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功學害死人!英國人的海上霸權從此起航?——英西大海戰(下))

2021-02-13 北山浮生

上一篇說到,德雷克大膽地不走尋常路,直接把戰艦作為火船,西班牙人的常規防範措施,只能防範救生艇之類的小船,根本無法阻止英國火船的進攻。

由於無敵艦隊船隻很多,而港口不大,因此這些戰艦都是緊挨著,都不需要「龐統獻上連環計」,就為火勢蔓延創造了充分條件。

這要是燒起來,就成了十六世紀歐洲版的火燒赤壁了!

眼看就要釀成大禍,各位船長都把處置條例拋到腦後,紛紛命令水手砍斷錨纜趕緊出港,從而躲過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危機。

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船長們的這一命令,才是無敵艦隊覆滅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由於風向的轉變,英國人的火船偏離了預定的衝擊方向,並沒有點燃任何一艘西班牙戰艦,最後都在法國海灘上擱淺燒毀。

但西班牙人看見火船衝了過來,驚慌失措地砍錨起航,由於黑暗再加混亂,不少西班牙船隻相互碰撞而沉沒。

次日早上,西多尼亞看到完好的主力艦僅剩4艘,還有1艘擱淺在岸邊動彈不得,真是糟糕透頂狼狽不堪的一夜。

英國人打仗,一貫以來的作風就是「趁你病,要你命!」

不等西班牙人進行休整,那些大大小小的英國私掠船已經包抄上來,雙方在西屬荷蘭附近格瑞夫蘭(Graveline)進行交火。「grave」在英語裡有「墳墓」的意思,格瑞夫蘭意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墳墓排成的線」,或者「墳場」,可真是大不吉利的名字。

雙方從日出一直打到日落,整整打了一天,這場海戰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英西大海戰」。

無敵艦隊中的西班牙大帆船上配備的大炮口徑相對較小,雖然每艘戰艦上都載有50門炮,但大多數只能發射14磅或更輕的炮彈。

當時的炮彈都是實心鐵球,並不會爆炸,依靠動能擊打目標,這就意味著西班牙人的炮火很難對英國人的船隻造成嚴重傷害——畢竟,他們的火炮原本的設計用途主要是用來破壞風帆纜繩,逼停對手船隻的。

他們的對手英國的艦船上,卻有3到4門能射出30磅重炮彈的重炮,每個側舷則有20門發射17磅炮彈的大炮,能發射更為猛烈的炮火,發射次數也更頻繁——英國人的火炮就是衝著摧毀船隻去的。

在這場海戰中,英國人並沒有使用前些天的戰列線戰術,雙方都失去了陣型,船隻混亂地攪合在一起,通常兩三艘或更多的英國戰艦圍攻一艘體型龐大的西班牙戰艦。就像草原上的狼群,撕咬體型更大的獵物。

這種狼群式的亂戰,正是海盜們最擅長的打法。

西班牙的很多船隻被打得千瘡百孔,但由於當時火炮威力還不夠大,而西班牙人的艦船質量過硬,許多艦船身中上百發炮彈雖然渾身傷痕累累,但是仍然沒有沉沒。西多尼亞的旗艦「聖馬丁號」(San Martin)被三艘英艦圍攻,渾身彈洞累累,仍然能堅持戰鬥。

英國小戰艦圍攻西班牙巨艦

雖然處於不利態勢,西班牙人仍然作風十分頑強,他們一直在拼命靠近英國船隻,希望進行接舷作戰,但是英國人完全不給他們這個機會。

這場海戰,就仿佛英法百年戰爭中,以100多人傷亡代價,消滅法國1.5萬人的克雷西會戰換了個場景重現

——比起當年站著不動的英格蘭長弓兵,英國艦船還可以快速移動,西班牙人就仿佛克雷西的那些法國騎士一樣,被射成刺蝟了,連英國人的衣角都摸不著。

巧合的是,這場海戰英國人也僅付出了100多人的傷亡,連一艘船都沒有沉。

英國在1588年的作戰記錄已經丟失,因此不能對海軍抵抗「無敵艦隊」的成就做出更精確的描述,倖存的關於1596年偷襲加的斯的文件,卻透露了更多的情況。

這一役包括了16艘後衛艦,由120多艘精銳的英國和荷蘭戰艦組成。400噸位的「無畏號」上裝有35門大炮,其中17門發射大口徑炮彈。當離開英國時,它為這17門重炮帶了576枚鐵炮彈,發射了353枚(61%)。500噸位的「彩虹號」上裝有26門大炮,其中至少25門能發射大口徑炮彈,它離開英國時帶了670枚鐵彈,發射了392枚(58%)。

這意味著,只在1596年6月21日的一場戰役中,平均每艘戰艦就幾乎發射了400枚大口徑炮彈,而且許多炮彈其實是在一天內射出的。根據當時的文件記載:「當數不清的炮火從我們船上發射時,敵方城鎮和戰船損失慘重,而我們卻毫無損傷。」

因此我們可以說,英國人成功地將長弓時代「遠距離高密度火力覆蓋」的經驗,移植到了海戰上,繼改變歐洲陸戰規則之後,再一次徹底改變了海戰的規則。

英西大海戰

光高大堅挺沒有用,善射才是王道! 

到了這一天的下午,西班牙的炮彈幾乎消耗殆盡,炮擊越來越稀疏,英國船隻可以越來越肆無忌憚地靠近西班牙船隻。再這樣發展下去,無敵艦隊難逃被英國人徹底摧毀的命運。

但是,海上天氣風雲突變,颳起了疾風驟雨,雙方只能罷戰。暴風雨過後,西班牙艦隊已經從東北方向逃離到英國人攻擊範圍之外了。

在當天晚些時候,英國人銜尾追擊,西班牙人則全力逃竄。英國艦隊的火力優勢在側舷,追擊的時候並沒有太大優勢,因此,雖然西班牙艦隊又有幾艘船被擊傷,但沒有一隻船被俘獲。

此後,無敵艦隊殘部繼續向北逃,英國人緊追不捨,直到8月12日英國人的彈藥也消耗差不多了,於是放棄追擊。

西班牙人被嚇破了膽,打死也不敢向南返航,決定向北繞過蘇格蘭,然後從愛爾蘭的西側海域返回西班牙。

實際上到此為止,無敵艦隊戰損僅為1400人,雖然比英國人損失大了十倍,但是主力仍在,並不算是傷筋動骨。

但接下來的返程之旅,才是真正的噩夢。他們現在缺少糧食和淡水,船隻大部分受到了嚴重損壞,更關鍵的是,大部分船隻還沒有錨!

這裡面每一項,都是足夠致命的因素。

西班牙人接下來回家的旅程,詮釋了什麼叫做真正的夢魘之旅!

9月7日,一艘三桅帆船在特瑞雷(Trayley)沉沒,24人遇難。

9月10日,一艘護衛艦在德斯蒙德(Desmond)海岸沉沒,遇難人數不詳。

同日,千噸級戰艦「我們的聖母玫瑰號」(Our Lady of Rosary)在貝萊茲科利斯(Bleskeys)沉沒,包括卡斯蒂亞王子在內的500多人全部遇難。

同日,兩艘大型戰艦在愛爾蘭託孟(Thomond)附近沉沒,約700人遇難,另有150人被活捉。

還有一艘900噸級戰艦擱淺在巴利克希裡的淺灘上,13名貴族被生擒,另有400人被愛爾蘭人圍攻,大部分被殺。

……

無敵艦隊行進路線

 

饑寒交迫的西班牙人,就這樣一路走一路沉,離海岸近了,不小心就擱淺,然後被愛爾蘭人趁火打劫;離海岸遠了,一旦起風暴,這些沒有錨的船就被吹到大洋裡,再也沒機會上岸了。

倖存的船也好不到那裡。由於極度缺乏食物和淡水,疾病流行,每天都會死掉幾個船員,死掉的人被順手扔到大海裡,剩下的人也虛弱無比。當無敵艦隊回到西班牙的港口時,僅剩67艘船,而人員損失高達兩萬。

英西大海戰給不可一世的西班牙人予以重創,打造無敵艦隊的1000萬西班牙金幣打了水漂,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化為烏有(儘管只是暫時的)。

這場勝利不僅保衛了新教英國,而且直接保全了危在旦夕的荷蘭共和國,並幫助傾向於新教的法王亨利四世,減小了來自哈布斯堡王朝的壓力,間接救了深陷宗教漩渦的德意志。

可以說,這場戰爭是歐洲宗教戰爭中新教陣營的關鍵轉折點,堪比二戰中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英西大海戰的勝利,使英國在歐洲的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此後雖然兩國之間仍有交戰,但西班牙已經無力阻止英國勢力的擴大。

此役過後,英國舉國沸騰,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空前膨脹,海盜船長德雷克被女王親自嘉獎封為貴族,並授予海軍中將的軍銜,他個人也達到人類歷史上,作為一名海盜所能取得的榮耀巔峰。

女王伊莉莎白的威望,也達到有史以來,歷代英國國王的頂峰。自此之後,英國人開始用「榮光女王」(Gloriana)來稱頌他們的女王。

唯一讓伊莉莎白傷心的事,她的一生摯愛羅伯特·達德利,於大海戰結束後的9月7日去世,女王得知達德利去世後,將自己關在房裡不吃不喝很長時間。首席大臣塞西爾甚至擔心女王會想不開,令人將門破開。

從此之後,在榮光之下的伊莉莎白本人,只剩一顆孤寂的心,唯有將全部心思寄托在使英國富強之上。

紀念英西大海戰的女王畫像

(從圖中可以看出英國人此時野心多大,窗外表現的是英西大海戰的情景,伊莉莎白一手按著地球,這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節奏麼!伊莉莎白雖然表現得十分霸氣,但是內心十分悲涼,親人愛人都已不在,她只是一個孤獨的王者)

然而,對於這場大戰以及英國皇家海盜的意義,也不能過分拔高。英國並沒有從此走上霸主之路。

西班牙帝國雖然遭遇重大挫折,但畢竟仍然手握財源滾滾的海外殖民地與貿易航線,此戰之後,很快西班牙帝國就又恢復了海上實力。接下來,現實就會教會自信心過度膨脹的英國人如何做人。

1589年夏天,有消息說西班牙又開始在裡斯本組建一隻艦隊,於是伊莉莎白女王派遣德雷克率領一隻150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和一萬七千倉促募集的士兵出徵裡斯本。

英國上下自信心爆棚,然而這次西班牙人嚴陣以待,英國人卻重蹈一年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轍,遠徵以慘敗告終,並損失一萬多人。

經此一役,德雷克受到來自心理和政敵的雙重打擊,從此離開軍旅,整整六年沒有出海。他的心愛座駕「復仇號」,也落到了他的政敵理察•格蘭威爾爵士(Sir Richard Grenville)的手中。後者一直不服德雷克,一心要蓋過他的功績。

1591年,格蘭威爾帶領一隻艦隊去劫掠西班牙船隊時,發現護航的西班牙戰艦多達30艘,其他船長非常知趣地撤退,格蘭威爾卻命令復仇號留下來,單挑西班牙護航艦隊。

在這場遭遇戰中,復仇號創下了風帆時代海戰史的一個驚人奇蹟!

在長達十五小時的鏖戰中,戰鬥力爆棚的復仇號在西班牙艦隊陣列裡左衝右突,擊沉4艘西班牙巨艦,重創16艘,而這些受傷的戰艦在隨後而來的一場風暴中悉數沉沒。

復仇號一直戰鬥到彈藥告罄,兩座主桅杆被打斷,船身彈洞密布,船上只剩下20個活著的水手,身負重傷的格蘭威爾才宣布投降。第二天格蘭威爾因傷重不治死去,戰創累累的傳奇戰艦復仇號,也在風暴中沉沒。

格蘭威爾雖然心胸有點狹窄,但確實夠彪悍,純爺們!

德雷克卻想,匹夫之勇算什麼,有勇有謀才是真男人!

到了1596年,已經55歲的真男人德雷克按耐不住寂寞,拉著65歲的霍金斯去幹他們的老本行——打劫西班牙人,這次打劫也成為兩位傳奇海盜的最終之旅。

西班牙吸取了教訓,在加勒比海的修建了大批據點和堡壘,護航艦隊的實力也大為增強。德雷克的艦隊先攻擊波多黎各的聖胡安港被擊退,霍金斯傷重不治。

德雷克仍然沒有知難而退,而是接著去攻擊巴拿馬地峽的貝羅港(Bello),但是又被擊退。

德雷克在貝羅港外的海上得了壞血病,在1596年1月23日去世。他死後,水手們按照他的遺願將其屍體拋入大海,這位縱橫海上半生的皇家海盜,終於和他又愛又恨的海洋融為一體了。

德雷克海葬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於1598年去世,他的一生徵戰留給了他兒子腓力三世一億金幣的債務,光付債款的利息就需要國家2/3的收入,西班牙又國家破產了一次。

你以為西班牙就此衰落了?然而並沒有。

英國和西班牙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伊莉莎白一世死後,此時西班牙仍是世界霸主,而且又多次組織了強大的艦隊。無敵艦隊慘敗後50年間,西班牙仍舊保持著大國地位,當然,其根基已經動搖,不可逆轉地走上了下坡路。

但直到1639年,在唐斯海戰輸給荷蘭之後,老牌殖民霸主西班牙才徹底失去海上霸權並一蹶不振,新興國家荷蘭則趁機接過了控制世界貿易的權柄。

英國卻在伊莉莎白一世死後,逐步滑向內戰的深淵,在荷蘭加冕為新的世界霸主之時,英國正處於內戰爆發的邊緣,與世界霸主寶座擦肩而過。

英國忙活一場,不僅沒搶到世界霸權,算是當了一把為別人做嫁衣的活雷鋒,而且從事海外貿易的英國商人,還被逐漸得勢的荷蘭人欺負得哭爹喊娘,具體詳情後文再說。

與德雷克同時代,英國還活躍著許多相當有影響的皇家海盜,其中有馬丁·弗羅比歇爵士、約翰·波帕姆爵士、漢弗萊·吉爾伯特爵士及他的同父異母兄弟沃爾特·雷利(Walter Raleigh,約1552年~1618年10月29日)爵士。

沃爾特·雷利與其他海盜不太一樣,海盜們大多出身低微,是沒讀過什麼書的粗人,比如德雷克就是船廠學徒出身。但是雷利卻是兼具了海盜的彪悍和讀書人的狡黠。

雷利畢業於牛津大學法學院,他本來在畢業後應當成為一名出色的律師,在風雲激蕩的時代感召下,選擇了投筆從戎,成為一名英國皇家軍隊的軍人。前面提到的那位彪悍的純爺們格蘭威爾,就是雷利的侄子。

沃爾特·雷利

(與他的侄子純爺們風格不同,這位學院派海盜穿衣打扮風格實在是太花枝招展了……我以為傑克·斯帕羅船長穿衣風格已經很雷人了,這還有一個脖子上圍著一尺長的蕾絲邊、戴頭花,身上小碎花衣服並且一臉絡腮鬍的海盜船長,腦補一下這場景,實在太毀三觀了)

 1580年他參加鎮壓愛爾蘭人的起義時,因坦率地批評了英國對愛爾蘭的政策而引起伊莉莎白的重視,得到了女王的召見。在女王面前,他對於英國的對外和海洋貿易政策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他的這番陳詞,對於後世英國以及世界的發展軌跡,影響極為深遠。

他說: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財富,最終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他的這番論述超越了時代,可以說是海權論的最早雛形。美國海軍軍官馬漢在1890年出版了《海權論》,被認為是海權論的誕生。

但早在三百年前,英國皇家海盜沃爾特·雷利,已經明確提出了海權論的基本思想。基於這一思想,才誕生了大英帝國。

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一度成為海洋霸主,但是他們只是國家層次的悍匪,只知道從海外掠奪財富,並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後來荷蘭人成為海洋霸主,也只是根據其敏銳地商業直覺,單純地控制關鍵航線大發其財,最多算是國家層次的武裝商人;

第一個真正意識到海洋對於世界霸權的重要意義,並且有意識進行積極戰略布局,是英國人。

俗語說:「不怕流氓會武術,就怕流氓有文化」。沒文化的流氓再能打,最多也就是欺行霸市,橫行鄉裡,劉邦作為一名有文化的流氓,打下了一個國家,開創了一個中華民族的強盛時代。雷利作為一個有文化的英國流氓,雖然他自己沒有開創英國霸權,卻為一代又一代的英國流氓指明了前進方向,為大英帝國的出現奠定了最初的理論基礎。

他的這番論述,引起了擁有一顆女流氓內心的伊莉莎白一世的強烈共鳴。

是啊,西班牙強大就強大在擁有日進鬥金的海外殖民地。我們英國是島國,優秀的水手從來不缺,海外這麼廣闊,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佔領的地方,肯定還有很多好地方,我們英國把這些地方都佔領過來,將來的世界一定屬於我們英國人!

女王暢想著美好前景,臉色激動得有些潮紅,這種心跳的感覺,仿佛又回到當年在倫敦塔裡與羅伯特·達德利互相傳紙條的時候。

雷利被封為女王特使,並從國庫中得到了一筆資金,進行艦隊的建立和探險活動。雷利以女王特使的名義來調動船隻,因此這些船隊又被稱為「女王的船隻」,這個待遇是包括德雷克在內的其他英國航海家望塵莫及的。

「拿著書本的海盜船長」,從此成為雷利的個人標籤。

中美洲加勒比海都是西班牙人的地盤,英國人要想開拓新領地,只能避開西班牙人,西班牙尚未踏足、較為高緯度的北美成為他們的目標。

英國人早期在北美的開拓真是困難重重,甚至可以說全是血淚。

1583年,漢弗萊·吉爾伯特登陸位於亞寒帶的紐芬蘭(Newfoundland,意為「新發現的土地」),將此宣布為女王的領地。隨著冬季的臨近,這裡寒冷的氣候,突破了常年沐浴在溫暖西風帶的英國人的想像,吉爾伯特決定返航,他的船隻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從此杳無音信。

第二年,雷利踏上了向美洲大陸探險的徵途,在經歷了幾次失敗後,於1587年在北美洲中部邊緣的一個海島登陸,即現今美國維吉尼亞州的羅阿諾克島。在那裡,誕生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北美出生的英國人,這個女嬰被命名為維吉尼亞·戴爾。

他們發現的這片地方,也被命名為維吉尼亞(Virginia,該詞來自於英文童貞「Virgin」),這個名字源於這片殖民地是獻給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相當於是「童貞女王的土地」。

雷利留下了包括那名女嬰在內的117名英國殖民者繼續開拓這裡,約定好過一陣子再返回運送給養。

然而就在此時,英國與西班牙戰爭爆發,航線暫時中斷。待到1590年英國船隻再返回這裡時,他們的營地已經滿目瘡痍,一片劫掠後的景象,而那一百多名英國人則消失得無影無蹤。

遭受到這一挫折之後,伊莉莎白女王直到逝世,也再也沒有向美洲派出殖民者。

英國人第一次殖民美洲的嘗試,就這樣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估計這些殖民者臨死前,都會有這樣的念頭:不是說美洲就是「人傻錢多速來」嗎?傳說中西班牙人十來個人七八條槍就搞定一個帝國,搶到無數黃金,從此登上人生巔峰,為什麼手下敗將西班牙人可以,我們一百多個英國人,卻落得個集體僕街的下場呢?

成功學雞湯真是害人啊!

既然海戰並沒有成為英國崛起的因素,海外探索殖民地也如此苦逼地失敗了,英國到底是依靠什麼崛起的呢?

請看下一篇。

(未完待續)

本文為英國史第二部《都鐸玫瑰》系列連載,歡迎在公眾號菜單中,獲取《英國史》系列文章目錄!

《華為崛起》講述了華為三十年的奮鬥歷程,從最簡單的零件組裝起家,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一步步贏得市場認可,成為一家國際化ICT巨頭。華為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打造以華為ICT技術為核心的「聯合艦隊」,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任正非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以及毛澤東理論與商業實踐相結合,同時吸收西方商業實踐中優秀的部分,走出了一條中西合璧的特色之路。

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北山浮生(BSFS_View),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公眾號或其他媒體轉載,並註明出處。如果是公眾號轉載,請加作者微信號clouddance1980,註明」轉載文章「,並寫明要轉載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英西大海戰幕後秘事
    對比一下歷史,二戰時期美國在被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之後,能夠迅速恢復海軍力量,重新奪取了太平洋海上的主動權,這與當時美國發達的工業製造能力是分不開的。與英國爭霸的西班牙在製造能力方面顯然棋差一招。德雷克先發制人的襲擊還起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西班牙準備木桶的那段時期,他們經驗豐富的海軍宿將克魯茲突然病逝,臨陣折損了優秀的指揮官。
  • 英西大海戰(下)——英國人的霸權從此開始?
    德雷克的成功,成為當時無數出身寒微的英國青年崇拜的偶像,他的事跡激勵了以後幾代私掠海盜。而德雷克本人已經成為拯救英國的超級英雄。英國文化中有一首民謠叫做「德雷克的鼓(Drake's drum)」,大意是說,如果英國蒙難,只要德雷克的鼓又響了,他就一定會回來為英國解難。瞎編一個笑話,一個法國人,一個英國人和一個美國人聊天,說道各自的民族英雄。
  • 從英西海戰到英荷戰爭,梳理大英帝國海軍崛起的發展脈絡
    本文從三個要點切入,梳理分析一下近代英國海軍崛起的深層因素。私掠船制度:英國海軍草創階段的象徵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君主,大英帝國正是從她在任期間踏上崛起的徵程。不過對於海軍迷來說,一說起伊莉莎白時期的英國海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1588年英西大海戰,英國海軍在此戰中以少勝多的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
  • 原創|史上最強十大帝國,世界霸權交接簡史!
    蒙古帝國的領土範圍,東起太平洋、西達地中海、南至波斯灣、北跨西伯利亞,橫跨亞歐大陸,被公認為世界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之一。當元朝蒙古帝國被明朝滅亡後,明朝並未從上一任手中接過霸權!自此,始於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國的長達將近2000年的陸上霸權交接結束,而由葡萄牙人開始的海上霸權即將開始!
  • 「日不落帝國」和「海上馬車夫」的世紀大海戰
    他首先通過「圈地運動」,完成了生產關係的調整,並藉助萄、西之力,走上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道路。1548年,英國政府通過法案,規定每周兩天為「食魚日」,全體國民只許吃魚,不許吃肉。1563年,又把「食魚日」增加為每周3天,加上原有的恩伯節和四月齋,一年便有一半時間為食魚日。英國就是利用這些「小把戲」調整供求關係,發展漁業生產,促進造船業發展,使海上武裝力量得到迅猛增長。
  • 英西加萊海戰:傳說中的「無敵艦隊」竟然是這樣覆滅的
    英西加萊海上一戰表明,艦船的機動靈活和火炮優勢取代了以往海戰的短兵相接、強行登船的肉搏戰,海上戰爭從此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格局。這次海戰實質上是後起的殖民主義英國與老牌的殖民主義西班牙之間的一場決戰。
  • 大英帝國取得海上霸主的地位,全靠這一場世紀大海戰
    19世紀初的歐洲大陸被法國統治,英國為了制約法國一家獨大,利用其海上實力優勢,對法國進行貿易封鎖。法國艦隊數次想要突破英國人的封鎖但沒有取得多少建樹。一場大規模海上衝突無可避免。法國海軍上將皮埃爾•維爾納夫早年在大革命時期就是拿破崙的得力幹將。十年以後的現在,拿破崙對這位上將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打破現在法國面臨的困局,將艦隊調到地中海去配合法國在義大利的軍事行動。
  • 【海洋文化】歷史上的這些海洋帝國,是怎樣走下神壇的?
    希羅多德也記載了迦太基人與非洲土著在大西洋沿岸進行黃金貿易的活動。在沒有多大阻力的環境中,迦太基人成功地控制了幾乎整個西地中海的貿易。為了保護這個龐大的貿易網絡,一支像模像樣的海軍也被建立起來了,並在與希臘人的西西里島爭霸中支撐著當地的防禦網絡。
  • 歷史課堂--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並非被英國打敗?
  • 一天一人|弗朗西斯·德雷克——英國著名航海冒險家
    書籃籤約作者:真水無香|插圖:網絡數百年前,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從而對整個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人們很少知道,其後在英國曾有一位聲名顯赫而富有傳奇色彩的航海冒險家和殖民主義者。他是在斐迪南•麥哲倫之後第二位完成環球航行的探險家,是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軍統帥。
  • 16世紀西英海上霸主為何易位?一個海盜有話要說
    在這種情況下,伊莉莎白女王暗中鼓勵和慫恿英國的海上冒險家們掠奪西班牙人的「寶船」,一來直接增加收入,二來破壞西班牙的海上貿易,進一步從側面打擊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地位。 到了1572年,德雷克開始自立門戶,召集了一批人乘坐小船偷偷橫渡大西洋,來到了巴拿馬海峽。
  • 改變世界歷史的九大著名海戰,中國參加了兩場
    最終,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隻,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最終勝利。中途島海戰
  • 英國24噸小艇攔截1600噸戰艦!昔日海上霸主為何如此寒酸?|軍情晚報
    「大英」昨夜又中風,艦隊不堪回首在夢中說起英國和西班牙很多人應該不會陌生。西班牙與英國曾先後成為殖民時代的「海上霸主」。霸權易主也是通過戰爭實現的——400多年前英國艦隊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而英國則開啟了「日不落」帝國的稱霸世界之路。
  • 在19世紀,為何英國人實行炮艦外交還充滿正義感?(上)
    英國人歡欣鼓舞地面對蒸汽時代的來臨,一些眼光睿利的人已經預感到工業化將給整個世界帶來的衝擊。1830年,利物浦勳爵與曼徹斯特鐵路公司司庫亨利·布思(Henry Booth)的一番話,最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英國人對未來的預見:「從西到東,從北到南,機械的法則——整個19世紀的哲學——將廣為傳播。世界已接受了新的推動力。
  • 英西海戰怎麼回事,無敵艦隊為什麼會輸?
    之所以認為這場戰役是了解風帆時代的切入點,是因為這場戰役過程、結果幾乎牽扯到了英、西兩國海洋爭霸的方方面面:技術細節與人員編制、風向與洋流、人類的努力與自然的難測、國家戰略到前線戰術、過去的輝煌與未來的變革、宮廷政治的殘酷與將軍之間的齟齬、實力差異下的鏖戰與扭轉乾坤的計謀。當對這些有了大致認識之後,儘管背景時代有差異,但再去觀看《加勒比海盜》系列又有另一番感覺。
  • 海上爭霸:西班牙無敵艦隊五次遠徵、英荷四次海上爭霸
    同期英國也逐漸崛起,同西班牙進行海上爭霸。從1588-1601年,13年間西班牙曾六次組織特混艦隊遠徵英國,意圖徵服英國,但次次無果而終。(英國艦隊出海抵抗西班牙無敵艦隊)但英西海上戰爭直到戰爭結束,英格蘭都未能確保對西班牙的海上優勢,西班牙的海上霸權一直持續到與荷蘭海軍的1639年唐斯之戰。
  • 專題|羅馬軍團、北歐海盜、野蠻人紛紛兩棲登陸不列顛群島,播下「日不落帝國」對外擴張的強大基因!
    史上最早的兩棲戰可以說,幾乎從闖入海洋的那天起,人類就開始了運用兩棲部隊登陸作戰的歷史。史料記載,大約公元前1200年左右,埃及帝國遭到來自地中海諸島和南歐沿海的海上入侵,埃及人組織「Sea Peoples」進行抵抗,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就在一次次的戰鬥之餘,一些入侵者逐漸在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他們之中就有居住在巴勒斯坦的腓力斯人。
  • 空中網首款戰艦手遊——戰艦大海戰全景前瞻
  • 1588年,史上第一次遠距離海戰,英國人用火炮幹翻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啟了大艦巨炮主義時代
    與此同時,英國人知道,德雷克的襲擊行動只能暫時延遲敵人入侵,而不能最終制止他們。從1588年開始,英國就對海軍艦隊發出了動員令,截止1588年夏季,這個國家所有海上力量已經全部集結,大大小小197艘艦船歸霍華德勳爵指揮。
  • 215年前特拉法加海戰爆發 納爾遜擊敗法西艦隊 助英國奪海洋霸權
    這是法國與英國之間最後一次重大海戰,同時是法國最後一次大海戰,法國和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遭到英國皇家海軍的血洗。皮埃爾·夏爾·維爾納夫指揮的法西聯合艦隊損失22艘戰艦,其中只有1艘被擊沉,其餘都是投降的。第二天又有兩艘投降,另一艘觸礁。共有4395人喪生,2540人受傷,8000人被俘,另有3000人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