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話題|你怎麼看民國空軍在抗戰的表現?
當1937年的七·七事變爆發時,不足5歲的中國空軍只有500餘名空勤人員和314架飛機,其中12架重型轟炸機、90架輕型轟炸機、113架戰鬥機、55架偵察機,20架攻擊機。但由於整合了各路軍閥的原有空軍,加之自身無力研發,只能依賴進口。導致當時中國空軍的機型種類繁雜,性能落後。但也正是這些五花八門的機型打響了中國空中抗戰的第一槍。
▐美制「霍克」III戰鬥機
▲美制「霍克」III戰鬥機
該型戰鬥機裝備了1挺7.62mm M1919機槍和1挺.50 M2重機槍,並可攜帶227kg的炸彈/副油箱。航程1167公裡,巡航速度253km/h,最高速度362km/h。裝備了可收放式起落架,最大起飛重量2噸,爬升率655m/min。
其原型是美國海軍BF2C-1「海鷹」,但因為起落架與翼梁的設計缺陷而只在美軍中服役了短短數月就退役。開發商寇蒂斯公司吸取教訓,將其改為外銷型戰鬥機並更換了770馬力的R-1820-F53發動機,並很快贏得了國民政府與泰國的訂單。
▲高志航駕駛的IV-1號「霍克」III
1936年,國民政府向美國訂購了102架「霍克」III,但到了1937年開戰之時,中國空軍僅有不足70架「霍克」III可以使用。但裝備該型戰鬥機的第四大隊卻成為了中國空軍中最為活躍的部隊,因其大隊長高志航的卓越戰績而被命名為「志航大隊」。
1937年8月14日的八·一四筧橋空戰是第四大隊和「霍克」III最為輝煌的時刻。當日12時55分,日軍鹿屋航空隊的9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由新田少佐率領,從臺北起飛經永嘉-青田-溫州航線進入中國領空,意圖轟炸筧橋空軍基地。但由於天氣惡劣,雲層厚重無法保持編隊,只得解除隊形,以單機或者小隊飛行,以500米高度從不同方向迫近目標。同時,筧橋守軍也拉響了空襲警報,第四大隊升空迎戰。由高志航、譚文合力擊落一架,李桂丹,柳哲生,王文驊擊落第二架。同時,高志航還連續命中山下軍曹座機73發機槍彈,導致其左翼發動機熄火,靠殘餘單發返回臺北,周庭芳也駕駛「霍克」III重傷了另外一架九六陸攻。
▐蘇制伊-15戰鬥機
▲蘇制伊-15戰鬥機
伊-15由著名飛機設計師安德烈·圖波列夫設計,1933年10月完成首飛,1934年投產。其機身部分採用硬鋁與混合鋼混合結構,覆有帆布蒙皮,機翼則採用木質結構。早期使用M22發動機,1936年升級為700馬力的M25發動機,極速367公裡/小時,航程只有510公裡,火力也只有兩挺7.62mm機槍。後期又換裝1100馬力的M63發動機,升級為伊-153。
儘管相比同時期其他蘇聯飛機,伊-15的機動性比較優越,但在當時世界上來說,其並無太大出彩之處。不過伊-15bis和伊-153依然作為中國空軍的初期主力參加了二·一八漢口空戰。
1938年2月18日九點十五分,日本出動海軍木更津與鹿屋航空隊的15架九六陸攻從南京大校場機場起飛,在第十二、十三航空隊的12架九六艦戰掩護下,向武漢發起空襲。十四時十五分,日軍在武湖和張渡湖空域,遭到中國空軍19架伊-15和10架伊-16攔截。由於伊-15糟糕的爬升性能,日軍可以佔據高度優勢從容迎戰,最終日軍損失4架飛機,中方被擊落5架,重傷2架。
▐蘇制伊-16戰鬥機
▲蘇制伊-16戰鬥機
伊-16由波利卡爾波夫設計,1933年首飛,1934年服役。最初配備480馬力的M22發動機,極速362km/h,升限7440米,航程680公裡。最後期的伊-16-24升級為900馬力的M63發動機,速度也提升到了410公裡/小時,升限9700米,航程480公裡。
儘管其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可收放起落架,但卻要由飛行員手動敲擊控制杆44次才能完成收放,曾經出現過飛行員被手柄打傷的情況。而且起落架避震性能極差,導致其在起降時容易發生彈跳。其視野死角也較大,必須飛行員探頭出來,才能看到座艙的後方。
1937年,中國與蘇聯籤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50架伊-16,並在1941年再提供75架伊-16-17。
1937年9~12月,中國第四大隊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一、二十三中隊前往蘭州接收了第一批伊-15/16並進行換裝訓練。但高志航卻在11月21日的訓練中遭到日軍空襲,當場陣亡。隨後被國民黨追晉少將。蘇聯志願航空隊也攜帶伊-15/16加入中國戰場,截止1938年2月,志願航空隊共帶來了77架伊-15/16,參加了隨後的三次武漢空戰。
▐美制P40-B「戰斧」和美制P40-E「小鷹」
▲飛虎隊在戰鬥
P-40系列跟「霍克」系列一樣,由美國寇蒂斯公司開發。初期型因為發動機功率較小,火力、防護差強人意,因此受到了英軍的詬病。經過逐步升級,P-40B型已經具備了不俗的滾轉率與機動性,火力也從最初的4挺.30機槍升級為4挺.30機槍和2挺.50機槍,並採用了強化裝甲與防彈玻璃,還特別增加了用於執行打擊任務的派龍掛架。後續到來的P-40E火力強化到了6挺.50機槍和1500磅外掛彈藥,但也由於增重過多而導致功率不足,機動性相比P-40C/D明顯下降。
不過其547km/h的速度已經足以對付中國戰場上大部分日軍戰鬥機,尤其是760km/h的俯衝速度讓它很適合執行俯衝攻擊的B&Z戰術,並在中國戰場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飛虎隊的P-40機隊
1941年8月1日,由美國空軍上校克萊爾·陳納德領導的美國志願航空隊在昆明建軍。國民政府也獲得了100架P-40B。對於當時已經油盡燈枯的中國空軍而言,這些來自大洋彼岸的飛行員和戰鬥機無異於雪中送炭。僅在P-40抵達中國的頭半年,志願航空隊就參戰102次,取得了193個空戰戰果,還擊毀了75架地面飛機,自身損失只有68架,其中只有11人陣亡,9人失蹤。僅空戰交換比就接近1:3!令中國空域一改之前兵敗如山倒的頹廢。美國志願飛行員們也用勇氣為自己贏得了「飛虎隊」的雅號。之後的美國志願航空隊被改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軍,接收了P-40系列的最終型—P-40N,繼續活躍在中國戰場。
▐美制P-51C/D/K「野馬」戰鬥機
▲美制P-51C/D/K「野馬」戰鬥機
作為航空史最成功的活塞戰鬥機之一,P-51的赫赫兇名早已響徹海外。但這款傳奇戰鬥機從立項到服役只花費了不到1年的時間。P-51A的艾莉森V-1710發動機因為只有一級一速增壓器而導致其在高空出力明顯不足,高空性能較差。隨後的P-51B換裝了英國梅林發動機,獲得了1490馬力的功率,711公裡/小時的極速與1059米/分的爬升率。火力也逐步從4挺.50機槍升級為6挺,令其能以絕對的性能優勢擊潰中國戰場上殘存的日軍航空部隊。
1943年10月17日,第一批P-51B抵達昆明,交付給「飛虎隊」,正式拉開了「野馬」在中國的作戰裡程。在之後的2年戰爭中,P-51四處出擊從雲南一路達到了廣西,並多次空襲臺灣的日軍基地。日軍為對抗「野馬」而增派了裝備「疾風」戰鬥機的第25、第28航空隊,但也難以在壓倒性的數量劣勢面前挽回戰局。1945年8月21日,P-51還執行了為日軍投降談判代表護航的任務,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圖片來源:網絡搜索
推薦閱讀
揚眉吐氣:二戰後日本賠償給中國的7艘巡洋艦
【不求打賞 但求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