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次又火了!國際空間站建設已敲定,美國:能帶我一起嗎?

2021-02-08 明觀環宇

如果說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航天技術發展最迅速的國家,那就必然有中國、印度以及美國這多個國家,就中國而言,航天技術不斷的進行突破,各系列的長徵火箭針對各種情況,不斷的發射衛星對全球進行布局,形成天地一體化的通信網等等。

中國在去年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很多令人震撼的航天大項目,首先肯定就是我們的嫦娥五號回歸地球,順利採樣成功,第二個大項目就是天問一號此事正在前往火星的路上,第三個自然就是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全面布局。

中國這次又火了!國際空間站建設已敲定,美國:能帶我一起嗎?在新的2021年,中國的航天事業又開始了新計劃,此次的規劃項目工程可以是目前中國航天最大的,正是準備建設屬於中國自己的「國際空間站」!並且敲定在今年春季的時候發射首個核心艙。

航天總工程師周建平表示,中國已經具備成熟建設國際空間站的實力了,預計未來時間裡通過11次發射任務完成中國國際空間站的搭建,此時最想要加入一起建設的莫過於美國了,美國在多年前的時候就已經與多個國家一起建設國際空間站。

不過當時中國沒有參與,如今中國的國際空間站更新更全面,未來服役在太空的主力,美國在這幾年對於航天科研的投入變少了,沒有大資金去投入建設國際空間站,因此如果能夠與中國取得合作,那麼將會是最好的結果。

但是目前而言中國應該不會答應美國航天局,畢竟很早之前就已經兩國航天局的互相分享了,目前中國公示的空間站合作國中並沒有美國的名字,至於在未來有沒有就不得而知了,對此各位讀者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退役後 會迎來國際月球空間站嗎?
    騰訊太空訊(桂林)12月初,在瑞典琉森舉行的歐空局(ESA)部長級會議上,歐空局各成員國投票同意繼續參與國際空間站(ISS)一直到2024年,而之前美俄日三國也均同意國際空間站服役至2024年。隨著如SpaceX等新興航天私企的崛起,國際空間站各主要參與國,特別是美國開始將近地軌道發射任務交給私企,NASA載人太空任務的工作重心將在2020年代開始轉向地球之外的深空。
  • 國際空間站這次漏氣後果不嚴重,想修卻不易
    由於此前發現的美國艙段漏氣現象,他們於8月21日集中進入俄羅斯艙段,以配合飛行管理中心開展閉艙壓力檢查,尋找漏氣源頭。雖然最後隔離期被延長了一天,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有關方面並未宣布找到漏氣點。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次漏氣不會威脅到太空人的安全。
  • 國際空間站漏氣,後果嚴重嗎?
    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和美國艙段示意圖 | 國際空間站今年4月,俄羅斯「聯盟MS-16」飛船順利升空入軌,把2名俄羅斯太空人、1名美國太空人送抵國際空間站,執行駐站任務,開展科研活動並對空間站進行維護。作為國際空間站的第63批科考組的成員,三人將在國際空間站駐守196天。
  • NASA又酸:將中國永久排除國際空間站,美國人發現一個難堪事實
    然而近日NASA又酸了,美國人卻開始發現一個難堪的事實。  在近日,NASA局長尼爾森在國會眾議院聽證會上表態,支持美國「沃爾夫條款」永久化。  2011年美國國會批准的「沃爾夫條款」,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美兩國之間任何太空合作,並且依此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之外。而尼爾森意思不僅要永久將中國排除國際空間站,還希望永久禁止兩國太空技術合作。
  • 【天宮佇立】五大神秘太空實驗盤點,中國為何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間站!?
    當年美國為了自己的國際空間站,前後燒了1600億美元,而天宮空間站起始於863計劃,如今35年過去了,前後花費也近百億。這空間站,究竟是幹什麼的?中國為何拼盡全力,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間站!?太空實驗到底有多神秘、多炫酷,竟然值得各國這樣氪金!?
  • 國際空間站事故,俄媒為中國航天敲響警鐘,警惕合作方人為破壞
    中國航天人歷經數十年的艱苦奮鬥,讓中國航天事業有了後發先至的資本,也得到了國際範圍專業人士的普遍認可。
  • 中國空間站為什麼叫宇宙艦隊?跟美國相比什麼水平?
    多噸的國際空間站那麼大,但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空間站建設方式,帶來的優勢更是史無前例。與此同時,相比傳統空間站,天和號還具有獨特的「雙核」優勢,所謂「雙核」,實際上指的是中國航天任務按照慣例都會準備「備份星」,比如天和號的備份核心艙,如果有必要擴大天和號空間站,可以和「正版」核心艙合體,組成一個更大的空間站,雙核心運行。
  • 中國空間站來啦!
    昨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首次對外發布中國空間站研製進展視頻,並在北京舉行了中國載人航天慶祝2019年「中國航天日」主題活動。當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邁進「空間站時代」,正在全力進行空間站研製建設。2022年前後,中國空間站「天宮」將正式完成在軌建造任務,成為長期有人照料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支持開展大規模、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
  • 首個全身版人形太空機器人,探訪國際空間站
    聯盟號載人飛船飛行33年來首次不載人,而是搭載機器人——這將是人類第一個全身版人形機器人,首次造訪國際空間站。今天中午(北京時間8月22日11:38:31),俄羅斯打出全球今年第60發,聯盟號火箭運載聯盟號飛船飛向國際空間站。不過,這次坐在指令長位置的不是真人太空人,而是一位特殊太空人——鋼骨版的人形機器人。名叫Skybot F-850,這是俄羅斯著名機器人(費多FEDOR)的最新版本。
  • 國際空間站的蘇聯模式為何能成功,我們可以學到哪些經驗?
    」禮炮「7號電影劇照當年美蘇太空爭霸時,美國率先登陸月球,蘇聯選擇建設太空基地。
  • 中國空間站的離子推進器有多牛?超越美國空間站
    目前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由美國NASA主導,16個國家聯合建設,已經運行了數十年的時間。由於某些原因,我國並沒有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使用當中,但我們現在要建造屬於自己的空間站了,未來隨著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的退役,我國的空間站將取代國際空間站的地位,成為很多國家爭相合作的對象。
  • 剛剛,天宮一號墜落了,而中國空間站即將騰飛
    而與此同時,就在幾天之前,中國新一代空間站的核心艙已對外首次公開,預計將在 2020 年前後利用長徵 5B 火箭發射升空,之後再經過幾十次的發射組裝,中國就將迎來屬於自己的「空間站時代」。 相比較於此前 15——20 噸的禮炮系列空間站、美國 77 噸的天空實驗室以及 140 噸的和平號空間站,這次墜落的天宮一號重量約 8.5 噸,稱不上什麼「龐然大物」,所以就更不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危害或影響了。
  • 美國衛星兩次接近中國空間站,究竟小概率事件,還是故意為之?【月誠故事】
    與國際空間站一樣,中國空間站是一個巨型太空飛行器,它的軌道傾角與軌道高度是任何一個太空愛好者都不難查到的,SpaceX作為一家專業的航天機構,他們不可能不知道天宮空間站當時正處在382千米的軌道上穩定運行,不可能不知道當時我們有三名航天員正在空間站裡工作,更不可能不知道如果兩個太空飛行器發生碰撞的後果是什麼。
  • SpaceX成功發射國際空間站貨運補給CRS-23任務,二代貨運龍飛船首次復用飛行!
    該火箭將從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的LC-39A發射臺發射升空。這次任務將標誌著SpaceX根據美國宇航局CRS第二階段合同進行的第三次飛行。SpaceX的貨運龍飛船將把數十個新實驗送到國際空間站。此外,這次任務將把GITAI S1機械臂技術演示帶到國際空間站,並部署ELaNa 37立方體衛星。
  • 月球基地丨中國空間站即將升空
    ,目前執行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載人飛行任務的首批航天員乘組已進入強化衝刺訓練階段;經過一年的艱苦訓練,已基本完成預定科目訓練,正在著重開展出艙活動等訓練。圖為空間站示意圖        此前在航天領域中國已宣布重大決定,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即將發射,天宮的國際合作項目也即將展開,在中國宣布了這個重大決定後,已有很多國家請求加入我國空間站,通過嚴厲的審核之後,
  • 中國人第一次進入空間站、第一顆氫彈爆炸,竟都在這一天!
    太空空間站,中國人來了!太空空間站,中國來了! 有網友懷著激動的心情,挖出了十多年前的舊網帖。2009年8月8日,有網友提問:「國際空間站,何時輪到中國人上去? 為什麼中國網友會有這個問題?因為,美國作梗! 國際空間站,是美國主導,聯合歐洲以及蘇聯等國家建設的。美國為什麼不自己建空間站,卻找了這麼多國家參與?因為建設空間站耗資太大了,美國不想自己投入這麼多錢。
  • 今年中國航天看點:空間站核心艙春季升空,天問一號5月著陸火星
    今年,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將進入關鍵實施階段;「天問一號」將抵達火星進行探測;載人月球探測、北鬥導航應用、重型運載火箭研發將有更多新進展……空間站核心艙春季升空發射空間站核心艙,是2021年中國航天的重頭戲。
  • 和平號空間站走過的35年
    人們從和平號空間站吸取的經驗教訓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未來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的工程師們準備將保護罩安裝到和平號核心艙上Credits: NASA蘇聯於1976年批准了和平號空間站方案,並以20世紀70年代初中期的禮炮號太空站和金剛石計劃開發的技術作為基礎。
  • 普通人坐著神舟5號能活著回來嗎?楊利偉猶豫了一下說...
    前期調研、實驗都已完成。」5月16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介紹說,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新時代來臨,需要新時代的航天員。5月16日,楊利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 觀點| 從天宮二號受控離軌看向未來中國空間站
    再多用幾年不是也很好嗎?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載人航天活動的極高風險了——上天不容易,涅槃也危險。天宮二號重8.6噸、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太陽翼翼展18.4米。這樣的個頭和體重要發射上天本就不容易,而它又工作在近地軌道,壽終正寢時畫句號的唯一方式就是再入大氣層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