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從烏鎮到華盛頓 中美新互動悄悄發生

2021-02-24 上班

回顧歷史,那些具有「第一推動力」的新事件往往都是在陽光下「悄悄」發生的。「悄悄」,只是因為普通人讀不懂或者未及感受它的意義。就像今天的網民很少理解網際網路本是冷戰的產物,悄悄誕生於美國的軍事實驗室。

最近一個月,從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到華盛頓中美網際網路論壇,以網際網路之名展開的兩國高層間眼花繚亂的互動,或許就是這樣的事件。有關網際網路的事情不一定能被網民理解,雖然他們將持續享有事件的影響。即便《紐約時報》的刻意報導,也顯示出一種老練卻落後的侷促。

但是理解這一個月間中美網際網路世界的事情,絕不會像西方人習慣於將世界的「第一推動力」神秘化為上帝之後那樣困難。雖然他們曾神秘地推出了這張彌天大網。

2014年11月19日到21日,聚集了全球數千名數字精英的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江南水鄉烏鎮召開,這是中國6億網民的主場,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開幕式上宣讀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的祝賀信,信中明確指出:「中國願意同世界各國攜手努力,本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則,深化國際合作,尊重網絡主權,維護網絡安全,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網際網路治理體系。」

網際網路世界的主權與開放,和平與安全,只有中國領導人敢於把這些早已被西方主流輿論畫地為牢看似格格不入的詞彙放在一起大聲說出來,讓世界去思考,以及,去困惑。

十八大以來,中國上下對復興之路的政治自覺,對獨特發展模式的理論自信,以及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的超常增長,使得中國國家領導人可以輕鬆撥開網絡世界的執念之幕,提醒世界到了思考並探索網際網路世界的國家主權與安全合作的發展新時代。

在江南美麗水鄉烏鎮,中國網信辦主任魯煒匆忙而有力的身影給與會人士和600多名中外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話語、行動,直率、直接。可能當《紐約時報》記者還在欣賞自己對烏鎮會議的報導時,魯煒已經在思考緊接下來的跨太平洋行程。12月1日,魯煒出席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七屆中美網際網路論壇,隨後又趕赴美國西海岸,與包括臉譜、谷歌、蘋果等在內的美國網絡跨國企業與網際網路巨頭們會面。在中美網際網路論壇上,魯煒圍繞彼此尊重網絡主權為核心,提出了中美網際網路交流的五點主張。

從烏鎮到華盛頓,兩次會議和交流背後所展示的,是某種雛形初現的對話新範式,分歧被說破,心防被捅破,攤上桌面,中美兩大國主客場互換,以更加對等的地位,共同探究如何塑造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新秩序。

出席過華盛頓會議的人,在看到中美網際網路論壇期間的相關新聞照片時,都會對一個小小的細節有深刻的印象:魯煒部長在蘋果公司的門口與庫克總裁握手言歡,面帶笑容的同時,另一隻手指向對方的胸口;庫克總裁則回以同樣豪爽的笑容。在烏鎮,類似的一幕曾在閉幕式後的午餐會上匆匆閃現,被指向的一方是美國東西方研究所高級副主任布魯斯。這種場景的背後,通常應該是中美雙方就某個問題深入而坦率地交換了看法。更加坦率的表述,就是中美雙方就某個問題交換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然後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新的認識或者一致。這種一致,便是某種新範式的初現。在這種新範式中,中國不是簡單的響應美方的壓力,也不是直接扮演「不」先生,而是走出了重要的兩步:第一,明確凝聚並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包括中國所偏好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新秩序的雛形;第二,在明確承認中美之間存在分歧乃至衝突的情況下,保證持續的、成建制的、戰略性的溝通,確保雙方不會因為錯誤的信息引發誤判並導致衝突。

這一互動態勢的出現,一如2008年爆發的金融-經濟危機將中國推入世界舞臺中心位置,頗具突然性。十多年來,美國人以網際網路作為最「自由」的武裝推行其政治擴張,幾乎沒有一國能與之抗衡。而擴張帶來的並不是繁榮與和平,阿拉伯世界的動蕩便是一個最豐富的證明。在歐巴馬政府第一任期內,由希拉蕊·柯林頓主導推進的進攻性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咄咄逼人,尤其是在中國掀起的波瀾,使得網絡安全問題快速進入中美戰略關係的中心位置;2013年美國發起的對所謂中國黑客的披露以及2014年起訴五名中國黑客的行為,不僅導致中美關係的緊張,而且直接切斷中美對話解決網絡安全問題的外交軌道;2013年6月斯諾登披露的稜鏡系統,迫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直面美國霸權戰略在網絡空間構成的戰略挑戰。正是在這一系列的衝擊和挑戰所構成的複雜背景下,中國開始加速國家網絡安全戰略構建的進程,加速提出中國偏好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秩序的主張,加速構建中國主導的討論全球網絡空間新秩序的平臺的進度。

歷史的力量需要選擇自己的代理人。需要有人來為全世界道破一些事情。需要有人把那些有識之士已經感覺到卻無法隨意表達的觀點說出來,將美國網際網路秩序帶來的困境及其意識形態窠臼捅破!讓大家可以不用再欲說還休,進而提出和而不同的對話模式與新的合作競爭機制。習近平的來信表明,中國率先向網際網路傳統「宗主」國家提出應該如何尊重主權、平等發展的訴求。而由熱愛交朋友、說話處事既直接坦率又講新藝術的魯煒部長執行具體的挑明任務似乎非常合適。魯煒喜歡挑明一些事情,打開天窗說亮話,反而獲得美國部分企業家、專業人士的理解與尊重。魯煒部長與庫克指間言歡的一幕,扎克伯格書桌上出現習近平著作的一幕,象徵意義恐怕還遠沒有說盡。

2014年初,美國商務部通訊管理局的表態,即正在考慮將對網際網路地址和名稱分配當局的管理權限移交給某個新的基於多邊利益相關方原則組織起來的機構,進一步加速了各相關行為方推動建設、完善全球網絡空間新秩序的主張。綜合各方的情況,可以發現這個新秩序的構建進程有鮮明的特點,在草案提出方面,目前至少有如下不同的方案:以ICANN和巴西等方提出的NETMundial倡議,以印度在2014年釜山會議前後提出的ITU接手方案,以美國東西方研究所倡導和德國等歐洲國家推動的網絡治理與管理方案,和以中國在烏鎮會議上初步闡述的以強調「網際網路主權」,確保網絡促進發展,以及推動「共享共治共贏」為原則來構建的網絡治理新秩序,以及作為上述各方主要針對的美國政府事實上執行和推動由美國主導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秩序的霸權方案。這些方案之間的競爭,可以看做是全球體系中各種力量之間競爭和博弈的縮影,是各主要行為體的互動關係在網絡空間的投影。

基於上述邏輯,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中國嘗試通過烏鎮峰會以及此次魯煒主任參加網際網路論壇所推動和倡導的,正是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在數字空間的投影。中國提出的網絡空間新秩序要達到的目標,無論是和平、安全、開放、合作,還是多邊、民主、透明,同樣都是中國倡導的新型大國關系所要實現的基本目標極其基本特徵。這些特徵將確保中國和其他大國,尤其是目前在網絡空間事實上處於霸權地位的美國,能夠超越安全困境,在獲得足夠實力支撐的背景下,真正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就中國方面來說,無論是習近平主席的烏鎮賀信,還是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結束之際發出的九點倡議,抑或是此次在中美網際網路論壇上提出的五點交流主張,都可以看作是中國所偏好的全球網絡空間新秩序的綱要,或者核心主張。這些主張可以成為最基礎的樞紐節點,但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演化和發展出一套完整的體系。這個進程構成的挑戰和面對的壓力會更加巨大,因為不僅要面對來自美國政府霸權戰略的壓力,還要面對來自內部結構調整和政策變化之改革的挑戰,如果說「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要難」,那麼可以說內部結構調整和改革原先政策可能面臨的挑戰,某種程度上遠遠大於來自美國網絡空間霸權戰略帶來的衝擊和挑戰。

如何在這樣複雜的國際國內局勢下推動中國網際網路戰略的成型和完善,把握歷史性的機遇,在2015年9月前出臺更具可操作性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結構調整方案,如何在未來構建更加多元、立體、有效的中美網絡安全戰略對話新機制,推進中美這兩個在全球網絡空間承擔特殊使命的大國以更具建設性的對話新範式,共同推進網絡空間新秩序的塑造,實現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共贏,考驗著利益相關的戰略決策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分析者。

從當下全球網絡空間秩序調整的視角來看,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來臨,中國既要有直面強大壓力的勇氣,又要展示能挺起擔當的肩膀,新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中國,而從烏鎮到華盛頓,中國人堅定的腳步正在趟出這樣一條全新的道路。


免責聲明:【上班】微信所轉載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參考,請讀者自行承擔相應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頭腦風暴】

下面10扇風格迥異的「門」中,有一扇門後面隱藏著真正的自己,請根據自己的喜好挑一扇吧!

挑好了嗎?請把數字記在心裡,點擊下面閱讀原文來獲取答案吧!

知道答案了嗎?

實在猜不出的話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來獲取答案



相關焦點

  • 中美俄上演網絡安全大博弈
    美國政府則一直持相反的看法:中國的黑客(其中一些明顯與中國政府有關係)發動了網際網路間諜活動,並企圖令美國網絡癱瘓。今年5月,美國指控5名中國公民參與網絡間諜活動,稱他們是中國軍人。 魯煒表示,中美關係順利發展是優先任務,為此,中國政府將在浙江烏鎮舉辦世界網際網路大會,11月19日開幕,為期3天。烏鎮距離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的總部不遠。
  • 因為有你 如此精彩 | 中國電科智慧烙印「烏鎮時間」
    為高質量參加本次網際網路大會,中國電科精心籌備,從人員接待到食宿調度,從展區設計到新品發布,從「預見網際網路未來」分論壇的舉辦到「烏鎮峰會」App的信息化技術支撐,從新聞宣傳到烏鎮街的智慧融入,日以繼夜,一絲不苟,將電科「智慧」印入烏鎮時間。
  • 新一代美國「中國通」 對華立場發生改變
    雖然這種說法過於絕對化,老一代「中國通」裡不乏強硬派,新一代「中國通」裡也存在知華派,但就整體而言,新生代「中國通」在對華認知和外交政策主張上確實與老一代有明顯不同。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除了我們熟知的中美關係發生結構性變化、美國政府對華戰略調整等時代背景變化外,至少有三個原因。一是時代經歷的差異。
  • 【大國關係】俞正梁 李曉義:中美俄戰略關係新態勢
    隨著三大國實力興衰蛻變,戰略意識相映成趣,相互關係跌宕起伏,戰略大三角變幻出新的圖形,一幅全球戰略形勢新動態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他斷定,美中關係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不僅是戰略競爭,事實上它是一種全面競爭,摩擦是美中關係的「新現狀」,美中關係從根本上陷入困境已有多年,將美中聯繫在一起的「膠水」就是對美中關係破裂的擔憂。然後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發布《修訂美國對華大戰略》特別報告,宣稱美國將中國融人國際體系的戰略破產,中美戰略競爭遠超合作的局面已成「新常態」,應採取全面措施制衡中國。
  • 【臺灣問題】中美關係新態勢下的臺灣問題∶走向與評估
    一、中美關係新態勢∶從經貿衝突到全面競爭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雖波折不斷,但總體保持穩定發展態勢∶雙方高層互訪頻繁,經貿聯繫緊密,文化和人員交流活躍,各層次的對話機制運作較好,兩軍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兩國在反恐、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卓有成效。但 2017年川普入主白宮後,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的局面遭到改變。
  • 中美的新頁與舊頁
    02  蘇聯解體後,共同的「敵人」轟然倒下,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粘合劑已經消散,而「尼克森-布希」軸線的一眾資深外交家暫時退出了對華政策制定的核心圈子,也讓外界對中美關係產生了「倒退」的擔憂,而在柯林頓上臺半年後,就發生了舉世矚目的「銀河號」事件。
  • 戰鬥迫近,世界卻犯懵:中美怎麼悄悄換了角色?
    戰鬥在迫近,世界也被搞糊塗了,這都是怎麼了,老大再也不像老大,中美似乎悄悄換了一下角色。川普倒一直興致勃勃,一直在戰鬥。與俄羅斯鬥,其樂無窮;與中國鬥,其樂無窮;與伊朗鬥,其樂更無窮……後面還有一連串的鬥爭對象。歐洲國家的反覆哀求,俄羅斯伊朗的各種警告,他根本就不為所動,義無反顧籤字退出了伊朗核協議。
  • 臺媒:美軍40年來最大規模軍演,悄悄刪除了模擬臺海發生戰爭演練
    今天,臺媒爆了個美軍的猛料:美軍最大規模軍演,悄悄刪除了臺海部分……臺灣「中時新聞網」消息,從8月2日開始長達近一個月由美國主導的
  • 鄭永年:中美如何維持微妙的「非常態」
    在今後很長的歷史時間裡,中美關係會維持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動態狀態。
  • 【中美研究】吳心伯:後冷戰時代中美關係研究範式變化及其含義——寫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際
    在這一過程中,中美關係的研究範式也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在研究視野上從聚焦雙邊關係到注重多邊背景;在研究角度上從偏重美國到中美並重;在研究取向上從關注利益關係到重視力量對比變化的作用;在研究偏好上從側重合作到兼顧合作與競爭;在分析邏輯上從重視體系因素對單元互動的塑造作用到關注單元互動對體系層次的影響;在研究的著力點上由聚焦對外戰略和外交政策到關注各自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在研究方法上從實證研究到注重理論研究和方法創新
  • 揮手自茲去:中美的新頁與舊頁
    02  蘇聯解體後,共同的「敵人」轟然倒下,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粘合劑已經消散,而「尼克森-布希」軸線的一眾資深外交家暫時退出了對華政策制定的核心圈子,也讓外界對中美關係產生了「倒退」的擔憂,尤其是在柯林頓上臺半年後,就發生了舉世矚目的「銀河號」事件。
  • 在浙江烏鎮,25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大咖描繪未來世界網際網路法治模樣
    世界網際網路法治論壇在浙江烏鎮開幕周強強調加強司法交流合作 促進網絡空間法治車俊致辭圖為 世界網際網路法治論壇開幕式現場
  • 聲音 美國專家稱中美不會結盟:海灣戰爭促使解放軍奮起直追
    華盛頓和北京不再需要彼此來抗衡莫斯科——使它們走到一起的威脅如今只存在於歷史書中。雖然經濟因素向中美兩國提供了將艱難的戰略和地緣政治挑戰擱置起來的動機——正如賺大錢通常能做到的,但是兩國在幾乎所有可能重疊的領域都感受到了將彼此視為明顯戰略對手的越來越大的壓力。在東海和南海發生衝突的危險以及在臺灣問題上發生事故的越來越大的危險起到了不斷提醒中美兩國的作用。
  • 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何不同?
    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什麼不同?《觀察者網》曾經刊登過美國現實主義戰略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的採訪。他認為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沒有太大的差別,別看中美之間有著廣泛深入的經貿關係,但經貿關係在軍事競爭、地緣政治競爭面前一文不值,至少遠遠不是決定性因素。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會明白經貿關係並不能影響兩個國家的地緣政治。
  • 中美關係轉折點!
    都將成為中美關係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中美關係高度緊張的當下,在川普威脅要斷絕對華一切關係的時候。按外交常理,一般應當是副部長或以下級別會晤,然後再進行部長級會晤,之後才是部長以上級別會晤。雙方直接跳過部長級會晤,這本身就不同尋常。
  • 互動屏幕 | 人屏體感互動項目集合
    線下活動 / 粒子體感互動
  • 揮手自茲去:中美的新頁與舊頁 | 米筐分享
    02 蘇聯解體後,共同的「敵人」轟然倒下,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粘合劑已經消散,而「尼克森-布希」軸線的一眾資深外交家暫時退出了對華政策制定的核心圈子,也讓外界對中美關係產生了「倒退」的擔憂,而在柯林頓上臺半年後,就發生了舉世矚目的「銀河號」事件。
  • 原創丨薩德使中美爆發「古巴飛彈危機」?須爭分奪秒給韓國及樂天雷霆一擊!
    事實上,「薩德」反導系統的飛彈本身對中國威脅並不大,那點反導飛彈真到戰時,距離中國那麼近,短程飛彈和巡航飛彈一個波次就不存在了。「薩德」真正的威脅是其雷達,其X波雷達在改進後可以探測的距離超過2000公裡,深入中國腹地,中國在東北、華北、東部等地區部署的戰略威懾力量將會被其一覽無餘。
  • 華盛頓的槍聲刺破了「美國夢」
    1月6日發生在美國華盛頓的事件震驚了世界。
  • 新艦出擊:華盛頓號戰列艦
    在第四次薩沃島海戰中,華盛頓號和霧島號的戰鬥成為太平洋戰場上戰列艦之間的第一次交戰。華盛頓號藉助雷達的指引,在7分鐘內發射了75發406毫米主炮炮彈和107發127毫米副炮炮彈,射程在12650碼到8400碼之間。據統計,其中至少有9發主炮炮彈和40發副炮炮彈命中目標,敵方戰艦的火力被迅速壓制。華盛頓號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鬥經歷從北極圈一直延續到西太平洋,她一共得到13枚戰星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