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證明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航母的性能與數量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航母的作戰能力很大程度是靠其搭載的艦載機,它們就相當於航母手中的兵器,性能和起降效率直接關係到對敵人的殺傷力。
如何提高艦載機的飛行頻次,是航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美國海軍在全球最早下決心研發先進的電磁彈射系統,就是因為受夠了傳統蒸汽彈射器的各種弱點。
筆者肯定沒有實際操作過蒸汽彈射器,不過卻操作過功率很大的蒸汽加熱系統,親身體驗的感受:就是這類設備很難伺候。設備龐大噪音也大,關鍵的電磁閥要三天兩頭的修,一大堆閥門每天看著心裡都煩,估計操作航母上蒸汽彈射器的美軍班組肯定更煩。
畢竟筆者接觸的:相對來說,只相當於航母飛行甲板以下的蒸汽管道的閥門和控制部分。而最難伺候的其實是甲板上的蒸汽彈射器兩個並列的彈射大管子和來回滑動的密封刀。更換最勤的,當然是密封刀兩側的密封膠條,大量的日常維護工作就是給這部分換易損件和打黃油。
如果一旦出現彈射活塞卡在蒸汽彈射管道內部的事情,則需要立即停用彈射器,再人工一個螺絲,一個螺絲地拆開。然後幾十人合作,用「神仙葫蘆」等滑輪系統把卡了活塞的這段彈射大管子拆出更換。就算不是這種全員全部上陣,全掀開的大拆卸,就是日常的保養維護,一天下來也是一身黑乎乎的油泥,洗都洗不掉。
正常情況下,航母上70%的維修保養就是伺候這4臺彈射器,而且蒸汽彈射器很難調節彈射噸位。
比如:調節要彈射的艦載機是30噸還是25噸,就要對一大堆閥門去挨個人工開關,費時費力,而電磁彈射器只需要輸入幾個噸位參數就馬上搞定了。就像陸地上的電力機車代替蒸汽火車頭是必然。
美國海軍也知道研發電磁彈射器和配套的電磁攔阻裝置是技術上的必由之路,不過偏偏理論不過硬,走上了萬伏中壓交流電模式的死胡同,加上在陸地上還沒試驗明白,就急急忙忙的上艦實際部署,結果到現在彈射不了25噸以上的艦載機。
但是又不能明說在所有的福特級上,在電磁彈射器這最關鍵的戰鬥力形成的控制性子系統上,點錯了科技樹。再說對紐波特紐斯船廠來說,他們籤訂的是福特級的船體建造合同,而電磁彈射器是美國海軍採辦辦公室和某用原子公司籤訂的合同。
紐波特船廠幹嘛多管閒事,耽誤自己賺錢?於是前4艘福特級,一艘接一艘的下水開工,就是沒有一艘可以實用。白宮負責人也曾經提出,全部改回蒸汽彈射器的想法。不過這需要再投入起碼上百億美元都未必辦得成。
於是3年下來,最終沒人再提這個話茬了。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某方也研發了電磁彈射系統,不過是中壓直流的,估計很早也開始了蒸汽彈射系統的研發。到了工程落實的階段,就出現了到底用蒸汽彈射還是電磁彈射的問題。
很明顯:美國蒸汽彈射器上的問題,在剛研發的新蒸汽彈射系統上也可能存在,這有技術上的必然性。
而全新的電磁彈射器是跨越性的技術,到底用哪種?
還是現場PK最有說服力,於是就真的PK了!
據說:要求面對面各自彈射100次,讓駕駛最新彈射型試驗機的用戶直接自己體會。結果只對比彈到90多次的時候,蒸汽一方已經不再看結果了,因為差距實在太大,基本沒有可比性。
習慣了電磁彈射的飛機和飛行員,肯定不想再回到被蒸汽彈射出去的日子,而且除了新造的彈射型重型試驗機。據說,各大飛機製造單位都把自己的機型拿來「過把彈射癮」。從超過30噸的飛機到不足4噸的無人機都有,甚至有翼展超過40米的「超級脆弱」的大型高空無人。
這種飛機如果用蒸汽彈射器去彈,不用離開彈射器就會因加速度超過結構強度而當場解體。而現在卻可以用電彈輕鬆起飛,只需要在控制臺上輸入飛機的自重和結構極限,電磁彈射器自己就知道該如何加速!
福特號上的電磁彈射器在宣布服役後,一共也沒實際彈射多少次輕量化的大黃蜂。只不過每年定期彈射幾次對外表演,好開口要當年的經費,拿到錢後就繼續回廠歇著。
至於30噸的F35C,則直接彈不了。而某方不止一架的重型彈射試驗機,早就完成了3X噸以上的極限彈射,這在全球是第一次。其實還可以彈射40噸以上的,不過某方目前還沒有這個噸位級別的戰鬥機。
一般要求彈射型戰機可以在大約25到30年的服役期間,完成5000次的彈射起飛,相當於平均每2天被彈射一次,5000次就是主力艦載機的彈射壽命。
誰能想到,某方的電彈居然從來沒有故障,一天就能把這些艦載機彈射上天N次,只要試飛員的身體受得了。
幾年下來,就把多架彈射版試驗重型機,一共X萬次的彈射壽命基本耗光了!
尼米茲級的最大24小時彈射能力大約是200次,福特級的極限要求也不過是230次。如果某方的這種超強的電彈線真正上了艦,依照其在陸地上的習慣表現,說他一天能彈射500次,估計也問題不大!早晚會把大平板上所有能彈的東西都快速彈出去,最後會沒東西可彈。
✦也許大平板艦隊攜帶的各種飛彈會說:哥,他們都被彈出去了,還都沒回來呢,要把您也把我們都彈出去,直接砸對手頭頂上,連發射藥都省了?
✦某方的上艦電彈:聰明!我正是這麼想的,明天開始搶隔壁電磁炮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