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金財
臺灣地方大選結果國民黨大勝、執政民進黨大敗。蔡英文政府因執政績效不佳、改革產生「相對剝奪感」,其施政滿意度低於三成,民眾對國民黨政黨認同度高於民進黨。
面對「韓國瑜效應」不僅翻轉南臺灣,也發揮外溢效應。民進黨當局不斷宣稱「中國因素」介入選舉,大陸當局多次否認,臺灣當局及美國還是紛紛指證大陸幹擾其民主。從選舉結果檢視「中國牌」影響作用,顯然並沒有發揮效應。
選前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莫健警告,外在勢力試圖改變臺灣選舉的輿論風向。臺灣當局則援引美國副總統彭斯演說、國會下設委員會報告,及香港「公民聯繫」團體發布的《中國銳實力在香港》報告,證明大陸當局確實正施展其「銳實力」,試圖妨礙臺灣民主的正常運作,宣稱這已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知與公認的事實。
民進黨當局指控大陸當局慣常在臺灣選舉前藉機製造事端,以往是採取強硬方式對臺軍事演習,或嚴詞批判;近來則是轉向支持特定候選人、散播假信息企圖幹擾選情。民進黨籍候選人一再指控大陸因素介入,釋放假信息、假新聞。相關政府部門宣稱已掌握特定候選人接受大陸金援來打選戰,情節較嚴重及明顯的已立案偵辦;同時,釋放疑似與大陸介入選舉有關情資已掌握33件,其中四起移送法辦。
由於上述案件在偵查過程中不公開,因此外界實際上實難以窺探究竟,然在競選期間指控大陸力量介入臺灣選舉,「通陸門」影射泛藍陣營與大陸當局間曖昧不清的政治關係,未必會完全衝擊泛藍陣營選情。選舉中臺灣當局或媒體所釋放信息指大陸介入選舉方式,存在若干局限:
首先,指控國臺辦透過臺商金援特定候選人。受限於《政治獻金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候選人不得接受大陸人民或團體的政治獻金,故宣稱大陸改以其他方式金援特定候選人,例如國臺辦透過臺商送錢給特定候選人,這些臺商背後的金主就是國臺辦。
一般臺商至大陸經營企業,主要著重其生產效益及利潤取得,臺灣當局指控部分臺商支持特定候選人,這樣的案例並不多見;同樣,大陸當局也控訴「綠色臺商」在大陸賺錢,卻支持具臺獨傾向候選人。事實上,臺商的政治認同及投票取向,未必完全導向泛藍陣營。
其次,指控帶團至對岸旅遊由大陸全程招待。如候選人或樁腳帶團赴大陸旅遊,由大陸全程「落地招待」,形同替候選人賄選。利用舉辦各式各樣研習會、討論會,接待樁腳至各地定點或多點旅遊,但落地接待其實還需要自己承擔往返機票費用。通常能擔任意見領袖或樁腳的人,本身已具備一定經濟基礎及人望。必須搭配候選人或支持者提供酬金,僅僅是落地接待的酬謝方式,對於意見領袖和選舉樁腳,誘因並不充分,故效應十分有限。
最後,指控透過政治團體企圖幹擾或影響選情。利用假信息、假新聞充斥公共領域,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取向。民進黨當局指控網絡謠傳惡意中傷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之形象與選情的信息,如網絡傳遞陳其邁於公辦政見發表會「戴耳機」闡釋市政理念、造勢場合呼籲聽眾不要提早離開散場、選前夜晚將召開國際記者會等。這些信息影射陳其邁不熟悉城市治理議題及欠缺目標願景建構,也散播傳遞人氣聲勢疲弱假象及出選舉「奧步」,意圖幹擾民進黨選情至為明顯。
臺灣是多元民主社會,媒體在公共領域中各有立論基礎及觀點,即使媒體進行的民調,也存在機構效應問題。由於藍綠基本政治格局已形成,在政治傾向上,藍營選民較為「親中」,綠營選民則較為「拒中」。大陸影響力只會在較傾中媒體產生作用,在具臺灣主體意識及本土觀點的媒體,作用其實相當有限。臺灣多元媒體生態不可能完全受大陸因素所影響。
若大陸因素過度且不當介入臺灣選舉,反而激起民眾反感。臺灣歷屆選舉結果顯示,「兩岸因素」確實會影響選情,例如總統大選中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而蔡英文不願意接受,這是政策取向爭論與選擇問題。若是採取非常不恰當方式引入大陸因素,例如支持特定候選人、散播傳遞假信息,這將更不利於傾中政黨的選情。
臺灣已發展出相對較為成熟的公民社會、多元公共論壇及自由的媒體生態,無法為單一政黨政見或意識型態所綁架,或許這會產生民意分化與對峙,但不會選擇完全一邊倒向大陸。大陸當局若採取不當介入因素,反而不利於它所支持或傾向的政黨或候選人的選情。大陸當局若為爭取臺灣民心,最好在臺灣選舉過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如同國臺辦所聲明從不介入臺灣選舉,而是尊重民意決定,方為上策。
此次,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中大打「中國牌」,選舉結果卻大敗,足以印證臺灣民眾較為關心草根性地方治理議題,而非高度敏感的統獨及國家認同爭論。
(作者是臺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