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是一段塵封多年的歷史,是一群「日本鬼子」變身「日本八路」的故事。
2014年9月1日,中國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日本人宮川英男位列其中。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博得了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的廣泛支持,「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國際主義隊伍,他們被中國老百姓稱為「日本八路」。這是一段塵封多年的歷史,是一群「日本鬼子」變身「日本八路」的故事。
宮川英男,1918年生,在日本侵華戰爭末期被俘,經思想改造後自願參加八路軍,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宮川英男成為日本反戰同盟的一員,參與對日軍的策反等工作。1945年,在日軍圍剿中,舉槍自盡,時年27歲。圖中間為宮川英男,這是他在中國留下的唯一一張留影。(央視七套《軍事紀實》視頻截圖)
作為侵略者,成為俘虜是一件極度危險的事。日本兵則以極難被俘著稱——受武士道和法西斯精神的教育,日本士兵通常至死不肯繳械投降。1937年10月八路軍總部發布俘虜政策的命令,「不殺,優待,放歸」。圖為1939年,八路軍的軍醫在醫治一名日軍俘虜。
1939年1月2日,日本戰俘杉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小林武夫、岡田義雄3人,宣布自己參加中國八路軍,成為抗日戰場的第一批「日本八路」。1939年11月7日,杉本一夫發起建立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這是中國戰場上,日本俘虜轉變立場後成立的第一個日本人反戰組織。此後,反戰組織陸續建立,遍及敵後抗日戰場。圖為1941年,日兵齋藤、西川自動出走投誠八路軍。
1940年,延安方面政策大調整,提出了「教育後勸其回歸,選擇少數進步分子,給予長期訓練」的指示,也就是「教育、訓練任用」的原則。日軍俘虜一旦被留下,給予優待。圖為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晉家冀支部成立大會,宮本哲治支部長領導全體盟員誦讀宣言。沙飛/FOTOE
圖為1941年,在華日人反戰同盟的津田秀委員長(左一)、宮本哲治(右二)等四人合影。沙飛/FOTOE
在華日本人反戰活動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對日軍的反戰宣傳,喚醒士兵覺悟;服務於抗日工作的其他戰線,如根據地大生產運動、軍事技術傳授、衛生服務、教育等。圖為1941年,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成員正在編發反戰宣傳品。沙飛/FOTOE
圖為1942年,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支部成立周年紀念大會的展覽室物品。冀南支部有個叫秋山良照的盟員,他靠著簡陋的印刷條件,和戰友們編寫印製了大量宣傳品,全部散發給日軍士兵。秋山抓住日兵的心理,經常與他們通信談心。到1942年8月,秋山良照收到的日兵回信,累積起來有一尺多高。沙飛/FOTOE
上戰場喊話是一項特殊的反戰活動。盟員要躲避戰火,跑到炮樓邊,高聲向同胞叫嚷:「日本打不贏!」「日本軍閥才是我們的敵人!」「你們都是勞苦大眾啊!」圖為1943年,由作家鹿地亙率領的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在前線對日軍進行敵前喊話。秦風老照片館/FOTOE
每當日本傳統節日來臨,反戰人士還製作特別的慰問袋,內裝一些禮物和書信散發到日軍陣地。圖為1940年元旦,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支部成員演出反戰話劇《前哨》。沙飛/FOTOE
圖為1940年,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支部成員的劍術表演。沙飛/FOTOE
1942年,邊區各界舉行慶祝元旦暨反法西斯大會。圖為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支部在會場上表演棒球競賽。沙飛/FOTOE
圖為1944年4月3日,「日本八路」跳櫻花舞。
1943年,在華日人反戰同盟西南支部隊員在重慶訪問時吃甘蔗。秦風老照片館/FOTOE
1943年,在華日人反戰同盟西南支部成員抵達重慶,一名隊員在歡迎會上慷慨陳詞。秦風老照片館/FOTOE
圖為2005年8月31日,前田光繁(左)和小林寬澄(右)等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慶祝活動。有統計稱,從1939年7月反戰組織成立,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獻出生命的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成員,有名可考的36人。近日公布的抗日英烈宮川英男,便是其中一位。
東京在線微信號:TOKYOLINE
微店 :東京心情小站
↓↓↓點擊閱讀原文。微店推薦:東京心情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