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於話題 #裝甲兵經典戰例 33個
https://zhanliyizhu.org.cn/很多朋友甚至長者,對小組能夠在當前這種無償的情況下,保持持續蓬勃發展很不理解,並且認為小組不會長遠的存在下去。那麼,今天,我們用一位小組大神的留言來回答各位的疑問:
我們如同美劇《失落的房間》(the Lost Room),這個房間的所有物品都有奇特的功能(如眼鏡能防彈和滅火),傳說這個房間的主人是上帝。有一天這些物品都失散了。但只要有一件物品出現在房間,其餘的物品都會神使鬼差般循蹤而來。
做人當知,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行事要為善
治學應曉,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開卷必有益
將美國發動的「沙漠風暴」行動不時的稱為「第一次海灣戰爭」是有失公允的。這是有誤導的,因為在伊拉克發生的戰爭,包括蔓延至伊拉克本土的敘利亞內戰,都應當被認為是可以追溯至1980年開始的,牽涉這個國家的,或多或少但始終持續不斷的衝突的一部分。這些衝突雖然均與阿以衝突有些許關聯,但他們也有自己的驅動因素。它們在裝甲戰爭的歷史上,也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章節。其中,主要的衝突有兩伊(伊朗和伊拉克)戰爭(1980-88年),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戰爭,接踵而至的多國聯盟驅逐伊拉克的戰爭,2003年美英聯軍入侵伊拉克戰爭,以及在此後的很長時間內的佔領行動和反暴亂任務中的裝甲作戰。最後,ISIS的崛起和庫德武裝對他們的反抗,創造了民兵武裝嘗試使用機械化和輕型裝甲戰車作戰的新案例。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軍對伊朗的10個機場發動了突然襲擊,兩伊戰爭爆發,空襲之後,伊拉克軍隊沿著4條分離軸向伊朗展開地面攻擊。這場戰爭被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傳統憎恨情緒所加劇,而薩達姆·海珊自信能夠快速且輕鬆的取得勝利,因為1979年爆發的伊朗革命使伊朗的武裝部隊規模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民兵;而伊拉克方面,薩達姆通過大規模的武器購置,重建了伊拉克的武裝部隊。然而,這些軍備儲備並沒有帶來相應的收益,其領土擴張的十分有限。到1981年3月,伊拉克的軍事攻勢趨於擱淺,而他們所佔領的地區只不過是沿著1100公裡邊境線的一條狹長地帶。伊拉克軍隊表現出一種主動性的缺失,他們經常圍坐在沒有防守的城鎮,只有當伊朗軍隊增援時才發動進攻。另外一個導致他們行動失敗的原因是軍隊戰術偵察行動的缺失。整軍備戰的伊朗政府通過喚醒其國民的民族和宗教主義情緒來支持他維持這場戰爭,這當然是延長戰爭的一個主要因素。另外一個延長戰爭持續時間的因素,是交戰雙方都採購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可以說,這場戰爭很可能幫助國際軍火貿易維持了10年的時間。隨著衝突的不斷持續,由於對伊朗伊斯蘭革命懷有恐懼心理,一些國家開始不願意向伊朗提供武器。這樣,雖然在戰爭的第一年,蘇聯向伊朗出售燃料並停止向伊拉克運送武器,但在1982年1月,它與伊拉克籤署了一項飛機和飛彈的軍售協議;1983年和1984年,又完成了坦克的交付。據稱,超級大國和強國們很樂於為交戰雙方提供武器以維持這種僵局,從而使兩個伊斯蘭國家全神貫注的互相削弱它們的軍事能力,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在沒有成功的將伊朗完全擊敗後,伊拉克必須面對一個長期戰爭,以及伊朗可以動員的龐大的人口資源。從1981年9月到1982年5月,伊朗發動了一系列以人海戰術為先導的冗長進攻。而且,伊朗學會並發動了由坦克和直升飛機支援的夜襲戰鬥。到了1982年,薩達姆海珊下令從大多數之前佔領的不重要的地方撤出。這更加刺激了伊朗,7月他們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攻擊,企圖攻佔什葉派佔主要地位的城市巴斯拉。這失敗了之後,1982年10月又在前線中部發動了一場旨在佔領巴格達的進攻。伊拉克堅守住了,但他們開始使用毒氣芥子氣來遲滯伊朗的人海進攻。雖然伊朗擁有地面戰鬥的主動權,但伊拉克卻可以繼續他的空中優勢。鑑於地面戰爭的僵局,一個被稱為「城市戰爭」的階段於1985年3月拉開序幕,並持續至當年6月,這見證了對德黑蘭和巴格達的飛彈打擊。接下來的一年,伊朗同時發動了2場大規模戰役:一場在巴斯拉北部發動,另一場是對沙烏地阿拉伯河水路西側的法奧半島的進攻。儘管伊拉克發動了幾次反攻,但伊朗卻守住了法奧半島,這樣威脅了伊拉克去往波斯灣的路線。1988年是決定性的一年:伊朗現在已經過於疲憊而不能再發動進攻;3月中旬伊拉克發動了一場進攻,將伊朗軍隊沿著阿拉伯河驅逐了出去。7月末,伊拉克在北段、中部和南段發動了進攻,在一次攻擊中向伊朗領土推進了60公裡。伊朗現在處於軍事崩潰的邊緣,所以它現在求和了,這場戰爭最終在1988年8月20日結束。考慮到兩伊戰爭以兩個國家軍事力量都最終衰竭而結束的情況,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為什麼裝甲部隊沒有在戰爭中發揮決定性的角色?在一場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中,裝甲部隊為什麼沒有打破僵局?當考慮到兩支機械化部隊的規模時,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迫切。戰爭初期,伊朗擁有大約1700輛主戰坦克,包括大量酋長坦克,460輛M60A1坦克,400輛M47坦克,240輛M48坦克,另外還有大約250輛英國毒蠍輕型坦克。她還有大約2000輛裝甲運兵車,包括325輛M113,500輛BTR-40、BTR-50和BTR-60戰車。相比之下,伊拉克在戰爭開始時擁有2850輛坦克,包括1350輛T-55和T-62坦克,還有50到100輛T-72坦克和4000餘輛裝甲運兵車。由於蘇聯武器禁運,伊拉克開始採購法國AMX-30坦克。這樣來看,在裝甲車輛方面,伊拉克擁有數量上的優勢,而伊朗則在質量上佔優。關於坦克在戰爭中只發揮了輔助性角色的這個問題,可以從戰爭發生的地形中獲得一個解釋。儘管伊拉克的地形大部分是平坦的,但東側邊境是一個延伸到巴斯拉北部60公裡的山地。在伊拉克邊境一邊,還有一片很大的溼地地域,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防禦地形。能夠實施大規模坦克作戰地形的,是伊朗南部的胡齊斯坦省,但是夏天乾燥的沙塵不僅被車輛帶入空中,使得他們偏離行動路線,同時也會很快的阻塞發動機。到了冬天河水泛濫,漫到溼地。交戰雙方都故意採取措施讓河水泛濫,以此降低裝甲戰車的運動性能。地形因素和它對補給產生的影響,使得大規模坦克作戰變得難以實施。未能有效運用坦克作戰的真正原因,可以從戰爭初期雙方損失和俘獲的坦克的比例而得到。到1983年,伊朗已經俘獲了總量為1460輛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但到了1985年,伊朗只有700-950輛可以使用的裝甲運兵車。入侵伊朗的那段時間,伊拉克擁有大約2850輛坦克,但1988年早些時候,在他的清單上已經有超過4500輛的蘇聯T-54,T-55,T-62和T-72坦克,還有1500輛中國T-59和T-69坦克,60輛羅馬尼亞M-77坦克。戰爭中坦克的損失看起來是由作戰之外的因素產生的。在1980年9月,伊朗宣稱在阿巴丹南部,有200輛伊拉克坦克、裝甲運兵車和裝甲汽車最終擱淺在鹽沼地中。在1980年10月,伊拉克將許多伊朗酋長坦克展示了出來,這些坦克看起來是被坦克乘員所拋棄的。1980年底,伊拉克軍隊俘獲了25輛酋長坦克,25輛M-60,以及40多輛其他類型的裝甲戰車。交戰中這些完好的,或者有輕微損傷的坦克的拋棄,表明了雙方在合理評估地形條件方面的缺失、後勤保障的失敗、油料供應存在的問題、戰術上的錯誤以及糟糕的計劃。它非常清楚的表明,伊拉克和伊朗在基本的坦克作戰技能掌握上有很大的不足。雙方使用的作戰戰術對裝甲部隊沒有在戰爭中發揮出決定性的作用提供了更多的解釋。戰爭初始,伊拉克坦克先進入掩體位置,一直等到炮火轟炸完全結束後才向前推進。這種有條理的、謹慎的方法,把坦克作為移動的火炮作為主要特徵,浪費了坦克的巨大優勢。同時,在戰爭開始的兩三年,伊拉克只有很少的師,部隊在前線經常分布的過於稀疏。伊拉克的坦克進入城市戰之後就陷入了掙扎,經常成為伊朗RPG反坦克火箭和反坦克飛彈的靶子。儘管伊朗的進攻一成不變的圍繞著步兵,但開始時伊朗以更為靈活的方式使用了坦克;並且,伊朗不僅被證明更擅長對抗伊拉克坦克,他們也試圖在進攻行動中使用坦克。但和伊拉克一樣,伊朗並沒有在快速機動中使用坦克,而傾向於輔助步兵使用,以及作為靜態防禦的一部分。簡而言之,機動戰爭所需的專業領導交戰雙方都是欠缺的。戰爭開始時,由於缺乏訓練,部隊對機械化作戰不夠熟悉,導致伊朗軍隊出現了很多基本的錯誤--戰術很差,聯合作戰最多只能算是原始的,而且在固定的位置坐在坦克中帶來的是被摧毀。在1981年1月11日組織的糟糕反攻中,伊朗損失了100輛坦克;1981年9月底,他們直接丟棄了150輛M48A5坦克;1982年3月22日又有196輛坦克被丟棄。但隨著戰爭推進,伊朗開始學會坦克作戰了,這在1986年2月對法奧半島的進攻作戰非常明顯。這個溼地地形並不適於裝甲車輛;但伊朗此時已經懂得了兵分多處的重要性,這樣伊拉克空軍無法發現非常誘人的攻擊目標。他們還使用了美制的陶氏反坦克飛彈來對付伊拉克的坦克和戰車,例如在1986年2月對梅蘭的反攻中他們俘獲了20輛裝甲戰車;1987年1月和2月伊朗的進攻中,部分歸功於又一次使用陶氏反坦克飛彈,他們成功摧毀了95輛伊拉克坦克和裝甲運兵;在1987年3月,更多的伊拉克戰車被使用相同的方式摧毀。這些案例表明伊朗在對抗伊拉克坦克威脅中不斷增長的能力。考慮到和常規軍一起作戰的伊朗革命衛隊民兵能力上的不足,在面對伊拉克空中優勢的情況下,他們在反坦克武器和坦克的使用上已經非常勝任了。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伊拉克在始終有如此大規模裝甲戰車的情況下,卻顯得如此笨拙無能。似乎在多數戰鬥中,他們都採用了守護領土,而非摧毀對方軍隊的思路方法來作戰。這導致他們傾向於使用坦克炮管作為移動的火炮。但矛盾的是,他們使用反坦克飛彈對付伊朗坦克時只取得很少的成果,儘管和他們的對手一樣,在近戰中他們也使用了RPG-7。同時,戰爭開始階段,伊拉克T-72坦克被報導緊靠在巴格達,作為保護首都或者一種對付政變的保險措施。伊拉克的主要問題,是他們對坦克糟糕的保養,低劣的技術技能,以及機動作戰的失敗。戰爭的最終階段,伊拉克人掌握了聯合作戰的基本技巧。1988年4月17日,伊拉克發動了一場持續4個月的戰鬥,摧毀了伊朗的抵抗力量。其中有5場主要的戰鬥,分別是在法奧、魚湖、碼奴、德洛蘭、卡斯雷·希林。其中決定性的法奧戰鬥中,伊拉克組織了2個突擊行動,聯合著敵方戰線後方的兩棲登陸行動。伊拉克人摒棄了蘇聯顧問教給他們的長時間火力準備,而是將他們的炮火襲擊限制在1個小時,這在某種程度上讓人回憶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情形。在剩下來的戰鬥中,機械化部隊在寬闊已經變幹的土地上使用,有時他們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突擊行動。由於伊朗裝甲部隊衰耗到了非常危險的低水平,伊拉克軍隊終於可以發起運動戰了。如果有協調一致的空中近火支援和精心指導的炮火支持,運動戰可以更早的出現。另外一個成功的關鍵是目標比較有限--以讓伊朗相信他們不能再進行這場戰爭了為目的。從這方面來講,伊拉克沒有過度膨脹。雙方都沒有很有效的使用裝甲部隊這一情況,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他們的政治體制對應的。伊拉克的領導體制,換句話說就是薩達姆·海珊,絕不允許軍隊中的一個分支去接觸另外一個,以防止他們使用通信系統來發動暴亂。部隊的指揮官不能直接呼叫空中支援,它必須通過巴格達發出自己的請求。既然一個請求需要花費這麼長的時間來進行,當空中支援來到時戰場局勢早已改變。另外,伊拉克軍隊並未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教訓。1986年梅蘭作戰的失利,阿丁·塔維菲克中將被召回到了巴格達,但之後就再也聽不到他了。伊朗方面,這個遜尼派政府知道他們國家有4500萬人,而伊拉克只有1500萬人,因而致力於充分利用群眾的革命和宗教熱情。這樣,似乎並沒有非常迫切的需要,來通過典型的依靠裝甲部隊實施的「武力經濟」來節省生命。(使用裝甲部隊)需要一個專業的指揮官群體,但這在支持民兵和革命軍的伊斯蘭革命中早已經被解散掉了。不過,在戰爭的後半段,伊朗有意在心理上去消耗比自己裝備更為精良的伊拉克。攻擊的目標都非常有限,旨在給他們的對手造成損害消耗,但不對自己的部隊造成太大的傷亡。事實上,既然接受他們無法遂行大規模裝甲部隊這一事實,伊朗通過使用直升飛機、沼澤戰鬥等,證明他們在步兵戰術的發展上更有創新性。
小組官網網址:
https://zhanliyizhu.org.cn/
尊敬的諸位大佬,歡迎掃碼加入「戰例譯註」知識星球,我們力爭打造一個合作互贏的資源共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