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點新防務
提起沈飛和瀋陽所,想必大家會想到殲-11系列這個「拳頭」產品,這也是目前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裡的「當家戰機」。但引人詬病的也是因此,不但讓沈飛和瀋陽所背上了「抄襲蘇-27」的黑鍋,還被嘲笑為「抱著蘇-27吃老本」。
但自從2019年國慶閱兵中「攻擊-11(GJ-11)」隱身無人攻擊機橫空出世後,很大程度上扭轉了世人對沈飛和瀋陽所的固有觀念!
在2019年攻擊-11隱身無人攻擊機首次公開出現在「無人機方隊」中時,其引起的震動是巨大的。畢竟像這種採用飛翼造型噴氣式隱身無人攻擊機,世界上雖然有不少國家都在研製和測試,但都沒有像攻擊-11一樣出現在全是現役裝備的公開閱兵式中——所以,可以說攻擊-11隱身無人攻擊機是世界上唯一投入現役的飛翼造型噴氣式無人攻擊機!
雖說攻擊-11自從2019年國慶閱兵首次公開亮相後,就一直被認為是一型解放軍「現役」裝備,但其實攻擊-11自從2009年由瀋陽所啟動項目並負責設計後,在2013年就完成了首飛。
之後在2016年的航空報上有過側面報導,提到了攻擊-11「以全面達標的優異成績通過驗收」。但之後卻在沒有公開消息流傳,直到2019年攻擊-11突然出現在國慶閱兵「無人機方隊」中。
但自從2019年國慶閱兵後,攻擊-11再次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1年多,直到近期有網友拍到了攻擊-11疑似正在進行RCS測試的圖片後,大家才發現原來因為已經是「現役裝備」的攻擊-11無人機,竟然仍舊在進行RCS這種很重要的測試工作,這是否說明它還並沒有真正的進入現役呢?
其實如果對比看看我國另一種隱身戰機的研製過程,就會明白攻擊-11現在進行RCS測試是否表示它不是現役。
2011年1月11日殲-20進行成功首飛,2016年1月18日編號為2101的殲-20量產型首飛成功,到了2017年3月9日央視報導殲-20正式進入空軍序列——這也是殲-20服役的日子。但其實殲-20在裝備一線作戰部隊後,仍舊在不停地進行著各種飛行測試,不斷地向廠家反饋問題並加以改進。
所以一種新型戰機的「服役」,並不意味著其就達到了十分完善的狀態,可以直接投入作戰使用了。而是仍舊需要進行一系列的部隊使用方測試,找出新戰機在實際使用環境中的不足。
所以在2018年我們就從網上看到了一張殲-20的「新圖片」——殲-20被「頂」起放在一個高臺上。其實,這就是殲-20在正式服役1年多後在進行「雷達散射截面積RCS外場測試」,也就是檢測殲-20整機隱身能力的測試項目。
當然,被頂起來接收多臺多角度地面雷達照射測試的殲-20,其實是一架等比例模型。而這種「RCS測試」也是世界上對新型戰鬥機必做的一項測試,並且不局限於隱身戰機。
所以單純從此次攻擊-11無人攻擊機進行「RCS測試」來看,自然也不能推定其並沒有進入現役。畢竟有殲-20的先例,證明一種新型軍機在服役後再進行各種測試的舉動,其實是十分正常的。
殲-20戰鬥機和攻擊-11聯合作戰假想圖
攻擊-11作為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服役的飛翼造型噴氣式無人攻擊機,自然要進行全面的測試,以掌握豐富的研究數據,或是為之後量產做準備。
畢竟這種以後註定會成為空軍殲-20好搭檔、海軍航母艦載機好幫手的重要機型,其重要程度一點不遜色於沈飛現在自研的FC-31(殲-31)!
讓我們拭目以待,我國這種可以攜帶2噸彈藥的世界先進攻擊無人機,可以早日進入大規模量產,成為守衛我國邊境與一統的得力幹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