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伴隨著老年人群體基數的擴大,老年病發病率的提升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其中,骨質疏鬆症及由其導致的骨折更因會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和帶來沉重的社會醫療負擔而受到廣泛關注。在過往12年裡,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在中國顯著提高,五十歲以上的人群中有超過1/3的老年人受到了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性別因素是否為獨立影響因素還有爭議,骨質疏鬆症和繼發性骨折在女性中更易出現確是不爭的事實。
發病隱匿和預後不良——這兩點特徵使繼發於骨質疏鬆症的髖部骨折成為最嚴重的併發症,對老年人殺傷力十足。因此預防和降低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成為領域內主要目標。過往的國際標準中推薦使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DXA)測量髖部的面積骨密度(area bone mineral density, aBMD)值作為衡量骨骼狀態的首要指標。但此種方法存在三點局限:(1)測量時,測量對象需擺出特殊體位,然而很多患者因症狀存在而難以滿足此要求。(2)DXA和aBMD聯合呈現出的結果為二維的,但某些疾病如退變性疾病,會導致aBMD假性增高而漏診。(3)由於髖臼與股骨頭有位置重疊,髖部DXA的ROI無法包含股骨頭。定量計算機成像技術(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ic, QCT)因其具有能夠測量出骨小梁和骨皮質的體積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 vBMD)的特點,逐漸在臨床中成為DXA的良好補充診斷手段。過往研究中證實,股骨頭雖然不是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的骨折位點,但其在預測髖部骨折風險中具有較高價值。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0144-5.
來自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的研究團隊於近日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髖部骨折患側與健側骨密度差異的文章,通過QCT測量兩側髖部的股骨頭vBMD,分析是否存在差異及影響因素。
本研究為回顧性試驗,納入對象為2016年至2018年在院行QCT檢查的患者,髖部骨折史和潛在導致繼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疾病為排除標準,最終納入367名35歲到99歲的對象。隨機選擇其中149例圖像資料進行數據提取。採用雙人非同步提取驗證試驗的可重複性。
Figure 1
如Figure 1所示,使用特定軟體(QCT Pro 3D脊柱檢查分析模型)處理QCT圖像結果時,通過人工調整將股骨頸軸置於平行於水平線的軸位和冠狀位(如1a所示);在矢狀位中,將黃色十字調整到股骨頭中心(如1b所示)。為了減少旋轉帶來的誤差,同時測量低(lower)、中(middle)、高(upper)三個平行層面,讀取目標區域數值。
Figure 2
如Figure 2所示,目標區域(regions of interest, ROIs)定義為以5毫米為半徑的包含松質骨但不包括皮質骨的最大圓形區域。所有數據記錄為均數±標準差的形式,通過計算ICC(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值來驗證數據是否具有可重複性。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模型說明年齡因素、性別因素與股骨頭vBMD的關係。採用配對t檢驗比較未骨折側與骨折側vBMD的差異並使用SW檢驗證實骨折側與未骨折側vBMD數據分布特性。
Table2
如Table2所示,不同被測量者間或被測量者自身數值的ICC(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值均>0.9,提示該測量數據具有可重複性。
Table 3
Table 3列出了性別及年齡兩種因素與三個層面測量結果基於方差分析的線性回歸分析表,可知年齡因素與股骨頭vBMD具有聯繫,性別因素暫未發現與股骨頭vBMD具有聯繫。使用SW檢驗證實,骨折患者的股骨頭松質骨vBMD呈正態分布。
Table5
Table5提示通過配對t檢驗證實,在三個層面上,骨折側的股骨頭vBMD與非骨折側均具有差異,但僅在中間(middle)層面上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得出,股骨頭松質骨vBMD與年齡因素呈負相關關係,與性別因素無顯著相關性。人體首次低能量髖部骨折很可能伴隨較低的股骨頭松質骨vBMD而出現。低能量骨折即非暴力骨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顯外力或受到「通常不會引起骨折外力」而發生的骨折,亦稱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利用QCT相關軟體測量股骨頭中層vBMD是預測髖部低能量骨折可能性的有力工具。
原始出處:The comparis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femoral head between non-hip fracture side and hip fracture side. Sci Rep 10, 13015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0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