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拍下:八路軍運用三三制戰術成功搶奪一挺日軍機槍的全過程

2022-01-26 必須知道的歷史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裝備精良,比如每個大隊配有12挺九二式重機槍,每個步兵班配有1挺歪把子輕機槍,相比而言八路軍的裝備就簡陋得多了,很多班、排甚至連一級都沒有機槍裝備。那麼,如何從鬼子手裡奪取機槍呢?當時的攝影師就拍下了八路軍成功運用三三制戰術搶奪一挺日軍機槍的全過程。請看下圖:

圖1

如圖1所示,這裡應該是華北平原,3名八路軍士兵成功搶奪一挺日軍機槍的全過程,被攝影機完整地記錄了下來。毫無疑問,3個八路軍呈品字形三角攻擊陣型,這是一種很典型的三三制戰術。

圖2

如圖2所示,兩名日軍已經被擊斃倒地,一名八路軍士兵正在撿起他們的槍枝!雖然照片有點模糊,但是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動作流暢,看了讓人大呼過癮!

圖3

如圖3所示,前面這名八路軍已經成功奪取了一挺歪把子機槍,另一名士兵正在從側面趕來!三三制戰術起源於抗戰時期,成熟於解放戰爭,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發明的最成功的一種步兵戰術。而且能夠隨時改變隊形,靈活性強,既能保證層層遞進的進攻壓力,又能避免敵人火力覆蓋造成的大規模傷亡,對世界絕大多數輕步兵部隊有著實際意義。這張照片完整展現了三三制戰術運用的全過程,非常值得大家珍藏!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三三制戰術,這種編制到底有什麼好處?
    ,但是估計很多人不知道"三三制"的來歷。        三三制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八路軍缺乏重火力掩護,經常以密集隊形衝擊日軍的堅固陣地,從而產生嚴重的傷亡。
  • 人海戰術誤解了多少勝利?蔣介石感嘆上甘嶺大戰,美軍戰敗很正常!
    不過有些人卻總是對我軍取得的偉大勝利不屑一顧,甚至很無知地認為不過是靠人海戰術取勝而已。殊不知在絕大部分的戰爭中,我軍在人數上都處於劣勢,那麼何談人海戰術呢? 「人海戰術」定性思維,誤解了多少勝利? 所謂人海戰術其實並不難理解,字面意思就是靠人多取勝,也就是說戰爭之所以能取得勝利全是眾多士兵拿生命換來的。
  • 分析防毒面具工作原理.八路軍用一招成功化解日軍毒氣!
    1940年,八路軍發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8月20日,劉伯承和鄧小平帶領的129師開始了正太路西段的破擊戰。目的是破壞日軍的鐵路據點,阻斷日軍的交通線,做到「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橋梁」,並且伺機殲滅鐵路據點的日軍。為了牽制日軍,配合八路軍破擊正太路西段,八路軍385旅主力14團,在陳錫聯的指揮下佔領了獅腦山。
  • 我軍打仗靠人海戰術,這口鍋我們不背!
    所以運動戰成為主要戰法之一,其穿插迂迴包抄被我軍運用的爐火純青,敵人在調兵過程中,難免出現突前落後的現象,我軍只要抓住其中一部予以整編制殲滅,就能打破敵人的戰略計劃。這裡舉個例子,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的時候,我軍吳信泉將軍指揮第39軍突破清川江,夜襲大柴洞、上方洞,居高臨下圍殲美軍115人的黑人連,斃敵20餘人,造成該連連長率全連人舉白旗投降。
  • 日本「歪把子」機槍,性能有多奇葩?日軍歪把子機槍到底有多垃圾
    抗戰時期,在敵後堅持抗擊日本軍隊的八路軍武器十分緊張,更多時候需要依靠在戰鬥中的繳獲來補充自己,到了戰爭後期,八路軍的主力部隊幾乎都裝備上了或繳獲或仿造的日式武器
  • 八路軍手裡的寶貝,讓鬼子睡不著覺,日軍竟無恥討要
    惱羞成怒的日軍沿交通線大建碉堡,企圖用「囚籠政策」困死抗日武裝。日偽軍欺負抗日武裝沒有火炮,僅用磚石土木搭建起「炮樓」,以此為據點對八路軍進行掃蕩。耀武揚威,著實可氣!我抗日軍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很快,敵後抗日武裝便研究出了打擊鬼子炮樓的戰術。八路軍和新四軍依靠繳獲的少量九二式步兵炮,與敵人展開了「拔點」的鬥爭。
  • 解放軍的三三制戰術,究竟有多厲害?一個連能打出一個營的效果
    戰場之上,戰術運用的好壞至關重要。戰術運用得好,可以儘可能地彌補其他方面的缺憾。戰術的巧妙運用,可以做到以少勝多,更能大獲全勝。解放戰爭之中,解放軍巧妙的運用三三制戰術,它的威力究竟有多厲害?我軍建立的時候,便非常重視戰術這一部分。我軍一直在研究步兵的作戰戰術,三三制戰術就是我國在戰爭經驗中研究出來的一種戰術。這種戰術要求每個士兵之間的高度配合,爆發意想不到的重大威力。
  • 突襲馬金環礁之戰:美軍從潛艇裡出擊,運用遊擊戰術大敗日軍!
    在上海期間,他閱讀了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便以軍事觀察員的身份前往抗日根據地進行考察,來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後他開始仔細觀察八路軍的作戰方式,他對八路軍出神入化的遊擊戰術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認為用這種戰術對付佔優勢的敵人最為合適,回國後他不顧美國軍人不得幹政的傳統,公開支持和宣傳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在軍方的壓力下,他最後只得暫時退伍。
  •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抗日首勝,舉國震驚,林彪元帥是如何完成的?
    而朱老總領導的八路軍恰好歸第二戰區管轄。因此,閻錫山讓八路軍在平型關阻擊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為整個第二戰區戰略全局分擔壓力和爭取時間。接到作戰命令後的八路軍,立刻召開軍事會議,經過大家商議討論,最終,會議決定讓115師在平型關設伏阻擊日寇。於是,震驚中外的平型關戰爭就這樣即將無可避免地打響了!02、戰術策劃
  • 日軍的迂迴穿插戰術如此呆板,為什么娘子關還是守不住?
    八路軍接到娘子關告急的情報後,決定派遣林彪115師陳光343旅、劉伯承129師王宏坤385旅、陳賡386旅馳援娘子關,由18集團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日軍的迂迴穿插戰術10月23日,日軍在舊關率先發起新一輪攻勢。此時川岸文三郎將20師團主力分為左、右兩個縱隊。
  • 鮮為人知的榆山後血戰:110名八路軍與2000多日軍狹路相逢!
    一九四二年,華北日軍連續發起春季和夏季「大掃蕩」均以失敗告終。岡村寧茨惱羞成怒,於十一月八日潛行至煙臺,調集了二萬多名日偽軍,向膠東半島步步進逼,妄圖將八路軍膠東部隊一舉殲滅。日軍出動後,氣焰極為囂張。一時間,膠東大地狼煙滾滾,殺機重重。面對這嚴峻的形勢,八路軍膠東軍區十六團根據上級指示,將部隊化整為零,以營連為單位巧妙穿插,避實就虛。
  • 抗戰經典手提機槍:第3造型獨特是八路軍最愛,第4是油底機槍
    導語:抗戰經典手提機槍:第3造型獨特是八路軍最愛,第4是油底機槍大家都知道,手提機槍是適用於近距離戰鬥的武器,在二戰中是軍人的防身武器
  • 班公湖畔,解放軍人手一挺機槍!要把機槍當成步槍使?|輕武專欄
    ▲中國需要的是一款能伴隨步兵一起衝鋒能連續打出長點射的班用機槍在強調機槍火力機動能力下,中國的輕機槍必須具備三個特點:95班用機槍就是這種思想下的產物。95式班用機槍主要零部件和95式步槍基本通用,都是採用無託結構,都是活塞短行程導氣方式。
  • 1938年三井戰鬥,老八路圍著日軍打,一仗抓了28個俘虜兵
    三井戰鬥中,八路軍投入的是120師359旅的717團和718團一部,日軍則是第26師團獨立步兵第11聯隊一部。這次戰鬥的背景是這樣的:1938年2月,為配合第二戰區晉綏軍等部反攻太原,120師主力在同蒲路展開破襲戰。日軍第26師團趁晉西北空虛,竄犯於此,並佔領了神池、寧武、五寨等7座縣城。
  • 平型關大捷之後,日本的反應是什麼樣的,八路軍為何沒有慶祝勝利
    因為通過這一戰,大家都覺得日本人也沒有那麼神,也是可以戰勝的,八路軍武器裝備落後都能戰勝,正規軍更應該能戰勝日軍。所以後來日軍的進攻受到更大阻力,完全打破了日軍滅亡中國的美夢,戰爭進入了持久階段。但是八路軍卻慶祝的很少。這一戰雖然打勝了,但是經驗教訓卻更值得總結。八路軍一萬多人,集合了全軍的先進武器裝備,佔據了一個極為有利的地形,雖然殲滅了大部分的日軍,但還是跑了一部分,而且也沒有活捉一個日軍俘虜。
  • 日軍兵臨城下,八路軍17門土炮噴射鐵彈,日軍少將:什麼武器?
    楊國夫,抗日戰爭期間曾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三支隊副司令員,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部署妥當後,楊國夫到村子外圍勘察地形,設置防禦工事和外圍警戒。當日軍進入200米的射程範圍,馬千裡一聲令下,只聽9聲巨響,漫天的「鐵彈丸」從炮口呼嘯而出,給日軍重大殺傷。此前,日軍和八路軍作戰時,都未發現八路軍有重炮,故而有恃無恐,這回突然遇到如此猛烈的火力,松本少將大為震驚,不知八路軍到底掌握了什麼秘密武器,趕緊下令撤退。
  • 侵華日軍噩夢:我軍使用的捷克式機槍有多厲害?
    編輯:冷小軍  /  出品:冷熱軍事史現存的大量抗戰歷史照片中,不管是身穿德式裝具的中央軍,裝備簡樸的地方軍,還是穿梭在敵後的八路軍,手中都可以看到一件外形非常易於識別的武器——捷克ZB26輕型機槍,國人俗稱捷克式機槍。
  • 八路軍新式子彈,會在體內碎裂,日本兵回憶:感覺整個肩膀被挖走
    算下來,日軍一個步兵的標準攜彈量是60(2前盒)+60(1後盒)+5(槍內)=125發。行軍時,他們還會再多帶60~80發子彈。這樣每名士兵的攜彈量就會達到200發,足夠支撐兩次戰鬥。而一個日軍大正11式機槍組,總計攜彈量大約450發。
  • 三個人一把槍的八路軍,如何在平型關,戰勝號稱剛軍的板垣師團?
    不論是遊擊戰術,還是攻堅戰術,都是一支軍隊的作戰策略。兩種戰術的總體運用上來說是:「敵眾我寡時遊擊,敵寡我眾時用攻堅」。可平型關戰役時,八路軍的人數是12000人,而日軍只有4000人。人數上超過日軍3倍的八路軍,為何依舊使用遊擊戰術呢?原來。
  • 獨家 解碼二戰戰術(2):寸步不讓 !防禦戰很兇險
    到1937年,日軍不僅在大隊(營級)裝備了輕便的92式步兵炮,還在中隊(連級)、小隊(排級)加大了擲彈筒的密度。日軍一個小隊,往往裝備1挺輕機槍或1支擲彈筒,一個中隊則配屬一個裝備3具擲彈筒的火力支援小隊。圖為日軍92式步兵炮,可看出其相當輕便,可人工拖曳,操作也比較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