成。該機堪稱是米格-29的終極改型,出眾的性能已經贏得多國空軍的青睞,有望成為米格集團涅槃重生之作。
  • 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型機米格-35,已經被判「死刑」
    ◎同為35,蘇-35大賣特賣,米格-35卻無人問津米格-35是米格公司在的米格-29K艦載戰鬥機的基礎上研發的一款中型多用途戰鬥機,該機於2016年11月24日首飛成功,2018年交付俄羅斯空天軍開始國家試驗,也曾在莫斯科國際航展上多次露臉,但截止目前該機仍然未能獲得俄羅斯國防部的後續訂單,也沒有獲得海外客戶的青睞。
  • 義大利特種部隊精良裝備——極端武力 支點
    駐紮在阿富汗執行反恐任務的義大利特種部隊士兵在偶然的情況下將「支點」格鬥刀試裝在步槍上當刺刀使用,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ER公司這才順水推舟將其正式改進為軍用刺刀並被義大利軍隊裝備使用「支點」刺刀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就是因為它較好地將多功能刀具和軍用刺刀的特點結合在了一起。當這些不同功能結合在一起時,「支點」刺刀就表現出一種均衡的力量之美。
  • 諜戰米格──美國搜集米格戰鬥機的故事
    Skantze)將軍向眾人展示了一個簡短的幻燈片以描述蘇聯米格-29「支點」戰鬥機的某些能力:該機的攻擊能力「專門為空戰格鬥而進行了優化」,擁有「提高了的推重比」,「下視下射能力」和「拓展的戰鬥半徑」。斯坎策將軍還展示了一幅由間諜衛星拍攝的飛機照片。
  • 扒一扒蘇聯米格戰鬥機家族譜
    它是基於米格-15戰鬥機的經驗研製的。此款戰機除了蘇聯以外還授權大量共產主義國家進行量產因此有眾多不同的衍生型,例如米格-17(米格-17F、米格-17P、米格-17PF、米格-17PFU等)它後來被米格-19戰鬥機取代。我國仿製的米格-17稱為殲-5。
  • 這回是米格-29,飛行員避開民居
    23日早上的這一事件中,一架印度海軍的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在果阿附近墜毀。兩位飛行員設法安全彈射逃生,飛機墜毀,摔成廢鐵。據報導,兩位飛行員沒有大礙。現場照片顯示墜毀的米格-29K已經完全沒有了原有的外形。
  • 俄空軍最新米格35戰機曝光!雷達罩細節,藏著殲20隱形的秘密
    」的米格曾是金字招牌,如今變成巨大的雞肋米格家族中最先進的米格-35戰鬥機,設計上是一種三代半戰鬥機,卻遲遲入不了俄軍法眼,直到近2年才小批採購了6架,最先服役的4架在俄羅斯的庫賓卡空軍基地出現。據俄羅斯BMPD軍事博客披露,8月23日到29日,「 軍隊-2020」國際軍事技術論壇博覽會將在庫賓卡舉行。而在論壇舉行前夕,由米格集團盧霍維採航空工廠(LAZ)製造的4架米格-35戰鬥機抵達庫賓卡機場,其中包括1架米格-35S單座型和3架米格-35UB雙座型。
  • 米格戰鬥機究竟為什麼沒落了?
    ,成為二戰蘇聯生產最多的戰鬥機系列;初出茅廬的米格則設計出了高空性能近乎變態的米格3戰鬥機;伊柳辛設計局的伊爾2強擊機對地性能十分出色,被德軍稱為黑死神……後來大放異彩的蘇霍伊則只有一款不太成功的蘇2攻擊機曾短暫投入量產。
  • 米格的天空,在那個冷戰時代到處都有它們呼嘯的身影|老照片
    米格正是把兩人名字縮寫加在一起,其產品取兩名創辦人姓氏的字首,於是「米格」(俄語:МиГ,英文:MiG)的傳奇時代開始了。曾有人認為中國的殲-20隱身戰鬥機在設計概念上參考了MiG-1.44的設計,不過俄方堅持稱,中國軍隊從來沒有取得設計數據,中方也提到兩者「其實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