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圖片證據。但既然有圖片證實,殲15能掛著2枚反艦飛彈,加2枚格鬥飛彈攔阻降落。那麼實戰條件下,若從195米遠端起飛時,最大掛彈肯定不會只掛4彈。
殲15重載反艦模式,起碼是掛4枚反艦飛彈,加2枚中距彈空空飛彈,再加2枚格鬥彈;而空中優勢模式可能掛6枚中距彈,加2格鬥;或者採取4中距,4格鬥;甚至掛6中距,加4格鬥都有可能,畢竟空空飛彈彈體重量比較輕。
以殲15的常規布局,大梯形機翼和寬機身,掛點又多,具有天然的多掛點、大帶彈量的優勢。並且殲15體積大(是現役最大的艦載戰鬥機),艦上佔地大,能起飛的飛機總數量少。空中優勢模式下,面對敵方數量更多的是攔截飛機,多帶彈是必須滴!
▼
那種公開曝光的帶4彈降落的圖片,可以認為帶的是模擬彈,但重量和實彈是基本相同。實彈一般是不允許帶彈降落的,特別是反艦飛彈等大威力彈藥。一旦攔阻降落時,震落下來就危險大發了。
在實戰中任務完成時,未發射出去的大重量彈藥,降落前肯定是要拋掉的。但帶著不會爆炸的同重量模擬彈攔阻降落,是很好的實驗。同時,也可以模擬未來實戰中,萬一掛架拋彈功能失效,被迫帶實彈降落的情況。對掛架的強度也是很好的實驗。
殲15的最大遠端起飛重量,就是32.5噸,這個數值限制來源於蘇33。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還不會突破,因為太冒險。日後,我們累積了更多的經驗的情況下,可再考慮突破。我們目前帶彈起飛,甚至帶彈降落,已經超越了俄羅斯當年的水平。俄羅斯蘇33基本沒見過帶彈起飛的圖片,帶彈降落更沒有。
誰有?可以貼出來,毛子蘇33的掛彈從來只有靜態展示。
▼
這個32.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可以在油料和帶彈總重中相互調節。遠程反艦,就油多而彈少;而近程防空,就彈多而油不一定少。因為空空彈比較輕,而且我們的殲15的自重很可能比蘇33有所減重,減少的自重可以相應增加為油料和掛彈量。195米遠端滑躍最大起飛重量,其實還有潛力可挖。但限制殲15戰力的,其實是最大降落重量。
另外,195米遠端滑躍起飛,並不比彈射差。因為彈射要受到彈射器性能限制。
美國尼米茲級現役的C13-2彈射器,最大彈射重量也才剛超過30噸,而巴西聖保羅號上的老規格彈射器,甚至不能彈射25噸以上的重型戰機。而195米滑躍起飛,卻可以輕易起飛30+噸的重型戰機。
除了航母總出動效率不如彈射型,單論起飛重量和效率,這個遠端起飛點絕對不比美法現役彈射器差。其實只論單個點的起飛效率,滑躍起飛反倒比彈射起飛效率高。因為滑躍起飛更簡單,但彈射起飛的美國重型航母,一般有4個起飛點可以同時利用。甲板總利用率更高,總體起飛效率就顯得佔優了。
而最新的福特號的電磁彈射器,彈射38噸,已經接近極限。據說,中國最新研製的電磁彈射器,陸地最大彈射重量已經超過40噸,性能超越了福特級的同類彈射器。不過這個消息沒有權威證實。
▼
相對於彈射航母而言,遠端滑躍起飛甚至有些獨門功夫。
滑躍型航母,只要滑行路線上沒被炸個大坑,或者航母被炸全船傾斜了,即使船喪失了動力,漂在海上處在不動的情況下,仍然能冒險起飛。輪擋失效、偏流板失效不能支起等極端狀態下,都能強行起飛。
而彈射航母,彈射器上任何一點被破壞,甚至整個起飛系統其中任何一處出故障,都得歇菜。因此,對我們這種剛接觸超級航母的大國,上彈射類航母的同時,保留滑躍雙航母編隊,是非常聰明的雙保險。
總的來說,帶彈起飛,帶彈降落,夜間起降這三個科目的實驗成功,說明遼寧號和殲15集群,開始邁入初步作戰能力生成的門檻,同時也給新航母的總裝開具了施工許可證。
▼
彈射器,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成熟起來的技術。美國在彈射型航空母艦上,有豐富的操作實踐,有大量的多型號艦載機彈射起飛的經驗。彈射器的彈射能力,主要有最大彈射重量和最大加速度兩個參數。飛機越重,而彈射器為其提供的加速末速度越小,起飛越困難。
對於重型飛機來說,彈射器為其提供的加速末速度相對較小,必須盡最大可能,降低飛機本身的最小起飛速度,才能有效的彈射起飛。
到目前為止,美國航空母艦彈射起飛過的最重型艦載機,是RA5偵察機和F-14戰鬥機。RA-5偵察機,源自A-5遠程攻擊機。而A-5本身最大重量只有27噸,RA-5雖然可以實現35噸超重起飛,但這是依靠獨一無二的全翼展吹氣襟翼和吹氣縫翼的結合。機翼吹氣系統結構複雜,容易損壞,而且會導致機翼結構腐蝕。因此,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就已經被徹底淘汰;
而著名的F-14雄貓戰鬥機,則採用了更複雜的可變後掠翼結構,來降低起飛速度。該機失速速度只有115海裡,起飛速度只有125海裡左右。C-7型彈射器只要將該機加速到110海裡的速度,加上15節甲板風,就可以重載起飛。而後續的C13-2彈射器,可以直接將飛機彈射出120海裡的速度,就只需要5節左右的甲板風,就可以重載起飛了。但是變後掠翼,結構複雜也不利於操作,目前也已經被全部退役。
在我國航母上,目前唯一可用的艦載機,來源於蘇33原始設計的殲15戰鬥機。該機空重與F-14接近,要實現與之相當的作戰能力,就需要相當的起飛重量。
▼
當前世界性能最好的彈射器C13-2,也只能將其彈射加速到120海裡的速度,但是J-15採用的是固定梯形機翼,起飛速度不可能降低到與F14相同的——125海裡的級別。至少也要比F-14高出15到20海裡每小時,也就意味著:就算是用美帝的C13-2彈射器,也必須在20節甲板風的條件下,才能彈射殲-15!
同時,由於C13-2系統體積和重量巨大,只有10萬噸級別的尼米茲航母才能安裝該型彈射器。就算是小一號的C13彈射器,美國人為了將其安裝到比庫茲涅佐夫號還大的「中途島」號上,以便使用F-14,卻導致了中途島號甲板的嚴重畸形,最後也被迫放棄。美海軍因重量無法適應彈射,而放棄的F111B戰鬥機,更難有與之匹配的彈射器。
-
滑躍起飛,對於飛機本身的絕對重量,並不敏感,只與飛機的推重比和升力係數有關。
▼
蘇33戰鬥機在195米起飛點,7節甲板風的條件下,就可以32.8噸重載起飛。這已經相當於f-14在尼米茲級上取得的成績。作為一款標準排水量,僅僅5.5萬噸的中型航母,這個最大起飛重量的數據,已經相當強悍。而且,戰鬥機發動機技術的進步,比彈射器性能的進步,快得多。
蘇33的單個發動機,只有12.8噸的加力推力,而我國定型上批量的殲15的發動機,若採用國產「海太行」最新型號,單臺最大加力推力,至少也在13.5噸以上,最大起飛能力還可以進一步發展,而且不用像F-14那樣,遷就彈射器。在殲15之後的殲20隱身戰鬥機,推力更加出色,升力係數也極高,甚至可以在105米短距離起飛跑道上滿載起飛。
當前的技術發展趨勢是,中美都在研製電磁彈射器,綜合性能遠遠優於蒸汽彈射和滑躍,但是技術難度確實很大。美帝福特號的電磁彈射器一直磕磕絆絆,服役時間不斷推遲。
據傳我國的電磁彈射,在 「電磁奇才」馬偉明將軍的帶領下,已經實現了全面突破。今後,我國航母的起飛方式,還是將以滑躍為先,彈射航母也逐步進入工程實踐階段。
▼
殲15已經在遼寧號上做到了:105米滑躍起飛成為常態,說明船和飛機都有了實戰價值。而陸地模擬滑躍起飛,由於沒有甲板迎面風和航母的初速,一般不敢105米模擬起飛。
195米遠點起飛,帶大半油(7到8噸油),掛4噸左右的實彈(反艦模式),總重30噸到32噸(猜測殲15空重18.5~19噸上下),195米實戰起飛已經完全可行。實戰作戰半徑800公裡,800公裡外維持20分鐘的戰鬥時間。
這個指標,離F18E超級大黃蜂900公裡外,維持30分鐘戰鬥的時間,雖然還有差距,但差距不大了。畢竟,超級大黃蜂是彈射起飛,而且帶3個副油箱,殲15是無須帶副油箱的。
若殲15隻帶8枚空空飛彈起飛(4中距彈,4格鬥,或者6中距彈,2格鬥),總載彈重量實際低於或者接近2噸的空優模式,那麼可以多加2噸燃油,載油9到10噸,可以維持1000公裡作戰半徑(這個數據已經超越了超級大黃蜂)。
若殲15採用反艦模式,可以掛2枚803或者2枚鷹擊12,外掛2枚中距彈,2枚格彈。這時候掛彈接近4噸,加8噸油,可以保證800公裡反艦半徑。加反艦飛彈本身200公裡+的作戰半徑,總反艦半徑可以遠達1000公裡。這個數據也相當可觀!
若殲15採用攻陸模式,可以掛4枚500公斤級雷射制導炸彈,同樣2枚中距彈,2枚格鬥彈。4噸以下總掛載,加8噸油,800公裡攻擊半徑,若對方空中力量已經完全被摧毀的情況下,也可以帶6枚500公斤級雷射制導炸彈,或者12枚250公斤級炸彈(犁地模式),只帶2枚格鬥飛彈用於自衛。
▼
由於源自蘇兩拐系列,殲15的機內空間很大,不用帶副油箱就可以維持很大的作戰半徑。其實,殲15進行195米遠點滑越起飛,在有20節以上甲板風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超過32噸最大起飛重量起飛。
但問題是:殲15的參考原型——SU33系列的最大降落重量,不能超過22噸(另一說法是23噸),否則會損壞起落架,威脅飛行員的健康。
問題的根源,還在於蘇33本身的空重太大(估計20噸上下)。降落的時候,除了保證機內安全剩餘油料,幾乎不能帶任何彈藥降落。其他型號的航母艦載機降落時,也儘量不能帶實彈,尤其是大重量彈藥,防止攔阻降落的嚴重衝擊帶來危險。這也是幾乎見不到SU33系列帶實彈起飛圖片的重要原因。
量產型殲15和原型蘇33對比,顯然使用了比較多的複合材料,進行了結構減重,合理判斷:殲15比SU33,結構減重700到1000公斤是可以接受的,這接近1噸的重量正好可以增加載油。
▼
單座型蘇33(上)、雙座版蘇33——蘇33UB型戰機(下)
若殲15的最大降落重量,同樣限制在22~23噸,機內可以仍然維持2到3噸的燃油,可以大大增加降落航線的安全距離,有利於多次著艦機會的選擇,實戰價值極大。
鑑於艦載機不能載較多實彈攔阻著艦,殲15可以試驗帶2個2000公斤副油箱,總計4噸左右的副油箱用來模擬彈藥,進行32噸最大起飛重量195米起飛,並進行1000公裡半徑大範圍模擬實戰飛行訓練。消耗完副油箱油料後,可以拋掉副油箱,模擬空中拋多餘彈藥,或者帶空副油箱攔阻降落,模擬帶輕量彈藥著艦。
而彈射空重接近20噸的大型戰鬥機,美國人的實踐證明:至少需要8萬噸級航母的體量(世界其他國家也沒有這個實踐經驗,因為其它國家從來沒造出過這麼大的航母)。也就是說,要彈射大型戰鬥機,重量超重,彈射器就要超大;彈射器超大,航母就要超大;航母超大,動力體系也得超級強勁。這一套要求提下來,就是超級大國也不能一天就辦得到,而是摸索了半個世紀才基本達到要求。
總之,要上來就能讓殲15彈射起飛,就同樣需要一步到位,達到美帝的目前的水準。若不是狂人。或者進行航母大躍進,誰能辦到?
▼
而遼寧艦和庫艦能以6.7萬噸的滿排,就能讓空重接近20噸的蘇33、殲15,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的現役艦載戰鬥機掛武裝起飛,已經相當的了不起。何況,我們能短距離掛彈起飛。最大掛彈模式沒顯示,但能帶2重彈,2格鬥彈降落,已經非常罕見,超過俄羅斯達到過的最高水平!
就是美帝彈射起飛的現役主力戰鬥機,經常有帶重型彈降落的嗎?還是那句話,有資料的請上圖。
可當前有些人先入為主,盲目迷信彈射型航母,而看不到目前滑躍起飛的階段性優勢,更看不到我們全面性的進步,是非常不可取的。換做是美帝,給他一架SU33原型機,搞出相似的艦載機,所用時間未必會比我們短。而且現在就讓殲15上尼米茲級航母去彈射起飛,也未必沒有問題。
山寨也要有能山寨的實力,你讓印度山寨個米格29K看看?有人非說殲15的綜合能力不可能超過SU33,沒有證據,信口雌黃而已!
誰規定,後輩永遠不能超過前輩的水平?況且,蘇33是什麼時代研製的東西?研製蘇33的時代,見過「大哥大」手機的人還不多吧?而殲15又是什麼時代研製的?「大哥大」的重量、功能與蘋果、智能機是可以類比的嗎?
殲15對比蘇33,僅僅全機電子設備的減重,300公斤都不止吧?
有人說,「別的國家艦載機都在增重,唯獨我們減重,這不行吧?」這更是強詞奪理!超級大黃蜂是比大黃蜂增加重量不少,可是體量和機翼面積也增加了更多,基本就是另外一種飛機,是用重型機代替中型機;而我們的殲15外形和氣動設計,與S33幾乎完全一致。在外形一致的情況下減重,是任何一種飛機定型的時候必須做的,有何不可?
能比原型機減少700公斤左右的死重,而起降性能、戰鬥飛行性能,通過上艦飛行實踐,至少沒有看出任何降低,這本身已經是巨大的進步。殲15能帶2重型彈藥降落,SU33能嗎?敢嗎?
不難看出,殲15的結構強度、起降性能已經超過SU33。至於雷達航電的性能,還用比嗎?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
重載起飛、帶彈降落、短距起飛、夜間起降、組織模擬實戰的高頻率起降,這幾個科目的完成,已經說明我們在航母的實踐操作方面,超過了老毛子以前多年的成績。而且遼寧艦本身服役以來一切正常,動力強勁。其中飛機和船的能力,都超過了老毛子!
毛子的庫艦出勤一次,大修3年,目前又進船塢大修,2019年以前俄國沒有航母可用,而且庫艦的艦載機和駕駛員都僅存個位數,只剩下象徵意義而已。
我們的這種進步速度,完全是準超級大國的實力。而國產航母已經成型,基本就是遼寧艦的原樣翻版,2019年中期就可以形成戰鬥力,組成雙航母的實戰群。因為我們的人力、物資、技術儲備都做的很足,這是讓美帝都驚訝的事實。
長距離滑躍起飛,肯定有不次於彈射的獨到能力。否則,美帝也沒有必要也搞個陸地滑躍實驗裝置來體驗。英國人不是同樣搞了7萬噸級的滑躍新航母?
我們通過不斷實踐,逐步掌握了更多的、更深入的操縱滑躍型大中型航母的珍貴數據。先通過滑躍雙航母快速形成初步戰力,趕上東亞、西太大局變化的節點,爭取時間,同步發展電磁彈射和蒸汽彈射型航母,最終三不耽誤。除了「世界一哥」美帝和我們,換別人誰也玩不起。
文字 | 瀚海狼山
圖片 | 網絡
軍武酷出品,轉載請至後臺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