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田援越老兵點讚:從死人堆裡爬回來,我又多次面對生死.

2021-02-18 微大田人

軍姿如故的老兵

林以坫(左一)和戰友在打下的美軍飛機前留影

越南政府頒發的紀念章和部隊授予的立功證書

飛機殘骸做成的梳子

●講述:林以坫 採錄:林生鍾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越南發動侵略戰爭,中國應要求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部隊,向越南提供援助。我援越抗美高炮部隊,擔負了河內至友誼關鐵路線的防空任務,掩護工程部隊施工。戰爭異常慘烈,1965年2月至1968年11月,美軍對越南北方的空襲達到10.77萬次,投擲炸彈258萬噸,平均每平方公裡落彈16.2噸。援越高射炮兵部隊於1965年8月入越,1969年4月回國,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

大田縣武陵鄉大石村的林以坫,是第3批入越的高射炮部隊炮手,是大田縣現在唯一健在的參戰老兵。4月28日,76歲的老人向筆者講述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戰地往事。

入越參戰

我是1944年出生在大石村裡的農民,家裡有哥哥和弟弟。我於1964年9月入伍,1966年9月啟程到越南參戰,1969年3月復員。那時候,有兄弟的人才可以報名參軍。

起初,我當的是步兵,因為參加比武射擊成績好,後改為炮手。在進入北越援越抗美之前,部隊從各單位選拔優秀指戰員,集中在一起進行了為期半年的針對性訓練。我從廈門出發,坐火車趕往昆明。首長在出發前告知,家裡有什麼困難可以提出來,他們會替我們給家鄉的大隊寫信,但不準私自出去亂說,洩漏軍事機密。

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路上不斷有紅衛兵來攔車搶槍。部隊有規定,對待老百姓要罵不還口、打不還手,我們還沒有到戰場,人員和裝備已經損失了不少,等趕到昆明的友誼關,走走停停花了7天6夜。晚上9時,部隊過友誼橋,汽車來回運輸人員、裝備和糧食。越南老百姓的口糧,也由中國軍隊提供。

我們守護國門,陣地分布在山裡,上下左右密集擺開。這樣的部署,好集中火力打掉美軍轟炸機。

戰爭非常艱苦,美軍的子母彈炸死炸傷了我們不少戰士,把山坡上的樹木都炸沒了。他們丟下來的氣浪彈,爆炸後能夠讓穿在身上的軍裝瞬間化成灰。我曾經在一天裡換過4頂軍帽。部隊的後勤保障上不來時,我們的戰士都光著身體赤膊上陣。

高射炮防控,觀察哨舉著望遠鏡就能夠看清來犯的敵機,指揮員聽哨兵無線電報告開火。美軍的機群在頭頂上飛個不停,我們的炮口始終對準著鐵路線的上空。有時候,一場戰鬥下來,山谷裡堆滿了美軍飛機的殘骸。

短兵搏擊

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一定以為我是在編故事。我們確實會經常吃不上米飯,全部啃壓縮餅乾。不過那個餅乾好,只要吃一點點肚子就飽了,不喝水也不會口渴。

我們的戰士每個人身上還帶著藥,藥丸只有米粒大小,分黑色和黃色兩種。受傷了,吃黑藥丸只要一粒傷口就止血。黃色的藥聽說可以抗毒氣,戰鬥經常持續幾天幾夜,戰場上日曬雨淋也是家常便飯,吃了藥以後我們的身體安然無恙。

戰場救護每個人都學,尋找倖存者以觸摸對方的肢體來判定是否活著。我就是這樣被撿回了一條命。我們班出去搞偵查,敵機扔下一枚炸彈,10個人全被炸飛的土塊埋住。來救我的戰友介紹,我當時只露出一隻手臂,剩下3個人沒被炸死。

從死人堆裡爬回來,我又多次面對生死。有一次,炮陣地被攻佔,十幾個美軍包圍我一個人。他們抓俘虜有個習慣,喜歡站在視野開闊的地方對峙,好放開手腳用胳膊來卡我的脖子。我照顧不到身後的情況,只能迅速背靠一棵斷頭樹掩護,撿起地上的步槍,看準了衝在最前頭的美國兵扔過去,結果刺中了他的腦袋。美軍怕死,其他人看到後趕緊後退,不敢再圍上來。

話說回來,戰場上一旦開始抓活的,雙方都不準開槍,打戰像君子一樣,否則就犯了國際公約。

美國士兵人高馬大,胳膊比我們的大腿都粗,皮肉特別肥、也特別厚。我們跟他們拼殺靠智慧,在沒有出手前,一定要看準對方的要害,假如沒有一招致命,我們自己也活不成。

除了手上抓兩把匕首,手臂上我們還綁了兩把,貼肘正好露出一尺長。對方如果是個高個子,剛好可以傷到他的臍部。這些本領在上戰場之前,都已經訓練好了。

快樂時光

戰鬥的間隙也有快樂的時候,戰友們撿來被打下的戰機殘片,製作成紀念品。所有的戰士都是能工巧匠,大家把白鐵皮鋸出梳子的形狀,再用鋼鋸鋸成梳齒。1967年5月,我也給自己做了一把這種鐵皮梳子,現在還用著。我因為小時候家裡窮沒有上過學,所以不識字,我的戰友幫我在鐵皮上寫好「援越抗美紀念」6個字,我拿鐵釘輕輕敲打雕刻出來。

又有一次,戰鬥結束後不久,陣地上有我們打下來的美軍飛機,中隊的警衛員拿著相機來給大家照相。我和一位戰友被安排在一起合影,他身上穿的是舊軍裝,我頭上戴著新帽子,背景就是美軍趴窩的戰鬥機。

中隊是營級軍事單位,大隊是團,我在中國後勤部隊63大隊32中隊5連。當然,這些部隊番號應該都是臨時用的。

入越參戰滿一年後,我回到了祖國。越南政府頒發了一枚紀念章給我,圖案是步槍刺刀上掛著紅色的越南旗,中間兩隻手緊緊相握,旁邊刻了紅色的越南字,最後一圈是稻穗圖案或者橄欖葉。聽說那些越南字寫的是:「團結一致,反對美國侵略!」圓形紀念章上部有紅色綢緞裝飾,可以別在上衣胸口。

1968年1月13日,大隊給我記三等功,立功證書肯定了我「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在援越抗美戰鬥中,工作積極,完成任務成績顯著。」

回到昆明,我和戰友們都被安排進醫院體檢。3個月後,回廈門基地療養。這一年裡,我不用參加具體的工作,到處遊山玩水,吃住和坐車都不用錢。部隊發給證明文件,我們住地方政府的招待所,需要買生活用品沒錢了,同樣可以憑證明領取津貼費。但是有一條規定,就是不準回家。

村裡人說我命大,政府要安排我工作,退伍後我參加了培訓班。我發現當時好多的幹部,因為沒有文化犯錯誤。我知道自己不識字難以勝任工作,所以堅決拒絕,雖然上級多次派人來找我談話。結婚後,我再也沒有離開過村子,幾十年如一日保守機密,要不是現在國家已經解密了,我才不會講這些陳年舊事。我始終沒有忘記那段經歷,但我也從來沒有向政府邀過功。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不忘歷史是為了更加珍惜和平。

相關焦點

  • 老將軍送子女參加還擊作戰:「三個孩子參戰,我打算只回來一個」
    1950年隨陳賡援越抗法。1954年赴蘇聯學習,獲蘇軍「高級軍事教育軍官」學位。1964年晉升為少將。黨的九大代表。1980年5月逝世,被批准為革命烈士。母親王邦,河南洛陽人,1932年1月出生,1949年2月參加革命,1951年1月入黨。1978年,多事之秋。中越邊境,多事之地。
  • 蟈蟈讀報丨「我們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我們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我們能活著已經比戰友們好多了,何況國家給予了我們一定的職位
  • 抗戰老兵:我不怕死,可我怕...
    「我淮海戰役中負了傷,被送往上海治療,全國解放後,被解放軍收容,部隊首長在講話時說,願意參加解放軍的我們歡迎。」張奎當時要求留下,可部隊領導說,他的傷勢嚴重,身體很弱,可以先回去,一是省親,二是調養,康復後回來再分下連隊。於是張奎拿著二野政委鄧小平籤發的通行證返回原籍,在廣西南寧皮匠灣被當地土匪搶劫,證件全失。
  • 朝鮮軍面對美軍不堪一擊?第一支登陸的美軍直接被嚇得手足無措
    有一次,在朝鮮北方軍可能突破一個美國師防禦的緊急關頭,沃克把某將領召來訓斥說:「如果敵人突進大丘,你會看到我在街巷抵抗,我將帶一批我信得過的人同我一起作戰,你最好也準備這麼幹。好吧,回你的師去,跟敵人幹!「沃克怒斥另一名懶散的指揮官時說:「我不想再見到你從戰場回來,除非是裝在棺材裡運回來。」
  • 援越抗美老兵記憶之八:在戰爭的逆境中求生存
    此刻你必須做出選擇:是堅強的面對,還是當困難面前的逃兵!可戰場上的選擇只有前者,無所畏懼是精神上的支柱,團結合作是戰勝困難的保證,還有那毅力和智慧,有時也會讓人變得更加聰明。有了這一切,哪還有戰勝不了的困難?走出逆境,前面就是一片光明!    1965年國慶節前夕,隨中國人民解放軍「三總部」派出的聯合工作組一起,到援越抗美前線的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慰問團,到部隊進行慰問演出。
  • 【策劃】讓更多的人為雷達兵點讚!
    空軍雷達兵,你們為祖國默默奉獻了幾十年,為什麼不讓更多的人知道你們,為你們點讚? 缺氧、寂寞、風溼、紫外線……不當雷達兵的人,也許不知道你們為祖國付出了多少? 何不讓更多的人知道! 我心目中,這個數字應該是80萬、800萬、8000萬、8億!1月12日上午,由於系統故障,投票被提前截止。我們及時發布了內部調試帖,又有7365人領略到我們7個雷達站的風採;又增加點讚者72人;新增投票數657票(調試期間內部測試帖收到投票657票,有效。)。
  • 給老兵發軍裝,為這個做法點讚!
    即便袖口早已經磨破,但他們依然視軍裝為榮譽的象徵,珍藏著這份榮譽,只有在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最有意義的日子裡,才捨得拿出來穿上。軍裝上磨損的痕跡仿佛記錄著他們當年報效祖國的崢嶸歲月,記錄著他們對軍隊的熱愛、對軍裝的依戀。
  • 【紅心社】天台年齡最長抗戰老兵金家社爺爺104歲壽辰
    老三金家秋爺爺抗戰經歷非常豐富,曾參加過無比慘烈的衢州會戰,躲過侵略者天上地下炮火轟炸,從血流成河的死人堆裡爬出來,樂觀清簡活到現在。目前老大和老四已過世,老二金家社爺爺104歲,老三金家秋爺爺98歲。
  • 老兵孤軍斷後,浴血搏殺
    老兵油子首先必須是幾年兵齡以上打過仗的老兵,用「我的團長我的團」虞嘯卿的話來說:打過四年仗還沒死沒殘的老兵全是瑰寶,太過金貴,200個這樣的老兵就是虞師全部的骨血了!  這樣的老兵油子不是班長你得當班長對待,是班長得當排長使。  對老兵油子呢?
  • 【藍盔足音】面對生死考驗,他們緣何衝鋒在前……
    ,贏得了聯合國官員的一致「點讚」。分隊到達任務區後,面對嚴峻的安全形勢,繁重的工作任務,艱苦的生活環境,在最初的新鮮感過去後,不少人心裡打起了退堂鼓,有的人忍受不了非洲的炎熱叫起了苦,有的人在夜裡對著家人的照片偷偷的哭泣。    「人生的價值體現在面對困境時展現的力量。堅持再堅持,同志們加油!」一天晚上,隊長襲榮剛在維和醫療分隊微信群裡發出這樣一條信息。
  • 【致敬老兵】張玉華——百歲將軍的抗戰傳奇
    在9月3日的閱兵式上,由300多名抗戰老兵、英烈子女、抗戰支前模範組成的兩個乘車方隊,行進在受閱方隊最前面,接受祖國和人民的致敬。
  • 葉順才 但召旭丨援越抗美親歷記(上)
    作者簡介越南路牌這裡曾被美軍飛機轟炸過,市區裡到處是彈坑和倒塌的房屋,路邊被炸傷的人爬來爬去,慘叫哀號,令人毛骨悚然。老兵們對我們格外熱情,他們當中有的人已經幾天幾夜都睡不著覺。因為我們的到來,他們就可以離開這個戰火紛飛的戰場,活著回國了,當然會高興得睡不著了。我們這批沔陽的兵1630人,大部分被分到六團,剩下的分別安排在師直屬的給水營、修理營、汽車營、機械營、通訊連等部門。我被安排到司令部勤務連。連隊為我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並莊重地授槍。
  • 野人山的死亡穿越:只有我一個人活著回來,我難受啊
    「那山很陡,我把腳趾頭插到石頭縫裡,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退路就是死,我只能前進。」任錚說,越往上爬越冷,他後來才知道,翻越的那個山叫——高黎貢山,他的腳已經邁到了國境。高黎貢山位於雲南西部怒江大峽谷,坐落於怒江西岸,是橫斷山脈中最西部的山脈,北連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是中緬邊境上的一道天然屏障。
  • 老兵的訴求—記一次老兵的維權活動
    我積極參加這樣的活動,有兩個原因,一是,我現在是老兵中的「戰地記者」,這樣的事情,我能不積極參加嗎?其二,老兵我個人經歷比較坎坷。我13歲入伍,14歲隨部隊到寮國的熱帶雨林參加援外任務近三年時間。18歲成為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女軍官。22歲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地救護任務,34歲從部隊轉業到帶「中國」字號的國營企業工作。
  • 【海安微教育】今天,讓我們向這些海安的抗戰老兵致敬!
    如今,站在這片繁榮的土地上,我們不禁想問:海安境內,那些從神聖抗戰中一路走來的老兵呢?他們在哪裡?一個豔陽高照的日子,我們驅車出海安縣城,來到了墩頭鎮。(湯志發)湯志發今年88歲,新海村12組人。1944年3月參加「聯抗」一團,因力大、勇敢、槍法準,他被選為機槍手,後任機槍班長。「機槍手湯志發」的威名曾令日偽聞風喪膽。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訪談錄| 血灑白雲山,火海中的生死較量
    在白雲山阻擊戰中,447團與敵激戰11個晝夜,取得了斃、傷、俘美軍1400餘人的輝煌戰績,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時間。 「與陣地共存亡——這是我們團最響亮的口號!」呂品說,「全團防禦戰線正面迎敵9公裡,縱深6公裡,面對的是敵人的王牌部隊美軍25師——這是一場硬仗。」 「陣地丟了再奪回來。我當時聽到師長反覆下的一個命令:『奪回來!
  • 援越抗美戰爭中的鐵道兵二團 (概 述)上
    實現團黨委提出的再創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的目標,為越南人民抗美救國鬥爭的勝利立下顯赫的戰功。1965年9月下旬,鐵二團舉行援越抗美出國作戰誓師大會中國援越部隊入越時,名稱為」中國人民志願工程隊」,不久,根據中越兩國政府的協議,改稱「中國後勤部隊」。鐵一師二團為中國後勤部隊第一支隊第一大隊。
  • 老兵憶對越作戰:中國軍隊搞「三光政策」嗎?
    這是越南諒山省的一個普通村落,村裡只聞狗吠不見人影。家家戶戶牆上的中國主席華國鋒的領袖像,讓士兵們緊繃的神經漸漸鬆弛下來。就在此時,情況出現了--當我走進一間農舍時,在陰冷幽暗的光線中總覺得哪兒不對勁,猛然調轉槍口,呀!左後側的一堆稻草中竟然有一雙幽森森的眼睛!
  • 李敖:我最難忘的一個老兵
    我下部隊,當的是排長,並且是「前瞻師」中兵器排排長。「前瞻師」是火力強大的新編制的師,兵器排中就有強大火力,機槍以外,有七五炮、有六○炮。排長以下,有排附一名,下率七五炮組長、六○炮組長,及各班班長與士兵,成員極為複雜。例如排長是預備軍官大學生、排附到班長都是老兵、多是三十開外的老士官,阿兵哥中也有老士官,有韓國回來的「反共義士」,有就地補充的臺灣兵——充員。
  • 國家首位「八一勳章」獲主為參戰老兵重磅發聲!
    參加過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援老抗美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們,大多已經都走在了步入老年的路上。有許多戰友認為參戰老兵應該獲得更好的待遇!無奈,越來越多的兩參老兵開始呼籲吶喊,奔走維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參戰老兵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