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光政策劊子手,治安戰專家岡村寧次,彭老總說他毒辣老練!

2021-02-23 科羅廖夫的軍事客廳

抗戰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最早是從東三省開始的,華北則是根據地和遊擊戰的戰場。而就是在華北戰場,一個日軍指揮官提出了後來無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光政策」,既然殺光、搶光、燒光,這個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岡村寧次。然而,岡村寧次在戰後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審判,這背後確實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

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之前,日本實質上已經侵略並佔據了中國東北,日軍專門扶持偽滿洲國以控制中國東北區域。當時,在華北區域日軍的主力為華北方面軍,同時其扶持了華北治安軍,也稱皇協軍,最為中國人熟知的名字是「偽軍」。

岡村寧次的戰略和戰術能力很強,他是真正的中國通,以對華情報起家,最早在1915年就到中國搜集情報。日本軍隊裡有個三人組,這3人後來被稱為「三羽烏」——日語「三隻烏鴉」之意(略同於漢語的「三傑」)。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和岡村寧次——皆是日本陸軍中的驕子。在以訓練嚴酷著稱的日本軍校中,永田鐵山的畢業成績是士官學校第4名、陸軍大學第2名;小畑敏四郎的成績為士官學校第5名,陸軍大學第1名;岡村寧次則為士官學校第6名,在陸軍大學則因成績優異接受過大正天皇頒獎。

1940年8月20日晚,日寇在華北所有的重要交通線同時遭到猛烈襲擊。在彭德懷等將領的指揮下,八路軍於華北敵後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破擊戰。這次意義重大的軍事行動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百團大戰。

戰役發起至12月5日的前3個半月,八路軍即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破壞鐵路474公裡、公路1502公裡,攻克據點2993處,繳獲各種炮53門、各種槍5900餘支(挺)。整個戰役,八路軍至少作戰2170餘次,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同時,八路軍也付出傷亡1.7萬餘人、中毒2萬餘人的代價。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領導下的人民武裝累計一共扒了日偽軍控制下的5000多公裡長的鐵路。其中在百團大戰期間就破壞了470公裡的正太鐵路。我根據地兵工廠所使用的軍工鋼材,大多數是依靠扒鐵路繳獲的鐵軌,紫銅則是靠割日軍電話線煉製的。後來,割電話線甚至成了遊擊區民兵老百姓的賺錢進項。

最省力的一種扒鐵路的方法,首先把一根鐵軌的道釘起出拆除,然後用人力或畜力掀起一段鐵軌,然後讓一長段鐵軌依靠自身重力自己掀翻,最後就把鐵軌整個翻倒。隨著根據地越來越牢固,八路軍從一開始的炸鐵路,後來都改成了扒鐵路,因為這樣做的經濟效益更好。甚至有段時間,津浦鐵路甚至要靠新四軍點頭,才能順暢通車,這一度讓日本人很鬱悶。這個方法的優點是耗時較少,而非常省力氣。但是,如想收集鐵軌等物資,還需要依靠人力,一節一節地扒乾淨。這需要調動大部隊,進行外圍警戒和攔截日偽軍的進攻。

岡村寧次本人在1936年以中將軍銜任日軍第二師團師團長,隨著戰事的進展,日軍在戰場上多次擊敗了中國軍隊的大規模正面抵抗,岡村寧次隨之得到晉升。1941年4月,岡村寧次授銜陸軍大將,同年7月,任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從而掌控華北大局。

隨即發動華北治安戰。在華北方面軍的位置上,岡村寧次於41年11月發布「三光政策」,為日軍的瘋狂行動拉開了序幕。雖然一開始日軍的軍紀很少能夠限制日軍對中國人民的罪行,但岡村寧次的做法,則是徹底地解除了日軍軍內的風紀執法,讓放火、殺人、搶劫行為常態化,等於是徹底地撕下了偽裝面目,讓士兵大張旗鼓地違法殺人。

日軍在華北對我敵後根據地實施瘋狂掃蕩,推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造成各根據地之間聯繫被切斷,部隊給養得不到及時補充,根據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了極大摧殘。

岡村寧次最典型的行動,是在1942年年中發動的對華北冀中根據地、太行山區解放區的大掃蕩,其掃蕩行動極其血腥嚴峻,日軍在此期間對中國平民犯下的罪行,從人口變化方面就可見一班,短短數月之內解放區人口由1億降至5千萬。

岡村寧次進行「大掃蕩」,推行殘忍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導致八路軍陷入較大被動和損失,一度喪失了一半根據地和人口,平原地帶全部變成遊擊區,總兵力由40萬減至30萬。甚至太行山深處的八路軍前方總部被日軍突襲,八路軍參謀長左權犧牲。

在1944年11月,岡村寧次接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接管所有在華日軍,雖然仍然發起多次進攻戰役,但在日本日薄西山的情況下沒能帶來根本性改變。

1945年初,晉察冀根據地,中共晉察冀分局和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根據上級關於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命令,決定進行積極戰鬥,擴大解放區的範圍。晉察冀軍區各部隊從1945年春夏開始,連續對敵偽軍佔領區實施了春夏季攻勢作戰,大小作戰共計2700多次,先後殲滅日偽軍2.8萬人。

隨著日本戰敗投降,岡村寧次率領的中國大陸的日軍也向國民政府投降。之後,岡村寧次聽從國民政府的指令,協助日軍向國軍投降,並將物資軍械交與國軍,這實際上和日本本部的命令衝突,岡村寧次顯然是希望通過和國民政府的合作換取更好的投降待遇。期間,國民政府甚至拒絕了東京法庭對岡村寧次的引渡要求,直到1949年1月26日,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在上海宣布岡村寧次「無罪」,並被釋放回國。也就是說,這位三光政策創始者不但沒有死刑,反而一點罪行都沒有。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核心原因恐怕還是岡村寧次本人對國民政府的幫助,以及受到包括蔣介石在內大批國民黨人士的喜愛。岡村寧次的對解放區大掃蕩,被認為極大地削弱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國民黨對此實際上是樂於見到的。而在投降期間,引導百萬日軍進行投降,並且專門地將武器軍備交予國軍的做法,也令國民黨方面對其非常友善。

在這樣的背景下,岡村寧次所謂的「沒有直接下令殺死平民,也未受到直接控告」的免罪理由無疑是脆弱的。可以說正是由於其行動對國民政府的利益,岡村寧次本人的罪行並沒有得到清算,這確實是歷史的遺憾。

彭德懷對崗村寧次的評價:「他更為毒辣、老練。能實事求是,細緻周密。每次進攻要調查半年做準備。無內線配合不進行蠶食。不出風頭,不多講話,對部下不粗暴,講話裡看不出動向。他經常廣泛收集研究我們,老練得很,華北日軍司令官中最厲害一個。」

科羅廖夫的軍事客廳       微信號:keluoliaofucn  

溫馨提示:

聯繫郵箱:gaosga@163.com

歡迎來稿,選題、內容、題材不限,文章、漫畫、視頻均可。

關注國際時事熱點,致力愛國主義國防教育。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1941年7月10—岡村寧次提出"三光"政策
    三光政策"三光"政策又稱"三光"作戰。
  • 岡村寧次提出的三光政策分別是什麼
    當他被宣布無罪的時候在國內引起了幡然大波,然而湯恩伯卻始終堅持要將他釋放送回日本。到了後來他的晚年時間,一些日本的官兵組成了所謂的戰友會,岡村寧次擔任這個會的會長。岡村寧次提出三光政策,根據歷史記載,岡村寧次提出的三光政策分別是燒光、殺光、搶光。提出這一政策的歷史背景是在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期間,八路軍活躍在華北地區作為敵後抗戰,而作為侵略者的日本卻因為始終找不到對付八路遊擊隊的有效方法。
  • 揭秘日本侵略軍「三光政策」形成的始末
    2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明確今後「肅正的重點,仍然在於剿共」,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實施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並調集除關東軍外侵華兵力的75%和全部偽軍進行大規模的「掃蕩」「清鄉」和「蠶食」。
  • 【歷史上的今天】侵華日軍岡村寧次提出「三光」政策
    侵華日軍岡村寧次施行「三光」政策
  • 此人推行三光政策,殺害無數中國人,為何戰後被無罪釋放
    張自忠將軍我們都知道,當時日軍對於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的時候,實行的是「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三光政策」的真正執行者就是岡村寧次。為了應對這一情況,時任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提出了三光政策。1941年7月,岡村寧次繼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將這一政策推向頂峰,在整個日本佔領地區全面推行三光政策。三光政策極為殘忍,就是要燒光所有房屋,殺光所有人,搶光所有的財物,目的就是要讓抗日武裝力量失去生存條件。岡村寧次放任日軍在中國大地上肆意燒殺擄掠,為所欲為。
  • 提出「三光政策」的岡村寧次,為何無罪釋放?國民黨為何庇護他?
    而岡村寧次,這個日本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曾經在華北地區對平民進行過慘絕人寰的屠殺,甚至提出「三光政策」的戰犯,卻在1949年國民黨把控的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公審中,被判無罪。審判岡村寧次石美瑜心情沉重地說,「我必須坦白告知各位,這起案件已經由高層決定了。」原來,這次審判只是蔣介石的一次表演,當天晚上,岡村在給長子寫的信裡說,「按起訴書的陳述,無論如何都定不了我的罪。
  • 他是日軍侵華總司令,曾在中國實行「三光政策」,卻得以善終
    為了把中國東北打造成日本永久性的殖民地,岡村寧次向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動了多次空前規模的大掃蕩,導致東北的抗日力量幾乎「全軍覆沒」。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岡村寧次在中國不斷發動攻勢,南昌會戰、隨棗會戰、長沙會戰……中國軍隊丟城失地,損兵折將。在擔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後,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毀滅性的大掃蕩。積極推行「三光政策」,對根據地的百姓進行集體屠殺,老百姓的房屋片瓦不留,全部燒毀。
  • 殘暴的「三光政策」你了解多少?
    而在這14年中,日軍制定了很多慘無人道的戰爭政策!其中最駭人聽聞的便是「三光政策」三光政策制定者:岡村寧次及其他日軍頭目岡村寧次(1884年5月15日-1966年9月2日)侵華日軍戰犯。岡村寧次在百團大戰後調任為華北方面最高司令長官,指揮日軍對八路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並對華北地區的平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殺。而三光政策,又稱三光作戰,便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的一種軍事策略。可笑的是岡村寧次對中國犯下了滔天大罪,卻於1949年1月26日,被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在上海宣布其「無罪」。1966年9月,岡村寧次因病去世,時年82歲。
  • 要幫岡村寧次平反冤假錯案?
    大家都知道「三光政策」這個詞,而且這個詞和岡村寧次絕對是連在一起的。1923年,岡村寧次中佐任上海武官,時年39歲 百度「三光政策」的詞條上有這樣的記載:「1941年7月10日,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改任日本軍事參議官,岡村寧次接替其職。
  • 日軍實施「三光政策」暴行老照片:每張都可惡至極,絕對不可原諒
    」的始作俑是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在岡村寧次廣為流傳,對日本軍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要弄清敵人性顯著的敵人根據地的村落,在焚燒之前要徹底實行滅絕作戰。」。【村民的家畜被日軍槍殺】日本軍第59師團的菊池義郎士兵在回憶錄中說他寫道
  • 日本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僅8個根據地就被日軍屠殺300多萬人
    ·日本侵略者在對敵後解放區進行掃蕩時,更瘋狂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日本強盜妄想通過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達到消滅人民軍隊和解放區的罪惡目的。1941年7月,華北日軍司令官多田駿因「囚籠政策」破產被免職,岡村寧次繼任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上臺後,在華北進一步推行「治安強化運動」。
  • 山本五十六與岡村寧次同為大將,兩人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些?
    ,只可惜他身在漩渦中,無力阻攔日本一步步進入戰爭的泥潭之中,由於他出色的背景和能力,山本五十六在主導偷襲珍珠港之後,直接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斬獲日本海軍大將軍銜。這份榮耀可以說是天下少有,這固然有他自身能力因素,其中還和他的偷襲珍珠港密切相關。但是,偷襲珍珠港給了他榮耀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敲響了他的喪鐘。
  • 岡村寧次在抗戰勝利後,雖然逃過審判,但他家人的結局都很慘
    1932年,岡村寧次調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在他謀劃指揮下,東北各路抗日義勇軍遭到數萬日軍的「大掃蕩」,數月之內東北抗日力量損失慘重,而在後來《塘沽協定》的籤訂、南昌會戰、隨棗會戰和長沙會戰也都有他的身影,特別是他在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後,讓八路軍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遭到重大損失,彭老總曾說過:「岡村寧次是歷來華北日軍司令官中最厲害的一個」。
  • 老照片還原侵華日軍的「三光政策」: 慘絕人寰, 張張都不可饒恕
    日軍在進行侵華計劃的同時提出了「三光政策」,所謂「三光」就是「燒光、殺光、搶光」。這一政策使得中國承受著巨大的磨難。下面我們來看一組老照片,它們還原了侵華日軍罪惡的三光政策現場,簡直可以說是慘絕人寰罪惡至極!張張都不可饒恕!
  • 三光政策到底有多可怕?真實情況超乎想像
    為了把中國早日變成日本的後方基地,推進戰爭議程,日本人制定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岡村寧次是將三光政策"踵事增華"的人,方法之惡毒,手段之狠辣,令人膛目結舌。日軍在三光政策下造成了數不清的慘案。在日本士兵和偽軍沒有到來之前,潘家峪曾是一個安寧祥和的小山村,處處充滿著歡聲笑語。
  • 左權犧牲讓毛主席難過,彭總明令緝拿元兇日軍神秘特戰隊,殺無赦
    春哥聊戰史【春哥註:一部戰爭史,跌宕起伏,充滿了許多傳奇人物和故事,也充滿了戰爭的大場面,大格局,在諸多名帥猛將的指揮下,整部二戰史顯得雄渾激昂,而面對戰爭中犧牲的千萬靈魂,又會感到無助和絕望,戰爭意味著傷害和死亡。
  • 五虎上將中,若非其他四位身體不好,抗美援朝指揮不用彭老總去
    在一野中,彭老總指揮了34.4萬人,第二野戰軍中,劉伯承指揮28萬人,三野的粟裕指揮了65萬人,而在四野中的林彪指揮過150萬人的包括軍區部隊的隊伍,而徐向前在擔任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司令員的時候,也短暫指揮過25萬人,攻破了閻錫山的山西太原。
  • 這是岡村寧次最頭疼的八路軍名將,曾用斧子砍死天皇的表弟
    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岡村寧次曾長期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跟八路軍頻繁交手,連彭老總都評價他是「歷來華北日軍司令官中最厲害的一個」。
  • 岡村寧次最頭疼的八路軍名將 曾用斧子砍死天皇表弟
    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岡村寧次曾長期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跟八路軍頻繁交手,連彭老總都評價他是「歷來華北日軍司令官中最厲害的一個」。那麼,在岡村寧次的眼裡,哪位八路軍名將最難對付呢?1942年,岡村寧次曾說過這樣的話:「到冀東如入苦海。」並電令華北各駐軍:「與包森部相遇時能躲就躲,切不可戀戰。」
  • 美國鬼子的三光政策
    美國非但繼承了日本731部隊的所有細菌、病毒研究成果,也融合了日本鬼子和自己的三光政策。搶光殖民主義就是搶劫。霸佔別人的家園,美其名曰發現新大陸。奴役人夫,霸佔人妻,掠奪資源,積累財富。從北歐海盜,到西班牙葡萄牙強盜,再到法國土匪,然後到大英帝國的毒販,一脈相承。先搶劫別人,後互相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