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擊機飛行員,你根本不了解他
開封飛行戰友寄來一本《中國飛行員》 ,該書的作者葉重輝,曾是長機同航校,同飛行團,同一大隊的學弟戰友,只是靠後六期。帶飛他的大隊、中隊長及教官,都曾是長機的教員。葉選飛時正值文革,地方學校停課鬧革命,於是飛行學員臨時從部隊士兵中選拔,他們這批從46萬人中選出150名,6年後這些佼佼者只有23人能與藍天為伴,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子,他有幸成為其中一名。我們這些航校畢業飛向海空部隊的飛行員一批批把青春融化在了飛機渦輪的轟鳴,而學弟才華橫溢又把青春飛行歲月留錄在筆端,為我們這代飛行員,刻下了一座豐碑。
日前女飛餘旭犧牲後,就有了很多網評網議,我對友說:「對殲擊機飛行員,其實你根本不了解他,也沒法了解他,世界上有兩個謎解不開,其一就是殲擊機飛行員;世界上有兩門學問造不了假,其一還是殲擊機飛行員。。。」
2015年4月,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了飛行戰友葉重輝自傳體紀實文學作品《中國飛行員》,首次從一個親歷者的角度,用全景的視角,系統講述了中國空軍殲擊機飛行員培訓成長、戰備訓練的全過程,從而揭開了這個群體神秘的面紗。在新書發布會上,有記者問:「這本書為什麼取名《中國飛行員》,飛行員還有運輸機、轟炸機、直升機、民航客機飛行員?」答:「世界航空界約定俗成,飛行員就是特指空軍殲擊機飛行員,其他只能稱作飛機駕駛員」。曾經飛過殲擊機的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也說過,沒有飛過殲擊機的飛行員不是真正的飛行員。」人類嚮往飛行,但只有殲擊機飛行員,才能實 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飛翔。
世界各國的殲擊機飛行員的培訓,一直處於一種神秘的狀態,中國也不例外。有幾個共同原因。一是空中飛行環境外人無法體會觀看;二是工作場所狹小,基本上是單人操作,局外人無法體驗;三是訓練課程專業性極強,複雜程度極高,非經專業培訓,局外人無法理解。駕駛殲擊機執行作戰任務操縱程序上的複雜性、危險性,在飛行界公認超過了太空人。軍隊曾經有過某文化部門領導到航空兵部隊帶職一年,回來後以自己的見聞創作並拍攝了一部反映殲擊機部隊飛行題材的電影,演員俊男靚女顏值很高。飛行員們看了哈哈一笑,「這不是我們,是模特耍酷,是在演戲!」
空軍飛行員在整個軍種中所佔的人數比例很小,只有百分之幾,但他們是空軍戰鬥力的主體,而殲擊機飛行員作為未來戰爭的主角,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是「國家之劍」!責任重大,使命艱巨。因此這個群體的選拔培養用「大浪淘沙,千錘百鍊」來描述一點也不過份。
首先是身體素質,政治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要求極嚴。要經過身體素質初檢、復檢,思想品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嚴格考核檢測。經層層篩選後合格的飛行學員並不代表你可以飛殲擊機,只有其中最優秀者才能去學飛殲擊機。
其次是淘汰極其嚴酷,「停飛沒商量」。世界上有兩門學問做不了假,殲擊機飛行就是其一。技術不行,你上了天下不來誰也無法幫你。所以,一旦發現沒培養前途,立即停飛。飛行提綱設置了上、中、下三個檔次,也就是空中帶飛次數。比如特技飛行,一般帶飛最少2次,最多4次,每次飛行約30分鐘,若達不到放單飛標準,即作停飛處理,毫不手軟。以保證飛行員的高素質。在飛行學院學習飛行的兩年時間內,有幾十個練習的放單飛都會有人被淘汰,也就是說殲擊機飛行員要面臨幾十次被淘汰而不可能有補考機會的考驗。考試成了家常便飯,這就決定飛行員必須有極強的心理素質才能闖過這一道又一道難關。但是,最終會仍會有50%---70左右的學員不能畢業被淘汰。而以色列空軍曾經有過只畢業1名飛行員的記錄。
三是飛行強度大,危險係數高。殲擊機飛行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空中做3---6個過載的機動飛行,經常處於飛機和人體的極限條件下飛行狀態。飛行高度、速度、飛機姿態急劇變化,使人體經常處於正負過載的控制之下,思維和身體的敏捷度受到極大影響,要保證飛機的正常運動,保證與機群中長、僚機的準確協同,保證戰勝對手,完成任務,精力、體力必須高度集中,精神始終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狀態。
四是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高質量的地面飛行準備。殲擊機單座單人飛行,所有的操作和特殊情況處理,都由飛行員一個人完成。沒有多機組成員間的相互提醒鼓勵支持,更沒有在飛行時按檢查單進行檢查操作的可能。所有與飛行有關的數據、程序、要領,要求飛行員在地面通過準備,全部熟記。達到在蒙住雙眼情況下,能準確操作座艙內任何一個開關、電門、按鈕,用鐵絲準確指出所有儀表的刻讀,熟練準確做出特殊情況出現時處置動作程序要領。因為在茫茫天地間,如果心理障礙,如果動作錯誤,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生死就在一瞬間。
五是成長周期長,技術無止境,飛行學院畢業,只是掌握了基本駕駛術---即起落、特技、編隊、儀表、航行五大基本科目,離能擔負作戰任務的飛行員差距尚遠。到作戰部隊後,又要用至少兩年時間,飛百多個、四種氣像(晝夜簡單、複雜氣象)條件下的戰術科目訓練和改裝新機訓練。只有順利完成這些任務經考核合格後,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飛行員。
還有一個常人無法想像的,就是他(她)們在飛行的歷程中,基本都經歷過生與死的考驗!嚴酷的環境,嚴格的訓練,塑造了殲擊機飛行員優秀的品質,形成了這個群體特殊的飛行文化。這就是勇於拚博,超越自我,甘於奉獻。世界各國的空軍殲擊機飛行員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但是,從事了這個職業,他們都會自覺把責任與使命放在第一位,「犧牲與奉獻」就是這種文化的內涵,維護國家天空安全和飛行員的榮譽是他們的使命。他們講集體主義、團隊精神,互相配合,主動協調;他們謙虛謹慎,永不自滿,地面苦練,空中精飛;平等相待,大局意識;誠實守信,嚴守紀律。
各國都把殲擊機飛行員這個群體作為國家和民族的驕傲,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樸實誠懇,單純透明,默默無聞,見不到在天空中的霹靂雄姿,也不會在大庭廣眾中炫酷,平凡得如空氣、陽光和水。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精力都奉獻給了飛行。生活簡單規律,基本上都集中在機場--球場--營房。生活單調但充實,犧牲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唯一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就是在天空中勇敢自由飛翔。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這個群體的性格,這就是「勇敢、堅定、沉著,百折不撓的毅力!」
附記:2015年4月16日,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飛行員》三部曲中的兩部--《男子漢去飛行》和《生死之間》--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辦。作為中國第一部戰鬥機飛行員成長記錄,也是中國首部完整的航空紀實文學,《中國飛行員》的出版引起了文學界和史學界的極大關注。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為本書作序時指出:"空軍是國家之劍。"《中國飛行員》的作者葉重輝也專程前往發布會介紹情況。葉重輝曾任中國空軍殲擊機特級飛行員、空軍航空兵某師政治委員,現在北京市文化局工作。他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主線,以戰鷹、天空、飛行為主要元素,以夢想、成長、戰鬥為基本脈絡,從夢想飛行到參加招飛,從地面訓練到初上藍天,從航校練翼到部隊錘鍊,從常規訓練到戰鬥巡航值班……全方位展現了中國二代機空軍飛行員選拔、培訓、成長的過程,生動刻畫出藍天衛士的英雄群像。
《中國飛行員》從一個小女孩給空軍司令員寫信,懇請給為國捐軀的飛行員修建一座紀念碑開始,將讀者帶入戰友情懷和軍旅生活中。作為中國空軍殲擊機特級飛行員,葉重輝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在書中刻畫出生動的藍天衛士英雄群像,塑造了一部中國戰鬥機飛行員選拔、培訓、成長過程的紀傳體紀實文學作品。
作者獨特的身份,讓《中國飛行員》具備了親歷者和審視者的雙重視角,在海內外史學界已經引起反響,一些權威歷史學家表示,屢立重大功勞的一線戰士和新中國航空中堅力量的葉重輝,首次披露一系列中國戰鬥機飛行員培訓的過程和細節,作為建國65周年重大題材和在飛行安全事故不斷的當下,意義重大。
《中國飛行員》的出版,填補了中國航空航天領域紀實文學的空白。作品注重真實事件的文學提煉,將史料串聯成鮮活的故事和人物,成為中國二代機空軍飛行員們真實"青春的回憶"。"就在剛收好起落架,將操縱手柄放中立後,一個巨大的白色物體從左側一晃而過……鮮紅的'八一'軍徽、兩張驚訝的臉歷歷在目!""相對運動速度800千米,那麼粉身碎骨沒有一點問題"。葉重輝筆下的驚險讓人身臨其境。
作為一部有態度的紀實作品,《中國飛行員》既有第一視角的生動呈現,也有第三視角的俯瞰和評價。因為被賦予超過能力範圍的任務,戰友"良民"不幸殉職:"良民一言不發地消失在那片大山之中,那裡發生過中國遠古時期最有名的大戰,據說此戰奠定了黃帝華夏一統的地位。"文化部門10年的工作,讓作者葉重輝有意為這部作品注入了嚴肅的歷史視角。行文中,往往涉及事件責任歸屬問題,作者均採用了秉筆直書的態度,沒有礙於情面"為尊者諱、為長者諱",而是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
作者表示,全方位勾勒出一幅空軍飛行員的成長圖景,更大的意義是,它讓人們深入了解中國空軍飛行員的成長路徑和使命擔當;也讓飛行員、飛行管理者從鮮活的實例中獲得有益的經驗、教訓和啟迪。在發布會現場,不少人表示,這是一部屬於新中國藍天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