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也有「公墓」?帶你逛逛傳說中的「墳場軌道」

2021-02-25 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人是有壽命的,人類去世之後,往往會被安葬在墓地裡面。但你知道嗎,人造衛星、宇宙飛船也是有「壽命」的,那麼當衛星「壽終正寢」的時候,它們將去往何處呢?

其實,如果地面上的指揮中心不加以管制的話,人造衛星完成任務,到達壽命之後,依然會環繞地球運動,變成「漂浮」在太空中的垃圾。

斯普特尼克1號是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目前為止,全世界有至少七個國家掌握著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技術,一共向太空發射了近四千顆人造衛星。這些衛星環繞在地球周圍,有的在正常運行工作,但大部分已經達到了壽命。

根據美國航天局的統計,目前至少有一億塊太空垃圾(包括衛星殘骸以及破損的航天飛行器碎片)在環地球運行。或者,你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家園就在一個龐大的「垃圾站」裡。

來源|人民號 天文在線

但是,與我們生活中的垃圾不同,這些衛星的殘骸是處在高速運動狀態的。它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在離地面三四百公裡左右的近地軌道上高速運行,速度約為每秒七至八公裡。

想像一下,你一出家門,四面八方都是一些無人駕駛且不受控制的高速跑車,這會是什麼感覺?

在電影《地心引力》中,女主人公及其他太空人就是在出艙執行修復工作期間,遇到俄羅斯發射飛彈擊毀其一顆廢棄間諜衛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擊毀大量太空飛行器並衝向「探索者」號,將其與哈勃望遠鏡一同撞毀,導致船艙裡的太空人全部遇難。

在現實世界中,至少發生了6次衛星相撞的事故。

第一次是在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時55分,美國銥星33與俄羅斯已報廢的宇宙-2251衛星在西伯利亞上空發生相撞。

來源|搜狐

除了相撞的太空飛行器會損壞甚至直接報廢,碰撞後產生的碎片對其他的太空飛行器也是個不小的威脅!

據計算,一塊直徑為10釐米的太空垃圾碎片就可以將太空飛行器完全摧毀,數毫米大小的太空垃圾就有可能使它們無法繼續工作。

經模擬,如果兩個天宮二號大小的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相撞,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讓人類在未來十幾年內都無法安全地發射衛星。

來源|嗶哩嗶哩

因此,為了在軌或即將發射的太空飛行器能正常安全運行,人類非常有必要合理地處理這些「退休」的衛星。

聰明的人類想出了很多方法,第一種方式就是「火葬」。這裡所說的「火葬」並不是真的一把火把這些太空垃圾燒了,而且太空中沒有氧氣,想要將東西點著,可不是那麼簡單。

這裡講的「火葬」是讓報廢的衛星減速下降,回落地球,在下落的過程中,衛星會與地球上的大氣層劇烈摩擦,產生足夠高的溫度,從而被燒蝕殆盡。

如果衛星或太空飛行器的體積太大,不能完全燃盡,碎片就可能落到地面,因此退休的衛星與太空飛行器墜毀時,都會「瞄著」地球上人煙稀少的荒蕪地帶,或者是廣闊的海洋,儘可能減少對人類的正常生活的影響。

來源|電影《地心引力》

在南太平洋中央有個特殊的位置叫作「尼莫點」,也叫海洋遠極,平均來看,這裡距離任何一片陸地都非常的遠。從「尼莫點」到離它最近的一片陸地,也足足有2688千米!

正因如此,很少會有人乘船到訪「尼莫點」,甚至幾乎不會路過這裡。於是,「尼莫點」成為廢棄太空飛行器理想的墜落點。

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火箭升空過程中被丟棄的部分以及低軌道衛星與太空飛行器穿越大氣層的墜落點都會選擇在尼莫點,因此,尼莫點也成了近地衛星的「公墓」。

來源|環球解密

對於距地面三四百千米的近地軌道衛星,讓「退休」的它重返地球或許是個好辦法。但是對於遠在36000千米之外的地球同步衛星來說,就不那麼容易了。於是人們想了第二種處理報廢衛星的方法——「天葬」。

「天葬」,顧名思義是把衛星「掛」在遙遠的天上。這種方法不會使衛星下降,而是把它上升到比地球同步軌道更高一些的軌道,這裡被稱為「墓地軌道」,也叫「墳場軌道」。

墓地軌道的高度足夠高,這裡的衛星也足夠稀疏,得以保證了不會對在運行中的同步衛星造成影響,保證了它們的安全。

來源|鳳凰網科技

1997年,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英文全稱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縮寫IADC)制定了一套規章,以保證同步軌道環能夠保持潔淨,沒有廢棄衛星。

該組織指定,地球同步衛星衛星壽命終結時,應該被推進到同步軌道環上空300公裡處的「墳場軌道」。

2006年,俄羅斯的「快車」—AM11號通信衛星被太空垃圾擊中失效後,就被地面控制站送進了「太空墳場」。

來源|Pexels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的時代」,衛星通信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民營航天事業的興起,衛星的體積越來越小,數量越來越多,太空垃圾的處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成為人類不可避開的難題。

「尼莫點」與「墳場軌道」的存在暫時解決了「退休」衛星與太空飛行器的去處,但人類依然有必要探索新一代太空垃圾處理技術。

近日,歐洲航天局表示他們將與ClearSpace公司達成合作,啟動「首次碎片清除計劃」,試圖利用定製的太空飛行器將太空垃圾帶回地球。未來又會出現哪些新的處理太空垃圾的手段呢?讓我們一起期待!

點擊圖片查看:97%以上是糖水?買即食燕窩是不是交智商稅?

點擊圖片查看:秦始皇的「手辦」為什麼剛出土就失去顏色?

點擊圖片查看:傳真機這種元老級別的通訊設備為什麼還沒有被淘汰?

北京科學中心開放時間為每周三至周日,主場館09:30-17:00(16:00停止入場)。兒童樂園上午09:30-12:00(11:30停止入場),下午13:30-16:00(15:30停止入場),12:00—13:30閉館進行場館消毒。每周一、周二閉館(如有調整另行通知)。
請關注北京科學中心官網(www.bjsc.net.cn)、微信公眾號(數字北京科學中心)了解最新動態信息。

想成為北京科學中心志願者嗎?點擊「報名」即可了解詳情,並參與報名~

相關焦點

  • 聊聊人造衛星的軌道
    聊聊人造衛星的軌道衛星軌道概述在衛星發射的新聞報導中我們經常聽到有關軌道的各種名詞,比如太陽同步軌道,
  • 如何肉眼識別夜空中的人造衛星?
    除了恆星、行星和月亮之外,夜空中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偶爾有流星飛過,人們會記起要向它許願。說到流星,其實中高層大氣科學研究中就會用到流星的觀測,很多觀測臺都有叫做「流星雷達」的儀器。另外,如果你仔細看星空的話,或許還經常能看到飛機燈光比較有規律地在夜空中閃爍,這是古代人看星空看不到的。
  • 幫助人們搜尋人造衛星的六款工具
    「視線交互地圖」:視線交互地圖是一款可搜尋太空地圖,是由藝術家、工程師帕特裡西奧-岡薩雷斯-維沃(Patricio Gonzalez Vivo)設計的,能夠顯示數千顆人造衛星的太空位置和相應的軌道
  • 美國飛機墳場驚現隱身飛機,是傳說中玩弄過蘇聯的F-19?
    作者:404、虹攝庫爾斯克最近,一張照片顯示在美國著名的飛機墳場上
  • 那年今日 改變世界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了太空。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導致美國和蘇聯展開了激烈的太空爭霸賽,半年後,美國的人造衛星也飛上了天。此後一項又一項的太空紀錄接連被創下。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繞地球軌道飛行的載人宇宙飛船「東方一號」,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成了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 人造衛星的電源:為衛星提供能量的源泉
    人造衛星上用什麼電源電源對於衛星來講必不可少,人造衛星上許多的電子設備都需要用電,不少出現故障的衛星,是因為電源失靈而造成的。衛星電源用於產生、變換電能和存儲,由電能存儲、電源電壓變換、發電、電源功率調節等裝置組成。電源功率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提高,已從最初的幾十瓦增加到十幾千瓦。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壽命只設計了20天,為啥50年了還在運行
    現目前,人類探索太空最常規的手段就是發射人造衛星。在上世紀的美蘇冷戰期間,蘇聯因為太空競賽向太空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這次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力是極為龐大的,就連我國也開始了探索太空的步伐。而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就是眾所周知的東方紅一號。不過鮮有人知的是,東方紅一號雖然進入了太空,但是因為電池的關係,其實只能使用二十天。
  • 軍人公墓,一個向英雄下跪的地方!
    當時,也是退役軍人的書記說,不要著急,相信未來這個建議會被採納的,而涵蓋退役軍人在內的軍人公墓也一定會有的。沒想到一語中的,書記的預言竟然這麼快就落了地。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屬地建設管理」的原則,研究擬訂軍人公墓建設規劃和標準,適時出臺建設、管理和維護政策——這是年前首次全國退役軍人事務廳(局)長會議精神中的一段話,而軍人公墓的建設也首次走入了公眾的視野。
  • 極限科技改變太空工程:幾克重的人造衛星將不足為奇
    這是30×10×10釐米的CubeSats衛星,重量僅有幾公斤,可以攜帶多種不同的有效載荷,它們經常用於地球觀測,或者進行低成本的科學實驗航天技術微型化可以縮小太空飛船體積,例如:100公斤重的小型人造衛星可用於災害監測,它們可以多顆小衛星協同工作。
  •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馬斯克的星鏈 | 軟體那些事兒
    上一期講了GPS,GPS所依賴的重要技術是人造衛星,所以這一期講一點人造衛星的事情。
  • 軍人公墓真的來了!
    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建立軍人公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頂層設計,結合我國紀念設施和殯葬業務發展現狀統籌推進,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維護好軍人公墓。要集眾智匯眾力,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群策群力,共同推進軍人公墓規劃建設項目。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重點聚焦推進過程中面臨的難點、熱點和敏感問題,認真研究,科學謀劃,穩步推進。
  • 來到新聖女公墓,才能真正讀懂俄羅斯
    這個「點」就是新聖女公墓。在今年4月底5月初俄羅斯9天的旅行中,我對新聖女公墓有著一種獨特的感悟。5月6日,在俄羅斯的最後一天,我瞻仰了莫斯科新聖女公墓。這與其說是一座墓園,不如說是一座雕塑藝術園林,每一個墓碑都是一座精緻的雕塑藝術品。
  • 壯觀的飛機墳場
    它們中有的接送過總統和太空人,有的在戰爭期間擊落過敵機,有的在全球各地穿梭過。  現在,它們都被集中停放在這片巨大的,塵土飛揚的場地中。這片場地位於圖森市郊的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人們親切地把這裡叫做「飛機墳場」。  這裡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飛機存放和保存設施,對各類飛機實施長期和短期儲存、零部件回收和飛機處置工作。
  • 中國臺灣省五指山上軍人公墓中的高級將領盤點
    臺灣軍人公墓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在長沙保衛戰中提出的天爐戰法讓日軍損失慘重。1998年5月3日逝世,葬入五指山國軍公墓。抗日戰爭期間,參加臺兒莊會戰、棗宜會戰及豫中會戰,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軍長。1986年9月23日病逝,葬入五指山國軍公墓。
  • 李登輝為了自保,要葬在「國軍」公墓?
    親,請關注一下「姬安寧觀察」這個公眾號,不管我們的愛好是否相同,不管我們的觀點是否有異,即便是一面之緣,我們也有可能成為心靈上的朋友
  • 單次搭載143顆人造衛星!SpaceX創一箭多星記錄,太空拼車每200千克100萬美元
    發射任務中還包含由航天紀念公司Celestis安排的人類骨灰小膠囊,此外,10顆Starlink衛星也搭上了這次「拼車」,這使得SpaceX公司寬帶網際網路太空星座網絡中的活躍衛星數量向1000顆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此前,單次發射搭載最多人造衛星的記錄一直由印度保持,2017年,印度一家公司曾創下「一箭104星」的記錄。
  • 人造衛星飛過南極冰川拍照,圖像放大後看到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
    2014年8月,蒙大拿州立大學科學家小組在南極鑽探了一個2.4公裡深的洞,從中釋放了一個探測器,採集到的樣本顯示這裡是一個非常繁榮的生態系統。更重要是的,這不是一般的細菌,它們在這裡呆了數千萬年之久,屬於古生菌範疇。如果再淺一些也有冰下湖泊存在,比如惠蘭斯湖就是一例,這裡的深度在0.8公裡,也發現了古老的真核生物,它們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居民之一。
  • 地球上空的衛星都有哪些運行軌道?軌道高度多少?
    但由於軌道高度太低,空氣阻力過大,這類衛星的壽命非常短。目前已經沒有國家發射200公裡以下軌道高度的衛星了,最低軌道高度也在300公裡左右。有些採用大橢圓軌道的衛星,其近地點高度也只有250公裡左右。但再低的就沒有了。
  • 新加坡墳場附近起「靈異」大火,燒了整整19個小時
    |關注「新加坡眼」,輸入「物流」「雅思」獲得更多信息|昨天(3月4日),新加坡林厝港墳場附近的叢林發生了火災
  • 死亡與再生:美國飛機墳場為什麼能玩出新花樣?
    飛機墳場,坐落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儲藏著美國二戰以來幾乎所有型號的作戰飛機,也是世界最大的飛機儲存維護中心。別的國家也有飛機墳場,但是能做到正業副業雙贏的,就美國一家。那麼「墳場「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又是如何運行的?今天就讓我們來一窺究竟。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戴維斯·蒙山空軍基地,因為收留美軍退役飛機並進行報廢處理,而被稱為「飛機墳場」(Boney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