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那些具有「第一推動力」的新事件往往都是在陽光下「悄悄」發生的。「悄悄」,只是因為普通人讀不懂或者未及感受它的意義。就像今天的網民很少理解網際網路本是冷戰的產物,悄悄誕生於美國的軍事實驗室。
最近一個月,從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到華盛頓中美網際網路論壇,以網際網路之名展開的兩國高層間眼花繚亂的互動,或許就是這樣的事件。有關網際網路的事情不一定能被網民理解,雖然他們將持續享有事件的影響。即便《紐約時報》的刻意報導,也顯示出一種老練卻落後的侷促。
但是理解這一個月間中美網際網路世界的事情,絕不會像西方人習慣於將世界的「第一推動力」神秘化為上帝之後那樣困難。雖然他們曾神秘地推出了這張彌天大網。
2014年11月19日到21日,聚集了全球數千名數字精英的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江南水鄉烏鎮召開,這是中國6億網民的主場,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開幕式上宣讀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的祝賀信,信中明確指出:「中國願意同世界各國攜手努力,本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則,深化國際合作,尊重網絡主權,維護網絡安全,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網際網路治理體系。」
網際網路世界的主權與開放,和平與安全,只有中國領導人敢於把這些早已被西方主流輿論畫地為牢看似格格不入的詞彙放在一起大聲說出來,讓世界去思考,以及,去困惑。
十八大以來,中國上下對復興之路的政治自覺,對獨特發展模式的理論自信,以及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的超常增長,使得中國國家領導人可以輕鬆撥開網絡世界的執念之幕,提醒世界到了思考並探索網際網路世界的國家主權與安全合作的發展新時代。
在江南美麗水鄉烏鎮,中國網信辦主任魯煒匆忙而有力的身影給與會人士和600多名中外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話語、行動,直率、直接。可能當《紐約時報》記者還在欣賞自己對烏鎮會議的報導時,魯煒已經在思考緊接下來的跨太平洋行程。12月1日,魯煒出席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七屆中美網際網路論壇,隨後又趕赴美國西海岸,與包括臉譜、谷歌、蘋果等在內的美國網絡跨國企業與網際網路巨頭們會面。在中美網際網路論壇上,魯煒圍繞彼此尊重網絡主權為核心,提出了中美網際網路交流的五點主張。
從烏鎮到華盛頓,兩次會議和交流背後所展示的,是某種雛形初現的對話新範式,分歧被說破,心防被捅破,攤上桌面,中美兩大國主客場互換,以更加對等的地位,共同探究如何塑造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新秩序。
出席過華盛頓會議的人,在看到中美網際網路論壇期間的相關新聞照片時,都會對一個小小的細節有深刻的印象:魯煒部長在蘋果公司的門口與庫克總裁握手言歡,面帶笑容的同時,另一隻手指向對方的胸口;庫克總裁則回以同樣豪爽的笑容。在烏鎮,類似的一幕曾在閉幕式後的午餐會上匆匆閃現,被指向的一方是美國東西方研究所高級副主任布魯斯。這種場景的背後,通常應該是中美雙方就某個問題深入而坦率地交換了看法。更加坦率的表述,就是中美雙方就某個問題交換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然後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新的認識或者一致。這種一致,便是某種新範式的初現。在這種新範式中,中國不是簡單的響應美方的壓力,也不是直接扮演「不」先生,而是走出了重要的兩步:第一,明確凝聚並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包括中國所偏好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新秩序的雛形;第二,在明確承認中美之間存在分歧乃至衝突的情況下,保證持續的、成建制的、戰略性的溝通,確保雙方不會因為錯誤的信息引發誤判並導致衝突。
這一互動態勢的出現,一如2008年爆發的金融-經濟危機將中國推入世界舞臺中心位置,頗具突然性。十多年來,美國人以網際網路作為最「自由」的武裝推行其政治擴張,幾乎沒有一國能與之抗衡。而擴張帶來的並不是繁榮與和平,阿拉伯世界的動蕩便是一個最豐富的證明。在歐巴馬政府第一任期內,由希拉蕊·柯林頓主導推進的進攻性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咄咄逼人,尤其是在中國掀起的波瀾,使得網絡安全問題快速進入中美戰略關係的中心位置;2013年美國發起的對所謂中國黑客的披露以及2014年起訴五名中國黑客的行為,不僅導致中美關係的緊張,而且直接切斷中美對話解決網絡安全問題的外交軌道;2013年6月斯諾登披露的稜鏡系統,迫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直面美國霸權戰略在網絡空間構成的戰略挑戰。正是在這一系列的衝擊和挑戰所構成的複雜背景下,中國開始加速國家網絡安全戰略構建的進程,加速提出中國偏好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秩序的主張,加速構建中國主導的討論全球網絡空間新秩序的平臺的進度。
歷史的力量需要選擇自己的代理人。需要有人來為全世界道破一些事情。需要有人把那些有識之士已經感覺到卻無法隨意表達的觀點說出來,將美國網際網路秩序帶來的困境及其意識形態窠臼捅破!讓大家可以不用再欲說還休,進而提出和而不同的對話模式與新的合作競爭機制。習近平的來信表明,中國率先向網際網路傳統「宗主」國家提出應該如何尊重主權、平等發展的訴求。而由熱愛交朋友、說話處事既直接坦率又講新藝術的魯煒部長執行具體的挑明任務似乎非常合適。魯煒喜歡挑明一些事情,打開天窗說亮話,反而獲得美國部分企業家、專業人士的理解與尊重。魯煒部長與庫克指間言歡的一幕,扎克伯格書桌上出現習近平著作的一幕,象徵意義恐怕還遠沒有說盡。
2014年初,美國商務部通訊管理局的表態,即正在考慮將對網際網路地址和名稱分配當局的管理權限移交給某個新的基於多邊利益相關方原則組織起來的機構,進一步加速了各相關行為方推動建設、完善全球網絡空間新秩序的主張。綜合各方的情況,可以發現這個新秩序的構建進程有鮮明的特點,在草案提出方面,目前至少有如下不同的方案:以ICANN和巴西等方提出的NETMundial倡議,以印度在2014年釜山會議前後提出的ITU接手方案,以美國東西方研究所倡導和德國等歐洲國家推動的網絡治理與管理方案,和以中國在烏鎮會議上初步闡述的以強調「網際網路主權」,確保網絡促進發展,以及推動「共享共治共贏」為原則來構建的網絡治理新秩序,以及作為上述各方主要針對的美國政府事實上執行和推動由美國主導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秩序的霸權方案。這些方案之間的競爭,可以看做是全球體系中各種力量之間競爭和博弈的縮影,是各主要行為體的互動關係在網絡空間的投影。
基於上述邏輯,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中國嘗試通過烏鎮峰會以及此次魯煒主任參加網際網路論壇所推動和倡導的,正是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在數字空間的投影。中國提出的網絡空間新秩序要達到的目標,無論是和平、安全、開放、合作,還是多邊、民主、透明,同樣都是中國倡導的新型大國關系所要實現的基本目標極其基本特徵。這些特徵將確保中國和其他大國,尤其是目前在網絡空間事實上處於霸權地位的美國,能夠超越安全困境,在獲得足夠實力支撐的背景下,真正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就中國方面來說,無論是習近平主席的烏鎮賀信,還是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結束之際發出的九點倡議,抑或是此次在中美網際網路論壇上提出的五點交流主張,都可以看作是中國所偏好的全球網絡空間新秩序的綱要,或者核心主張。這些主張可以成為最基礎的樞紐節點,但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演化和發展出一套完整的體系。這個進程構成的挑戰和面對的壓力會更加巨大,因為不僅要面對來自美國政府霸權戰略的壓力,還要面對來自內部結構調整和政策變化之改革的挑戰,如果說「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要難」,那麼可以說內部結構調整和改革原先政策可能面臨的挑戰,某種程度上遠遠大於來自美國網絡空間霸權戰略帶來的衝擊和挑戰。
如何在這樣複雜的國際國內局勢下推動中國網際網路戰略的成型和完善,把握歷史性的機遇,在2015年9月前出臺更具可操作性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結構調整方案,如何在未來構建更加多元、立體、有效的中美網絡安全戰略對話新機制,推進中美這兩個在全球網絡空間承擔特殊使命的大國以更具建設性的對話新範式,共同推進網絡空間新秩序的塑造,實現經濟、政治、安全、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共贏,考驗著利益相關的戰略決策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分析者。
從當下全球網絡空間秩序調整的視角來看,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來臨,中國既要有直面強大壓力的勇氣,又要展示能挺起擔當的肩膀,新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中國,而從烏鎮到華盛頓,中國人堅定的腳步正在趟出這樣一條全新的道路。
免責聲明:【上班】微信所轉載內容,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參考,請讀者自行承擔相應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頭腦風暴】
下面10扇風格迥異的「門」中,有一扇門後面隱藏著真正的自己,請根據自己的喜好挑一扇吧!
挑好了嗎?請把數字記在心裡,點擊下面閱讀原文來獲取答案吧!
知道答案了嗎?
實在猜不出的話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來獲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