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臺灣地方選舉的「中國牌」效應

2022-01-04 獅說新語


作者:柳金財

臺灣地方大選結果國民黨大勝、執政民進黨大敗。蔡英文政府因執政績效不佳、改革產生「相對剝奪感」,其施政滿意度低於三成,民眾對國民黨政黨認同度高於民進黨。

面對「韓國瑜效應」不僅翻轉南臺灣,也發揮外溢效應。民進黨當局不斷宣稱「中國因素」介入選舉,大陸當局多次否認,臺灣當局及美國還是紛紛指證大陸幹擾其民主。從選舉結果檢視「中國牌」影響作用,顯然並沒有發揮效應。

選前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警告,外在勢力試圖改變臺灣選舉的輿論風向。臺灣當局則援引美國副總統彭斯演說、國會下設委員會報告,及香港「公民聯繫」團體發布的《中國銳實力在香港》報告,證明大陸當局確實正施展其「銳實力」,試圖妨礙臺灣民主的正常運作,宣稱這已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知與公認的事實。

民進黨當局指控大陸當局慣常在臺灣選舉前藉機製造事端,以往是採取強硬方式對臺軍事演習,或嚴詞批判;近來則是轉向支持特定候選人、散播假信息企圖幹擾選情。民進黨籍候選人一再指控大陸因素介入,釋放假信息、假新聞。相關政府部門宣稱已掌握特定候選人接受大陸金援來打選戰,情節較嚴重及明顯的已立案偵辦;同時,釋放疑似與大陸介入選舉有關情資已掌握33件,其中四起移送法辦。

由於上述案件在偵查過程中不公開,因此外界實際上實難以窺探究竟,然在競選期間指控大陸力量介入臺灣選舉,「通陸門」影射泛藍陣營與大陸當局間曖昧不清的政治關係,未必會完全衝擊泛藍陣營選情。選舉中臺灣當局或媒體所釋放信息指大陸介入選舉方式,存在若干局限:

首先,指控國臺辦透過臺商金援特定候選人。受限於《政治獻金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候選人不得接受大陸人民或團體的政治獻金,故宣稱大陸改以其他方式金援特定候選人,例如國臺辦透過臺商送錢給特定候選人,這些臺商背後的金主就是國臺辦。

一般臺商至大陸經營企業,主要著重其生產效益及利潤取得,臺灣當局指控部分臺商支持特定候選人,這樣的案例並不多見;同樣,大陸當局也控訴「綠色臺商」在大陸賺錢,卻支持具臺獨傾向候選人。事實上,臺商的政治認同及投票取向,未必完全導向泛藍陣營。

其次,指控帶團至對岸旅遊由大陸全程招待。如候選人或樁腳帶團赴大陸旅遊,由大陸全程「落地招待」,形同替候選人賄選。利用舉辦各式各樣研習會、討論會,接待樁腳至各地定點或多點旅遊,但落地接待其實還需要自己承擔往返機票費用。通常能擔任意見領袖或樁腳的人,本身已具備一定經濟基礎及人望。必須搭配候選人或支持者提供酬金,僅僅是落地接待的酬謝方式,對於意見領袖和選舉樁腳,誘因並不充分,故效應十分有限。

最後,指控透過政治團體企圖幹擾或影響選情。利用假信息、假新聞充斥公共領域,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取向。民進黨當局指控網絡謠傳惡意中傷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之形象與選情的信息,如網絡傳遞陳其邁於公辦政見發表會「戴耳機」闡釋市政理念、造勢場合呼籲聽眾不要提早離開散場、選前夜晚將召開國際記者會等。這些信息影射陳其邁不熟悉城市治理議題及欠缺目標願景建構,也散播傳遞人氣聲勢疲弱假象及出選舉「奧步」,意圖幹擾民進黨選情至為明顯。

臺灣是多元民主社會,媒體在公共領域中各有立論基礎及觀點,即使媒體進行的民調,也存在機構效應問題。由於藍綠基本政治格局已形成,在政治傾向上,藍營選民較為「親中」,綠營選民則較為「拒中」。大陸影響力只會在較傾中媒體產生作用,在具臺灣主體意識及本土觀點的媒體,作用其實相當有限。臺灣多元媒體生態不可能完全受大陸因素所影響。

若大陸因素過度且不當介入臺灣選舉,反而激起民眾反感。臺灣歷屆選舉結果顯示,「兩岸因素」確實會影響選情,例如總統大選中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而蔡英文不願意接受,這是政策取向爭論與選擇問題。若是採取非常不恰當方式引入大陸因素,例如支持特定候選人、散播傳遞假信息,這將更不利於傾中政黨的選情。

臺灣已發展出相對較為成熟的公民社會、多元公共論壇及自由的媒體生態,無法為單一政黨政見或意識型態所綁架,或許這會產生民意分化與對峙,但不會選擇完全一邊倒向大陸。大陸當局若採取不當介入因素,反而不利於它所支持或傾向的政黨或候選人的選情。大陸當局若為爭取臺灣民心,最好在臺灣選舉過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如同國臺辦所聲明從不介入臺灣選舉,而是尊重民意決定,方為上策。

此次,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中大打「中國牌」,選舉結果卻大敗,足以印證臺灣民眾較為關心草根性地方治理議題,而非高度敏感的統獨及國家認同爭論。

(作者是臺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相關焦點

  • 柳金財:中國政府掃黑除惡專項運動之省思
    (新華社)作者:柳金財中國政府繼反腐敗、環保督查運動後,於2018年又發起一場旨在打擊黑社會組織犯罪的掃黑除惡專項運動,目的在於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進而鞏固地方基層政權。從國家監察委員會公開五起涉黑涉惡腐敗典型案例來看,犯罪型態相當多元複雜,包括地方幹部和公職人員直接組織、領導、參加涉黑涉惡違法犯罪;庇護、縱容涉黑涉惡活動,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地方黨委政府和職能部門懲治不力、疏於監管、失職瀆職,助長黑惡勢力蔓延。中國政府設定掃黑除惡專項治理三年完成時限,短期內或可立竿見影,顯示其積極行政精神,然此也會產生諸多負面效應。
  • 中評智庫:從二合一選舉看臺灣政治的新特徵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兼院長李義虎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3月號發表專文《從「二合一」選舉及其結果看臺灣政治的新特徵——一種結構分析的視角》。  作者認為:到底是什麼原因給選情以致命影響、導致了後來的結果?
  • 郭臺銘參選2020的政治效應
    郭臺銘宣布參選2020已為政壇投下震撼彈,這不僅對國民黨初選制度、民進黨選舉候選人搭配、選戰策略及議題、兩岸關係發展,皆會產生程度不同的衝擊力度。 首先,利於國民黨建立黨內初選制度。郭臺銘在經營治理能力比韓國瑜更具豐富經驗,近來郭臺銘針對韓國瑜政策論述進行修訂,例如郭認為臺灣不能老是賣水果,對於市場靠大陸、技術靠日本的說法,修正為「技術靠研發,市場靠競爭」的思維。誠如民進黨新潮流系大佬林濁水所言,鴻海未來發展方向是將AI、5G重心放在臺灣,郭會把經濟重心帶回臺灣。同時 ,郭主張「防務靠和平」的新戰略思維,與韓國瑜所提「防務靠美國」具有革命性的大翻轉。
  • 印度人也打「臺灣牌」?中國治你的地方多著呢
    和「雙十」鬧劇一樣,印度一些主流媒體裝不知道地以「中華民國」指代臺灣地區,或者以「大使」稱呼「臺灣駐新德裡經濟和文化代表」。《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印度時報》《經濟時報》等媒體甚至多次直接將吳釗燮的官職稱為「臺灣外交部長」。印度政府呢,雖然明面上依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卻常常以「新聞自由」為名揣著明白裝糊塗,時不時地搞出點小動作。
  • 黑暗勢力操控臺灣選舉
    3年多來,尤其近一年,美方不斷加大打「臺灣牌」力度,蔡英文當局積極配合,挾洋自重,推行「倚美反中」,包括借香港局勢煽風點火,誤導臺灣民眾。顯然,這場臺灣地區內部的選舉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暗黑力量的操控。蔡英文連任,無疑令希望臺海地區和平穩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人們深感憂慮。但浩蕩大勢不可逆轉,一時之逆流不過是歷史浪潮下的泡沫。
  • 印度若真打'臺灣牌',中國可以打'東北牌
    可以說,現階段莫迪政府還是記得打「臺灣牌」的紅線的,並沒有邁出實質性一步,只是通過一些打擦邊球的方式,包括經貿方面的交流等,與臺灣進一步提升關係,試探和噁心中國。「一個印度」由2014年時任印度外長斯瓦拉傑談及中印關係時首次公開提出,她稱如果中國要印度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那麼中國也要承認「一個印度」原則。
  • 「印度若真打'臺灣牌',中國可以打'東北牌'」
    可以說,現階段莫迪政府還是記得打「臺灣牌」的紅線的,並沒有邁出實質性一步,只是通過一些打擦邊球的方式,包括經貿方面的交流等,與臺灣進一步提升關係,試探和噁心中國。在印度媒體和戰略界熱議「是不是要打臺灣牌」的時候,臺灣也非常「識時務地」主動加強與印度的互動。
  • 臺灣選舉觀察:獨立聯署全軍覆沒,大選回歸正神對決
    28萬份的聯署門檻,相對受人矚目的兩組深藍、深綠人馬,新黨候選人楊世光與喜樂島聯盟推舉人呂秀蓮紛紛表態,退出2020臺灣大選。至此隨著兩尊正神早早歸位,小鬼野仙的紛紛淘汰,臺灣2020大選徹底淪為兩大政黨之間的藍綠對決。
  • 外媒稱臺灣地方選舉「機關算盡」
    還有不到五個月,臺灣將舉行「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當中尤以縣市長選戰備受矚目。
  • 川普老打「臺灣牌」反映美國對中國無牌可打了!
    「臺灣保證法」要求美國政府支持臺灣持續針對不對稱戰力、促進臺灣增加防務支出,以提供防務戰略的足夠資源、常態化美國對臺軍售,以協助臺灣強化所謂「自我防衛」能力。還要求美國政府應支持臺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及其他適當的國際組織,並支持臺灣以會員身份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及其他非以國家為必要參與條件的國際組織。
  • 今時今日,臺灣還能當美國制華的一張牌嗎?
    今時今日,打臺灣牌對美國已無太大作用,如果非說要有,不過是暫時還能充當美國軍火販子的冤大頭罷了。無論是誰,現在還想用臺灣牌來要挾與訛詐中國的話,都會黃粱夢醒一場空。所謂三公報,是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定了「一個中國」原則,即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同時,美國又留了一手,用《與臺灣關係法》這種國內法的形式,在臺灣設立「美國在臺協會」,變相與臺灣保持軍事上的援助,並稱「如果大陸用武力來統一臺灣的話,美國將給臺提供軍事物資使它無法成功」,實則幹涉中國內政。
  • 學者柳金財:茶壺裡風暴?民進黨黨內派系"修憲"爭論與局限性
    這些激進政治訴求主導2008年民進黨選舉政策主軸,尤其以臺灣正名運動取代黨籍「大選」候選人謝長廷所倡議 「憲法一中」、「憲法共識」及「一國兩市」主張,結果導致2008年選舉大敗,得票比例為歷史創新低,足見激進「臺獨」訴求並無法擴大民進黨民眾基礎。雖然較為激進 「正常國家運動」,固然利於激勵及鞏固傳統泛綠選民的支持,但卻會疏離中間選民的支持,導致難以達成 「選票極大化目標」。
  • 看透賴清德的「統獨」決戰牌
    目前已經引爆諸多可以預料得到的效應,未來還會有什麼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衝擊影響陸續而來?從現在開始,兩岸已經進入超級政治暴風圈,原本打算事緩則圓的政治進程與路線主張,都會加速在2020「大選」中正面交鋒,直接攤牌。賴清德為什麼不惜冒著分裂民進黨的風險與壓力,要在這個時候跳出來挑戰蔡英文?他或蔡英文代表民進黨競選2020,究竟真正的差異在哪裡?
  • 柳金財:臺灣自限國際空間
    臺灣方面由陸委會而非外交部出面提出邀請協商,其意義在於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關係性質存在「兩岸一國」「一國兩區」的「特殊關係」,具有模糊一國、準內政但非完全內政關係。若由外交部與大陸協商,恐引發「兩國論」疑慮。大陸國臺辦回應說,大陸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只有確認體現「一中原則」的政治基礎,兩岸才可能就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協商。
  • 《中國時報》社論:拜登時代「臺灣牌」的價值
    但她未能正確掌握國際局勢轉折的關鍵點,依然延續過去4年「聯美抗中」的舊思維,甚至增加賭本,不惜以臺灣民眾的健康換取美、日象徵性的支持,偏差的政策無法帶領臺灣走出陰霾,只會帶來更嚴重的臺灣安全風險。過去4年,民進黨全面選邊美國、押寶川普,得到的是川普狂打「臺灣牌」,高層官員高調專機來臺,大規模軍售等象徵性的支持。但在實質層面卻是兩岸關係加速惡化,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屢創新高;臺灣被排除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區域經濟整合之外;即使在「臺美關係」上,除了綠營津津樂道的「空前友好」之外,並沒有具體成效。
  • 莫迪想打「臺灣牌」?印度若敢越過這條紅線,中國有的是牌可打
    莫迪想打「臺灣牌」?
  • 直通臺灣!選舉倒計時:臺灣有史以來最關鍵的一場選舉
    選舉,本來就容易朝向負面選舉發展,這是人性使然,因為講自己的政策難,污衊對手則太簡單了,不需證據,不需成本,而且效果大。然而,這一次的選舉,可以說是歷來最沒有道德界限的一場選舉,或者說,把人心黑暗面抖動最嚴重的一次選舉。韓國瑜聲言要打一場乾淨的選舉,老實說,即使沒有做到百分百,比例也相當高,但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的表現就令人不敢恭維了。
  • 打「臺灣牌」,印度會走多遠?中國專家提針鋒相對「反制牌」
    可以說,現階段莫迪政府還是記得打「臺灣牌」的紅線的,並沒有邁出實質性一步,只是通過一些打擦邊球的方式,包括經貿方面的交流等,與臺灣進一步提升關係,試探和噁心中國。在印度媒體和戰略界熱議「是不是要打臺灣牌」的時候,臺灣也非常「識時務地」主動加強與印度的互動。
  • 臺「九合一」選舉前瞻
    選舉時間敏感,是島內政治勢力積蓄力量的必經之戰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是直轄市市長、議員、山地原住民區長、區民代表,縣市長、鄉鎮市長、市民代表及村裡長等9類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簡稱。「九合一」選舉2014年在臺灣首次舉辦,並在此後每4年舉行一次,今年11月24日舉行第二次選舉,屆時將產生11130名公職人員。
  • 美國頻打臺灣牌最終必將反噬自己!!!
    美國頻打臺灣牌確實是給我們製造了不少麻煩,但玩火者必自焚,這張牌打的太濫了就會起反作用。1、美國打臺灣牌刺激中國不斷加強國防建設,培養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軍隊所取得的進步都和美國打臺灣牌有著密切的關係。2、美國打臺灣牌有可能使美國捲入與中國的戰爭,蒙受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