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緯42度
原載西西河
上個月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75歲生日,這個公司簡稱就是著名的HAL,印度最大的國防企業,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質量以修一架摔一架著稱,據說:
「在過去數年中,印軍墜毀的29架飛機中,有26架是由HAL製造,大修或者升級的HAL的產品」
HAL的著名產品還有那個陪伴幾代中國軍迷歡樂成長的LCA戰鬥機……
不過說起這個奇葩公司,竟然還跟中國有點關係,這個說起來就長了。話說有個美國人叫William D. Pawley,中國翻譯成泡利,對中印兩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都做出重大貢獻。30年代他是美國寇蒂斯飛機公司的駐華代表,作為買辦,乾脆自己成立一家皮包公司Intercontinental Aircraft Corporation,在中國叫通陸公司(也有的翻譯成聯洲),代理寇蒂斯的業務。這個泡利跟宋子文搭上關係了,中美買辦一合計,這裡的油水見者有份,1934年在杭州筧橋成立了一家企業,叫中央飛機製造廠,組裝美國飛機,英文是Central Aircraft Manufacturing Company縮寫為CAMCO。這個企業中方控股55%,其餘的股東有寇蒂斯和道格拉斯,再加上泡利自己的通陸。工廠的實際控制權在泡利手裡,泡利自任總裁,總工是波音的第一任總工中國人王助,錢學森曾經在這裡實習。
精明的商人William D. Pawley
中央飛機製造廠忙碌的車間
王助成為了中央飛機製造廠的第一任總工
抗戰以後,該廠不斷內遷,最後決定遷往昆明,一個原因是,美國進口的零部件可以通過滇越鐵路從越南海防港運到昆明來。沒想到法國迫於日本的壓力,很快就封鎖了滇越鐵路,這時中國進口唯一的通道只剩下緬甸。於是中央飛機製造廠乾脆遷到中緬邊境雲南瑞麗的一個小村壘允(英文Loiwing,中文也有叫壘允或者雷允的)。這期間還有件重要的事情,國民政府通過泡利去美國招募僱傭軍,直接經辦人是泡利的兩個兄弟,併購買寇蒂斯P-40戰鬥機,這隻僱傭軍就是著名的飛虎隊。後來壘允遭到日軍轟炸,慘澹經營,泡利決定在仰光就地組裝P-40。
泡利(左二)和中央飛機製造廠中美同仁在遷到壘允後的合影,背景的白房子是工廠的俱樂部
中央飛機製造廠在壘允為飛虎隊組裝和修理P-40戰鬥機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中國可以通過租借法案直接從美國拿飛機,所以寇蒂斯決定取消海外代理,泡利辭職走人,把股份全部賣給中方,工廠的控制權第一次到了中國人手裡。但沒過幾個月日軍進攻緬甸,中國遠徵軍戰敗。到1942年4月底,日軍已經接近中緬邊境。壘允工廠緊挨邊境,日軍進軍太快,工廠已經來不及轉移,只好燒掉工廠,員工撤離,400萬美元投資灰飛煙滅。在撤離的路上員工被日軍飛機轟炸,又碰到國軍「毅然」炸斷惠通橋,不少人員被阻隔於怒江以西失散。剩下的人員好不容易撤到昆明,卻見到國民政府的一紙命令——該廠解散,人員自謀生路——美國已經參戰,免費援助的飛機馬上到貨,沒油水了,何必自己造飛機呢。於是這個在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工廠就像空氣一樣消失了,甚至找到那個小村壘允都是近些年的事情。
回頭再說泡利,他是個商人,在中國沒少賺錢,中國沒錢賺了就走人了。但不管怎樣,他對於中國空軍建設和飛虎隊的創建出了大力,對抗戰有大功。泡利離開中國後專注於印度。隨著日本勢力在向印度擴張,印度防務吃緊,印度航運巨頭瓦爾昌德(Walchand Hirachand)發現了商機,打算投資實業,要在印度造汽車/飛機/輪船給英印軍使用,但苦於沒有工業經驗。1940年泡利乘坐泛美航班從美國返回中國,正好碰上了瓦爾昌德,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合作。瓦爾昌德沒能說服他的航運公司的股東進入實業,缺乏資金,就聯繫了不少印度土邦,最後印度邁索爾王國(今卡納塔克邦,首府在班加羅爾)同意投資,1940年12月23日在班加羅爾建立了印度斯坦飛機公司(Hindustan Aircraft Company,縮寫HAC)。41年初英印政府意識到該廠的戰略意義,同意入股1/3,邁索爾王國擁有另外的1/3,剩下的1/3歸瓦爾昌德和泡利所有,泡利任董事長,總投資1200萬美元,工廠建設自然由泡利負責,參照中央飛機製造廠,泡利還從中國派了幾個手下過去管理。
印度斯坦飛機公司美方管理層
印度斯坦飛機公司印方管理層
二戰時HAC就顯示出它的神通,作為次大陸唯一的飛機製造廠,給美國陸軍第十航空隊(駐印度新德裡)製造/修理飛機,第十航空隊抱怨該廠效率低質量差,最後美國人實在受不了,決定出資接管,泡利拿錢走人,從此離開航空業。HAC成為美國陸軍航空兵第84場站,二戰後交還給英印政府,印度獨立後成為印度國有企業,開始了它的神奇歷史,1964年改稱現名HAL。
最後說一下瓦爾昌德,他是印度著名的實業家,海陸空全造,上面說的是飛機,他還在1940年建了印度第一個船廠印度斯坦造船廠(該廠已經國有化,對比一下中國第一個新式船廠是1866年建廠的馬尾船廠),造了印度第一艘輪船,大家最熟悉的該船廠產品是——印度那艘沒裝反應堆就下水的核潛艇。瓦爾昌德在1944年建立了印度第二家汽車公司——Premier Automobiles,不過近年來已經衰落。相比之下,二戰前中國的工業還是遠遠領先印度的,但由於日本侵略和蔣公的英明領導,二戰後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已經超出中國……
繼續HAL的奇幻旅程。起初HAL還算正常的,先從簡單的做起,泡利引進生產美國Harlow PC-5初級教練機,41年8月首飛,泡利從Intercontinental帶來的人還試圖改進該機,最後以失敗告終。
1943年的印度斯坦飛機公司車間,工人們正在組裝美國Harlow公司的PC-5教練機
印度航空工業之父Ghatage
印度獨立後,HAL開始設計第一款飛機,設計師是Vishnu Madav Ghatage,在印度是航空工業之父的地位,他早年曾在德國學習,回印度後去大學當教授,開創了印度航空教育事業,48年去HAL當設計師,設計了第一款初級教練機HT-2,51年首飛。
(中國第一款初級教練機是韶關飛機製造廠36年生產的復興號教練機,只生產了幾十架,解放後第一款是54年洪都廠生產的雅克-18/初教-5)
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飛機——HT-2初級教練機
韶關飛機製造廠生產的復興號教練機
初教-5初級教練機
生產完教練機,就該生產噴氣戰鬥機了,這個跨度有點大,得找個好老師。1956年HAL看中了英國Folland Gnat戰鬥機,購買並引進生產,1958年英國進口的Gnat在印度空軍服役,1959年HAL自己造的Gnat首飛,HAL同時引進生產該機的發動機Bristol Siddeley Orpheus,推力22千牛。但HAL直到70年代也沒完成該發動機的國產化,當時印度核試驗,結果英國就限制該發動機零件對印度的出口,印度一點招都沒有。
後來在VM Ghatage的主持下,HAL於60年開始自主設計噴氣教練機HJT-16,64年首飛,68年服役。這個設計完,VM Ghatage退休了,從此HAL就走下坡路了。
(中國抗美援朝爆發後開始在沈飛組裝米格-15,第一款引進生產的是米格-17/殲-5,56年首飛,自己設計的噴氣教練機殲教-1於57年首飛,但不久因為發動機問題下馬,到這時中印已經拉開差距,蘇聯這老師教得好,中國這學生學得好,飛機能造,發動機也能造)
印度製造的第一架Gnat(蚊蚋)戰鬥機
就是這個Orpheus(奧菲斯)發動機讓HAL撓頭不已
印度自主設計的HJT-16噴氣教練機,至今仍在服役
1958年7月26日,殲教-1飛機首飛
Gnat戰鬥機以後HAL就進入難度更大的超音速戰鬥機生產,HAL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直接請了德國專家Kurt Tank,這位叫坦克(一般翻譯成譚克)的哥們是納粹德國Fw 190戰鬥機的設計師,Fw 190和Bf 109是德國二戰時的兩款主力戰鬥機。戰後譚克跑到阿根廷(據說本來想跑到中國,老蔣忙著內戰,沒空理他),繼續設計噴氣式戰鬥機,那時阿根廷總統庇隆想發展本國工業,譚克設計了IAe 33噴氣式戰鬥機,50年首飛。但阿根廷畢竟實力有限,加上55年軍事政變庇隆下臺,這項目就進行不下去了。正好這時HAL伸出橄欖枝,於是譚克的團隊去了印度,帶來了IAe 33的後繼型號IAe 43,到了印度成了HF-24,用兩臺Orpheus發動機。譚克說HF-24能達到兩倍音速,但61年首飛後發現突破音速都困難,需要更大推力的發動機。印度空軍決定先少量訂購HF-24,等待HAL拿出更好的型號出來。
這時候HAL就開始不正常了,英國方面說大推力發動機好辦,加點錢就行,其實要得不多,但HAL不願意給。後來又想用蘇聯RD-9發動機,HAL又嫌RD-9壽命短,還是不行,其實就是HAL矯情,中國米格-19/殲-6超音速戰鬥機用的就是兩臺RD-9/渦噴-6。
譚克博士戰後的幾個項目都以失敗告終
IAe 33的氣動布局來自二戰時期的Ta 183。關於該機的詳細資料,可以點這裡(失的之箭——阿根廷的噴氣戰鬥機方案)
譚克博士和印度官員們在慶祝第一架HF-24「風神」戰鬥機的首飛
關於HF-24「風神」戰鬥機的詳細資料,可以點這裡(印度戰鬥機: HF-24暴風之神)
圖曼斯基RD-9渦噴發動機
這時另外一款發動機出現了。埃及正在自主研製超音速單發戰鬥機HA-300,採用一臺Orpheus發動機,設計師也是德國人,Bf 109的設計師大名鼎鼎的梅塞施密特。埃及同樣遇到了Orpheus發動機推力不夠的問題,但梅塞施密特請來了奧地利發動機設計師Ferdinand Brandner,Brandner是德國容克斯飛機發動機廠的專家,梅塞施密特造的世界第一款噴氣飛機Me 262用的就是容克斯Jumo 004發動機,戰後Brandner被抓到蘇聯,在Jumo 004的基礎上造出了圖-95的NK-12發動機,是全世界最大的渦漿發動機,沒有之一,直到現在圖-95還動不動繞日本飛一圈。設計完NK-12,Brandner被放回國,很快就被梅塞施密特請到埃及,給HA-300設計了一款發動機E-300,推力47千牛,比Orpheus發動機強勁好多。HAL一看,這個用在HF24上面正好,於是積極跟埃及合作。
哪成想埃及發展航空工業惹惱了以色列,一方面說埃及反猶,並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德國戰後最怕別人說它反猶,於是強令埃及的德國專家回國,另外以色列還排出殺手去埃及暗殺德國專家,軟硬兼施,德國專家就都回國了。埃及離了德國專家項目就進行不下去了,E-300項目無疾而終,HF-24還是沒有合適的發動機。HF-24項目,HAL就死在發動機上面了。
這位Brandner不甘心,又拿E-300的技術給中國,中方邀請其來華交流,但中國當時已經有跟E-300推力相當的發動機渦噴-7,急需的是更大推力的發動機,所以對E-300不感興趣。
大名鼎鼎的梅塞施密特
梅塞施密特為埃及研製的HA-300超音速戰鬥機,關於該機的詳細資料可以點這裡(尼羅河上空的鷹——梅塞施密特教授的HA-300 噴氣式戰鬥機)
奧地利發動機設計師Ferdinand Brandner
試車中的E-300渦噴發動機
Brandner幫助蘇聯設計了著名的NK-12渦槳發動機
但印度不擔心沒有兩倍音速戰鬥機,人家左右逢源,比起同期被全世界封鎖的中國幸福多了,引進了米格-21,HAL從1970年生產到1987年。HAL組裝的米格-21在80年代就經常摔機,到現在印度最後一批米格-21也已經30歲了,本身就老,HAL的質量又不行,更容易摔了,米格-21上摔死的飛行員已經有快200,還有地面人員傷亡幾十人。
為什麼米格-21還不退役,到這裡米格-21的換代產品,83年開始設計的LCA就要出場了,關於LCA的大作很多,不細說了。LCA的拖延給印度空軍造成嚴重的後果,印度一共600架戰鬥機,現在還有200多架米格-21,如果米格-21退役了,LCA又頂不上來,這個窟窿太大了。HAL現在的水平可能都不如60年代,為啥這麼說呢?60年代設計的HJT-16太老了,需要換代產品,HAL從1997年就開始設計HJT-36,就是個亞音速中級教練機,還有以前HJT-16的經驗,結果HJT-36到現在還一堆毛病,這都快20年了,服役還遙遙無期。VM Ghatage老爺子要是在棺材裡知道了不得氣活過來啊。
印度人還是從HF-24中吸取了教訓,跟LCA配套設計了卡維裡發動機,不過這個卡維裡發動機比LCA還悲催,LCA印度咬著牙說成功了,但卡維裡發動機已經確認失敗。有一個搞笑的故事,卡維裡發動機需要裝在大型飛機上試飛,於是印方就在俄羅斯租用伊爾-76發動機測試平臺,發現問題再回國解決。兩邊跑太麻煩,俄羅斯方面就攛掇印度乾脆給買下來,回國去測試。印方痛快掏錢,買下以後才發現中計了,印度沒人會開這個測試平臺,必須僱傭俄國人。這幫俄國飛行員表示,印度太熱,不去,還得留在俄羅斯試飛。這還沒完,俄羅斯方面表示,這飛機現在是你的了,停在這裡得交場地租金吧,加油得要錢了吧,保養得要錢了吧……
印度空軍米格-21事故率居高不下
HJT-36這種簡單的教練機都是毛病一堆
印度派出兩架LCA參加了剛剛舉辦的巴林航展,意圖開拓出口市場
卡維裡發動機項目已經宣告失敗
附錄:民國航空工業
大概梳理一下。
中國最早工業化生產飛機的是1918年成立的海軍飛機製造處,在福建馬尾,31年遷至上海江南造船廠,抗戰時遷成都,改名第三飛機製造廠,46年遷至臺中水湳接收日本在臺航空企業。
其次是廣州飛機修理廠,孫中山於廣州建立,抗戰後和韶關廠合併。
1924年張作霖在瀋陽東塔建立的東北航空工廠,張學良還打算在北陵建設第二工廠,九一八後兩廠被日本接手,改名滿洲飛行機製造株式會社,解放後,東塔廠為111廠造飛機發動機,北陵廠成為沈飛112廠,抗美援朝期間111廠隔壁的瀋陽兵工廠內遷齊齊哈爾,瀋陽兵工廠舊址建設新的發動機廠,是為黎明廠,建成後111廠的發動機生產全轉移到黎明,工廠給了航天部,叫新光廠,90年代開始造汽車發動機新光三菱。
1927年依託上海虹橋機場建了上海虹橋航空工廠,修理為主,32年一二八事變中被毀。
然後就是34年建廠,上面說的無疾而終的中央飛機製造廠,因為莫名其妙就被解散,中文資料比較少,但因為美國人的大量參與英文資料很多。
老蔣33年在南昌青雲譜建了全國最大的機場,依託該機場35年跟義大利合資建設了中意飛機製造廠,抗戰遷四川南川,改稱第二飛機製造廠,抗戰後遷回南昌,解放後成為洪都320廠。
廣東軍閥陳濟棠大建空軍,認為廣州飛機修理廠太落後,又在35年建了韶關飛機工廠,陳濟棠「機不可失」反蔣失敗後,國民政府接管該廠,改名第一飛機製造廠,後遷昆明/貴陽,最後遷臺灣宜蘭。昆明原址為解放軍7434廠。
1941年在貴州大定成立發動機廠,抗戰後遷廣州,後遷臺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抗戰中42年在桂林成立第四飛機製造廠,主要造滑翔機,44年國軍豫湘桂大轉進中撤銷。
日本建設的幾個航空工廠
臺灣最大的飛機工廠是高雄岡山空軍基地的日本海軍61工廠,1941年由中島負責建設,目標是飛機製造廠,但實際上只能做修理和組裝。44年底美軍從成都出動100架B-29,在美國航母戰鬥機的掩護下,在岡山上空扔下650噸炸彈炸平。這次戰鬥美國的主要目的是讓日本以為美國下一個登陸目的地是臺灣,掩護即將到來的菲律賓登陸作戰,日本果然上當,好不容易攢下的幾百架戰鬥機全部損失,菲律賓戰役中只能玩神風了。最搞笑的是,日本宣稱此戰美國艦隊主力全滅,太平洋上就沒剩下幾艘航母,日本國內大規模慶祝,實際上美國航母一艘都沒沉。
另外臺灣還有1935年於臺中水湳建立的日本陸軍第五野戰航空修理廠。
東北方面瀋陽是最大飛機生產基地,另外關東軍8372部隊在哈爾濱平房建了飛機修理廠,臭名昭著的731部隊也在這裡。瀋陽廠44年遭成都起飛的B-29轟炸,遷往哈爾濱和公主嶺,哈爾濱平房解放後建設了哈飛122廠和生產飛機發動機的東安120廠。
49年以後臺灣無力發展航空工業,遷往臺灣的幾個飛機工廠都被撤銷,直到60年代才恢復,成為臺灣漢翔,主要工廠在臺中水湳/臺中清泉崗/高雄岡山。
建國初期航空工業6大工廠,造飛機的是瀋陽112,哈爾濱122,南昌320,相對應的飛機發動機企業是瀋陽111,哈爾濱120,還有株洲331。
這個株洲331廠前身是袁世凱建設的河南鞏縣兵工廠,抗戰時遷到株洲,解放後合併了共軍在徐州的兵工廠,改稱282廠,後282廠遷到湘潭,原址建設331廠修理飛機發動機。
✈空 | 軍|之| 翼✈
長按下方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空軍之翼」公眾號;掃一掃二維碼也可關注我們!詳情搜索微信號:kongjun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