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物證——谷壽夫手書

2021-02-23 烏蘇小鎮

通過在日本工作的表妹賈昕燁幫助,我從日本雅虎網站上買到了二戰期間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的一幅手書捲軸。

谷壽夫手書捲軸「勇躍破南京城」

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

谷壽夫1938年前照片

谷壽夫是日本福岡縣人,1882年生。1903年、1912年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他曾作為軍事研究生赴英國留學3年,出任過日本駐印度武官,長期在日本軍界任職。1930年任少將,1933年8月晉升陸軍中將,出任日本東京灣要塞司令官,後又出任第6師團師團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谷壽夫率第6師團作為首批增派侵華部隊,從日本熊本出發侵入中國華北。不久轉調華中,加入第10軍序列從杭州灣登陸包抄我上海守軍,而後長驅直入撲向南京。

日本九州人性格暴虐,由九州籍士兵組成的日軍第6師團素以戰鬥作風強悍、軍紀敗壞名冠全軍(這一點,連日後成為侵華日軍總司令的岡村寧次都在其回憶錄中直言不諱,在指揮進攻武漢作戰時,任第11軍司令官的他擔心第6師團重蹈南京「暴行罪」影響個人前程,特意讓衝在一線的一個聯隊停下來,選了軍紀相對較好的另一聯隊作為入城前衛部隊)。身為高級將領的九州人谷壽夫也以嗜血而著名,甚至在其所著的《陸戰術》講義中毫不掩飾地宣稱:「在戰勝之後的追擊戰時,殺戮、掠奪、強姦為士氣旺盛之所寄。」中國首都南京,成了他實踐這一戰術理論的「試驗場」。

第6師團長谷壽夫(左)與第114師團長末松茂治會攻中華門

關於南京大屠殺,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史料的不斷發掘,已經逐漸逼近於史實細節。比如,哪支日軍是南京大屠殺罪孽最深重的部隊?此前研究者一般認定為第6師團,現在也有人指出是第16師團。前者首先破城,在進佔南京的12月13日至22日的10天內,在中華門、城西長江畔至下關一線屠殺最為殘酷;後者自22日後獨立擔任南京「衛戍」部隊,又繼續屠殺一個多月,為害時間最久。此前,第16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及其屬下的第30旅團旅團長佐佐木到一,均留下了較詳細記載大屠殺罪行的手記,成為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證資料。據近年發現的史料,1938年穀壽夫在其舊著《機密日俄戰史》出版後所發表的《軍情報告》(昭和十三年一月十七日)中,就當時的「軍事行動」也留下記述:「到處可遇到從南邊逃出來的萬餘敵人,我們予以重創,江岸全為屍體所覆蓋。」而且,還有證據表明谷壽夫在破城後曾向部隊宣布「解除軍紀三天」。戰後,在日本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南京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的審判中,時任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的松井石根大將與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中將,分別以甲級戰犯和乙級戰犯身份,為南京大屠殺承擔罪責,前者在東京巢鴨監獄被處以絞刑,後者被中國政府在南京雨花臺槍決。

南京大屠殺其他罪魁(左起):松井石根、朝香宮鳩彥、柳川平助

第16師團長中島今朝吾曾親手以中國戰俘試斬,劈殺二人

中島今朝吾(右)與第30旅團長佐佐木到一

所幸松井石根和谷壽夫二人伏法,印證了中國古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尤其是谷壽夫被引渡中國、在其犯罪地南京雨花臺處決,讓國人稍解心頭之恨,讓三十萬遇難同胞的冤魂得以告慰。

物證由來及考證

筆者所獲的這件谷壽夫手書捲軸,高約150釐米,寬50釐米,用帶花紋的黃色綾子裝裱,尺幅似為中堂。宣紙上書寫著「勇躍破南京城」六個繁體漢字行草大字,左下方為落款「壽夫」二字,其下為其本人的「花押」。所謂「花押」,是中國唐朝創造的一種個性化籤名方式,一般使用特殊的筆跡及符號,不易模仿,可以代替印章作為書畫作品鈐記,相當於今天所謂「防偽標識」。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平安時代中期傳入日本後廣為流行。筆者最初在日本雅虎網看到這件物品,首先就是從這個花押斷定其真偽的。

那麼,筆者是如何知道谷壽夫的花押呢?說起來,又要引出國內藏家保存的另一件谷壽夫遺物。有一次在網上搜索資料,無意間進入一個名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網頁,發現網站主人展示出一面從美國購得的谷壽夫題字的太陽旗,不妨轉引其說明文字如下:

「本室收藏的這面谷壽夫贈送片山利雄的戰旗,相信是我國唯一公開展示戰犯谷壽夫遺物中的孤品。絲質的旗面上書寫(墨筆)楷行書體,由右至左,由上而下書寫,依次為『盡忠報國』,『陸軍中將谷壽夫 (另再籤上花押)』,『為片山利雄君』,除花押外共17字。片山利雄應是請求谷壽夫在旗面上題字的人……這面旗原收藏在一位美國戰爭文物古董收藏家手上,半個世紀以來他卻不知道它出自誰人手筆,只把它當作普通日本二戰軍旗看待。本室成員卻知道這面日本戰旗,絕非平常看到的日寇出徵旗幟,心知它的歷史意義和重要性,因此並不敢如實相告,並決心把它帶回中國……」

谷壽夫籤字太陽旗

一看到這面題字太陽旗,筆者就斷定為真。這種日本籤字太陽旗,當年侵華日軍官兵人人擁有,謂之「日之丸寄願書」。筆者自己也收藏有一面,並對其進行研究,在濟南畫報社的《老照片》叢書42輯曾撰文《太陽旗與千人針》進行介紹。雖然谷壽夫的書體筆跡筆者以往不曾見過,但其書寫內容的內在邏輯沒有什麼問題。因此,筆者將這些資料存檔了。

孰料2007年夏天,筆者在日本雅虎網站瀏覽所出售的日本二戰時期的舊物時,突然看到了谷壽夫的手書「勇躍破南京城」的捲軸,經過與此前收集的籤字太陽旗圖片做筆跡比對,確認兩件物品中共有的「壽夫」二字寫法神似,花押則完全一致。因此當即決定請在東京的表妹買下,不久由回國出差的妹夫帶給了我。拿到實物後,那種歷經70載歲月的舊物感,如,漸漸洇開變淡的墨色,裝裱絲織品細微的被蟲蛀食的痕跡,脫裂的畫軸等,都表明這是收藏界行話所說的那種一看即可斷真的「一眼貨」。通過對落款仔細比較,發現「壽」字結構筆法完全相同,「夫」字雖一為草書一為行書,但神韻相同。仔細打量中,筆者發現在畫軸的一端,還貼著一個小標籤,以原子筆寫有「寺內元帥」四個字,我馬上意識到此捲軸的贈與對象,應是曾任日本陸軍大臣、華北方面軍司令、南方軍司令官的寺內壽一大將,其人1943年曾被晉封元帥稱號(舊日軍軍制中用於表彰功勳卓著的大將的非正式軍銜,二戰期間僅晉封6人)。由此也可以解釋,因為此手書捲軸贈予對象寺內壽一地位高,因此落款為不加姓氏的「壽夫」二字;而籤字太陽旗主人地位低,因此以全名「谷壽夫」三字落款。

捲軸上的「寺內元帥」標籤

有關谷壽夫伏法的種種細節

1947年2月6日,谷壽夫在中國南京國防部軍事法庭接受第一次審訊,兩個多月後被在雨花臺處決。當時國內外媒體進行了充分的報導,可以檢索到很多相關內容。在這些記述中,筆者最為關注的是這位「亞述魔王」(西方媒體語)的內心世界。據載,離開日本登機的一刻,他居然哭出聲來,向妻子高喊:「清子,清子,來世見,來世見!」全然沒有通常武士道「皇軍」將官的風度。

鮮為人知的是,在剛剛引渡中國羈押在上海警察局小南門看守所期間,谷壽夫還上演了一出頗為驚險傳奇的劫獄事件。他的舊部河野滿少佐、岡田次郎上尉和韓裔女特務李長美收買了副所長畢尚清,給谷壽夫服了一種丸藥,使他發燒、心跳加劇,似乎得了重病,故被送到上海一家教會醫院救治,不久谷壽夫竟然很配合地「死了」,被送往醫院太平間。當日深夜,幾個黑影扛著一具屍體摸進了醫院太平間,企圖偷換谷壽夫。卻發現停放谷壽夫的19號屍床無人,原來國防部軍法司特勤組的軍官再驗谷壽夫「屍體」時,發現他是詐死,知道這是有計劃的陰謀,當即將其押往南京,關進了陸軍特種監獄。不死心的河野滿等人又趕到南京綁架了特勤組成員邢某,搶走監獄證件,在李長美預備活埋邢某時,被邢某掙脫繩索,打死李長美,並電話報告監獄,有戒備的獄警擒住了欲劫獄的河野滿,擊斃岡田次郎。河野滿後來在獄中咬碎牙中毒藥身亡。谷壽夫想逃跑的打算泡湯了。

1947年2月6日下午2時正,審判如期舉行。站在審判席上的谷壽夫百般狡辯,將自己的罪行推得一乾二淨。在此前的罪證調查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在南京12個區公所遍貼公告,號召人民揭發、搜集大屠殺罪證,僅在第6師團主要犯罪地的雨花路第11區公所一處就收集到燒、殺、淫、掠的罪行459起。當時正下著大雪,但人們冒著嚴寒扶老攜幼,夫哭妻或妻哭夫,子哭父或父哭子,以及父母共哭其子女,前往控訴谷壽夫罪行的人數,竟達一千人之多!

谷壽夫在審判席上

審判谷壽夫時的一組鏡頭

一般人可能認為,因為法庭指控為南京大屠殺負責的日軍將領只有谷壽夫一人,因此法庭把全部南京大屠殺的罪行都算到他一個人頭上了,其實不然。當時庭長石美瑜率法庭檢調人員與法醫開展現場調查,主要是在雨花臺、中華門、南京城西側江岸一帶,這些地方正是第6師團的主要犯罪地。據日本官方戰史記載,1938年12月12日,第6師團的第45聯隊、第23聯隊從南京城西側「掃蕩」長江江畔地區,至13日傍晚殺至下關,與從城北包抄過來的第16師團第30旅團會合——期間所屠殺者正是谷壽夫記述中的「江岸全為屍體所覆蓋」的萬餘人;第47聯隊、第13聯隊則抽調兵力從中華門進入城內屠殺。據南京慈善機構崇善堂的埋屍統計表,在1938年4月9日至18日,該堂掩埋隊第一隊,就在「中華門外兵工廠、雨花臺至花神廟」,收埋男屍25752具、女屍567具、童屍293具,計26612具。這個記錄僅是其中的一筆。石美瑜率眾在上述地區的「萬人坑」中搜集到大量被砍殺的頭骨實證。在取得谷壽夫詳實罪證的基礎上,檢察官、審判官等又走遍了南京市的大街小巷、鄉屯村陌,進行20多次法庭調查、訊問中外證人一千餘名,搜集到大量日軍自攝的影片、照片、各種日記、中外人員的目睹記錄書籍等罪證資料。在宣判書中指出,從1937年12月13日到同月21日,谷壽夫指揮的第6師團與「會攻」的日軍其他部隊,殘殺全城軍民共30餘萬人。在這些如山鐵證面前,谷壽夫只得俯首認罪。

石美瑜指揮軍事法院檢調人員與法醫在中華門外挖掘受害者的骨骸

勘查萬人坑鏡頭

也許是預感到了末日將至,行刑前不久,他借來剪刀,剪下自己十個指頭的指甲和三束頭髮,裝在用白手帕做成的小袋子裡,留給家人,並寫下絕命詩:「櫻花開時我喪命,痛留妻室哭夫君。願獻此身化淤泥,中國不再恨日本。」1947年4月26日上午9點半,谷壽夫最後一次受審。檢察官交給他3封家書,給予紙筆,讓其覆信。谷壽夫回完信後,寫下了給妻子的最後遺言:「身葬異域,魂返清鄉。」這時,據當年《中央日報》記者容又銘回憶:「拘留所副所長遞給谷犯香菸一支,他點頭道謝,儘管故作從容,但面色死灰,雙手顫抖,內心的空虛驚慌,已經暴露無遺。」

憲兵張濤(左)押解谷壽夫在刑車上

憲兵押解谷壽夫進入刑場

處決谷壽夫前一刻

11時整,谷壽夫被憲兵押至雨花臺刑場。當時中國記者拍攝了很多照片記載了谷壽夫被行刑的過程,其中一幅為谷壽夫被中國國防部警衛第一團兩位憲兵押解在刑車上的情景。其中左邊的一位憲兵名叫張濤,今年82歲,仍生活在廣東惠州。他於2005年9月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向《廣州日報》記者追憶處決谷壽夫的情景時說:槍斃谷壽夫的消息一傳開,南京老百姓一片歡騰,有九萬多民眾來到刑場,雨花臺一帶人山人海。65歲的谷壽夫身著軍便裝、戴禮帽,下車後兩腿發軟,已經無法站立,只得由張濤和另一名憲兵架著,情形極為狼狽。

張濤未提及與他一起押解谷壽夫、站在右側的那位憲兵的名字。據一些歷史愛好者研究,這位士兵極有可能是當時中國國防部特意選定的一位特殊人物。1937年8月,著名的美國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採訪中國抗戰,在淞滬戰線拍攝了一位頭戴德式M35鋼盔的中央軍小戰士的形象,後來登上了1938年5月16日出版的美國《生活》雜誌封面,成為中國人民英勇抗戰決不屈服的象徵,在國際上產生巨大影響。而押解谷壽夫的這位士兵,無論是相貌氣質,均與那位小戰士極其相像,只是經歷了9年抗戰歲月曆練更顯成熟。筆者經過照片比對,也覺得非常驚訝;倘若真的如此,那真是一件極具象徵意義的歷史傳奇!

右側的神秘憲兵押解谷壽夫

《生活》周刊封面小戰士(右)與神秘憲兵形象比對

此外,據近年的媒體披露,當時在現場目擊行刑過程的還有一位14歲的南京少年竇昌熹。2005年他接受著有《我認識的鬼子兵》一書的北京作家方軍採訪時回憶說:谷壽夫下車後,一個南京市民衝上前去,一把將谷壽夫的帽子打掉,大聲喊:「你也有今天!」這個人馬上被憲兵拉開。谷壽夫的帽子滾落到竇昌熹的眼前,被竇昌熹一腳踢開了。

當年的國防部警衛第一團憲兵張濤說,谷壽夫行刑時沒有被捆綁,也沒有插行刑牌。行刑槍手為憲兵班長洪二根,洪班長手執駁殼槍,在谷壽夫背後約一米距離舉起,對準其後腦勺砰的開了一槍,子彈從頭頂斜入,由口中飛出,打飛了谷壽夫兩顆門牙。谷壽夫當場斃命。張濤和同伴將已斃命的谷壽夫仰面朝天放在地上。這時漫山遍野圍觀的人高聲歡呼,掌聲雷動。竇昌熹記得有個人跑過去,狠狠地踢打穀壽夫的屍體。咬牙切齒地說:「我爹媽都讓你們殺害啦!活著的時候,我打不著你!死了,我也要踢你一腳!」這個人也馬上被憲兵架走了。昔日的憲兵張濤說:「這樣槍斃谷壽夫,感覺還是對他太優待了。」

谷壽夫被擊斃的一刻,兩憲兵鬆開了手,此前一直挾扶著免其委地

一組行刑鏡頭回放,右下為谷壽夫死屍

昔日14歲的南京少年、現已年逾七旬的竇昌熹說:「我現在都能找到當時埋谷壽夫的準確位置,前後絕對不差兩米。谷壽夫的屍體當時由幾個人拿槓子抬著,脖子上有根繩子,腰上有根繩子捆了,小腿上有根繩子捆了,上面一根槓子,就像抬豬一樣……埋谷壽夫的那個坑最多有一尺多深,就這麼草草埋了。後來,千千萬萬的人從那片土地上走過去。千千萬萬活著的人都有親屬在南京大屠殺中慘遭殺害啊!」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伏法全過程,目擊者:他嚇得走不動路
    1946年初,南京軍事法庭成立後,國民政府通過盟軍總司令部將身在日本的谷壽夫作為二級戰犯引渡至南京,關押在國防部軍法看守所內。
  • 抗戰期間,製造南京大屠殺的谷壽夫所統領的第六師團最終下場如何
    來源丨鳳凰新聞1947年4月26日,一名頭戴帽子的日本軍人被兩位中國憲兵左右扶持著押赴雨花臺刑場,而觀看行刑的人群也擠滿了山坡,大家都一致聲討這個即將赴鬼門關的魔鬼,突然一聲槍響,一顆子彈從犯人頭頂斜入,在由口中飛出時當即便打飛了他的兩個門牙,而這個被執行槍決的日本軍人便是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刻意製造南京大屠殺的首犯
  • 他是南京大屠殺罪主犯之一,被判死刑卻不悔悟,死刑當天萬人空巷
    南京大屠殺的主犯之一谷壽夫,兒子被他呵護備至,卻還是墜機身亡,這是典型的父債子還。但他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孽卻還是無法抵消。今天我們來說說他本人是個什麼下場。谷壽夫,1882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時間來到1937年,谷壽夫以中將軍銜擔任日軍第六師團的師團長。在對中國的侵略日子裡,他時常縱容士兵屠殺中國平民,後邊他和日軍第十六師團、十八師團和一百一十四師團一起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慘案。
  • 深化南京大屠殺研究的邏輯路徑
    ·人物與事件· 深化南京大屠殺研究的邏輯路徑張生 世界近代史上,很少有一個事件像南京大屠殺這樣,事發當時舉世震驚,卻在此後的歲月裡長時間湮沒無聞。二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都曾就南京大屠殺一案進行嚴肅的審判,從法律層面確定了南京大屠殺的基本事實。
  • 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前前後後
    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12月13日,不過這起事件得先從盧溝橋說起。上海失守後,國軍向南京撤退,但是這次撤退過於慌亂,本來在滬寧鐵路無錫附近,國軍模仿德國興登堡防線精心構築了一道混凝土防禦工事,大軍撤到這裡時竟沒有停住(可見組織能力之弱),直接逃進了南京城。1937年12月12-13日,日軍谷壽夫師團以重炮猛轟南京中華門,炸塌城牆,日軍蜂擁而入,攻陷了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此時距離九一八事變僅六年,距離全面抗戰爆發僅五個多月。
  • 南京大屠殺已過去82年,為什麼我們還要不厭其煩地祭奠?
    他們把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針對平民的大屠殺以及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描繪成「嚴厲懲處偽裝成平民的中國軍人」。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銘記這段歷史,並把真相一代一代傳下去。不要讓歷史被豺狼所扭曲。以下內容來自我的一篇舊文,每年的12月13日,我會補充一點內容,然後和大家一起重溫。看到一個視頻,叫《90後談南京大屠殺》,視頻的拍攝者找了幾位90後談論那段沉重的歷史。
  • 南京大屠殺已過去83年,為什麼我們必須年復一年地祭奠?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侵華日軍在這座古城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天的燒殺擄掠,超過30萬同胞慘遭屠戮。(日本侵略者有組織地活埋南京老百姓)記得我第一次踏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被牆上的那一張張照片驚呆了。
  • 南京大屠殺 ——日本侵略者「有計劃的恐怖政策」(上)
    這些行為在中日戰爭中一直未停過,其中最壞的例證就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對南京居民的大屠殺。」 早在1937 年8 月中旬,當松井石根受命率軍離開東京前往中國前,就在與裕仁天皇、近衛首相及杉山元陸相商討進攻上海與南京戰事時表示,如果中國軍民與中國政府在日軍的武力進攻面前不肯求和乞降,繼續「堅持民族主義」和「排日情緒」,那就「必須付出代價」。所謂代價,就是遭到日軍瘋狂的大屠殺。
  • 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
    3.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性(在華留學生):對於南京大屠殺,當然知道。我記得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有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述,內容大概是講日本人在南京殺害了很多人。我曾在網上讀到過中國人批判「日本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殺」的報導。但是我想說,回答自己不知道這一事件的人,肯定是儘管受到了教育卻將之忘記了。
  • 從歷史到記憶:深化南京大屠殺研究的邏輯路徑
    (本文配圖選自網絡)世界近代史上,很少有一個事件像南京大屠殺這樣,事發當時舉世震驚、卻在此後的歲月裡長時間湮沒無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都曾就南京大屠殺一案進行嚴肅的審判,從法律層面確定了南京大屠殺的基本事實。但其學術研究起步甚晚,1962 年,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史小組寫作了《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以油印本刊刻了內部資料;日本學者洞富雄 1968 年發表了全世界第一篇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專題學術論文。
  • 「南京大屠殺」用英語怎麼說
    今天是「堅持英語」堅持推送的第1506天昨天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紀念日
  • (日)山內小夜子 | 南京大屠殺與日本僧侶
    下文就這兩個寺院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所作所為進行研究。  1937年12月,日軍在南京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大屠殺,而蒙在鼓裡的日本國內卻陷入了慶祝活動的狂熱之中,日本佛教界為此也特意舉行了「勝利慶祝會」、「感謝皇軍法會」等活動,高調「慶祝」侵華日軍攻陷中國首都一事。  其中,西本願寺12月11日在兩堂前樹立了一根高高的杆子,上面懸掛了太陽旗和「慶祝攻陷南京」的大旗。
  • 你不知道的北方版「南京大屠殺」
    主 筆      許 述前言:這是筆者舊文,發表於《解放軍報》2014年4月1日第9版,原題《被虛假輿論掩蓋的甲午旅順大屠殺》,被《晚報文萃》和人民網、新浪、網易、天涯、愛問共享等多家媒體轉載,大家有興趣可以繼續看。
  • 南京大屠殺八十年祭,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百人斬報導值得注意的是,參與南京大屠殺的部隊大多死在了南太平洋的萊特島。成為美軍艦炮,轟炸機的活靶子。到戰役結束第十六師團共有13158人戰死,倖存者僅620人。怎麼看南京大屠殺?怎麼看待中國的經濟崛起?研究有什麼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是否傳播到大眾中了?中國對日本的研究很膚淺,很不夠!八十年後的日本八十年後的日本,對中國一直抱有戒心,對中國研究的很深很透。
  • 從南京大屠殺看日本民族性
    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殊的日本人,他們感情豐富而又易變、熱情而不失冷靜甚至冷酷———這種雙重性格常常使他們作出一些反差極大、出人意料的事情來,比如,人們就很難把平時謙恭有禮的日本人與南京大屠殺中的滿手鮮血的日本人聯繫在一起。
  • 《南京大屠殺》|| 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同時,作者還生動記述了南京安全區裡以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美國外科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南京活菩薩」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國人的英雄壯舉。最後,作者以悲憤的筆觸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殺、日本佔領下的南京、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倖存者的命運等鮮為人知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