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中搶灘登陸的「野馬」級3332號氣墊登陸艇
近日,最新的國產726型「野馬」級氣墊登陸艇3332號曝光南海某海訓場。726型氣墊登陸艇是我國自行研製的新型中型氣墊登陸艇,首艇於2009年12月下水。之前確認的「野馬」級氣墊登陸艇主要有舷號3320、3321、3322三艘,此次是3332號,再結合以前網傳的某船廠內至少有4艘726型氣墊登陸艇的衛星圖片,該型登陸艇被認為已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中國海軍氣墊登陸艇的早期發展
中國研製氣墊登陸艇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全國近50個科研院所及生產廠家開始了氣墊船的項目原理研究和模型試驗。有的還研製以陸地為主的試驗性地面效應器或氣墊車,取名為「飄行汽車」、「氣墊汽車」和「氣墊飛行器」。但實質上屬於全墊升式氣墊模型,而且當時這些試驗品均未安裝橡膠圍裙,操控性能不佳,海上和陸地試驗都出現了不少問題。一直到1979年,722型試驗氣墊艇成功建成,其艇底四周安裝有柔性圍裙。該艇總重量68噸,可載重15噸,最高航速50節,續航力165海裡。該艇設有墊升風扇、水密浮箱、著陸墊,採用燃氣輪機,用螺旋槳推進。
據當時負責研製722試驗艇的某船廠工人師傅介紹,當時722試驗艇平臺調試需要較多壓載鐵,船廠僅有5噸的壓載鐵是遠遠不夠的,還缺少10~20噸的相應重量。當時的經費並不寬裕,船廠沒有採購壓載鐵,於是土法上馬用人工替代,幾百號人,先稱體重,按重量編好組,並按照口令站立指定區域。這種方法其實比壓載鐵還好,移動壓載鐵還要人工搬運,而人工壓載移動位置非常方便,配合試驗很快完成了任務,當時被工人師傅們戲稱為「人工壓載鐵」。
之後通過改進動力系統,又研製了722-Ⅱ型氣墊登陸艇。該型艇性能上有了較大提高,艇載武備配備2座雙聯裝14.5毫米高平機槍,左右兩舷各設置一座。但由於有效載荷較小等問題(僅相當於能搭載2輛5噸重的「解放」牌卡車的重量),722-Ⅱ型氣墊登陸艇最終沒有量產。不過,該艇在大量的試驗中,為中國海軍研發新一代登陸艇提供了寶貴經驗。
722-II型氣墊登陸艇1988年10月在天津海河航行試驗]
1989年10月在渤海灣試驗時搶灘的722-II型艇
中國海軍724型人員氣墊登陸艇是國產首款批量建造的氣墊登陸艇。該型艇是長方形平底構造船型,長約12米,前部為登陸兵艙,中間為駕駛艙,操控人員3人,後部為動力艙。採用兩臺德國BF12L913C型柴油發動機,最高航速40節。
按照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國情,暫時不能發展現代兩棲戰艦,724型人員登陸艇由此誕生。該型艇通常由當時較為先進的國產072Ⅲ型坦克登陸艦搭載。724型艇重約6噸多,裝載登陸兵9人,武備為12.7毫米機槍一挺。論證表明,該型艇在珊瑚島礁登陸作戰是可行的,基本上解決了我中/大型登陸艦不能直接上去、而小型登陸艇又去不了的南海海域的從艦到岸的近距離兩棲登陸作戰問題。該型艇1992年開始建造,1994年建成多艘,裝備海軍登陸艦部隊供陸戰隊訓練使用。
然而,排水量僅為6.25噸的724型艇運載能力太小,實用性不佳,機械故障率偏高,這也是中國開始淘汰724型艇發展稍大型的726型中型氣墊登陸艇的原因所在。
淺析「野馬」級氣墊登陸艇
據公開資料,726型氣墊登陸艇的長度比美國的LCAC氣墊登陸艇大了不少,寬度略小一些,滿載排水量160噸,其裝載甲板長度約為28.8米,最大寬度7.2米,最大載重量在50~60噸之間,可搭載1輛99A或96式主戰坦克,或2輛步兵戰車,或80名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航速超過50節。艇員編制通常為5~8人。
艇甲板前後設置了供人員與車輛上下的艏門、艉門跳板,艇艏前端兩側設置了系纜柱和防碰墊。駕駛艙按照國際慣例設置在艏部左側,設置了監測左燃氣輪機機艙艙門,供觀察左機的運轉。駕駛艙採用方形舷窗,視線較好,內有主副駕駛2人。駕駛室頂部設置了導航雷達天線、海事衛星天線、航行燈、應急燈、探照燈、球面圓柱體形通信天線等相關設備。駕駛室後部設置了氣脹式救生筏。艇艏右側是艇上工作生活艙室,可容納5~6名艇員。其頂部前端設置了1具探照燈和1挺可收放式高平兩用12.7毫米機槍,配置主副射手。射擊區域後部是固定式傾斜旗杆,供懸掛軍旗標誌使用,同時配置工作燈,便於夜間航行和照明。工作生活艙二層甲板也設置有氣脹式救生筏,右外舷有圓形舷窗,右內側設置有進入右燃氣輪機機艙的艙門。氣墊艇左右兩舷邊各設置有一個主機艙, 內有燃氣輪機和排煙管各一套及傳動散熱等裝置。左右兩舷後部設置了墊升風扇艙,內有墊升風扇和變速箱。艇左右尾部是動力風扇導管和變距螺旋槳以及螺旋槳防護罩。每個動力風扇導管後部設置有方向舵,共有4副方向舵。
航行中的「野馬」級3332號氣墊登陸艇
艇內中間是運載甲板通道及停泊區域,首尾甲板下方是燃油艙,甲板中間有壓載淡水艙,供艇內機械、日常生活用水。
「野馬」級氣墊登陸艇是較為理想的登陸作戰運輸裝備,它的高航速、兩棲性大大提高了衝擊上陸、搶灘速度,增大了戰術突然性,上得去,突得破;可在冰雪、沼澤、礁灘上航行,也可在無碼頭設施的沿海島嶼停靠,諸如南海島礁、東海島嶼,實施無碼頭的後勤補給;可用於淺灘、灘涂島嶼間巡邏警戒、交通運輸、搶險救災等任務。
另外,國產071型船塢登陸艦可以在4級海況下實施浮沉作業,使塢艙內進入的海水到達規定深度,方便726型氣墊登陸艇等載具快速進出塢艙。然而氣墊艇操控技能的嫻熟程度需要大量實踐與經驗的積累,特別是安全駕駛氣墊艇進出塢艙尾門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技巧。726型氣墊艇進出母艦尾門時駕駛員要目測艇艏與母艦尾門的間距,在艇接近母艦尾門時,為了安全駕駛,是杜絕使用動力推進器風扇的,這就靠全墊升狀態下的艇體「一步到位」駛入母艦尾門最佳位置,緩慢進車駛入母艦的塢艙中,然後全墊升狀態下艇體在塢艙中進行位置停放調整。確定停放位置後,塢艙內開始排水直到完全排乾,這時氣墊艇由全墊升轉為半氣墊狀態,再逐步關閉發動機,降下全部氣墊。726型氣墊艇出塢艙較為方便,在塢艙內浮沉狀態下,全墊升的726型艇調整位置至塢艙尾門最近處,在安全環境下啟動風扇槳葉,倒車自行滑出塢艙尾門約20米處,這時氣墊船就可以進入安全狀態下的全墊升航行了。
駕駛技能上726型與724型有著明顯的不同。726型個頭大,操控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且726型的駕駛室不像724型一樣位居中間,而是位於艇艏前左側,這在目測估算間距上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沒有反覆駕駛的實際經驗,認真領會正確要領,是很難完成726型艇進出母艦的訓練科目的。
726型艇的壓載指揮調度人員負責指揮艇的搭載,「叫你坐東,你不敢坐西」,這是為了保證在全墊升狀態下,氣墊艇通過合理的搭載位置,安全裝載人員與物資,以獲得在海上航行的最佳狀態,避免不對稱的艇態。若出現「頭重腳輕」的埋首、「原地打轉」、航行中左右噴出水霧過大、「左右兩舷一邊倒」等現象都會影響氣墊艇的正常航行。所以,在氣墊登陸艇搭載物資與人員時要「講規矩」,這也是乘坐氣墊艇要服從壓載指揮調度人員指揮的原因所在。
船塢登陸艦與氣墊艇「缺一不可」的結合
正準備進入船塢登陸艦塢艙的「野馬」]
傳統的敞開門式的登陸艦艇只能在世界上15%的海岸進行登陸,而氣墊艇可以在70%以上的灘頭登陸。另外,傳統登陸艦艇航速較慢只有20節左右,而氣墊艇的速度可達到40節以上。倘若投送的距離較遠,氣墊艇的優勢就越發凸顯。常規登陸艇從母艦出發至岸灘跑一個來回,氣墊艇可以跑兩個來回,大大節省了換乘與輸送的時間。726型艇對中國海軍而言是全新的登陸載具,需要一段時間的驗證與磨合,需要相應的兩棲艦船的搭載,國產071型船塢登陸艦就是較為理想的搭載726型艇的平臺。1艘071型船塢登陸艦能夠搭載4艘726型氣墊登陸艇,未來隨著071型船塢登陸艦的陸續服役及兩棲攻擊艦的出現,對726型艇的需求還會加大,以實現與拓展兩棲登陸作戰模式的新途徑。雖然船塢登陸艦能夠搭載直升機實施垂直登陸,但直升機在運輸大型裝備上不如氣墊登陸艇。若沒有071型船塢登陸艦與726型登陸艇的有機組合,071型船塢登陸艦僅憑藉它巨大的搭載能力很難完成由近岸到灘頭「最後一千米」的人員與裝備的投送任務,僅依靠直升機輸送的效率會大大降低,這就會使現代兩棲登陸艦快速登陸模式成為一句空話。因此,現代兩棲登陸作戰投送力量中,071型船塢登陸艦與726型氣墊登陸艇是一個完整的集合體,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存在,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並存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