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是未來空中作戰的利器,也是各大國競相發展的目標。
有實力的國家都是自主研發,而沒技術的小國只能靠花錢來買。
就在7月9日,日本再一次向美國追加了63架F35A和42架F35B的訂單。
加上在2018年,日本向美國購買的42架F35,這樣一來,日本的F35戰機數量就達到了147架。
不僅如此,就連韓國都有40架F35,新加坡的F35數量為12架,澳大利亞空軍也將裝備72架F35A。
可以算一下,我國周邊國家F35戰機的數量就達到了271架,這還不包括美國軍事基地的F35戰鬥機。
另外,除了美日韓之外,還有印度,俄羅斯兩國也裝備蘇57戰機。周邊國家的五代機數量可是不少的,這就需要空軍裝備足夠數量的殲20戰鬥機。
畢竟美國海空軍的F35和F22戰機的總數還在不斷上漲之中,而且亞太地區又是美國極為看中的。
從美國國內調往亞太地區F35和F22數量龐大,所以說,未來殲20要面對F22和F35的數量最起碼也在400架以上。
另外,俄羅斯和印度的蘇57戰機也不會少,兩國的蘇57達到300架是最少的。這麼來看的話,殲20一共要抗衡最少高達700架的五代機。
對此,有網友紛紛表示擔心,對於周圍眾多的威脅,殲20的產量能不能跟得上呢?
首先在產量問題上,大家不用太擔心,殲20早已經實現了量產,雖然只是小批量的生產,不過已經滿足了我國空軍發展的要求。
等到渦扇15發動機技術成熟之後,到時候的生產規模會進一步的擴大。至於最終需要多少架殲20,這個還真沒有人敢保證。
只有在通過周邊國家的五代機數量和美國空軍規模的對比之後,針對性的生產才有意義。
殲20是從2011年開始首飛的,從2017年開始進入空軍服役。從服役的那天開始計算,直到今天,殲20的數量還不到100架。
其實對於戰鬥機來說,生產都是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坡底總會受到工人熟練度的影響。
在製造產品的時候,總是有一個磨合期,生產速度慢,效率低都是可以理解的。等到後面數量慢慢是會上去的。
F35當時大批量生產的時候,都是在2017年之後了,而且產量也一直不高。
直到2018年解決了超重等多項問題之後,產量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且F35戰鬥機是多個國家配合生產的,產量高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殲20完全是由我國自己製造的,如果跟F35比數量,那肯定沒得比。
總的來說,現在殲20的產量已經達到了美國在2017年生產F35的產量,仍然是小批量生產。
殲20需要的數量還是得通過周邊國家和美國五代機的數量來確定,需求也是時刻都在變化的。
在之前,我國還展現了殲20「大象漫步」的畫面,這也意味著我國對於殲20的數量和產量已經有了十足的把握,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殲20列裝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